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安徽专用)(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原创)凌家滩文化遗址的墓葬区中发现,大型墓葬均位于祭坛周围,随葬品丰富且多为玉器;而中小型墓葬分布较远,随葬品稀少。此外,祭坛中央出土了象征神权的玉龟和玉版。这一现象反映出该文化()
A.手工业技术领先其他地区B.社会等级分化已较为明显
C.形成了统一的宗教信仰体系D.农业生产水平高度发达2.(改编)有学者将中国早期历史划分为“神话时代”(如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如夏朝)、“半信史时代”(如商朝早中期)和“信史时代”(如商朝晚期至周朝)。西方史学界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时,往往以商朝晚期作为可靠历史的起点,其主要依据是(
)A.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世系 B.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C.商朝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史记》详细记载了商朝历史3.(原创)战国时期,楚国某地原本由宗室贵族世代管理,其封地内的赋税征收、军队调动等事务皆由贵族自行决断。吴起变法后,该地被改设为郡,由楚王直接派遣郡守治理,郡守须按中央法令施政,定期考核,且不得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吴起变法中设郡的举措(
)A.巩固了贵族的地方特权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使郡守获得自主决策权D.加速了诸侯国的分裂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5.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除设刺史监察地方外,还颁布“附益之法”,严禁诸侯王与地方官吏勾结;规定诸侯王需定期到长安朝觐,不得私自离开封地;对王国的官吏任免、财政收支也加以严格限制。这些举措(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导致诸侯王与中央矛盾激化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6.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北魏道武帝仿照晋制,在平城设置社稷。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将社稷的设置与实封爵的封授相结合,体现受封者与皇帝的臣从关系。这反映出(
)A.门阀世族势力遭到打击 B.南北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C.北魏政权与族权相合一 D.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内化7.关于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的起因,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安禄山)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而敦煌出土的唐代民间文书《安禄山事迹》却描述:“(杨国忠)屡言禄山必反,上不听,国忠乃激之使速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资治通鉴》作为官修史书,其记载必然客观准确B.《安禄山事迹》是唐代一手史料,比《资治通鉴》更可信C.《安禄山事迹》带有民间传说色彩,但可补充官方视角D.两则材料矛盾,说明安史之乱的起因已无法考证8.唐宪宗时期(805~820年),有地方官“检核民户资产,桑枣、奴婢、牲畜皆纳入征税范畴,民怨载道”。《唐会要》亦载,当时因资产核定困难,出现“富者田连阡陌,所征无几;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输重赋”的现象。据此可推知(
)A.税收改革推动均田制的瓦解 B.基层治理存在灵活操作的空间C.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D.中央对地方财税监管规范有序9.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自幼便阅读了大量前人的数学文献。他坚持对每步计算都进行亲身的考核验证,在纠正典籍中的错误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造,这使得他在圆周率密率的计算精确度方面领先世界近千年。这反映出,祖冲之(
)A.研究领域广泛 B.擅长历法推算C.善于推陈出新 D.关注实用技术10.唐代中央机构中,尚书省下辖的户部既掌管国家财政收支,也兼理皇室部分用度;到宋代,朝廷设立三司专管国家财政,皇室用度则由内库负责,同时在中书门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房,分管具体行政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央行政体制趋向完善 B.君主专制逐渐弱化C.官僚机构日益臃肿低效 D.财政管理陷入混乱11.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承认西藏地方势力的原有地位,任命他们为各自辖区的万户长,给他们封授庄园,承认其贵族领主身份;同时还积极利用藏传佛教的力量,采用“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的政教合一制度统治藏族聚居区。元朝政府这些举措(
)A.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统治策略B.消除了蒙藏间的民族隔阂C.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D.强化了对西藏基层的控制12.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各路上供中央钱物统计表(单位:贯匹两),由表可以推知,当时(
)北方诸路南方诸路总额219.4729万总额1283.9658万占比14.6%占比85.4%A.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B.财政危机严重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门第观念淡化13.明洪武时期,从辽东到广东的海岸线至少建有58处卫所,89处千户所,200处巡检司,1000余处城池寨堡等,驻守海防军40余万。这反映了当时(
)A.倭寇对沿海威胁加剧 B.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冲击C.北部边疆形势较稳定 D.政府重视海上商贸的安全14.《枢垣记略》载:“军机大臣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清史稿·职官志一》称:“军机处……承旨书谕,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军机处议复档显示,雍正八年至十三年间,军机大臣处理满文奏折976件,其中595件需议复后呈皇帝定夺。这反映出清军机处(
)A.独立决策,仅上报大事 B.议复扩权,成决策主体C.参与机要,终裁于皇帝 D.满汉分立,分权与制衡15.清朝开展数次地图、地志的纂修工作,如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包含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叙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述域外朝贡诸国。据此可知,当时(
)A.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 B.“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呈现C.西方地图实测技术的先进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调整16.徐光启在撰写《农政全书》过程中,对既往农学理论和经验通过亲自实验加以验证,纠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识。书中除引用前人文献外,还记录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采访所得。这反映出徐光启(
