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辛亥革命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章节: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发生在清末民初的辛亥革命时期,主要讲述了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以及武昌起义的爆发和影响。本课上承《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下启《中华民国的建立》,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介绍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展现了革命力量的逐步发展和不屈精神;随后以武昌起义的成功及各省响应,引出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伟大历史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从“改良”到“革命”的历史转折,也为学习民国建立和近代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及民族危机背景,具备初步的历史时序意识。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对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兴趣浓厚,但分析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弱。本课以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到武昌起义为主线,重点在于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及其历史影响,难点是把握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意义。需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梳理起义过程,认识革命的艰难性与进步性,提升史料解读与历史解释能力。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革命志士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中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时空观念】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及重大起义的时间脉络,使学生建立起1906—1911年中国革命斗争的时序框架,掌握关键事件的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黄兴绝笔书、烈士遗骸合葬等图文史料,使学生学会从原始材料中提取信息,形成依据证据探讨历史问题的实证意识。

【历史解释】通过梳理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及其影响,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理解“虽败犹荣”的革命精神对后续变革的推动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刘道一、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革命志士英勇牺牲的事迹,使学生感受先烈们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起义接连失败的原因课堂导入【教师活动】播放武昌起义夜景想象图,讲述一个革命士兵的日记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展示材料】▲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军在城头插上十八星旗(教材原图)“今夜持枪上阵,手虽抖,心却坚。为天下人谋共和,死何惧!”——《辛亥革命亲历者日记选》,湖北省博物馆藏【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个晚上拿着枪的年轻士兵,你会害怕吗?又是什么让你坚持下去?为什么一场在武昌打响的起义,能迅速点燃全国的变革之火?【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图像与第一人称史料结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距离,激发共情与探究欲,引导学生思考个人选择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为学习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和影响奠定认知基础。探究新知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教师活动】材料1:1906年,江西萍乡煤矿工人因清政府查封工会、克扣工资而罢工,随后与同盟会联系,发展为武装起义。起义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为口号,迅速聚集三万余人。——《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锡麟(1873—1907)问题:为什么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它虽然失败,为何还能提升同盟会的声望?【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从“组织者身份”“起义规模”“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讨论并填写表格,尝试分析起义的历史意义。【教师活动】萍浏醴起义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直接发动和领导,这是同盟会自1905年成立后首次组织的大规模武装行动,因此被称为“第一次武装起义”。尽管起义仅持续一个多月即被镇压,刘道一在长沙被捕牺牲,但其动员人数达三万余人,震动清廷,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革命思想借此传播,使更多人认识到推翻清朝的必要性,从而提升了同盟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总结知识点: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史料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次”的历史定位,并借助问题思考起义失败与声望上升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多重影响的能力。安庆起义与秋瑾就义【教师活动】材料2:徐锡麟早年创办大通学堂,秘密训练革命青年。1907年7月6日,他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突然开枪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起义,激战四小时后失败。——《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材料3:秋瑾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计划响应安庆起义。因叛徒告密,清军突袭学校,她拒绝逃走,被捕后于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传》(中华书局)

▲秋瑾(1875—1907)问题:徐锡麟和秋瑾分别在安徽和浙江行动,他们之间有何联系?他们的牺牲对革命运动产生了怎样的精神激励?【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中两位人物的形象,阅读材料,绘制简易时间线图,标注两人起义的时间、地点及结果,并在小组内分享“如果我是当时的青年学生,会被谁的事迹更打动”。【教师活动】徐锡麟与秋瑾同属光复会成员,共办大通学堂,互为革命同志。安庆起义原计划由秋瑾在浙江策应,形成联动。但因消息泄露,两场起义相继失败。二人宁死不屈,慷慨赴义,展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秋瑾临刑前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符号。他们的牺牲唤醒了更多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总结知识点: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刺杀恩铭,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秋瑾在浙江准备响应,因告密被捕,英勇牺牲。二人牺牲体现了革命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设计意图】通过人物关联分析和情感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革命志士之间的协作与牺牲精神,增强历史共情力,培养家国情怀。镇南关起义【教师活动】材料4:1907年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率乡勇八十人夜袭广西镇南关,夺取三座炮台。孙中山亲赴前线鼓舞士气,称:“此役虽小,然为革命之火种。”——《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问题:孙中山为何要亲自前往河内指挥这次起义?“火种”一词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绘制“镇南关起义”简图,标出起义地点、领导人、战斗过程,并在图旁写下自己的理解:“为什么一次小规模起义会被如此重视?”【教师活动】孙中山亲自参与筹划,体现他对武装斗争的高度重视。镇南关地处边陲,易攻难守,革命党借此积累实战经验。虽然因弹药不足被迫撤退,但这是孙中山首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极大鼓舞了革命队伍士气。“火种”意味着即使失败,也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革命希望。总结知识点: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策划广西起义,目标是夺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终因弹药缺乏失败。孙中山亲赴前线,体现革命领袖的坚定决心。【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绘制与关键词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战略意义”大于“军事胜利”的历史逻辑,提升空间思维与象征性语言的理解能力。黄花岗起义【教师活动】材料5:黄兴在起义前写下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此信现存于广州黄花岗纪念馆。——《黄兴集》(中华书局)

