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高考试题点对点
13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题型一:一般实词
【真题回放】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住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
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日:“在德不
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
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方女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日:“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
胥。成刈厥敌,摩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日:“为之奈何?”邵公对目:“有罪
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
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
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之,喟然叹日:“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泉不肖,守国
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铁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管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铲字含义不同。
D.“公普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题技法】
第一步:明确考查对象,定位词语所在语境
首先通读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核心实词,以及该实词对应的两个语句(一句来自文本,一句多为课
本所学)。
例如本题:
选项A考查“食。对应语句为“饥者则食之”(文本)和“食野之苹”(《短歌行》,课本);
选项B考查“放。对应”而汤放之”(文本)和“是以见放”(《屈原列传》,课本);
其余选项同理。
第二步:结合语境,推断各句中词语的含义
对每个语句中的实词,需结合上下文逻辑和语法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推断含义,避免孤立理解。
具体分析:
选项A中“食”的含义:
“饥者则食之”:前文“饥者”表明语境与“饥饿”相关,“之”指代“饥者”,“食”后接宾语“之”,
结合逻辑“饥饿的人需要被供给食物”,故“食”为名词作动词,译为“给……吃”(使动用法)。
“食野之苹”:出自《捋歌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之苹”是“食”的宾语,描述鹿的动作,故
“食”为动词,译为“吃”(主动用法)。
选项B中“放”的含义:
“而汤放之”:前文“夏桀……修政不仁”,结合历史常识,商汤对夏桀的行为是“放逐”,故“放”译
为“放逐”。
“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中屈原因遭谗言被楚王驱逐,“见放”为被动句式,“放”译为“放逐”。
第三步:对比含义,判断是否相同
将两个语句中实词的推断含义进行对比,明确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正误。
具体判断:
选项A中,“食”分别为“给……吃”和“吃”,含义不同,故A错误;
选项B中,“放”均为“放逐”,含义相同;
(其余选项按此逻辑验证,最终确定错误选项为A)
第四步:结合课本知识验证,强化准确性
高考中对比的语句多来自课本,需调动课内积累验证推断是否合理。例如“食野之苹”“是以见放”均为
课本重点句,其含义是已知的,可宜接作为参照,避免对文本中词语的误判。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
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尤价
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
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
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
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
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吴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力、?”太公回答:“我听
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
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
“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
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
(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
有悦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后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
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
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
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
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
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
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素养提升】
比较实词含义的陷阱及对策
一、命题陷阱
L忽视词类活用导致误判
实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发生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其含义
会随活用发生变化。命题者常将活用后的含义与本义、一般用法混淆,导致考生误判。
例:试题中“饥者则食之”的“食”是名词作使动词,意为“给……吃”;“食野
之苹”的“食”是一般动词,意为“吃”。若忽视“使动用法”,会误以为二者含义相同。
2.混淆一词多义的不同义项
文言实词多为多义词,不同语境中含义差异显著。命题者会选取同一字形但义项不同的
3.区分古今异义,拒绝“以今律古”
对字形相同但含义可能不同的词保持警惕(如“走、去、妻子”等),优先以课内学过
的古义为参照。
若遇到陌生义项,通过上下文逻辑(如“公悲之”中“悲”后接宾语“之”,结合“负
薪有饥色”,推断为“同情”而非“悲伤
4.关注通假现象,避免字形干扰
若某词按本义理解不通,尝试联想通假字(如“蚤”通“早”、“颁”通"斑”),结
合通假字的本字含义判断。
借助读音推断:通假字多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如“距关”的“距”通"拒
5.对比验证,排除干扰
对每个选项的两个例句,分别推断含义后进行对比,若有一个含义无法合理解释,即可
排除该选项(如试题中A选项“食”的两个含义无法统一,直接判定为不同)。
【对点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喋字巨山,襄阳人。刘子羽荐于川、陕宣抚使张浚,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以母舟去官。绍兴
五年,召对,娱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有还,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士
气稍振,毛其锐而用之,固无不可。然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
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为久戌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娱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璘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宸之异,殆或为
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即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续,出为福建路转
运判官。上疏喀日:“古之人君,其患有二,不在于拒谏,在纳谏而不能用;不在于不知天下利害,在知而
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劲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
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过阔之事。此近于纳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
不如恤也.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由其有济!有国之所恶者,莫大于朋党,今
一宰相用,凡其所与者,不择贤否而尽用之,一宰相去,凡其所与者,不择贤否而尽逐之,宜其朋党之浸
成也。”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论王德收复宿、毫两郡,乃擅退军,使岳飞势孤,金人猖獗,
授木宣防御使,何应罚而反赏?卦还词头,乞罢已降转官指挥。未几在正直万佳画全嵯为侍丛且莅里徘才.