)A.接纳西学的开明姿态 B.经世致用的写作态度C.蔑视权威的思想意识 D.革新技术的创新精神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从西汉前期郡的数目看,全国54个郡中,分封给诸侯王的有39个,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其中还有不少公主和列侯的封邑。汉初的行政区分布如下:中、西部少半地区是中央直辖郡,北、东、南大半地区是连成一片的诸侯王封地。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推测王国地区和中央直属地区的人口之比约为10:5.29。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依赖于中央直辖郡县经济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王国经济作为全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汉武帝时山东遭受水灾,百姓陷入饥乏之中,最高统治者立刻“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摘编自谭景玉《西汉前期诸侯王国经济的发展与影响》材料三
汉武帝为了使国家金融要脉由中央政府控制,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发行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如小农背本(更换职业)豪强商贾崛起和土地兼并等;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而战争产生较多的军事费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实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12分)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一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7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推动了中央与地方、边疆与内地、华夏与四夷、农耕与游牧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一体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演进提供了空间环境和政治基础。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推动了历代边疆治理不断走向系统化、深入化。——摘编自段红云《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选择一个或多个时期,围绕“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12分)
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安徽专用)全解全析(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原创)凌家滩文化遗址的墓葬区中发现,大型墓葬均位于祭坛周围,随葬品丰富且多为玉器;而中小型墓葬分布较远,随葬品稀少。此外,祭坛中央出土了象征神权的玉龟和玉版。这一现象反映出该文化()
A.手工业技术领先其他地区B.社会等级分化已较为明显
C.形成了统一的宗教信仰体系D.农业生产水平高度发达【答案】B【详解】选项B正确。大型墓葬与中小型墓葬的规模、位置及随葬品差异,以及祭坛出土的神权象征物,直接体现了社会阶层分化和权力集中,符合题干描述的等级分化特征。选项A偏离核心,题干未提及技术对比;选项C“统一宗教信仰”缺乏证据支持;选项D与墓葬反映的社会结构无关。2.(改编)有学者将中国早期历史划分为“神话时代”(如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如夏朝)、“半信史时代”(如商朝早中期)和“信史时代”(如商朝晚期至周朝)。西方史学界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时,往往以商朝晚期作为可靠历史的起点,其主要依据是(
)A.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世系 B.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C.商朝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史记》详细记载了商朝历史【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记载了商王世系、占卜活动等,与文献(如《史记·殷本纪》)可相互印证,符合“有文字可查和实物验证”的“信史”标准,A项正确;青铜技术主要体现的是商朝在手工业制造方面的高超技艺,青铜器虽然也能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但它并没有像甲骨文那样直接、明确地证实商朝晚期的历史世系等关键信息,排除B项;商朝并没有建立完备的官僚体系,而且即便存在官僚体系相关情况,它也不是西方史学界判定商朝晚期为可靠历史起点的关键证据,排除C项;《史记》是汉代文献,属于后世追述,不能像当时的甲骨文那样直接作为可靠历史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3.(原创)战国时期,楚国某地原本由宗室贵族世代管理,其封地内的赋税征收、军队调动等事务皆由贵族自行决断。吴起变法后,该地被改设为郡,由楚王直接派遣郡守治理,郡守须按中央法令施政,定期考核,且不得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吴起变法中设郡的举措(
)A.巩固了贵族的地方特权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使郡守获得自主决策权D.加速了诸侯国的分裂【答案】B【详解】题干分析:变法前,地方由贵族世袭统治,权力分散;变法后,改设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且不世袭,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错误,贵族特权被削弱,非巩固;B项正确,郡县制直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错误,郡守需依中央法令行事,无独立行政权;D项错误,郡县制旨在遏制割据,非加剧分裂。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答案】D【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说明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御史大夫不能控制地方,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而非御史大夫,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而非处理军政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5.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除设刺史监察地方外,还颁布“附益之法”,严禁诸侯王与地方官吏勾结;规定诸侯王需定期到长安朝觐,不得私自离开封地;对王国的官吏任免、财政收支也加以严格限制。这些举措(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导致诸侯王与中央矛盾激化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与地方勾结、规范朝觐制度、管控王国官吏与财政,与刺史制度共同作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王国)的直接管控,B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绝对,汉初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是王国的土地与财富,这些举措虽削弱其势力,但未完全“消除”,排除A项;这些举措通过柔和手段削弱王国势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如避免直接武力削藩的冲突),“矛盾激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举措聚焦对王国的限制,而非“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如郡县制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6.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北魏道武帝仿照晋制,在平城设置社稷。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将社稷的设置与实封爵的封授相结合,体现受封者与皇帝的臣从关系。这反映出(