▲黄兴绝笔书材料6: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遭遇埋伏,伤亡惨重。事后收殓遗体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商务印书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问题:黄兴为何在准备未就绪时仍决定起义?“七十二烈士”为何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学生活动】学生朗读黄兴绝笔书片段,分角色扮演“统筹部会议”,模拟当时是否应提前起义的辩论(正方:应按时起义;反方:应延期)。之后集体默哀一分钟,体会烈士精神。【教师活动】由于清政府已察觉革命动向,部分机关被破坏,黄兴为避免全盘暴露,决定提前起义。尽管准备不足,但他身先士卒,带领敢死队冲锋,展现革命领袖的担当。七十二位烈士来自不同地区,多数受过新式教育,他们明知必死仍奋勇向前,这种不屈精神震撼全国,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思想基础。总结知识点:1911年4月,黄兴领导广州起义,攻打两广总督衙门。起义因寡不敌众失败,七十二位烈士合葬于黄花岗。黄花岗起义彰显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感沉浸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历史关键时刻的艰难抉择,强化对“精神传承”的理解,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武昌起义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课后任务【任务主题】追寻革命足迹:辛亥革命中的英雄奋斗【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结合教材内容,制作“革命志士奋斗年表”,按时间顺序梳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及历史意义,强化对重大事件的记忆与理解。【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阅读黄兴绝笔书图片旁的文字材料,模拟革命党人视角撰写一封“致同胞书”,运用语文抒情与议论手法,表达推翻专制、救亡图存的信念,提升历史共情与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在地理图上标注起义爆发的主要城市及独立省份,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成为革命中心的地理与交通优势;小组合作绘制“辛亥革命传播路线手绘地图”,融合历史脉络与空间思维。【设计意图】通过时间线梳理、情感写作与地理空间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辛亥革命进程,体会革命精神,培养史料整合能力及跨学科综合探究素养。板书设计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同盟会首次武装起义安庆、广西、广州起义——徐锡麟、秋瑾、黄兴等领导,虽败但鼓舞斗志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牺牲,精神激励全国二、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新军起义,占领武汉三镇各省响应——半数以上省份独立辛亥革命意义——推翻君主专制,开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史料分析与情境教学法,结合图片、地图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语言力求生动且富有感染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起义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时启发不足,学法指导有待加强。今后需更注重问题链设计,提升思维参与度。课前任务课前任务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了________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最终起义失败,英勇就义。同年,革命党人________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起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被誉为“鉴湖女侠”。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在越南________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攻占镇南关,后因弹药缺乏而失败。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领导的起义被称为________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七十二位烈士被合葬于黄花岗。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________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________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导致起义计划泄露。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________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成立________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历史上将这次革命称为“________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制度的终结。武昌起义后,________、汉阳、汉口三镇相继光复,革命迅速取得胜利。参考答案萍浏醴徐锡麟秋瑾河内黄花岗视死如归孙武工程湖北辛亥君主专制武昌课堂练习第1题【题文】下表为部分学者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历史事件(

)角度内容世界角度它契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且善于接纳欧美国家变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中国角度它倡导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设充满理性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最终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据杀【答案】C第2题【题文】思维图是一种关系型图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较历史事件。如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A.救亡图存B.自强求富C.扶清灭洋D.三民主义【答案】A第3题【题文】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B.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答案】A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要求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知道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重要史事。通过讲述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虽屡遭失败,但不断积累革命声势,最终推动辛亥革命爆发;重点认识武昌起义的经过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党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理解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端的重要地位。课堂总结【教师活动】

本课学习了20世纪初革命志士为推翻清政府进行的英勇斗争。从萍浏醴起义到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赴后继,虽屡遭失败,但极大鼓舞了全国民众斗志。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朝,终结君主专制,开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转折点,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性与革命精神的传承。拓展迁移材料: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幸存的革命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