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章节: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讲述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及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形势变化。本节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与战略调整,上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下启抗战相持阶段国共关系的变化与敌后战场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典型战役的描述,既突出了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精神,又帮助学生理解战争进程中的战略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思维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抗日战争的总体背景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基本史实,具备初步的时间线和重大事件认知。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对故事性强的内容更易接受,但对战略态势、战争意义的理解仍需引导。本课重点是掌握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及其历史意义,难点在于理解战役背后的战略变化及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地图梳理战役过程,体会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精神,初步形成对抗战复杂性的认识。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与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战争进程受社会矛盾、经济实力和国际形势等客观因素制约,理解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必然结果。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38—1944年重大战役的时间脉络与地理分布,使学生掌握台儿庄、武汉、长沙等战役的空间位置及战略意义,形成对抗日战争阶段演变的整体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教材中的文字记载、相关史事和图片资料,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提取有效信息,验证“台儿庄大捷”“以水代兵”等历史事实,培养依据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不同战役的作战特点与影响,使学生能够客观分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作用及其局限性,理解抗战胜利的多重因素。
【家国情怀】通过感受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牺牲与顽强意志,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树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面战场抗战精神、战略相持阶段转变原因、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意义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讲述背景故事,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并思考抗战初期的严峻形势【展示材料】▲中国士兵在战壕中准备迎敌(教材原图)“上海自发生战事后,每日均有大量平民伤亡……前线战士无惧牺牲,日夜坚守阵地。”——《申报》1937年10月报道【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张照片里的士兵,你觉得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什么?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一名青年,面对外敌入侵,你会怎么做?【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影像和当时报刊记载,增强历史代入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人物情境出发思考民族抗争精神,为理解正面战场的艰苦抗战与军民英勇做铺垫。探究新知台儿庄战役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教师活动】材料1:1938年6月,日军调集海陆空三军共40余万兵力,分多路向武汉推进。中国第五、第九战区部队及海军、空军一部,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防御作战。——《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3页材料2: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武汉为中枢之地,若失之,则全国震动。”表明国民政府将武汉视为抗战中枢,誓死保卫。——《蒋介石日记(手稿本)》,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1938年5月20日条![]
▲江西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认为中国为什么要投入百万人力保卫武汉?日军为何不惜代价进攻武汉?【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从地理位置、政治意义、军事战略三个角度分析武汉的战略地位,并派代表发言。同时观察图片中士兵在山地作战的情景,推测地形对中国军队防御的有利影响。【教师活动】同学们提到武汉是“九省通衢”,这是非常准确的。从地图上看,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在此交汇,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失去武汉,意味着日军可以沿长江深入西南大后方,威胁重庆。材料中提到日军出动40多万兵力,说明其志在必得;而中国部署约100万军队,也反映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图——通过持久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再看这张图片:江西万家岭战役中的中国军队正在山地作战。山路崎岖,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展开,却有利于我军伏击和阻击。这正是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逐次抵抗”的体现。总结知识点:武汉是当时中国的军事、交通和政治中心之一,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军为实现“速战速决”目标,集中重兵进攻武汉。中国军队依托大别山、鄱阳湖、长江等自然屏障组织防御,实行持久消耗战略。万家岭战役是中国军队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围歼日军的重要战例。【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权威史料和原始文献,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武汉的战略价值,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结合图片观察,提升学生图文互证的意识。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战略—决策”之间的逻辑联系,落实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花园口决堤【教师活动】材料3: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命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黄河水迅速南下,形成宽达数十千米的泛滥区,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广大地区。——《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材料4: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报道:“黄泛区一片汪洋,村庄被毁,尸体漂浮在水中,幸存者靠树皮草根维生。”——EdgarSnow,TheBattleforAsia,RandomHouse,1941,p.78问题:花园口决堤是一种怎样的军事策略?这种“以水代兵”的做法带来了哪些后果?【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3和材料4,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填写表格:决堤目的实际效果民众损失历史评价(每组填写一栏,全班汇总)【教师活动】同学们填写得很认真。