)A.门阀世族势力遭到打击 B.南北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C.北魏政权与族权相合一 D.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内化【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道武帝仿照晋制设置社稷,孝文帝又将社稷设置与实封爵的封授相结合,社稷是汉族文化中重要的神祇象征,北魏统治者的一系列行为表明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并且通过制度建设将汉文化内化到自身的统治体系中,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北魏对社稷设置以及与封爵结合等举措,未提及门阀世族势力相关内容,没有体现出门阀世族势力遭到打击,排除A项;材料仅仅围绕北魏自身的制度设置,没有涉及南北政权之间文化交流的信息,不存在南北政权文化交流加强的表述,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北魏仿照晋制设置社稷以及将其与封爵联系起来以体现臣从关系,并非强调北魏政权与族权相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7.关于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的起因,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安禄山)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而敦煌出土的唐代民间文书《安禄山事迹》却描述:“(杨国忠)屡言禄山必反,上不听,国忠乃激之使速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资治通鉴》作为官修史书,其记载必然客观准确B.《安禄山事迹》是唐代一手史料,比《资治通鉴》更可信C.《安禄山事迹》带有民间传说色彩,但可补充官方视角D.两则材料矛盾,说明安史之乱的起因已无法考证【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安禄山事迹》作为唐代民间文书,从民间视角出发,会带有民间传说色彩。但它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安史之乱的起因,与《资治通鉴》从官方等角度的记载相互补充,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安史之乱起因相关的多种说法和观点,丰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C项正确;官修史书虽然有官方资源等优势,但也会受到政治、统治者意志等因素影响,不一定必然客观准确,“其记载必然客观准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民间文书往往包含较多民间传说、道听途说等内容,存在不准确或夸大的可能性,不能直接判定它比《资治通鉴》更可信,排除B项;历史研究就是在对不同史料的辨析、考证中进行的,仅因两则材料在安史之乱起因的表述存在矛盾就说无法考证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唐宪宗时期(805~820年),有地方官“检核民户资产,桑枣、奴婢、牲畜皆纳入征税范畴,民怨载道”。《唐会要》亦载,当时因资产核定困难,出现“富者田连阡陌,所征无几;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输重赋”的现象。据此可推知(
)A.税收改革推动均田制的瓦解 B.基层治理存在灵活操作的空间C.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D.中央对地方财税监管规范有序【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旨在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材料中提到唐宪宗时期地方官检核民户资产时,将桑枣、奴婢、牲畜皆纳入征税范畴,且资产核定困难,导致“富者田连阡陌,所征无几;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输重赋”,这说明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资产界定、核定方面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C项正确;均田制在唐中叶以后逐渐瓦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土地兼并严重等,且材料中未体现税收变革对均田制瓦解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地方官无制度依据就随意扩大征税范围,引发民怨,这不是基层治理的灵活操作,而是治理的无序和混乱,排除B项;材料中地方官的举措无明确制度支撑,导致民怨载道,说明中央对地方财税监管存在漏洞,并非“规范有序”,排除D项。故选C项。9.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自幼便阅读了大量前人的数学文献。他坚持对每步计算都进行亲身的考核验证,在纠正典籍中的错误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造,这使得他在圆周率密率的计算精确度方面领先世界近千年。这反映出,祖冲之(
)A.研究领域广泛 B.擅长历法推算C.善于推陈出新 D.关注实用技术【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祖冲之阅读前人数学文献,在纠正典籍错误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造,并且在圆周率密率计算精确度方面领先世界近千年,这充分体现了他善于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推陈出新,C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特别是圆周率计算方面的情况展开,并未提及他在多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涉足,所以不能体现研究领域广泛,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祖冲之在数学上对圆周率的计算成就,没有涉及到历法推算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祖冲之在数学理论研究(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而非关注实用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代中央机构中,尚书省下辖的户部既掌管国家财政收支,也兼理皇室部分用度;到宋代,朝廷设立三司专管国家财政,皇室用度则由内库负责,同时在中书门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房,分管具体行政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央行政体制趋向完善 B.君主专制逐渐弱化C.官僚机构日益臃肿低效 D.财政管理陷入混乱【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题干反映了从唐代户部兼管国家与皇室财政,到宋代将国家财政与皇室用度分离,且设立专门机构分管具体行政事务的变化。这体现了中央行政机构职能的进一步细化与专业化,国家事务与皇室事务的界限更加清晰,是中央行政体制趋向完善的表现,A项正确;宋代通过分化事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反映中央行政体制的日益完善,并未说明运行效率低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管理的规范化发展,不是财政管理的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11.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承认西藏地方势力的原有地位,任命他们为各自辖区的万户长,给他们封授庄园,承认其贵族领主身份;同时还积极利用藏传佛教的力量,采用“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的政教合一制度统治藏族聚居区。元朝政府这些举措(
)A.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统治策略B.消除了蒙藏间的民族隔阂C.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D.强化了对西藏基层的控制【答案】A【详解】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元代的中国。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多元统治思想。另外,元朝还通过帝师制度、万户长制度等,将西藏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故元朝对西藏的这些举措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统治策略,故选A项;B项的“消除了”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早在元朝之前,中央王朝就已对边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故排除C项;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属于间接统治,不属于直接统治,故排除D项。故选A项。12.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各路上供中央钱物统计表(单位:贯匹两),由表可以推知,当时(
