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内蒙古浑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000年)的聚落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变化折射出()A.农耕技术取得局部突破 B.先民生存空间不断拓展C.社会层级分化趋势明显 D.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完善2.老子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孔子则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他在被匡地之人围困时亦言:“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推知,二者的言论是基于对()A.自然本原的探讨 B.治世理想的追求 C.人性本善的认知 D.阶级立场的考量3.秦朝政府规定,夫妻可“通资财,共营生业”;若“乖离”则“官决以律”;此外,“贱民娶良人,弗禁”。这表明秦朝()A.婚姻伦理渗透礼教精神 B.身份等级的限制已被基本消除C.夫妻家庭地位相对平等 D.社会治理具有法律化与务实性4.西汉小农家庭的货币多用于向国家交纳算赋等;政府最大宗的货币支出是用铜钱支付官俸与用黄金赏赐将士;社会多余货币则通过土地兼并、高利贷和贮藏吸纳。由此可推知,西汉时期()A.农民封建赋税负担沉重 B.商品经济发展空间有限C.社会经济结构高度稳定 D.国家货币调控机制完善5.《世说新语》载:东晋吏部尚书谢安为简文帝定谥号时称:“谨按谥法:‘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宜尊号曰太宗,谥曰简文。”桓温(东晋权臣)阅后赞曰:“此安石碎金(意指精粹短文)。”这一记载折射出当时()A.门阀政治的影响 B.文人品评的风尚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谥法礼制的完善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如《地理志》多聚焦政区沿革,但民间兴起的博物典籍却广泛记载南北山川道路、风俗物产;其中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州记》等被后世广泛引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政局动荡削弱官方学术主导地位B.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经史范畴C.地理认知的提升依赖学者的游历D.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7.唐肃宗至德(756年)以后,“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藩镇“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其除授转让“类皆不请命于中央”。而要冲之处的团练、防御州,虽由刺史兼领军事,财赋调度却部分受户部度支司辖制。由此可知,唐朝藩镇体系()A.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呈现出央地权力博弈态势C.深化了军事权下放的制度实践D.具备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基础8.初唐至盛唐时,文人常以闲适心境描写田园生活,如王绩称:“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中唐德宗以后,诗人的创作内容则日趋沉重,且愈发关注下层社会,如孟郊写道:“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衰白)”。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A.赋税制度变革的社会影响 B.官僚体系膨胀的消极后果C.儒家民本理想的实施障碍 D.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壁垒9.据宋人笔记记载:曹州商贾于令仪“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潞州商人张仲宾“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这反映出当时()A.教育普及突破阶层壁垒 B.商业资本主导社会文化发展C士商合流瓦解四民秩序 D.制度发展激发阶层流动活力10.下面是澶渊之盟后东亚地区的朝贡关系示意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地缘关系决定区域政治格局B.军事强弱主导国际秩序变迁C.多重因素影响东亚政治秩序D.宗法伦理维系区域朝贡关系11.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政府于广西设广南制置司统辖两广,命李曾伯为制置大使并调其大量旧部一同赴任;同时,中央拨大量专款修葺广西邕州(南宁)、宜州(河池)、静江(桂林)等要冲城渔。这些举措旨在()A.应对恶化的国防形势 B.预防地方分裂割据风险C.保障边疆秩序的稳定 D.挖掘后方社会经济潜能12.《史记·赵世家》记载:程婴携赵氏孤儿“俱匿山中”,十五年后复仇。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则记叙道:程婴携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门下,使其认仇为父、习仇之艺,二十年后手刃仇敌。这一情节变动()A.蕴含着时代政治的隐喻色彩B.旨在强化戏剧冲突的艺术效果C.凸显了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D.体现了市民文化通俗化倾向13.明初,西南土司贡马须押运京师由太仆寺统一调配;明中期起改为就近交付卫所使用;万历以降则许折银缴库,需马时再取银采买。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A.赋役货币化的区域性扩展 B.中央与地方权责的适度调整C.边疆治理的实用理性增强 D.军需供应方式的市场化转型14.下表是明朝史籍(文献)的相关记述。由此可知,当时()内容出处学者何心隐提出“育欲”,主张“与百姓同欲”;万历初,被诬为“妖逆”,惨遭杀害《明神宗实录》万历中期,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下诏逮捕李贽,其著作“尽行烧毁”《明史·儒林传》戏中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再生”;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因“诲淫”“悖逆礼教”传播受限《牡丹亭》A.