我们看到,“以水代兵”确实达到了军事目的——迫使日军放弃沿平汉铁路南下的计划,延缓了对武汉的进攻速度。但代价极其沉重。材料4中斯诺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灾难的真实场景: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农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教材数据指出:直接死亡人数超过89万,受灾面积覆盖三省44县,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巨大的人道悲剧。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决策是在极端危急情况下做出的艰难选择。它体现了战争中“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困境,也警示我们:战争不仅摧毁敌人,也可能伤害自己人民。总结知识点:花园口决堤是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进攻武汉而采取的“以水代兵”措施。决堤形成黄泛区,有效迟滞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大面积洪灾,导致数百万人伤亡和流离失所。是抗战中极具争议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战争的残酷性与决策的复杂性。【设计意图】通过中外史料对比,让学生全面认识花园口事件的双重影响,避免片面化理解。表格填写活动训练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决策,发展历史思辨能力,增强对战争代价的认知,培育家国情怀。万家岭大捷【教师活动】材料5: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薛岳指挥部队在万家岭山区设伏,将日军第106师团主力包围于山谷之中,激战十余日,歼敌逾三千。——《正面战场抗战纪实》,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材料6:日军战报承认:“第106师团在万家岭陷入重围,基层军官几乎全部战死,战斗力丧失殆尽。”——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译本,第2卷第2分册,第143页![]
▲江西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中国军队为什么能在万家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有何意义?【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中士兵依托山地工事作战的场景,结合材料5和6,从指挥、地形、战术三个方面分析取胜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万家岭大捷的历史意义,写在便签纸上贴于黑板“胜利墙”。【教师活动】大家的分析很到位。薛岳将军采用“天炉战法”,巧妙利用山路狭窄、丛林密布的特点,将日军分割包围。图片显示我军据守高地,居高临下打击敌人,正是“易守难攻”的真实写照。更关键的是,日军第106师团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又被切断退路。材料6提到“基层军官几乎全部战死”,说明其指挥系统崩溃,连空投军官都难以挽回败局。这场胜利虽然未能改变武汉失守的大局,但它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士气,证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正如同学们写的:“这是抗战中一次振奋人心的围歼战!”总结知识点:万家岭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中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成功运用山地地形实施包围战术,重创日军第106师团。歼敌三千余人,迫使日军空投军官增援,基层指挥瘫痪。极大提升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与双方史料互证,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战役胜负原因的能力。通过“胜利墙”活动增强参与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具体战例中感受民族抗争精神,强化国家认同与责任意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教师活动】材料7: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次日广州亦告失守。至此,华北、华中主要城市及沿海地区基本被日军占领。——《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246页材料8:日本大本营在战后总结中承认:“武汉会战后,我军已无足够兵力发动大规模攻势,不得不转入长期作战。”——《日本外交文书·昭和十三年》,外务省编,第2册,第678页问题:武汉、广州失陷后,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你能从材料中找到依据吗?【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7和材料8,绘制简易时间轴(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武汉会战→1938年广州武汉失陷),并在旁边标注“战略防御”与“战略相持”的分界点,小组讨论后说明划分理由。【教师活动】很好,大多数同学把分界点标在1938年10月,这是正确的。材料7告诉我们,到这时,日军已占领中国大部分中心城市和交通线,但再也无法继续大规模推进。更重要的是材料8——连日本自己都承认,兵力财力已达极限,只能“转入长期作战”。这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失去了大片国土,但主力部队未被消灭,政府迁都重庆继续抵抗。战争由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对峙期,即“战略相持阶段”。总结知识点:武汉、广州失陷标志着日军战略进攻达到顶点。日军因兵力不足、资源紧张,无力发动全面攻势。中国虽处于劣势,但仍保持有组织抵抗能力。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构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序观。引用敌方史料增强说服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理解战争阶段转变的本质是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化对持久战战略的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师活动】材料1:1941年12月24日,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下令全线强渡新墙河,第三次长沙会战正式爆发。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部队采取“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层层阻击。——《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7页材料2: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的《湖南会战》记载:“我军在长沙城下遭遇顽强抵抗,补给困难,伤亡不断增加,士气低落。”——《战史丛书·湖南会战》,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70年版,第243页
▲长沙军民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问题:结合史料和图片,你认为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何能取得胜利?这场胜利对当时国内外局势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两则史料,观察教材图片《长沙军民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每组归纳出2—3条胜利原因及影响,并推选代表准备发言。鼓励学生从中国军队战术、士兵意志、国际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活动】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若学生提到“天炉战法”,教师可补充说明:这是薛岳将军创造性提出的防御反击战术,利用湖南丘陵地形,以小股部队节节抵抗,消耗日军锐气,待其深入长沙城下疲惫之时,再集中主力围歼,形如“炉火熔敌”。若学生注意到日军“补给困难”“士气低落”,可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与后勤在战争中的作用:日军长途奔袭,交通线拉长,而中国军队依托本土作战,群众支援有力。结合图片《长沙军民庆祝胜利》,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民众挥舞旗帜、面带笑容的情景,体会这场胜利带来的民族信心提振。