)北方诸路南方诸路总额219.4729万总额1283.9658万占比14.6%占比85.4%A.边防压力得到缓解 B.财政危机严重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门第观念淡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各路上供中央钱物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南方诸路缴纳占比为85.4%,北方诸路占比仅为14.6%,南方远远高于北方,表明南北经济差距明显,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南北上供中央钱物的论述,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收入与支出的占比统计,无法得出财政危机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层流动问题的叙述,无法得出门第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明洪武时期,从辽东到广东的海岸线至少建有58处卫所,89处千户所,200处巡检司,1000余处城池寨堡等,驻守海防军40余万。这反映了当时(
)A.倭寇对沿海威胁加剧 B.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冲击C.北部边疆形势较稳定 D.政府重视海上商贸的安全【答案】A【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倭寇与海盗频繁侵扰沿海地区,导致民生凋敝,加强海防建设是对倭寇威胁加剧的直接回应,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晚于洪武时期,时间线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沿海防御体系,北部边疆形势与此并不直接相关,且北部边疆始终是威胁明朝的主要方向,排除C项;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海防建设并非为保护商贸,而是防御倭寇,排除D项。故选A项。14.《枢垣记略》载:“军机大臣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清史稿·职官志一》称:“军机处……承旨书谕,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军机处议复档显示,雍正八年至十三年间,军机大臣处理满文奏折976件,其中595件需议复后呈皇帝定夺。这反映出清军机处(
)A.独立决策,仅上报大事 B.议复扩权,成决策主体C.参与机要,终裁于皇帝 D.满汉分立,分权与制衡【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清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军机处……承旨书谕,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可知军机处参与决策,根据材料“雍正八年至十三年间,军机大臣处理满文奏折976件,其中595件需议复后呈皇帝定夺”,说明最终由皇帝裁定,C项正确;军机处并无独立的决策权,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定,军机处不是决策主体,排除B项;军机处的满汉官员设置并不是为了分权制衡,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15.清朝开展数次地图、地志的纂修工作,如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包含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叙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述域外朝贡诸国。据此可知,当时(
)A.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 B.“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呈现C.西方地图实测技术的先进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调整【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纂修全国地图和《一统志》,涵盖全国各省、边疆地区及朝贡国,意在通过地理文献的编纂强化疆域统一和中央集权,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选项仅强调边疆研究,但材料内容涉及全国及朝贡体系,范围更广,排除A项;虽提及西方技术,但材料未直接比较技术优劣,且重点在政治意图,排除C项;“地方行政调整”与材料中记录现有区划的编纂行为无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B项。16.徐光启在撰写《农政全书》过程中,对既往农学理论和经验通过亲自实验加以验证,纠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识。书中除引用前人文献外,还记录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采访所得。这反映出徐光启(
)A.接纳西学的开明姿态 B.经世致用的写作态度C.蔑视权威的思想意识 D.革新技术的创新精神【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通过实验验证前人理论、记录实践与采访,强调实际应用,而“经世致用”符合其注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体现实学思想,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引用前人文献,无法得出所引用的是否为西学,材料未提及西方科技信息,排除A项;徐光启虽纠正错误但仍引用前人文献,并非否定权威,蔑视权威,排除C项;材料强调验证与总结,并未突出创新技术,革新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从西汉前期郡的数目看,全国54个郡中,分封给诸侯王的有39个,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其中还有不少公主和列侯的封邑。汉初的行政区分布如下:中、西部少半地区是中央直辖郡,北、东、南大半地区是连成一片的诸侯王封地。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推测王国地区和中央直属地区的人口之比约为10:5.29。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依赖于中央直辖郡县经济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王国经济作为全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汉武帝时山东遭受水灾,百姓陷入饥乏之中,最高统治者立刻“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摘编自谭景玉《西汉前期诸侯王国经济的发展与影响》材料三