以酬私恩,边报始至,托疾家居,由是罢去。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为政颇尚严酷,岁满,得
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朝廷讲稽古礼文之事,喋作《中兴复古诗》以进。上将召用,会
疽发背牛,年五十三。
(选自《宋史•张娱传》,有删改)
卜一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遁,逃跑,与成语“遁迹山林”“遁入空门”中的“遁”意思不同。
B.乘,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乘”意思不同。
C.以为,以之为,与《荀子,劝学》“□以为轮”中的"以为''意思相同。
D.庶,平民百姓,与古文中的“黔首…'布衣…'黎民''等词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
A.正确。逃跑/隐藏、躲避/隐藏、躲避。句意:金人在一夜之间逃跑。/指主动隐退于自然山川、远离世俗纷
争。/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B.正确。趁着/冒。句意:我们趁着这种锐气追击。/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
C.止确。句意:兴建屯出把它作为长久戍守的资本。/用火烤使木材弯曲,把它制成车轮。
D.错误。意思不同。文中不是指“平民百姓”,而是“或许”/平民百姓。句意:或许才能有成效。
故选D。
参考译文:
张娱,字巨山,是襄阳人。刘子羽将他推荐给川、陕宣抚使张浚,张浚征召他为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
事,他因为母亲生病而离职。绍兴五年,被召入问对,张喋上疏说:“金人去年冬天深入我们的领土,王师
多次取得胜利,金人在一夜之间逃跑,金人有自取败亡之道,并非我们侥幸获胜。现在士气稍有振作,我
们趁着这种锐气追击,本来并无不可。然而,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如果现在就图谋进取,似乎还为时过
早。我认为,为今之计,应该修筑坞堡来守卫淮南之地,兴建屯田来作为长久戍守的资本,准备船只以守
卫长江的天险,用我们的常态,来应对敌人的变化。”被召入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绍兴六年,发生
地发。张峰上奏说:“近年来,赋税繁重,各种征敛层出不穷,流民挤满沟壑,农民失去了正常的生计,地
震的异兆,或许就是因此而起。希望陛下能深思异兆发生的原因,修补政事的块失,使百姓得以安宁。''不
久后何抡因为修改《神宗实录》而获罪,言语中牵连到张喋,导致张峰外调担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张娱上
疏大略说:“古代的人君,共祸患有两种,不在于拒绝纳谏,而在于纳谏却不能采用;不在于不知天下的利
弊,而在于知道却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已有十年,外有强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依的百姓。
进言的人已经很多了,但现在都认为谏言陈腐而另取新奇的说法;任职的人也很多了,但现在都习以为常
而更倾向于做迂腐而不切实际之事。这近似于纳谏却不能采用、知道利弊而不知抚恤。为今之计,应该朝
夕努力,除了这两样,其他的事都不做,数年之后,或许才能有成效!治国所厌恶的,莫过于朋党,现在
一个宰相被任用,凡是他所交往的人,不论贤能与否都被任用;一个宰相离职,凡是他所交往的人,不论
贤能与否都被驱逐,这应当就是用党逐渐形成的原因。“绍兴十年,他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升任实录院同修
撰。奏论王德收复宿、毫两郡后,擅自退兵,导致岳飞势单力薄,金人猖獗,王德却被授予承宣、防御使
的官职,为什么应该受罚的人反而受奖赏?张螺封还了制诏,请求撤销已授王德官职的命令。不久之后,右
正言万俟高奏论张娱在担任侍从时,推荐没有才能的人,用来酬答私人恩情,并且在边报刚到时,就托病
居家,因此张娱被罢免。不久之后,被起用为衢州知州,任敷文阁待制。张垛执政崇尚严酷,任期满,请
求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而被批准。当时朝廷正与金修好息兵,讲求效仿古制修礼之事,张喋作《中兴复古
诗》进献给皇帝。皇帝本打算召用他,但恰巧他因背部疽疮发作而死,享年五十三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癸丑,宰臣曾公亮等言:“仅见竺事:南郊礼毕,陪祀官尹蒙赐。方今河朔灾沙,调用繁冗。欲望大
礼毕,两府臣僚罢赐银绢。“诏送学士院取旨。司马光奏日:"朝廷宣布惠泽则宜以在下为先力船用唐则宜以
在上为始。臣愚以为将来大礼毕,所赐并宜减半,俟它年丰稔,自依旧制。臣亦知此物未能富国家,因此
渐思减损其余浮费,自今日为始耳。''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
不过头会箕①鼓,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安石日:“此非善理财者也。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安
石争论久之,上日:“朕亦与司马光同,今且以不允答之可也。“是日,适会安石当制,遂以上前所言意草批
答日:“方今生苦■既繁,而贼,人又为不少,理财之义,之有可思,此之不图而姑务自损,只伤国休,未协朕
心。所乞宜不允。“公亮等遂不敢复号。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材料二:
三代以来,书生得君,自安石始。其始见神宗也,直以文帝、太宗之不足法者为言,复以诸葛亮、魏
征之不足为者自任。此其智识之卓然,又皆秦汉以来诸儒所未闻者。所谓择术讲学之方,虽孟子告君,殆
不过是.人主安得不信其知道哉?神宗诘其施设之方,而再三不条对老,盖其所施设之方J■于青苗、助役
之美,而遽条陈之,则人必不我信,故粗言一二而不肯录进,欲使人主之深听,而后举朝听其所为也。未
几,读吴申“谨奏成宪”之疏,于是谓成宪不足道,人言不足听,劳民非所恤,严刑非所缓;入主当示人以好
恶,当与人以不测。且谓劳民重刑,三代亦然。而安石施设之蕴,理财之法,变法之心尽露矣。
