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章节: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阶段,主要讲述了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本课以上一阶段日本局部侵华为基础,通过七七事变引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继而展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以及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抵抗,同时揭露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既强化了学生对抗日战争全貌的认识,又通过具体人物事迹和史实增强了民族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其沉重代价,为后续学习抗战发展与胜利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具备初步的时空观念和爱国情感。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对图片、故事兴趣浓厚,但抽象分析能力较弱。本课以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为主线,重点理解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难点在于认识日本侵华的残暴本质与抗战精神的价值。需结合地图、照片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提炼历史意义,增强家国情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机面前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历史发展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观察淞沪会战示意图和南京大屠杀时间线索,使学生准确掌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重大事件及其空间分布。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南京审判战犯法庭查证资料与日军“杀人比赛”新闻报道,使学生学会运用一手史料证实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后的抗战立场与军事行动,使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过程与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赵登禹、佟麟阁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的事迹,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难点: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认知、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课堂导入【教师活动】播放卢沟桥夜景老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细节;随后朗读一段亲历者回忆,营造历史情境【展示材料】▲1937年卢沟桥全景(教材原图使用语境:七七事变发生地)“那天夜里,我听见枪声从桥西传来,日本兵说‘失踪士兵’要进宛平城搜查,我们守军坚决不答应。”——《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座桥,它看起来普通,可为什么会在一个晚上突然打响了全国抗战的第一枪?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士兵,面对外国军队无理要求进城,你会怎么做?【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场景图片与亲历者口述结合,唤醒学生对历史现场的感知,激发民族情感共鸣;以角色代入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尊严与抵抗意义,为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探究新知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教师活动】材料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材料2: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7月9日报道:“我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一名士兵暂时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但遭中方武力拒绝,不得已开火自卫。”![]

▲赵登禹(1898—1937)问题:对比两则材料,你认为“七七事变”是偶然事件还是早有预谋?日军声称“士兵失踪”是否构成进入中国城池搜查的正当理由?请结合材料和常识进行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分别代表中方与日方立场,开展5分钟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观点,并说明判断依据。鼓励学生从“借口的真实性”“军事行动的准备程度”“通电的紧迫性”等角度展开辩论。【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发言进行点评:

同学们注意到,《中共通电》中使用了三个“危急”,说明当时局势已非常紧张,反映出中国方面对事变严重性的高度警觉。而日本媒体称“暂时失踪”“不得已开火”,试图将责任归于中方“拒绝搜查”。但历史事实表明,日军并未等待调查结果,而是立即炮轰宛平城,说明其早有作战准备。图片中的赵登禹将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率部抵抗的代表人物。他曾在长城抗战中以大刀队夜袭日军闻名,说明中国军队已有抗击外敌的经验和决心。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入北平保卫战,最终壮烈牺牲,体现了中国军人誓死守土的精神。因此,所谓“士兵失踪”只是一个借口。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断制造冲突、扩大侵略,七七事变是其全面侵华战略的关键一步。该事件标志着中国不再局限于局部抵抗,而是走向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总结知识点: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地点在北平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后发动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事变后日军大规模入侵,北平、天津相继失陷。赵登禹、佟麟阁等爱国将领在保卫北平战斗中英勇殉国。【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中外史料,引导学生识别历史叙述中的立场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借助图片人物增强情感共鸣,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基础;以问题驱动探究,帮助学生从表象深入本质,理解七七事变的历史地位,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人物扫描:赵登禹【教师活动】材料3:据《大公报》1937年7月30日报道:“赵师长亲率部队在南苑阵地与敌肉搏,身中数弹仍不下火线,最后冲入敌阵挥刀砍杀,壮烈成仁。”——《大公报》(1937年7月30日)![]

▲赵登禹(1898—1937)问题:从报道中你能感受到赵登禹将军怎样的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学生活动】学生独立阅读材料3,完成“人物精神卡片”填写任务:写出三个能体现赵登禹精神的词语(如勇敢、爱国、担当等),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随后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填写内容,强调关键词如“亲率”“身中数弹仍不下火线”“冲入敌阵”等细节,展现赵登禹作为高级将领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结合图片中其坚毅的面容,帮助学生建立形象认知。进一步讲解:赵登禹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抗战胜利后,北平将其曾居住的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说明人民没有忘记他的牺牲。这种命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记忆的传承。总结知识点:赵登禹是第二十九军中将师长,山东菏泽人。曾在长城抗战中率大刀队奇袭日军,威名远扬。七七事变后参加北平保卫战,在南苑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9岁。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将北沟沿大街更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训练信息处理能力;借助人物细节描写深化情感体验,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通过命名纪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如何被后人铭记,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教师活动】材料1: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材料2: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抗战讲话

