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第九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第九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第九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第九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第九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6届上学期高三第九周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朝新法实施的结果,“富国”有余,“强兵”不足,而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仍是以聚敛和与民争利的手段达成的。材料中的“新法”是指(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2.宋太宗时,赵普曾两度被罢相,累计任职时间不超过5年,其在任职后期一改宋太祖时期的强硬风格,转而偏向迎合君王;沈义伦为相十年,被认为“但龌龊固宠,不能有所建明”;吕蒙正等被宋太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宰辅,个个奉行“将顺德美”。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宰相采取集体负责制B.崇文抑武之风正盛行C.专制皇权呈加强态势 D.选官制度弊端较明显3.下表所示为北宋中期两位名臣给皇帝的奏疏中有关当时军队借贷问题的表述。这些表述可印证北宋中期(

)记述出处传闻外州军官库无钱之处,或借贷民钱以供赏给[北宋]司马光《言遗赐札子》(1063年)朝廷自京师应副未及间,故有三两路州军尝措借于坊郭富民,然亦即时辇还[北宋]韩琦《上神宗论条例司画一申明青苗事》(1070年)A.经济改革失效 B.国家藏富于民 C.财政危机严峻 D.军阀割据重演4.宋朝在地方行政中推行通判制度,其设置与职权因州府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为《宋史·职官志》中关于通判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宋朝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州府类型通判设置情况主要职权大州、重要府设1—2名通判与知州共议政务,联署公文,监督财政收支小州、民户少者可不设通判—武官任知州者必须设置通判参与军事决策,负责粮草调度与账目核查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解决武将专权问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平衡地方财政收支5.北宋初期,朝廷大量任用科举出身的文官,并规定“宰相须用读书人”,同时抑制武将权力。地方行政长官多由中央文官兼任,且频繁调换以防专权。《宋史》称“本朝无世臣,贱不谋贵,疏不间亲”。这反映出北宋(

)A.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逐渐形成B.门阀士族彻底退出政治舞台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严重危机D.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传统等级6.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7.北宋时期,士大夫积极关注对历代兴亡的考察,产生了《唐鉴》《论衡》《秦论》等丰富的论述,其核心议题主要是君主德行、党争、宦官、藩镇、用兵、疆土等与兴亡的关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B.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C.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D.政治风气的因循保守8.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赋役制度改革加剧百姓负担B.吏治腐败导致中央政令难行C.纸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思想9.金朝《遣宋使臣诏书》称:“宋人舟楫之利,甲兵之精,固非北土所及,然其君臣相疑,文武相忌,可图也。”金朝对南宋的认知主要基于(

)A.经济互补的现实需求B.军事技术的客观对比C.地理环境的战略评估 D.政治体制的差异分析10.北宋初年,因原后周旧臣的辞职,中枢出现了权力真空。太祖想拜赵普为相,但按照惯例,皇帝发布的诏令,需要宰相副署,方可生效。诏书若无宰相副署,则缺乏合法性。最终,太祖命其弟赵光义以同平章事的名义副署,才完成对赵普的宰相任命。此事例反映出宋初(

)A.官员选拔任人唯亲B.政府组织结构完善C.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权力运行的程序化11.官员的任命文书(告身)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学者通过研究《司马光拜左仆射(相)告身》时发现:北宋元丰改制后,内制告身改由翰林学士起草,且原有的三省联署程序被门下省审签程序取代。现存《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中“制可”二字位置异常,实为后世装裱错位所致。此类告身用“五色金花绫纸十七张”,彰显官僚等级森严。这最能说明此类告身文书(