进一步指出:此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英美在东南亚节节败退,中国战场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盟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总结知识点: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日军企图占领长沙但被中国军队击退。中国军队采用“天炉战法”,凭借顽强抵抗和有效战术取得胜利。长沙守军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战斗极为惨烈,体现出誓死保卫国土的决心。此次胜利发生在盟军太平洋战场失利背景下,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抗战信心。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政策逐渐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丢失大片国土。【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中外双方史料,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史料的能力;借助真实历史图片增强情境感知,激发情感共鸣。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从军事策略、士兵精神、国际形势多维度思考战争胜负原因,发展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素养。小组合作促进自主探究与表达交流,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严格覆盖教材全部内容节点,确保知识完整性与结构一致性。课后任务【任务主题】探寻抗战正面战场的胜利与转折
1.【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台儿庄战役”时间轴,标注关键时间节点(如日军进攻、中国军队反攻、战役结束等),并用简练语言概括战役意义,强化时空观念与历史逻辑。2.【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葛先才团坚守阵地的史事,撰写一段200字以内的英雄宣言,模拟战士口吻表达抗战决心,融合语文抒情与历史情感教育。3.【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形图上标注台儿庄、武汉、长沙位置,分析三地地形与河流对战役部署的影响;通过统计表格对比三次战役歼敌人数、兵力投入,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可手绘柱状图),融合地理、数学素养。【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情感写作与多学科分析,帮助学生从史实记忆走向深度理解,提升史料解读、家国情怀与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感悟抗战精神与战略智慧。板书设计一、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歼敌1万余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二、武汉会战1938年6月起,历时4个多月日军战略破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击退日军进攻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史料分析与情境教学法,结合教材中的史事片段和图片资源,引导学生还原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壮烈场景,增强历史代入感。教法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对豫湘桂战役等复杂背景讲解略显简略。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但需进一步平衡情绪渲染与客观分析,提升思维深度。课前任务课前任务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__________战役中与日军展开激战,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台儿庄战役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抗击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下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这体现了中国军人__________的决心。武汉会战开始于__________年6月,日军集结了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在江西__________战役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包围日军一个师团,歼敌3000余人。为了阻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国民党军队在河南__________炸决黄河大堤,造成巨大人民灾难。花园口决堤虽延缓了日军进攻,但导致河南、皖北、苏北等地约__________万人死亡,受灾面积达三省44县。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多月,使日本__________灭亡中国的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是__________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与日军一日内进行了__________次拉锯战,最终守住阵地。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时,英美盟军正在太平洋战场接连__________,因此这次胜利具有积极的国际影响。1944年,日军发动大规模__________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大片国土。参考答案台儿庄李宗仁誓死坚守(或“与阵地共存亡”)1938万家岭花园口89.3迅速194111败退豫湘桂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近代史”板块关于抗日战争的重点要求,强调通过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典型战役,理解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表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标志及特点,认识重大战役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与意义,体会中国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同时辩证分析国民政府抗战策略的变化及其影响,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素养。课堂练习第1题【题文】下图反映的历史人物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领导华北地区军民破坏敌人的交通线B.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C.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D.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了最大的一场胜仗【答案】D第2题【题文】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忻州市人民医院学科设备更新管理考核
- 家具生产实习报告(共20)
- 2025年中国神经酸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高硼硅玻璃项目商业计划书
-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呼吸科肺癌诊疗中心主任竞聘多学科协作考核
- 秦皇岛市人民医院纵隔肿瘤切除术技术考核
- 大同市人民医院碘-131治疗适应证把握与随访考核
- 中国对羟基苯乙醇项目创业计划书
- 赤峰市人民医院病历书写规范化操作考核
- 长治市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独立术者资质认证综合评估试题
- SKF递进润滑系统-课件
- DB32/T 4401-202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高清正版)
- 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 (伤口造口专科护理课件)
- 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计划
- 典范英语7-4中英文对照翻译Oh,otto!Oh,otto
- 危大工程动态管控表
- 检体诊断学循环系统查体教学课件
- 小学生文明就餐主题班会课件
- 工作分析(第二版)付亚和
- 地基验槽记录表.(范文)
- 浅析拉维莱特公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