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章节: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晚清至民国时期,重点讲述了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到科举制废除和新式教育推广,从《申报》等近代报刊的创办到商务印书馆推动文化出版,再到鲁迅、徐悲鸿、聂耳等在文学、美术、音乐领域的杰出成就,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步近代化的进程。本节内容以“教育与传媒—文学艺术—电影戏剧”为脉络,由制度变革延伸到精神文化层面,既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突出了先进人物在传承文明、引领思潮中的贡献,有助于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体趋势及其社会背景。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具备初步的历史时序意识和事件分析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对图片、故事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抽象分析能力有限。本课内容涵盖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知识点密集,需重点把握新式教育的发展历程、报刊出版的作用及代表性文艺成就。教学中应结合《申报》《新青年》等报刊图片和《定军山》剧照等直观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事业的近代化转型,要求学生能列举典型人物与作品,认识其时代意义,并能联系社会变革理解文化发展的背景与影响。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与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与思想进步推动文化发展,理解新式教育和大众传媒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从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文化领域重大成就的时间脉络,使学生掌握关键事件的先后顺序与时代背景,形成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申报》《新青年》等报刊内容及《定军山》剧照等图片史料,使学生学会从原始材料中提取信息,增强对历史事实的辨识与证据意识。

【历史解释】通过解读鲁迅、徐悲鸿、聂耳等代表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阐释近代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取向。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废除及革命文艺作品的创作,使学生感受先进中国人追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与文化自信。重点难点重点:新式学堂、废除科举、新闻出版

难点:教育变革的意义、报刊的影响、文艺作品的时代性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展示清末学堂老照片,播放一段民国时期学生朗诵课文的音频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百年前的校园生活【展示材料】▲清末新式学堂的学生正在上地理课(教材原文配图)“从前读的是‘四书五经’,现在学的是算学、博物、英文。书包里装的,不再是线装书,而是印着‘最新教科书’的课本。”——《申报》1905年报道【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课堂,你觉得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要放弃读四书五经,转而学数学和外语呢?【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素材,唤醒学生对近代教育变革的感知,激发好奇心;由生活化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变迁背后的社会转型,为理解新式教育、新闻出版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探究新知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师活动】材料1: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初只设英文馆,后来陆续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等馆,“意在培养翻译人才与了解西洋事务之人”。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材料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初等教育9年(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中等教育5年、高等教育6—7年,并设立师范、实业等专门学堂。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档案选编》

▲图片注释(与教材相同):清末新式学堂中的学生正在上课问题:从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再到全国推行新学制,你认为清政府兴办新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有何不同?【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图片观察课堂场景,对比传统私塾与新式学堂的区别。每组用表格形式列出“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培养方向”三项差异,并推选代表发言,尝试归纳晚清教育变革的趋势。【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回答中提到了“学习西方技术”“培养实用人才”“不再只考八股文”等关键词,这非常准确。我们来看这张图片:学生们坐在整齐的课桌前,老师在黑板上授课,这是典型的班级授课制,不同于过去一对一的私塾教学。材料1中的同文馆开设外语和自然科学课程,说明洋务派意识到要“师夷长技”,必须系统学习西方知识。而材料2中的癸卯学制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学制。更重要的是,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意味着延续千年的“读书做官”模式终结。新式教育不再只为选拔官员服务,而是为了普及知识、发展实业、振兴国家。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总结知识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同文馆、船政学堂,开启新式教育先河百日维新决定设立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推动新式学堂广泛设立新式教育注重实用学科,采用班级授课,目标是培养近代化人才【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真实史料和图像资料,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晚清教育转型的动因与特点。小组合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表格归纳训练历史比较思维。结合图片增强情境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变革不仅是制度变化,更是社会思想的深刻转变,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材料3:《申报》创刊词写道:“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皆备载无遗,务使读者知所适从。”

——《申报》创刊号(1872年)材料4:1931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呜呼领袖欲之罪恶》,批评某些政客以“救国”为名行专权之实,呼吁“政治必须公开,舆论必须独立”。

——《大公报》1931年12月18日问题:根据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影响公众对时局的认识的?【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模拟“民国读者”与“报馆编辑”的对话。一人依据材料3和4提炼报刊功能(如传播信息、监督政府、引导舆论),另一人举例说明某条新闻可能如何改变普通人的看法(如九一八事变后报纸报道激发抗日情绪)。完成后交换角色,进行两轮讨论。【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对话中提到“报纸让人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可以批评当官的”,这正是近代报刊的核心价值。材料3中《申报》强调全面报道国内外大事,说明它已具备现代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材料4中《大公报》敢于批评权力,体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些都不是古代邸报所能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申报》持续出版77年,成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说明其深受民众信赖。而《大公报》《新闻报》等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它们不仅传递消息,更塑造了公众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总结知识点:鸦片战争后外商创办外文报刊,开启近代报业《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民国时期《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为著名报纸报刊及时报道时局,覆盖面广,深刻影响民众生活【设计意图】以角色扮演激发兴趣,让学生代入历史情境理解报刊的社会功能。通过原始创刊词和社评增强史料真实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问题设计聚焦“影响”,促进因果思维发展,体现“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价值导向。【教师活动】材料5: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说:“吾辈欲兴起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教科书不可。”该馆早期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三年内销行千万册以上。