(节选自《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五》)
【注】①箕:指畚箕,一种工具。
卜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事、往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相同。
B.辞,指不接受,推辞,与《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的“辞''意思不同。
C.盖,表示解说原由,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森"的“盖''用法相同。
D.“则人必不我信”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A.正确。都是指“旧事,往事二句意:我们查阅旧日的行事制度。/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B.正确。不接受,推辞/告辞。句意:曾公亮等人于是不敢再不接受。/现在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
C.“用法相同”错误。表示解说原有/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句意:这是因为他所要实施的措施不过是青
苗法、助役法之类。/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D.正确。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人必不信我”/"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那么人们一定不会相信
他。/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故选C。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癸丑日,宰相曾公亮等人上言:“我们查阅旧日的行事制度:南郊祭天大典结束后,陪祀的官员都会
得到赏赐。但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正遭受灾害,国家财政开支繁多。我们希望在这次大典结束后,免去对两
府官僚的银夕同赏赐J'皇上下诏将此事送往学士院以待裁决。司马光上奏说:“朝廷施布恩泽,就应当首先考
虑下层官员和百姓;(若要)节省开支,则应当从上层官员开始。我认为在这次大典结束后,所有的赏赐都
应该减半,等到将来年成丰收时,再恢复旧有的制度。我也知道(减少)这些赏赐并不能使国家变得富足,
因为这(我)思考并逐渐减少其他多余开支,从今天开始。”王安石说:“国家财政不足,是没有找到善于理财
的人的原因。”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征税,用等箕聚敛民财,把百姓的钱财都搜刮干净。
这样做,会让百姓陷入穷困,流离失所,(甚至)沦为盗贼,这难道是对国家有利的吗?”王安石说“这不是真
正的善于理财。善于理财的人,能够在不噌如百姓赋税的所况下,使国家财政充裕。''司马光说“这只是桑弘
羊坎骗汉武帝的话,司马迁把它记录下来,用来讽刺汉武帝不明事理罢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了很久,
皇上说:“我也同意司马光的观点,现在就先以不能准来答复他们吧「这一天,恰逢王安石在负责起草诏令,
于是他根据之前在皇上面前的言论起草了批复说:“现在人口已经增多,而且赋税收入也不少,关于理财的
道理,恐怕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不在这方面想办法,却姑且要求自我减损,这只会损害国家的体面,并
不符合我的心意。所请求的不应批准。”曾公亮等人于是不敢再不接受。
材料二:
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读书人得到君主(信任并委以重任),是从王安石开始的。他初次觐见神
宗时,径直提出文帝、太宗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评论,又认为诸葛亮、魏征未能完成的事业自己能够担当。
这种超凡的智慧和见识,都是秦汉以来各位儒者所未曾听到的。他所说的选择学说、讲求治理的方法,即
使是孟子向君主进言,大概也不会超过这样。君主怎能不相信他懂得的(治理的道理)呢?神宗追问他实施
治理的具体措施,他却再三不肯详细列举,这是因为他所要实施的措施不过是青苗法、助役法之类,如果
贸然详细陈述,那么人们一定不会相信他,所以他只是粗略地说了一二点,而不肯写成奏章呈上,希望让
君主深入倾听他的意见,然后让整个朝廷都听从他的安排。不久,在读到吴申“谨奏成宪”的奏疏时,他便说
现成的法制不值得称道,世俗的言论不值得听从,使百姓劳苦不是值得忧虑的事,严厉的刑罚不是应当放
宽的事;君主应当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应当保持一种不可预测性。并且说使百姓劳苦、实行受
刑,夏、商、周三代也是这样。至此,王安石所要实施的内涵、理财的方法、变法的决心都完全暴露出来
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撅。
材料一:
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赢,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
名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
者先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
再拜问计。生日:“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
公子死无所辞3诚一开C,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故赵,西却秦3此五伯之功也3”公子如其言,得兵符.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
材料二: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教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