文化专制阻滞了思想创新B.心学传播动摇了理学正统地位C.市民文化挑战了主流价值D.个性解放潜流冲击了传统秩序15.下表为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对臣下奏疏的朱批史料(部分)。这反映出,清朝前中期()时间事件概要朱批核心内容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奏陈修浚中河、增筑减水坝诸策所请修浚中河似属可行,着九卿详议具奏雍正年间直隶巡抚李维钧条陈摊丁入亩实施方案十二款此事朕已熟思,尔照所请推行乾隆年间军机大臣遵旨拟订准噶尔善后条款所拟未协。增“永禁近边游牧”一条,余依议A.中枢决策程序呈现弹性化 B.君臣互动蕴含一定理性色彩C.君主专制统治的纵深强化 D.官僚自主行政空间持续扩大16.清朝中期以前,商业发展与城镇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但这并没有让国家的所有百姓得到关照,总有一部分人无法融入进生产性经济活动之中。他们的出路最终是向社会的下层流动,沦为乞丐等。这反映出()A.城市化加剧农村经济依附性 B.近代前夕盛世下的危机C.传统经济结构阻滞转型效能 D.城乡流动伴随阶层固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司马迁在编撰民族列传时,细致甄别了先秦以来有关民族起源传说的资料,“择其言尤雅者”,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同时整合了先秦文献中零散的其他民族记载,将其中族属不明、族称各异、片段零散的材料融合改易,形成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可信的少数民族前部族史。对于汉代史部分,司马迁结合实地调查,并参照皇家所藏图书档案资料,对当事人的口述资料、历史实物等进行广泛参证,形成了关于周边民族的系统性知识,展现出汉周边民族生活的立体图景。他在《史记》中阐述了编撰民族列传的意图:“欲知强弱之时,设备征讨”“保南藩,纳贡职”“为内臣受吏”等。——摘编自马倩《〈史记〉中的民族书写》材料二《汉书》继承《史记》为境内外少数民族设传的传统,详载四夷史实。在民族源流上,班固强调少数民族统治者多为华夏后裔,如称“南粤王赵佗,真定人”“朝鲜王满,燕人”。班固在《汉书》中指出中原与匈奴“隔以山谷,雍(壅)以沙幕(漠)”,西域“与汉隔绝道远”,且匈奴等“夷狄贪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班固主张边疆“地不可耕、民不可臣”,提出“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则接之以礼让”的怀柔羁縻政策,称此为“制御蛮夷之常道”,还称赞东汉对西域“羁縻不绝,辞而未许”,合于古义。——摘编自刁生虎《〈汉书〉民族书写与班固的民族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记》中司马迁民族书写的方法论突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书》中班固民族书写的历史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末,宇文泰以少数鲜卑化之六镇民族割据关陇一隅之地,为与“雄踞山东之高欢及旧承江左之萧氏争霸”,建立府兵,改易府兵将领的郡望与姓氏,并命府兵军士改从其将领之姓;逐渐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关陇集团”。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是关陇集团中的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迄武曌历时经一百五十年之久。——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材料二广义上的淮西,指整个江淮流域;狭义则专指濠州(凤阳)周围地区。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生于斯,长于斯。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率徐达等二十四名淮西同乡“南略定远”……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初攻占集庆,成为新朝勋贵的淮西将臣已悉数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并成为其核心力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淮西将臣采取优待和重用的政策。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开始清理淮西勋贵集团;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后,这一进程加速。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最后一位淮西元勋宋国公冯胜亦坐诛。——摘编自张华《明初政治史上的淮西勋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关陇集团与明朝淮西集团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性军功集团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以前“吏之所纪,其西北颇详而东南尤略。盖其远而罕至,且不为中国利害”,宋代发生显著变化。当时,西北诸国“以中国交易为利,来称入贡”,宋廷则主动与西南诸夷“通互市,奉职贡”,视其为“西南一藩篱”。宋高宗明言“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元世祖不仅召集前宋人员重建市舶司,更实行“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的政策。宋元时期,《诸蕃志》《岛夷志略》等海商视角著作详载海外航路、物产与市场。贩海之商遍布“江淮闽浙”,福建尤以海商为业。南宋东南沿海民间海船保守估计有七八万艘,元代规模进一步扩大。宋元海外贸易以输出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品去交换东南亚、印度洋的香药、珠宝等资源性商品;元代输出品的质与量均超宋代。