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章节: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的辛亥革命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过程。本课上承辛亥革命的爆发,下启北洋政府的统治,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介绍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展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接着讲述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压力夺取政权,揭示革命果实被窃取的历史原因;最后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强调其作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文件的进步意义。这一安排有助于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就与局限,认识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早期实践的艰难历程,为后续学习民国初年的政治斗争奠定基础。学情分析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颁布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理解社会进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11—1912年武昌起义、民国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就职等事件的时间脉络,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并构建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空间格局。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清帝退位诏书》《临时约法》条文及孙中山就职图片等史料,使学生学会从原始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初步判断。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与原因,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分析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政局矛盾与时代局限。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孙中山领导革命、建立民国的奋斗历程,使学生感悟先辈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与局限、《临时约法》的意义与实施困难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讲述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联想【展示材料】▲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宣誓场景(注:图片为教材原文提供)“民国成立,万众欢腾,百姓自发悬挂五色旗,街头巷尾皆呼‘共和万岁’!”——《申报》1912年1月3日报道【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张照片里的场面,你觉得当时的人们心情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多人支持“共和”?既然大家都欢迎新国家,那为什么后来还会出现权力之争,甚至有人想当皇帝呢?【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影像和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现场的氛围,激发对民国建立初期社会情绪的关注;两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走向理性思考,为理解辛亥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及后续政局动荡埋下伏笔。探究新知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师活动】材料1:
“今日中华民国之成立,实为四千年来历史一大变局。自辛亥八月武昌兵起,各省响应,不数月而专制政体倾覆,共和政府成立。”
——《申报》1912年1月2日社论——来源:《申报》影印版,上海书店出版社![]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问题:从《申报》的报道和照片中,你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中华民国成立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图片中的场景,推测这场政权建立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并观察图片,围绕以下任务展开讨论: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共和政府”“专制政体倾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变革;观察照片中人物的着装、站位和整体氛围,推断临时政府的政治倾向和组织形式;每组派代表用一句话概括:“我眼中的中华民国诞生”。【教师活动】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若学生提到“欢庆”“希望”,可引导联系《申报》中“历史一大变局”的评价,说明民国建立被视为终结帝制、开启新纪元的重大转折;若学生注意到照片中多数人身穿西装或军装,可指出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现代化、西式政治制度的表现;强调孙中山位于中央位置,体现其领导地位,而参议员集体合影则反映民主共和理念初步实践。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讲解: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但各地独立缺乏统一指挥。为建立全国性政权,各省代表齐聚南京协商组建中央政府。1911年12月,代表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改用阳历。随后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由各省代表组成的临时参议院。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权的诞生。总结知识点: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相继独立,急需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报刊史料与历史照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文字与图像中提取信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设置开放性问题激发思维,鼓励学生结合视觉细节进行合理推测;小组合作促进自主探究与表达能力提升;最终在教师引导下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过渡,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及其作为民主革命成果的本质属性,契合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教师活动】材料1: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诏书》(节选)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公开档案![]
▲清帝退位诏书问题:从这份诏书中,你能否看出清帝退位是自愿还是被迫?诏书中提到“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说明了他在当时政局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清帝退位诏书》节选内容,结合教材文字和图片,讨论以下问题:诏书中为何强调“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这是否真实反映了当时民意?袁世凯尚未就职,为何诏书中已明确由他“组织临时政府”?这说明了什么?观察图片中的诏书样式与文字格式,判断其正式性和权威性,并推测发布背景。【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这份诏书虽然是以清帝名义颁布,但实际起草者是袁世凯的亲信张謇等人。所谓“人心所向共和”更多是为退位提供合法性借口。而直接指定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说明他在清廷内部早已掌握实权,甚至能主导王朝终结的方式。结合图片可见,诏书采用传统黄绫书写、楷体工整、加盖玉玺,形式极为庄重,表明这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政治文件。但它并非出自皇帝自主意愿,而是在袁世凯军事施压与政治运作下完成的权力交接工具。进一步指出:宣统帝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统治结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政权的和平移交并未带来真正的民主共和,反而为袁世凯上台铺平道路。总结知识点:清帝退位是在袁世凯软硬兼施逼迫下实现的,形式上和平,实质上非自愿。退位诏书赋予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的合法性,为其掌权提供政治依据。清朝统治至此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式终结。【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原始文献《清帝退位诏书》,培养学生解读第一手史料的能力;借助图像观察提升历史情境感知力;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表面和平”背后的权力博弈,发展批判性思维,理解辛亥革命成果的脆弱性。【教师活动】材料2:
“孙文既举袁世凯为总统,望其誓守共和,不负众望。”
——1912年2月《申报》报道节选