——《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材料6:1922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应当为青年人必修科目之一,这是亡国的根源!”

——《新青年》第10卷第1号问题:为什么出版机构会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和思想类刊物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中心词为“出版业与文化发展”,分支包括“代表机构”“出版物类型”“社会影响”。参考材料5和6,补充具体例子,如商务印书馆出教科书→促进教育普及,《新青年》传播科学思想→启发青年觉醒。完成后同桌互评,提出修改建议。【教师活动】大家的思维导图都很清晰,特别是有同学将“教科书”与“思想启蒙”分开分析,很有见地。材料5中商务印书馆以“普及教育”为使命,大量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字典,使知识得以大规模传播。它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而材料6中《新青年》提倡自然科学,正是五四时期“德先生”“赛先生”思想的体现。这类刊物不只传递知识,更挑战旧观念,唤醒民族自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也纷纷出版进步书籍,中共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更是成为发行革命书刊的重要阵地。总结知识点: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学术著作,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为当时重要出版机构新华书店是共产党在根据地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材料选择兼顾实用性(教科书)与思想性(《新青年》),体现出版业双重功能。独立完成+同伴互评的方式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认知维度。文学艺术的成就文学艺术的成就【教师活动】材料1:1921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阿Q正传》,连载八章,以讽刺笔法描写一个名叫阿Q的农民形象。文中写道:“他只觉得‘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安慰。”该作品迅速引起知识界广泛讨论,被认为是“中国人精神病症的解剖图”。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材料2: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回忆:“五四运动像一阵狂风暴雨吹醒了我。我再也无法安静地读古书了,我要呐喊,要用诗来燃烧这个时代!”他的诗集《女神》于1921年出版,其中《凤凰涅槃》以神话象征民族重生,激情澎湃。

——《郭沫若自述》,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田横五百士》问题:从鲁迅和郭沫若的作品与言论中,你能看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思想变革?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5分钟小组讨论,围绕“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展开思考,并尝试用一句话概括鲁迅和郭沫若作品的共同特点。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或质疑。【教师活动】同学们提到“批判旧社会”“唤醒民众”“表达愤怒与希望”,这些都是非常准确的观察。我们来看鲁迅的《阿Q正传》,他没有直接写革命失败的原因,而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精神胜利法,揭示当时许多人逃避现实、自我麻痹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批判国民性”的深刻之处。再看郭沫若的《女神》,他用火焰、凤凰、巨浪等意象表达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的渴望,这正是五四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情绪的真实写照。而图片中的《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1930年创作的历史题材油画。画面描绘的是秦末齐国贵族田横拒绝投降刘邦、五百部属殉节的故事。徐悲鸿借古喻今,呼吁民族气节,激励国人抵抗外侮。这说明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更是时代的回响。总结知识点:20世纪初中国文艺创作繁荣,涌现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徐悲鸿等代表性作家艺术家。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阿Q正传》剖析民族精神弱点;其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郭沫若的《女神》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反映五四时代精神。徐悲鸿融合中西画法,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弘扬民族气节与奋斗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原始文献材料,引导学生从第一手文字中感知作家的思想情感,培养史料解读能力;结合图像史料增强视觉理解,建立“文学艺术—社会背景”的联系;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与表达能力发展,落实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活动】材料3: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方针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材料4:作家赵树理曾说:“我写的不是才子佳人,是我村里的二黑和小芹。他们识字不多,但听得懂唱本,喜欢听故事。我就用他们的话写他们的事。”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讲述农村青年反抗包办婚姻的故事,在解放区广为流传。