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
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信陵亦必不救。使赵
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成,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较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翅之兵
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或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
百年社稷以密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
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
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
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她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彼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
于筵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
此?信陵知有承胡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
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
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项是()
A.从,跟从、随从,与《师说》“吾从而师之”的“从”用法相同。
B.属,连接、接连,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不同。
C.于,表被动,与《苏武传》”为降虏于蛮夷''的"于''用法相同。
D.婚姻,指男女结为夫妻关系,《鸿门宴》“约为婚姻'’的“婚姻”也是此意。
【答案】B
【解析】
A.错误。用法不同。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率领”之意/跟从。句意:他带着车马。/我(应该)跟
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
B.正确。连接、接连/撰写。句意: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络绎不绝地来到魏国。/屈原撰写的草稿尚未定稿。
C.错误。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不表示被动。旬意:在秦国做了俘虎°/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D.错误。两个“婚姻”均指姻亲。句意: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姻亲的赵国。/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的公子无忌爱惜人才,礼贤下士,招纳食客三千人。有一位隐士叫侯嬴,家境贫寒,担任夷门守
门人。公子无忌设宴,大会宾客,宾客坐定后,他带老车马,空出左边的尊位,亲自去迎接侯嬴,。侯嬴到
了之后,公子无忌引导侯嬴坐在上座,宾客们都很惊讶。等到秦国围攻赵国时,赵国的平原君夫人,是公
子无忌的姐姐,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络绎不绝地来到魏国,责备公子无忌。公子无忌担忧这个情况,多次请
求金王命令晋鄙救援赵国,并且派他的宾客和辩士们用各种方法游说魏王,但魏王始终不听。于是公子无
忌就去拜访侯嬴,向侯嬴行了两次拜礼,询问计策。侯嬴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
姬景受魏王的宠爱,她有能力偷出兵符。况且公子曾经替如姬报了父仇,如姬想要为公子而死乜不会推辞。
如果公子真去请如她帮忙,就一定能得到虎符,夺过晋部的兵校,向北去救赵国,向西击退泰军,这是五
霸的功业啊。”公子无忌按照侯嬴的建议行事,得到了兵符。
材料二:
信陵君只不过是一个王室的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有其君王:,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恳切地求救于信陵
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啊。平原君用姻亲情分来激发信陵君救赵的决心,而
信陵君自己也为了姻亲的缘故,急着想去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姻亲,不知道还有个君王。
他盗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
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的国家,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
原若不是信陵君的姻亲,信陵君也一定不会救援的。这就是说赵王与其国家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平原
君,而且魏国所依仗的用来保卫自己国家的军队,只是被用来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用了。如果侥幸战胜
了,结果还算过的去:如果不幸没有战胜,在秦国做了俘虏,这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社稷来殉葬于
自己的姻亲,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呢!