来源:《申报》1937年7月18日第2版![]

▲朱德(1886—1976)问题: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回应?从两则材料中你能看出他们态度上的共同点吗?【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两则史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5分钟讨论,完成以下任务:找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发表声明的时间和核心主张;比较两党立场的异同,填写对比表格(如:时间、主体、关键词、抗战态度);推测:为什么在此时建立统一战线成为可能?【教师活动】教师选取一组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引导全班补充完善。结合史料分析:材料1出自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迅速表明“全民族抗战”的立场,强调民族危机与全民责任,体现出主动团结御侮的姿态。材料2中蒋介石提出“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打破了此前“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基调,标志着国民党对抗战态度的根本转变。两党都使用了“全民”“责任”等词汇,说明在民族存亡关头,双方达成了“共赴国难”的共识。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这是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的照片。他在红军改编后继续担任军事领导职务,说明国共合作不仅是政治宣言,也落实到了军队整编的实际行动中。总结知识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相继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中共主张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转向坚决抵抗。两党立场趋同,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政治基础。朱德作为红军领导人参与改编后的八路军指挥体系,体现合作的具体实施。【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国共双方原始声明,培养学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借助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历史转折中的“共识形成”过程,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结合人物图像增强历史情境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合作如何转化为具体军事安排,促进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教师活动】材料1: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强行冲击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政府称此事件为“虹桥机场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增兵。——《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2: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讲话:“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认为淞沪会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军队为何要在上海奋起抵抗?【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与图片,讨论以下问题:日军挑起事端的借口是什么?这一事件是否真实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图片中中国守军的姿态说明了什么?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蒋介石的讲话表达了怎样的抗战决心?这种态度对全国民众有何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补充或质疑,形成课堂互动。【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同学们提到,“虹桥机场事件”是日军制造的冲突借口,但历史告诉我们,这其实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步骤之一。早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国际窗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日本企图通过制造事端迅速占领上海,逼迫中国屈服。从图片可以看到,中国守军手持步枪、神情坚定,正在阵地前迎敌。尽管他们装备落后,面对的是拥有飞机、坦克、火炮的现代化日军,但他们没有退缩。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抗敌的精神。材料2中蒋介石的讲话“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表明这场战争不再是局部冲突,而是全民族的抗战。淞沪会战正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重要转折点。总结知识点:淞沪会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日军制造“虹桥机场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反击,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面对日军优势火力,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真实史料与教材图片,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与背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提升语言表达与批判性思维。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局部事件背后的深层动机,建立“偶然事件”与“必然趋势”的历史认知框架,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日军进攻与我军抵抗【教师活动】材料3: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记载,日军在淞沪会战中先后投入第3、第9、第11师团等部队,总兵力约30万人,并配备舰艇30余艘、飞机200余架。