来源:上海图书馆近代报刊数据库问题:孙中山为何愿意让位给袁世凯?他提出了哪些条件来限制袁的权力?这些条件最终实现了吗?【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并回顾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列出孙中山辞职的前提条件(两个以上)。在地图上标出南京与北京的位置,思考“定都南京”对限制袁世凯有何意义。小组讨论:如果袁世凯接受南下就职,民国初期的政治格局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强调:
孙中山让位是基于“只要实现共和,个人职位可让”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他的核心条件是: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这意味着脱离袁世凯的北洋势力范围,接受南方革命派监督。然而,袁世凯拒绝南下,借口“北方不稳”。此时,他导演了“北京兵变”:指使曹锟部队在北京纵火抢劫,制造混乱。随后列强以保护使馆为由增兵北京,形成“非留袁不可”的舆论压力。南京临时参议院被迫妥协,同意袁在北京就职。这一结果使革命党人失去对中央政权的实际控制。总结知识点:孙中山提出袁世凯就职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定都南京、总统南下就职。袁世凯拒不南下,制造兵变并利用列强干涉迫使南方让步。最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派丧失政治主动权。【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史料引入公众视角,增强历史现场感;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定都”背后的政治含义;小组讨论激发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深化对“权力制衡失败”的认识。【教师活动】材料3:
“袁公就职之日,诸将环立,皆北洋旧部,神色凛然。”
——蔡元培日记(1912年3月10日)节录
来源:《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出版![]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问题:观察照片中人物站位与神情,结合蔡元培的描述,你能推断出当时权力的核心掌握在谁手中吗?为什么孙中山的理想未能延续?【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细节(人物服饰、姿态、排列),进行“图像证史”练习:找出袁世凯的位置,分析其周围人物的身份特征(如军装、佩刀等)。描述其他人的表情和站姿,判断他们是恭敬、服从还是平等共事。结合蔡元培日记,讨论“迎袁专使”为何失败,袁世凯身边有哪些力量支持他?【教师活动】教师讲解:
照片中袁世凯居中端坐,身穿长袍马褂,其余人均着军装肃立两侧,明显是以军事集团为核心的权力结构。这些人大多是北洋新军将领,是袁世凯多年培植的私人势力。蔡元培作为迎袁专使亲历就职仪式,他在日记中流露出失望情绪。“诸将环立”暗示这不是一个民主共和的开端,而是一场旧式权力交接。军队效忠对象仍是袁本人,而非国家或宪法。这说明: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但旧的权力结构(军阀依附、个人崇拜)并未瓦解。袁世凯凭借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最终攫取了革命果实。总结知识点: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集团掌握实权,形成以武力为基础的统治模式。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革命中心北移,革命派边缘化。辛亥革命虽终结帝制,但未能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制度,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设计意图】运用图像史料与私人日记互证,训练学生“多源互证”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视觉分析培养细节观察力与历史共情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变革”与“权力现实”之间的落差,形成对历史复杂性的认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课后任务【任务主题】探究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基础任务】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中华民国成立大事年表”,标注武昌起义、孙中山就职、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约法》颁布等关键事件的时间与地点,理清辛亥革命后政权更替的基本脉络。【进阶任务】分角色模拟“临时参议院会议”辩论场景,围绕“袁世凯是否应在北京就职”展开讨论,结合史料分析南北争议背后的权力博弈,提升历史思辨能力。【拓展任务】跨学科实践:①语文——以“一位南京市民的日记”为题,用第一人称撰写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当天的见闻,融入教材中的礼炮、欢庆等细节,增强历史代入感;②艺术——临摹《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或设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传海报,体现“民权”“法治”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情境模拟和跨学科表达,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民国建立的过程与意义,培养时序意识、批判性思维及人文综合素养。板书设计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确立民主共和制度教学反思本节课紧扣教材,采用讲授与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教法,通过图片、史事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及《临时约法》的意义,突出了重点。但在分析“袁世凯窃取果实”时,部分学生对“南北对峙”背景理解不足,教学语言虽简洁明了,但对“共和”“临时参议院”等概念解释可更深入。今后应加强情境设问,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及“辛亥革命”的相关要求,强调理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与局限,理解民主共和观念的进步性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体现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融合。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代表在________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________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________,并改用________历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选举________为副总统,并成立由各省代表组成的________。清帝于1912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下诏退位,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孙中山提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他将辞职并推举袁世凯为________。1912年2月15日,________被临时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要求新任大总统必须到________就职。袁世凯以北方局势不稳为由,在__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国民在种族、阶级、宗教信仰等方面一律________。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________行使立法权,司法机关独立,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负有责任。参考答案南京南京民国元年;阳历黎元洪;临时参议院2;12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南京北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体国民;平等参议院课堂练习第1题【题文】朱德元帅曾经五次来到泸州。其中第二次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由滇入川,在今天的纳溪指挥棉花坡战役并取得胜利。这次战役的背景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B.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C.中华民国成立D.宋教仁遇刺案【答案】C第2题【题文】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A.已得到列强的支持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实现中国完全独立D.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答案】B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垃圾处理收费管理调查报告
- 确认债务履行能力保证承诺书8篇
- 企业信息发布规范模板及流程
- 小动物的冒险故事动物童话作文(11篇)
- 行业业务培训需求调研模板全面覆盖培训各环节
- 大同市中医院腔镜器械清洗考核
- 项目质量管控承诺书示例8篇
- 观潮教育课件
- 高效咨询指导服务承诺书(8篇)
- 质量意识与安全教育培训
- 信息安全实训系统用户手册
- 2023年成人学位英语高频词汇
- 樊登读书会市级分会运营手册OK
- 车辆装卸运输规定(2篇)
- GB/T 11376-2020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金属的磷化膜
- 卫生医疗机构消毒培训教学课件
-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 陈明主讲中医妇科经验方
- 毕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毕业论文
- 教改项目项目结项汇报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