汉武帝为了使国家金融要脉由中央政府控制,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发行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如小农背本(更换职业)豪强商贾崛起和土地兼并等;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而战争产生较多的军事费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实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12分)【答案】(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以同姓亲族为主。(2分)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华夏文化的扩展,统一意识的形成等。(答出三点即可,5分)(2)原因:汉初中央政权力量相对较弱;经济凋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利用宗室镇抚地方势力的需要;分封制政治传统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6分)(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定诸侯国叛乱;反击匈奴;加强社会救济力度。(答出三点即可,6分)影响: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为强化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解决了内部分裂危机,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答出三点即可,6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得出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以同姓亲族为主。据所学分封制是地方的管理制度可得出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据所学分封的地点可得出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据所学西周的社会性质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可得出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据所学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可得出推动了华夏文化的扩展,统一意识的形成等。(答出两点即可)(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原因:据材料“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依赖于中央直辖郡县经济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可得出汉初中央政权力量相对较弱;据材料“如汉武帝时山东遭受水灾,百姓陷入饥乏之中,最高统治者立刻‘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可得出经济凋敝;据所学秦推行郡县制,没有同姓王侯的支持可得出吸取秦朝速亡教训;据材料“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推测王国地区和中央直属地区的人口之比约为10:5.29。”可得出利用宗室镇抚地方势力的需要;据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可得出分封制政治传统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3)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措施:据材料“汉武帝为了使国家金融要脉由中央政府控制,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可得出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据材料“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可得出盐铁官营;据材料“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可得出均输平准;据材料“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可得出平定诸侯国叛乱;据材料“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而战争产生较多的军事费用”可得出反击匈奴;据材料“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可得出加强社会救济力度。(答出四点即可)影响:据材料“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可得出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为强化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加据所学地方的管理措施的作用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据材料“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可得出解决了内部分裂危机,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答出两点即可)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一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7分)【答案】(1)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不同: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6分)(2)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任答三点即可,7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对比题。时空是:隋朝。创新:根据材料“(隋朝)代之以科举制”可知,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不同:根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根据材料“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知,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根据材料“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知,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知,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根据材料“‘机会均等’……的机制”可知,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根据材料“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激励个人奋斗精神。1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五中学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重庆市人民医院术前评估能力考核
- 2025年4月15日广西梧州市龙投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广西城轨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招聘2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教育系统招聘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人才为高中(中职)教师104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笔试考试大纲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晋江圳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6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北京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监测与分析报告试题
- 2025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杭古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拟聘用人选(二)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春季福建泉州农信社招聘考试服务热线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抗肿瘤药项目建议书(立项报告)
- JG/T 411-2013电动卷门开门机
- 品质测量员试题及答案
- 洁净灯具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册第一次月考数学学情检测试题
- 二零二五年度版学校合作协议范本: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协议
- 《水的组成说课课案》课件
- 无人驾驶车辆在医疗物资运输中的应用研究-洞察分析
- 暴雨过后工地复工复产方案
- 快件处理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TNBSIA 001-2024 建筑设备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