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江苏常州专用)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江苏常州专用)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江苏常州专用)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江苏常州专用)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江苏常州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姓名:班级:考号: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出,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裂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

黄,成色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纤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

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目三峡七百里中月非亭午夜分

B您螂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组

C磔乘奔御风”途径信宿

D.敢渔者歌曰黄牛如敢

(2)选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B.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C.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D.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字善长,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撰写的《水经注》共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

部内容干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B.【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乙】文最后一句侧重写水的迂回,这在手法上都属

于正面描写。

C.【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D.【甲】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表现出山高涧深,林寒霜冷的深秋景象。

(4)把F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形如人负刀牵牛。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除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星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婿妻有遗男,始眦,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EJ:“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乂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嫩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O

A.未成,弃去去:出去

B.达于汉阳阴:山北水南

C.始一尽焉反:同“返〃,返回

D.投诺渤海之尾诸:兼词,“之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即困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君之力虽乘奔御风不场疾也

C.惧耳不己耳将固可袭而掳也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女子才嫁也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惩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

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妻妾之拳

②?为身死而不受

③舍其路而岁由

④有放心而不知枣

(2)请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同一论证方法,论证了同一观点,请结合两文展开分析。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在今天,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4.阅读卜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趺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挽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B.【甲乙】两文的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论述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从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乙】文侧重分

析了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C.【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甲】文论国时,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论证;【乙】文第⑤段开头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亲贤〃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的结

论,

D.【甲乙】两文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甲】文是议论文,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然

后对其概括得出观点,接着论国谈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乙】文是"表",“表〃

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5.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瑜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型,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厚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逸观①俯览,遂忘筑辔

②之劳。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

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

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③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

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①遴(rao)观:四顾,环视。②筵(chui)辔:马鞭子、马笼头。③惟深:和尚的法号。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B.至明教院至:到

C.如鸣用I环,心乐之乐:喜爱、爱好

D.;憩环翠亭憩:休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4)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体会两位作

者情感的不同。

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移擎无人,穆瞥零常,悄怆幽邃。

乙文: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遴观俯览,遂忘维辔之劳。

6.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FI:“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祖儿日:“撒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木兰者,古时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

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卵驰凡十有二年,数

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注释】1)当行:在征发之列。2)军书:征兵的名册。3)余: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B.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C.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D.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顶雪骤(俄而:不一会儿)

B.报盐空中差可可(拟:比拟)

C.秋建奇功(数:屡次)

D.小鞍马(市:市场)

(3)下列对乙文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褥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镉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以“嘻!男子可为夕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方事因益信〃高度箔扬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行

为,

D.乙文中木兰从军的根本原因是她“少习骑,长而益精”。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臼:“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

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舂秋•慎行论•察传》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真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

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日:"寡人自为

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O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

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目似瞑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闻而传之者

D.夫君子之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天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邑①西白家庄宙民某,盗邻鸭烹之。全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②鸭毛,触之则痛。大惧,

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③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邻翁素④有雅量⑤,生平失物,未

尝征⑥于声色。某诡⑦告翁日:"鸭乃某甲⑧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

骂恶人。”卒⑨不骂。某益窘,因⑩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己⑪。

【注释】①邑:县。②茸生:组毛从生。③汝:你。④素:向来。⑤雅量:度量宽宏。⑥征:表露,

表现。⑦诡:欺骗。⑧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⑨卒:终于,到底,

最后。⑩因:于是,就。⑪良己:完全痊愈。良:真的,果然。已:止,这里指病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

③人不堪其忧堪:

④三军可夺帅也夺: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时习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3)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画出两处)

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笃毛乃可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5)假如你身边也有像(乙)文中居民某或邻翁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请选择其中一人用自己

的话来劝说。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

莫小笏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吃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请解释下列下加点的词语。

1)诚子书

2)非学无以广才

3)俄叫起惊俄

4)回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众坐皆知蒙吃诵文也。

(3)【乙】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4)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须静也,才需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而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祜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山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赛,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

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注释】①义阳:位于今河南省南部一带②江陵:位F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③扬都:南北朝时软康

(南京)为扬都。④爨:读音cuan,烧火做饭。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行学而时习?.

B.年与町驰乃町吞纸以实腹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非淡泊无以明志

D垓日不爨积年举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3)以下各项中的停顿划分错误的是()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C.文阳/朱詹,世居/江陵

D.犬/亦饥虚,起行:/盗食

(4)甲文中作者认为治学要有所成就的条件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乙文中的朱詹面对艰苦的物质条件,

异于常人的具体表现是(用原文回答)。

(5)同为古代家训I,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对后代寄予了哪些深情的厚望

答案部分

1.(1)C

(2)A

(3)B

(4)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②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2.(1)A

(2)D

(3)①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②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4)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3.(1)侍奉;同“向”,先前、从前:不;寻找、寻求

(2)①(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②学

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寻找那丧失了的善良的本性罢了。

(3)对比论证,甲文将先前和现在对待“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乙文将“鸡犬放,则知求之"与“放心而

不知求”进行对比。都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的观点。

(4)示例L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禀然,宁死不屈。

示例2:文天祥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示例3: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亳不畏惧,宁死也不出

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