那盗窃兵符的计谋,都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旗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在魏王卧室
之内为魏公子盗窃兵符,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
哪里比得上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强烈地劝谏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
军中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一定会醒悟的。侯生为信陵君打算,哪里比得上去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
赵,如果不听,就以本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如姬既有意于报答
信陵君,哪里比得上乘魏王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她本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
死在施王面前,魏王也一定会跟悟的“这样做,信陵君就不会辜负魏国,也不会聿负赵国;侯生和如姬二
人也不会辜负魏王,也不会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姻亲的赵国,却
不知道有魏王。内部有宠幸的侍吴,外边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都只知道有个
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那么这表明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背离公道、为私党石死的行为,而忘掉了坚守节操、奉行公事
的道理,于是就形成了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而。由此说来,
信陵君的罪过,本来不只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
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姻亲,纵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也是有罪过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①有三仁焉。”
(节选自《论语・微子》)
材料二: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
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淡,箕子谏,不疗。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
人臣谏不听而去,重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
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
纣。纣怒日:“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比干,钊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诔不听,则其
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而缚,
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材料三: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日正蒙难,二日法授圣,三日化及民。殷有仁人日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
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
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箕子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昏而无邪,情煲
而不息。故在《易》日:“箕子之明夷③。''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
得以序彝伦④而立大典。故在《书》日:“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
无质,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3向使纣恶未铃而自先,武庚⑤念乱以图存,
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々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用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
(节选自《柳河东集•箕子碑》)
[注]①殷:殷商王朝;②横(tui):跌倒,此处引申为困顿;③明夷:卦名,后喻主暗于上、贤臣退
避的乱世:④彝伦:指常理、伦常;⑤武庚:商纣王之子,商朝灭亡后发动“武庚之乱”。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听从、接受,与《陈情表》“听臣微志”中的“听”意思相同。
B.是,指示代词,与“惟命是从”“惟马首是瞻”中的“是“用法不同。
C.人事,人世间事,与《归去来兮辞》"尝从人事”的"人事''意思不同。
D.而,连词,表转折,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相同。
【答案】D
【解析】
A.正确。句意:箕子进谏,纣王不听从。/听凭我小小的心愿。
B.正确。指示代词,这/提宾标志。句意: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取宠于百姓。/只要有命令就听从。/只看将
领的马头。原义是作战时,士兵依主将的马头决定前进的方向。后比喻亳无主见,服从指挥或跟随他人进
退,不敢稍加违背。
CJE确。人世间事/做官。句意:这本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啊。/曾经出仕。
D.错误。用法不同。连词,表转折/通“尔”,你的。句意:箕子克制忍耐而做了这些事情。/你的母亲曾站在
这个地方。
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
材料二:
箕子是纣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
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
是无法振兴了。”纣王达纵放荡,箕子进谏,纣王不听从。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人臣
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臣子就离开,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群做。”(箕