——《赵树理文集》,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方针与此前的文学创作有何不同?赵树理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创作风格转变?【学生活动】学生独立阅读材料3和材料4,完成一份“对比表格”:左侧填写“传统文人文学特点”,右侧填写“解放区革命文艺特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至少三项差异。完成后同桌交换点评。【教师活动】大家的表格中出现了“服务对象不同”“语言风格变化”“题材来源转变”等关键词,非常好。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向——文艺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属,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赵树理的小说不用文言、不讲风花雪月,而是用通俗语言写农民的真实生活,比如《小二黑结婚》反对封建婚姻,《李有才板话》揭露基层干部问题。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则聚焦土地改革,展现翻身农民的命运变迁。歌剧《白毛女》更是典型:喜儿被地主迫害逃入深山,头发变白,最终获得解放。这个故事让无数观众落泪,也成为宣传阶级斗争和革命正义的经典载体。总结知识点: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抗日救亡时期,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激发民族斗志。1942年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涌现出赵树理、丁玲、周立波等作家,作品贴近群众生活,如《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大型歌剧《白毛女》影响深远,体现阶级压迫与人民解放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艺政策的变化及其社会意义,提升历史思维中的“变迁与延续”意识;利用具体作家言论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认知;表格任务锻炼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教师活动】材料5: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经理任庆泰邀请京剧名伶谭鑫培拍摄《定军山》片段。据《申报》报道:“影片连映三日,观者逾万,皆称中华自有影戏之始。”此片成为中国第一部自制电影。

——《申报》1905年11月20日第7版材料6: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歌女红牡丹》,由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影片采用蜡盘发音技术,实现了声画同步。上映后轰动全国,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有声时代。

——《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定军山》剧照问题:结合材料与图片,说说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为什么说《定军山》具有开创意义?【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定军山》剧照,结合材料5和教材内容,模拟“记者发布会”情境:一半学生扮演“清末观众”,描述第一次看到自己国家拍的电影的感受;另一半学生作为“现代记者”,采访“观众”并记录三点印象。活动限时6分钟。【教师活动】刚才的表演生动有趣!有“观众”说:“没想到谭老板的动作能留在银幕上!”这正说明《定军山》的意义——它打破了外国电影垄断的局面,证明中国人也能拍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是中国电影的技术飞跃。《定军山》虽无声音,但它是民族电影的起点;《歌女红牡丹》则借助新技术展现演员唱腔,反映社会女性命运,兼具艺术与技术价值。此外,赵丹、周璇等影星带来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不仅娱乐大众,也反映了城市底层的生活困境。例如《马路天使》讲述卖唱女与吹鼓手的爱情悲剧,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高峰”。![]

▲《马路天使》剧照![]

▲《渔光曲》剧照这些影片既是艺术精品,也是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总结知识点:20世纪初,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自制无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主演《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留下宝贵历史镜头。【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代入感与兴趣;利用多幅真实剧照构建视觉证据链,提升图像史料运用能力;强调电影作为“技术+艺术+社会记录”的多重属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契合核心素养目标。课后任务【任务主题】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与文艺成就探析

1.【基础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制作“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脉络”时间轴,标注科举制废除、京师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推广等关键事件,梳理教育变革过程。

2.【进阶任务】选取《申报》《新青年》或《生活》周刊中的一份报刊,模拟撰写一篇民国时期风格的新闻短评,报道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的社会反响,融合历史背景与文学影响。

3.【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结合语文课所学鲁迅作品,分析《狂人日记》如何体现“批判封建礼教”;联系美术知识,对比徐悲鸿《愚公移山》与传统中国画在技法和主题上的异同,并绘制简要对比图表。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梳理、情境写作与跨学科分析,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近代教育、出版与文艺发展的核心内容,提升史料整合能力,促进历史与语文、艺术等学科的融合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表达能力。板书设计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新式教育:洋务至清末学堂兴办与科举废除

(2)报刊出版:《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美术:鲁迅、齐白石、徐悲鸿代表作

(2)音乐电影:聂耳、冼星海、《定军山》等作品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采用讲授与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图片、报刊实物等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教育与文艺的发展脉络。教学中重点突出科举废除与新式教育的关系,以及鲁迅、聂耳等代表人物的贡献,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艺作品时代意义时略显不足。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生动,但部分环节语速偏快,影响了学生的吸收效果。今后应加强问题链设计,放慢节奏,提升学生活动参与度。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__________、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__________考试,标志着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结。清政府废除科举后,通令兴办学堂,并颁布各级学堂章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__________。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有《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__________》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鲁迅的小说《__________》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徐悲鸿融合中西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和《__________》等作品,推动了中国画的革新。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和《__________》等抗日救亡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__________》气势磅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精神。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__________》,由谭鑫培主演。参考答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科举全国学制申报新青年商务印书馆狂人日记愚公移山毕业歌黄河大合唱定军山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及“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学习主题。课标要求了解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理解文化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材通过新式学堂创办、科举废除、报刊出版兴起及文学艺术成就,体现近代文化教育的转型与进步,突出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与民族救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课堂练习第1题【题文】某小组在历史课上汇报展示了如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为(

鲁迅《狂人日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