——《日本陆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材料4:中国第98师第583团第3营营长姚子青在宝山保卫战中率部死守孤城,全营600余名官兵全部殉国。战后国民政府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抗战英烈录》(解放军出版社)材料5: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实际452人)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六次进攻,毙敌200余人,极大鼓舞了上海市民的抗战士气。——《上海抗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淞沪会战示意图问题:结合材料和地图,分析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面临哪些困难?姚子青和谢晋元的事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识别宝山、四行仓库、苏州河等地标位置,结合材料完成以下任务:在地图上标注日军主攻方向与中国军队防御要点。分析中国军队在兵力、装备、地形等方面与日军的差距。以“英雄日记”形式,任选姚子青或谢晋元,写一段简短内心独白(50字左右),表达其战斗决心。小组交流作品,推选优秀“日记”朗读分享。【教师活动】针对学生作答进行点评与拓展:同学们在地图上发现,宝山位于长江南岸,是上海外围重要屏障;四行仓库紧邻苏州河,背靠租界,地理位置特殊。日军凭借海空优势从多个方向包抄,而中国军队多为徒步步兵,缺乏重武器支援,补给困难。姚子青率全营死守宝山三昼夜,直至全员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谢晋元部在四行仓库孤军奋战,不仅打击了日军,更让租界内的中国民众亲眼看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极大激发了全民抗战信心。这些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不怕死,而是明知必死仍选择前行。他们的牺牲不是无谓的消耗,而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总结知识点:日军在淞沪会战中投入约30万兵力,拥有海陆空协同作战优势。中国军队虽装备落后,但仍英勇抵抗,涌现出姚子青、谢晋元等抗日英雄。宝山保卫战和四行仓库战斗成为淞沪会战中的标志性战役。【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识读与史料分析相结合,提升学生空间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角色代入式写作增强情感体验,使历史人物“活起来”,促进价值认同。教师引导学生从战术劣势中看到精神优势,理解“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比拼”,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空战初捷与会战结果【教师活动】材料6: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在杭州笕桥上空迎击来犯日机,大队长高志航率队击落日机3架,自身无一损失,史称“八一四空战大捷”。——《中国空军抗战史》(航空工业出版社)材料7:战后统计显示,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约30万人,日军伤亡超过4万人。日本原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但在上海遭遇顽强抵抗,未能实现速胜目标。——《抗日战争全记录》(人民日报出版社)问题:中国空军为何能在首次参战就取得胜利?这场战役的结果对中国抗战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6和材料7,思考并回答:“八一四空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提示:天气、指挥、士气)制作简易对比表格:列出中日双方在淞沪会战中的兵力、伤亡、战果。讨论:为什么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完成表格后,小组间互评数据准确性与逻辑性。【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提升:“八一四空战”发生在台风过境之后,天空低云密布,不利于轰炸。但中国飞行员凭借熟悉气象条件和顽强斗志,在恶劣天气下升空迎敌,出其不意击溃日机。高志航喊出“我们的武器虽然落后,但我们的心不能落后”,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国空军创造了奇迹。从整体战局看,虽然上海最终失陷,但中国军队以70多万兵力坚持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余人,迫使日本不断增兵,打乱了其战略节奏。原本以为可以迅速结束战争的日本,不得不面对一场持久战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正如当时外国记者报道:“上海虽陷,但中国未降。”总结知识点: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即取得“八一四空战”胜利,鼓舞全国士气。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会战虽以失利告终,但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推动全民族团结御侮。【设计意图】通过空战案例与宏观战果分析,培养学生多维度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制作对比表格训练数据处理与归纳能力,讨论环节强化因果推理。教师强调“失败中的胜利”这一辩证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民族自信。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教师活动】材料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平民和战俘进行大规模屠杀。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指出,仅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被杀害的中国平民和战俘人数超过30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节选),东京审判档案![]