当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领先世界,中国成为主导南海贸易体系的海洋大国,直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1)根据材料,概括宋元时期海洋意识新变的核心表现。(2)有学者认为,宋元海洋贸易发展“为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该观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家风的历史演进时期简介先秦家风呈现“重礼”的特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依托礼器传承(如单氏逨盘铭文载家族辅佐周王事迹)汉唐家风以礼法为核心,将伦理道德融入家训中,呈现系统化特征。东汉班昭作《女诫》,将女性伦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作为首部系统家训著作,倡导“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两宋家风逐渐转型为民间的日常礼俗。朱熹等编撰《家礼》《童蒙须知》等损益礼制,去除繁文缛节,让“困于贫窭者”可“有以及于礼也”明清家风在民间广泛普及。绩溪许氏家训提出“族中别无所谓家政,不过理财而已”;绍兴唐氏家训强调“读书以治生为本”,反对“虚博读书之名”。各地宗族逐渐制定、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包括祖训、家训、庭训、家规、族规、祠规、家法、公约、条例乃至族谱在内的编纂凡例——摘编自梁仁志《中国古代家教家风的历史演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家风的历史演进”的整体或部分内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方法论突破:史料运用上:突破单一文献依赖,构建“文献甄别+实地调查+多源互证”的史料整合体系。书写范式上:构建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民族大一统谱系(奠定“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历史书写范式)。编纂逻辑上:确立“经世致用”的编纂导向(以现实政治需求驱动历史书写)。(言之有理即可)(2)历史作用:积极: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设传的传统,为后世研究汉代边疆民族问题保存了珍贵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传承意义;强化了“华夏正统”的历史认知,有助于凝聚统治向心力,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消极:以“华夷之辨”强化文化优越感与民族歧视,为边疆压迫提供了理论支撑;以“禽兽畜之”的认知为边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弱化了民族交往的平等性与历史复杂性。(言之有理即可)【18题答案】【答案】(1)同:均是以地缘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在国家统一或巩固政权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初期受到政权倚重,享有较高政治地位。(任答两点即可)异:前者形成于南北朝民族融合时期,具有胡汉结合的特征;后者则崛起于元末阶级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乱世,以汉族底层精英为主。前者为军事贵族共同体;后者是以乡籍为核心的功臣集团。前者与皇室共同构成统治轴心,甚至长期制约皇权;后者则完全依附于皇权,是皇权统治的工具。前者长期稳定,并逐步消亡于历史演进中;后者短暂而脆弱,遭到皇权残酷清洗。(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2)认识:地方性军功集团的兴起,始终与特定地域的地理属性、时代需求密切相关;其与中央皇权的关系经历了从依赖共治到矛盾清洗的过程,反映了皇权强化的趋势;其存在具有双重性:既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力量,也可能演变为威胁集权统治的割据势力;从长时段看,其兴衰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从“贵族共治”向“君主专制”演进的历史脉络。(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19题答案】【答案】(1)核心表现:从“边缘”到“国策”的战略性提升(国家战略地位提升);从“管控”到“利用”的实践性转变(政策导向积极转变)。(言之有理即可)(2)评述:该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未能全面反映宋元海洋贸易的历史阶段性与局限性。合理性在于:宋元时期初步形成了由国家主导、民间广泛参与的海洋贸易体系,推动中国深入东亚——东南亚——印度洋贸易网络;手工业品的大规模输出,确立了中国在区域贸易中的核心地位;先进的航海技术为远洋贸易提供支撑,为后世海洋活动奠定基础。(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但宋元海洋贸易发展仍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宋元贸易仍以朝贡互市为主,本质上从属于传统“天下体系”,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体系;贸易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官方手中,民间商业资本未充分释放,未能形成资本主义萌芽所需的制度环境;明清时期海洋政策收缩,贸易体系未能持续扩展,直至近代才被强制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0题答案】【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家风呈现出从贵族化向平民化的演进趋势。阐述:先秦时期,家风主要服务于贵族政治,呈现出鲜明的贵族化特征。此时家风依托礼器传承,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宗法分封制下贵族维系统治地位的需求紧密结合,仅为少数上层贵族所践行。汉唐时期,家风开始向社会中层延伸,呈现系统化趋势。随着士族制度兴起,《女诫》《颜氏家训》等家训著作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