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选择性必修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选择性必修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选择性必修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选择性必修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选择性必修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目录

【思维导图】..........................................................................2

【知识梳理】..........................................................................2

【知识点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

2、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3

2、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4

【知识点0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I、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4

2、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5

【知识点03】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古代西亚文化......................................................................6

2、古代埃及文化......................................................................7

3、阿拉伯文化........................................................................7

【知识点04】欧洲文化的形成

1、古代希腊文化.....................................................................7

2、古罗马文化.......................................................................8

3、中西欧文化.......................................................................8

4、拜占庭、俄罗斯文化...............................................................8

【知识点05】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

1、古代印度文化.....................................................................9

2、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9

3、美洲印第安文化...................................................................10

【易混易错】..........................................................................11

【素养提升】..........................................................................12

【真题赏析】..........................................................................13

【核对答案】..........................................................................15

思维导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中华文化的箕展历程

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世界

烹义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晨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西亚文化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

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

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

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I.多元起源.约一万年前,五地先后起源,生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

2.春秋战国,奠基时期

(1)出现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4.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5.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评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明朝中后期,心学形成,以王阳明为代表

评价: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7.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

表现:李贽批判理学,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等。

8.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

9.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彻底否定儒学),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I)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渐同儒学和道教相融合。

(2)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

(3)两宋时期,佛教由盛转衰,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

了深刻影响。

(2)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3)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就是佛教艺术的体现。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2.明朝末年,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I)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3.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

(1)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

(2)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笫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3)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御侮强国。

(4)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展开。

(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力求解决中国问

题。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1.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

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朝鲜、日本等国的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

官学。

3.弗教经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4.朝鲜、口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1)朝鲜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中国。

(2)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跟中国基本相同。

5.15世纪,华侨下南洋,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色文化。

6.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亚非各国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I)造纸术推动了欧洲书写材料的变革,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第二部分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元文化的源头。古代农耕文明区域及其周边的游牧民族奠定了

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地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

多彩的地域文化。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

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

文化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打下了欧洲文化的底色,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膨成。拜占庭帝国

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

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也收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

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的农业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们培育的农作物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要

贡献。

【知识点三】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重点】古代西亚文化

【难点】阿拉伯文化及其特点;

一、古代西亚文化

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阿七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

坡种文字。

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3.建筑和艺术有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

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编撰《汉谟拉比法典》

作用: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各种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5.科技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

二、古代埃及文化

I.文字使用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前4世纪末,使用到4世纪。它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2.文学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3.建筑艺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

4.科技

(1)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基础。

(2)医学发达,防腐技术高超,“木乃伊”的制作。波斯帝国宫廷中有埃及医生。

三、阿拉伯文化

1.背景:(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经征服从西班牙到印度北部的地区。

(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文学“悬诗”盛行,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

影响:在中国广为流传;对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有影响。

3.科学(1)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天文学白塔尼证明了发生口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

白月等人多次引用。

(3)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被作为医学的教科书。

(4)传播古印度的数字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数

【知识点四】欧洲文化的形成

【重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难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一、古代希腊文化

1.概况: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区域;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

2.哲学⑴苏格拉底、柏护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三大哲人”,他们创立了古代的系统哲学。

(2)柏拉图,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3)亚历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学

(1)《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⑵戏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1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况

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鸟况

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3.雕塑和建筑艺术米隆的《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

4.史学

⑴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被称为“史学之父二

(2)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找争史》。

二、古罗马文化

1.法律

(I)成就:约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制定,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2)评价: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公民法的

基础。

2.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三大代表。维吉尔写有史诗《伊尼特》。

3.史学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

4.建筑有万神殿、大竞技场(圆形剧场)等。

5.历法凯撤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来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三、中古西欧文化

1.行景:(1)481年,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年,国王丕平把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教皇国”建立。

(4)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2.特点: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的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3.影响:(1)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如宗教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2.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两派:天主教和东正教(正教)。

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3.特点:继承吸收,融汇贯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

4.表现;(1)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时编撰《罗马反法大全》,使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2)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及其“穹窿顶'

5.三个年代:9世纪,古罗斯国家建立。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后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初,

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

6.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皈依基督教,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7.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对俄罗斯

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五】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

【重点】古代印度的文化

【难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认识;

一、古代印度文化

1.范围: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

2.背景:约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系列国家。

3.思想:(1)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J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

(2)前6世纪,傀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3)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4.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5.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佛教艺术。如阿旃陀石窟。

6.数学发明“阿拉伯数字”和十数位计算法。

7.传播(1)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如缅甸的吴哥窟。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1.背景:约前五世纪,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676年,朝鲜半岛初步实现统一。

2.科技和文艺(1)634年修建了瞻星台;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

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

(2)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音乐歌舞出名。

3.中朝联系

(1)佛教、道教和儒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⑵汉字在朝鲜半岛K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4.日本文化

(I)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神道逐渐发展。12世纪后,武士道逐渐形成。

(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3)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5.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假名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3.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4.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表现:创造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出20进位法。

5.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I)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2)印加人建造太阳庙,能使用麻醉剂,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6.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易混易错

•易错点01

1、社稷是什么意思?

【阐释】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

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

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

易错点

2、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阐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意思是: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

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乂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中国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乂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

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易错点

3、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阐释】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

作用。

易错点04

4、“阿拉伯数字”

【阐释】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I,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易错点05

5.拜占庭文化

【阐释】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

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

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

志性成就。

I素输升I

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

缘认同、文化认同。

【阐释】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人口大幅增加,并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华

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在民族交融中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这里面

包含“家国情怀”成分,可结合家国情怀进行历史解释。

2、中国古代儒佛道融合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经济、政治和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提分点拨]

【阐释】西汉是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但魏晋时期随着政治大一统据的破坏、政治上的的分裂又为佛教的

盛行提供了土壤;魏晋士族的特权地位及儒生政治上无法盛行抱负,乂使当时的玄学、道教盛行;各种思

想在中国农业文明的背景下都在寻找发展壮大的机会,最终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统治者的促成下,三教

合流的理学产生。可以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阐释。

真题赏析

1.(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口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

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

2.(2023年全国乙卷)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

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对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图3图4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2019.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羊薄,甚至裸身,面部表

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面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4、(2018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

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念》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

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5、(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

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

创制。”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6、(2019.新课标全国H卷高考)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

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B.自然C.人D.政治

【核对答案】

题号123456

答案AADDBC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明代商人从事牟利的商业活动,满足了社会需求,读经和做生意并不违背,符合满足民众需求

就是道的思想,故选A项:陆九渊强调“心外无物”,主张要通过内心寻求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程未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克服臼身的欲望探索真理,与材科中商人学习儒家文化和追

求经济利益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中国封建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且材料只提及商业并未提及手工业,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1955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

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

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

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

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

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

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