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鉴赏与练习题_第1页
《登鹳雀楼》古诗鉴赏与练习题_第2页
《登鹳雀楼》古诗鉴赏与练习题_第3页
《登鹳雀楼》古诗鉴赏与练习题_第4页
《登鹳雀楼》古诗鉴赏与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古诗鉴赏与练习题一、千古绝唱,登临之作鹳雀楼,古之名楼,登临胜地也。其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前瞻中条,下瞰黄河,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然若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莫过于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短短二十字,语言洗练,意境雄浑,哲理深邃,不仅是唐诗中五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王之涣其人,虽存诗不多,然“旗亭画壁”之佳话流传千古,足见其才情卓绝。其诗风雄奇豪放,意境开阔,此《登鹳雀楼》便是其代表作,寥寥数语,尽展盛唐气象。二、逐句鉴赏:意境与哲理的交融(一)“白日依山尽”开篇一句,绘夕阳西沉之景。“白日”,点明时间,非晨曦微露,亦非骄阳当空,而是日暮时分,阳光已不复正午之炽烈,却更显其圆融与壮丽。“依山尽”,寥寥三字,勾勒出太阳紧贴山峦缓缓沉落的动态过程。“依”字用得极妙,仿佛太阳与山峦有着某种不舍的依恋,又似山峦以其雄浑臂膀承载着白日的余晖。“尽”字则宣告了这一过程的终结,给人以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此句以静写动,画面感极强,读者眼前仿佛展开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视野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山峦的轮廓在落日余晖中渐渐模糊,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二)“黄河入海流”若说首句写空间之高远与时间之短暂,那么次句“黄河入海流”则转而描绘大地之磅礴与江河之永恒。诗人目光由西沉的白日转向脚下奔腾的黄河。“黄河”二字,自带雄浑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入海流”三字,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壮阔景象。一个“入”字,点明了黄河的最终归宿,展现了其不可阻挡的力量与决心;一个“流”字,则赋予了画面以无限的动感与生命力。此句与上句一静一动,一纵一横,共同构筑了一幅视野极其开阔、气势极其恢宏的山河全景图。(三)“欲穷千里目”前两句纯为写景,境界已然高远。后两句则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将诗歌的意境推向新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欲”者,想要也,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穷”者,尽也,穷尽之意。“千里目”,指极远的视野,代指更广阔的世界,更深邃的道理。此句承接前两句的壮阔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内心的愿望:既然眼前的景色如此壮丽,那么如何才能看得更远、领略更无限的风光呢?这不仅是诗人当时登楼观景的真实感受,也暗合了人类共有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四)“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堪称神来之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千古的警句。它不仅是对前句“欲穷千里目”的直接回应,给出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即再登上一层楼;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站位,拓展自己的视野,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看到更美的风景。这不仅是登高望远的物理现象,更是人生追求、学业精进、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于攀登,不断超越。三、整体艺术特色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境雄浑壮阔:诗人以极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景象,境界宏大,气势磅礴,展现了盛唐诗歌特有的雄浑气象。2.哲理深邃自然:诗歌并非刻意说理,而是在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登高感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富含哲理的警句,景、情、理三者完美融合,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3.语言朴素凝练:全诗二十字,字字珠玑,无一字多余。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4.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写景的升华。四句诗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四、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积累1.《登鹳雀楼》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2.鹳雀楼旧址位于今天的______省。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4.默写全诗。(二)阅读理解与分析1.诗歌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并分析其写景的妙处。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它对你有何启示?3.这首诗在写景和抒情议论方面是如何做到有机结合的?(三)拓展与运用1.你还知道哪些王之涣的诗歌?请写出一首并简要赏析。2.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楼阁,也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岳阳楼、黄鹤楼等),请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名句。3.“更上一层楼”已成为一句常用的俗语,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运用。参考答案(部分提示)(一)基础知识积累1.唐王之涣2.山西3.尽:消失、沉没。穷:尽,使达到极点。层:量词,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4.(略,需完整默写)(二)阅读理解与分析1.景象描述: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写景妙处:这两句诗以极其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壮阔雄浑的山河画卷。“白日依山尽”写远景、静景(夕阳西下是动态中的静),“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动景。一静一动,一纵一横,空间开阔,气势磅礴。“依”、“尽”、“入”、“流”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富有动态感和生命力。2.哲理启示:这两句诗蕴含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它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进取,勇于攀登,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境界和实践能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更高的目标,领略到更广阔的人生风景。3.结合方式:前两句极力描绘登楼所见的壮阔自然景色,为后两句的抒情议论做了充分的铺垫。正是因为眼前的景色如此壮丽,才引发了诗人“欲穷千里目”的愿望;而“更上一层楼”既是对“欲穷千里目”的回应,又是由眼前之景生发开去的人生感悟。全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景、情、理水乳交融,自然天成。(三)拓展与运用1.(例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可从意境、情感、边塞特色等方面入手。)2.(例如: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