▲战火中的南京问题:从这幅图片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结合材料思考,日军占领南京后可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图片“战火中的南京”,描述画面内容(如废墟、浓烟、残破建筑等),并结合材料讨论日军占领南京后可能造成的破坏与人员伤亡情况。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推测当时南京居民的生活状态。【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图中可以看到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说明战争带来了严重的物质破坏。而史料明确指出,日军不仅摧毁城市,更对无辜百姓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暴行的具体表现。总结知识点: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造成至少30万人遇难。南京成为战时陪都后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史料与直观图像结合,引导学生从视觉信息出发,初步建立对南京大屠杀的整体认知,培养其基于证据的历史推断能力,同时激发民族情感与历史责任感。日军的暴行【教师活动】材料2: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在日记中写道:“我亲眼看到许多妇女被强奸后杀害,儿童被刺死在母亲怀里……街道上到处是尸体,河水都被染红了。”他用摄影机秘密拍摄了多段影像,记录下日军暴行的真实场景。——约翰·马吉《南京暴行日记》![]

▲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问题:图片中的情景反映了日军怎样的行为?结合马吉的记载,你认为这种行为背后体现了什么本质?【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描述画面内容(如青年被捆绑、日军持刀站立等),小组讨论:为什么日军要将平民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这种做法是否符合人类基本道德?并尝试归纳日军暴行的特点。【教师活动】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幅图显示日军将无辜青年当作“活靶子”进行刺杀训练,这是一种极端残忍的行为。结合马吉的见证,我们可以看出,日军的暴行不仅是军事征服,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彻底践踏。这种系统性暴力,反映出侵略者试图通过恐怖手段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总结知识点:日军在南京实施烧杀淫掠,毫无底线。和平居民被用作射击靶子、刺杀对象或集体活埋。外国目击者留下第一手证言,证实暴行的真实性。【设计意图】借助外国亲历者的原始记录,增强史料可信度;通过图片与文字互证,帮助学生理解暴行的非人道性质,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形成尊重生命、反对战争的价值观。集体屠杀与尸体处理【教师活动】材料3:据幸存者李秀英回忆:“那天他们把几千人赶到江边,用机枪扫射,很多人跳进江里想逃,但还是被打死了。后来听说,尸体都被浇上汽油烧掉了。”——《李秀英日记》,南京市档案馆藏![]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问题:图片展示了哪种屠杀方式?结合材料思考,日军为何要大规模活埋或焚烧尸体?这对历史证据的保存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活埋”过程(如多人被推入坑中、日军持枪监视等),小组讨论:除了枪杀,日军还采取哪些灭绝人性的方式?为什么要销毁尸体?这对后人了解真相带来哪些困难?【教师活动】大家说得很好。活埋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处决方式,常用于集体屠杀。而焚烧尸体则是为了掩盖罪证,企图让暴行“消失”。但正如李秀英的回忆所示,幸存者的证言、外国记者的影像、战后法庭的调查,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也提醒我们:历史不能遗忘,记忆需要传承。总结知识点:日军采用集体枪杀、活埋、焚烧等方式屠杀平民。大规模毁尸行为意在掩盖罪行。幸存者证言与战后查证共同构成历史证据链。【设计意图】通过幸存者口述史料与典型图片结合,深化学生对屠杀手段多样性和隐蔽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辨析历史证据的能力,并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相关史事:杀人比赛【教师活动】材料4: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公开报道两名日军军官进行“百人斩”比赛的消息:“向井敏明与野田毅约定,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就算赢。因不知谁先达成,决定继续比拼至150人。”该报道配有两人手持军刀的照片。——《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3日版![]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问题:这份报纸为何会刊登“杀人比赛”的消息?它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怎样的舆论导向?你如何看待媒体传播此类内容?【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报纸内容,小组讨论:这场“比赛”是真实的吗?如果是,说明了什么?媒体为何不谴责反而宣传?这种现象对士兵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活动】这是非常震撼的一则史料。这份报道并非虚构,而是当时日本主流媒体的公开内容。它表明,在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下,残杀中国人竟被视为“英勇”“荣耀”的表现。媒体的鼓吹助长了士兵的暴力倾向,也暴露了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本质。我们必须警惕任何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美化。总结知识点: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曾进行“百人斩”杀人比赛。日本媒体曾公开报道并鼓吹此类暴行。这种行为体现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原始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认识宣传机器在战争中的作用,理解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与历史批判意识,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价值认同。课后任务【任务主题】铭记历史: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启【基础任务】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七七事变”时间轴,标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梳理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脉络。【进阶任务】以赵登禹或谢晋元为原型,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英雄人物小传”,结合语文写作技巧,突出其爱国精神与英勇事迹,开展班级“抗战英烈故事会”。【拓展任务】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注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用不同符号标记战役、惨案类型,并配文字说明其历史意义,制作“抗日战争初期重要事件分布图”。【实践探究】观看教材相关图片(如日军“杀人比赛”报道、活埋平民照片),以“历史的见证”为主题创作一幅手绘历史漫画或海报,表达对和平的呼唤,融合艺术与历史情感教育。【设计意图】通过时间梳理、人物叙事、空间定位与艺术表达,帮助学生从时间、空间、情感多维度理解抗战开端的重大意义,强化国家记忆,培养史料整合能力、家国情怀与跨学科综合素养。板书设计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抵抗,全民族抗战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爆发,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屠杀手无寸铁者超30万人,罪行滔天。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情境创设与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人物扫描和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增强了情感共鸣。教学中以问题链推动思考,但在学法指导上对初中生史料辨析能力培养不足。语言表达注重庄重性与感染力,但个别环节节奏过快,影响学生消化。今后应更合理分配探究时间,强化历史思维训练。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近代史”板块关于抗日战争的学习要求,强调理解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及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事迹,知晓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情感。课前任务课前任务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______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炮轰我军防地,制造了“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又称“______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北平保卫战中,______和佟麟阁两位将军壮烈殉国,其中赵登禹曾率领大刀队在长城抗战中奇袭日军。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______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______任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______正式建立。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战端,______爆发,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率全营守卫______,与日军苦战三日后全营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______阵地,与日军血战多日,消灭日军200多人。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这场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______的迷梦。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