子)于是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囚奴,后来就隐居弹琴聊以抒发心中悲痛。
比干也是纣王的亲属“他看到箕子进读,不被采纳,反倒畋了囚奴,就说:“君主有过失却不以死直
言规劝,(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就直言进俅纣王。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
七个肉,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死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
微子说:“父与子是骨肉亲情,臣与主是用义理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
听,就应随之而号哭;人臣如果层次规劝而不被采纳,那么从义理上讲,人臣可以远离君主了。”于是,
太师、少师就劝告微子离去,微子便远行了。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殷,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
他胧去上衣袒露身体,两手绑在黄后,左边让人牵羊以示服从,右边让人椅茅表亦转交祭祀权,跪在地上
前行求告武王。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材料三:
凡是道德高尚的人物,他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
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
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要旨的时候,曾转别关切地提到他。
在殷纣王时期,大道背弁,玫治在乱,上大震怒不能使他受到警戒,圣人的教诲也不起作用。(比干)
冒死进谏,为国效命,确实称得上“仁”了,但是对于保存自己的宗族不利,(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微
子)委屈自己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称得上是一种“仁”了,但要先离开自己的国家出逃,(因
此箕子)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箕子保持自己的明哲睿智,暂且与之周
旋应付:处于黑暗环境却不做邪恶之事,虽处颓境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经》中说:“箕子处在主暗于
上、贤臣退避的乱世。”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等到天命更改,(周王朝)用正道教养人民,
(箕子)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周朝统治者能够依据它整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
系,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尚书》中说:“因为箕子归顺周切,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
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等到箕子受封朝鲜后,不论是否民风鄙陋还是地处偏远,(只要有百姓)就都施以
德政,(为的是扩大般族的文化)使边远的民族与华夏民族相同: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
哎,当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有断绝,比干已经死了,微子已经离开。假如纣王
做恶还没达到顶点(还不到恶贯满盈)便自己死了,武庚能考虑到国家的危乱因而力图保存社稷,这时国
中如果没有贤人,谁能和武庚一道来兔兴治理呢?这本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啊。这样
看来,箕子克制忍耐而做了这些事情,大概是对这种情况有所期望吧?
唐朝某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给予祭祀。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皇无为,天下以3。五帝行教,兵由是兴,所谓“大刑用甲兵,而陈诸原野“,于是有补遂之战,阪
泉之师。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
商周以前,封建五等,兵遍海内,强弱相并。秦氏削平,罢侯置守,历代因袭,耒政郡县。缅寻制度
可笑,唯有汉氏足征:重兵悉在京师,四边但设亭障;又移天下豪族,辕居三辅陵邑,以为强干弱枝之势
也。或有四夷侵轶,则从中命将,发五营骑士,六郡良家。贰师、楼船、伏波、下漱,咸因事立称,毕事
则省。虽卫、霍之勋高绩重,身奉朝请,兵皆敬归。斯诚得其宜也。其后若王纲解纽主权外分藩翰既崇众
力日盛问鼎轻重无代无之斯诚失其宜也。
国朝李靖平突厥,李绩灭高丽,侯君集覆高昌,苏定方毒百济,率兵御戒,戎平师还,并无久镇。其
在边坡,唯明烽燧,审斥侯,立障塞,备不虞而已。实安边之良算,为国家之永图。玄柒御极,承平岁久,
天下乂安,财殷力盛。开元二十年以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荡灭奚、契丹,翦除蛮、
吐蕃,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锡云极,骄矜遂增。哥舒翰统西方二师,安禄山统东北
三师,践更之卒,俱授官名;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在线教育平台国际化-洞察与解读
- 2025年中粮检验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5保育员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包头编制考试面试真题及答案
-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效应的时空演变研究
- 四川攀枝花市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真题2024
- 2025安徽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届英山县中考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上海社区招聘题库及答案
- 大学历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 SB/T 11091-2014冷库节能运行技术规范
- GB/T 25975-2010建筑外墙外保温用岩棉制品
- 洁净厂房监理实施细则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余光中《乡愁》PPT
- 不孕症规范化诊治流程
- 置业顾问培训方案
- 无陪护病房实施方案
- 全髋关节置换术共93张课件
- 心内科护理质量评分标准
- 检查表和记录表4冶金煤气
- 沪教牛津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4第2课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