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_第1页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_第2页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_第3页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_第4页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下面两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B.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D.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答案】B【解析】太阳辐射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B、D与题意不符;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2.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下列因素呈正相关的是()A.植被覆盖度 B.地理纬度

C.云层厚度 D.海拔高度【答案】D【解析】植被覆盖度越高,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越多,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A错误;地理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B错误;云层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C错误;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D正确。3.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A.行进中的赛车 B.燃煤炉

C.太阳能路灯 D.地热发电站【答案】D【解析】行进中的赛车使用的石油,燃煤炉使用的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AB不符合题意;太阳能路灯直接使用的太阳辐射能,C不符合题意;地热发电站的能源来自地球内部,不是来自太阳辐射,D符合题意。故选D。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行星。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比太阳暗1000倍。完成以下各题。4.假设用比邻星替换太阳,下列对地球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仍可获得同样的热量 B.地球可能逃出本星系

C.地球可能变成一颗火球 D.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缩小【答案】B【解析】比邻星比太阳暗1000倍,能量低,地球可获得的热量减少,不可能变成一颗火球。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质量小,引力小,对地球的束缚变小,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变大,地球较容易逃出本星系。故选B。5.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纵波无法传播,横波能够传播

C.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 D.主要是由熔融态岩浆组成【答案】C【解析】地球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位于地壳中,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横波、纵波都可以传播,故选C。2023年10月8日中国航天67岁了。1956年10月8日,我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航天,从此扬帆起航!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升空(运行轨道近地点高度441千米、远地点高度2368千米的椭圆形轨道)。我们有了自己的人造卫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奔月由神话成为现实。据此完成下面两题。6.东方红一号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A.臭氧浓度较大 B.存在若干电离层

C.对流运动显著 D.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答案】B【解析】东方红一号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的中上部。臭氧层在平流层,A错误;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B正确;对流层和高层大气下部因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显著,C错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中上部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D错误。7.宇航员在太空中出舱活动()①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噪音干扰②需防御极端气温变化③需防御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④可看到太空黑色背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太空中几乎是真空,没有大气可反射或散射太阳光,看到太空是黑色背景,声音也无法传播,真空气温不会极端变化,没有大气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紫外线辐射强烈,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在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通风方式。下图为某建筑物的通风系统设计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8.图中设备a的主要作用是()A.净化 B.抽风 C.加热 D.冷却【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设备a位于洁净区,混合区的空气通过设备a,经过净化后进入室内,图中设备a的主要作用是净化,A正确,BCD错误。9.该通风系统通风效果最好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D【解析】室内外温差越大,室内外压强差就越大,通风效果就最好。冬季室内外温差最大,通风效果最好,D正确,ABC错误。10.与进风口相比,出风口空气()A.压强更大 B.密度更大 C.温度更高 D.湿度更高【答案】C【解析】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温度高,出风口的温度较高,C正确;气压较低,密度小,进风口气温低,气压高,密度大;湿度与水汽含量有关,无法确定,ABD错误。下图为“地球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11.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属于地幔的一部分

C.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答案】C【解析】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圈层。C项正确。12.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圈由洁净气体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各类生物的总称 D.岩石圈薄厚比较均匀【答案】B【解析】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中包含了悬浮在大气中固体杂质(尘埃)、水汽等。生物圈是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岩石圈大陆部分厚度大,大洋部分厚度小,薄厚不均匀。所以A、C、D三项错误。下图示意亚洲东部某区域的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各城市此时风向以西风为主的是()A.乌兰巴托、东京 B.郑州、合肥

C.北京、东京 D.合肥、北京【答案】A【解析】根据等压线绘制风向可知,乌兰巴托以西风为主,东京以西风为主,北京以北风为主,郑州以北风为主,合肥以北风为主,A正确。14.图中风速最小的城市是()A.乌兰巴托 B.郑州

C.合肥 D.东京【答案】C【解析】合肥等压线最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风速最小,C正确。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5.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答案】D【解析】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读图可知,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D正确,ABC错误。16.在图示甲时期()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被子植被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A错误;甲时期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甲时期温度比现代低,冰川面积大,海平面低于现代,C错误;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没有人类出现,不会出现农作物,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20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随之出现城区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由此产生城市热岛效应。下图为2001—2021年我国北方某城市热岛区扩张面积变化统计图,该城市热岛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域。(1)简述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2)2001-2013年该城市热岛区面积增大,试分析其原因。(3)推测该城市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能采取的措施。【答案】(1)因大量人为释放热量、下垫面硬化、绿地和水体减少等,城市中心区域气温比郊区高;空气在城市中心区域上升,在郊区下沉;高空气流由城市中心区域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中心区域,形成热力环流。(2)城市规模扩大,高大建筑物数量增多,密度增大,硬化土地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域面积缩小;人口、产业密集,生产生活废热排放量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增加湿地、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和通风走廊,增加空气流动,缩小热岛区面积;在居民住宅楼上建设绿色屋顶、使用隔热材料等,减少热量传导和储存;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析】(1)城市人口、工业众多,释放热量多;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绿地和水体减少,增温增得快,气温高;导致城市中心区域气温比郊区高;城市中心区域由于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郊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由于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高空气流由城市中心区域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中心区域,形成热力环流。(2)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高大建筑物数量增多,密度增大,不利于热量的扩散,热岛效应增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硬化土地增加,增温增得更快;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域面积缩小;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产业更加密集,生产生活废热排放量大。(3)从增加水域和植被面积看,应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增加湿地、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提倡绿色出行;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和通风走廊,增加空气流动,缩小热岛区面积,缩小城市热岛效应;在居民住宅楼上建设绿色屋顶,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使用隔热材料等,减缓热岛效应,减少热量传导和储存;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18.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但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2)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数码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辐射,请写出这三种辐射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3)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4)大棚温室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答案】(1)太阳(短波)地面(长波)(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3)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4)大棚里昼夜温差小,营养物质积累少,蔬菜质量差。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1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冬季最冷月平均最高温度约为-7℃,夏季气温通常在14-17℃之间。湖区周围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下,湖区a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多夜雨(如图2所示),同时年内平均气温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1)指出纳木错湖区周围哪个季节湖陆风最弱,并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原因。(2)比较a气象观测站1月与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其原因。【答案】(1)冬季。原因:①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小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湖陆风弱。(2)1月>8月。原因:①8月降水较多,云层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②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较差小。(或1月多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