)A.是宋代科举选官制度研究的重要档案B.为辨析职官制度实施状态提供文献依据C.印证元丰改制后门下省主导政务流程D.兼具行政文书功能与装裱工艺审美价值12.《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以富国强兵为目标B.缓解了中央财政的紧张C.以整顿官僚为宗旨 D.汲取了地方改革的经验13.宋太祖朝制定的《刑统》中对诸多涉及地方的行政事务做出时间上的限定,“公事有限,主司符下乖期者,罪亦如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立法督促地方官及时决狱。徽宗崇宁三年,规定监司差官别无违碍者,不许申请占留,必须严格按照时限启程。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司法公平公正B.完善决策机制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割地方事权14.宋太祖、宋太宗时为相的赵普于厅中座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满即焚于通衢;宋真宗时为相的李沆自言:“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王旦为相“务行故事,慎所改作”。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A.君主专制制度遭遇重大的挑战B.相权的运作强调稳定与审慎C.崇文抑武提振士大夫政治担当D.行政体系僵化导致效率低下15.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这说明宋代(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B.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C.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D.地方自治权力日益增强16.如图为“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①第II卷(非选择题)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请按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当代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出现了农业革命。经过宋朝“休养生息”政策的调整,宋代农田开垦大量增加。太祖开宝九年垦田295万顷,到真宗天禧五年达到524万顷,而且这还仅仅是按租赋得出的田亩数,其他“不出租赋的田亩有十之六七”。宋代农民以其独特智慧开垦圩田、山田、淤田、沙田等,并大量推广优良稻种、小麦、粟、黍、豆、茶叶、棉花、甘蔗等,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实现了“一季两熟”,产量大为提高,每亩产量2石左右,而唐代亩产仅1.5石。生产分工超细,出现了专门的桑农、茶农和棉农。宋代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等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摘编自吕道锋《伟大的宋朝》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城市革命等。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有这样的表述,“11—13世纪,(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改变。不但是程度上改变(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加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贵族帝国迥然不一样,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特点。”——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2)结合所学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评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汉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溃决,浊流漫溢十六郡。武帝先是令汲黯、郑当时调发十万兵卒堵塞决口,然堤坝屡修屡毁。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亲临决河之处,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祭祀水神,号令自将军以下的群臣侍从皆背负薪柴填塞缺口,终使决口合龙。事后,武帝作《瓠子歌》追怀治河艰辛,随后设置“河堤使者”一职,专司治河事务。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诏谕“官吏及各色人等,凡通晓土地适宜种植之法、能修复陂湖河港者,均可自行陈奏;若举措见效,将依功绩大小给予酬赏”。此法推行后,“四方竞相言及水利,旧时陂塘堰坝,皆致力兴复”,仅京东路便“兴修水利工程三千余处,灌溉农田三万余顷”。——摘编自周魁一《中国古代的治河机构与职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并指出北宋“农田水利法”与王安石变法整体目标的内在关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水患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联系,并谈谈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中央设三司,盐铁使掌管盐事;路级由转运使或提举茶盐司主管盐政,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提举茶盐司”兼管江、淮等六路盐政;县级设盐监官、护宝都、催监官、巡尉等官职,分工负责食盐生产、仓管、税收、缉私等事务。盐场按规模分为“监、场、务”,重要盐场设“都监”管理生产与监管流向,沿海盐区由提举茶盐使主管或知县兼管。按规定,盐仓需选址于地势高、空气干燥之处,账籍每半年由转运司点检,监守官吏需早入晚出,繁忙时轮班值守,每三年更换。法律上,令、格、式、敕及地方告示规范盐业管理,如令规定官吏职责,格明确缉私奖励,敕惩治私盐犯罪,地方用约束榜规范官吏行为。——摘编自陈娴《宋代盐法初探》材料二:1905年湖广铁路借款以盐税收入作抵押,山西、江西等省通过提高盐价筹措铁路资金,长芦盐斤设有“铁路加价”等名目满足铁路建设费用。长芦盐通过京汉铁路运入河南南部,山东、淮北盐用汽船运往河北,成本低于传统帆船,北方海盐借此扩展至南方市场。盐务管理体制趋向中央集权化,1909年清廷设督办盐政处,由度支部尚书兼任督办大臣统辖全国盐务;1911年督办盐政处改为盐政院,下设多厅分掌地方盐务,地方设正副监督专司产运销,盐税收入解缴国库由中央指拨,以改变“省自为政”的盐法混乱状况。——摘编自刘经华《晚清盐政的新变化分析》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自贡盐场因旧中国通货膨胀和国民党掠夺已濒临崩溃,90%以上井灶停产,近10万盐工失业。中国共产党接管后,成立国营川南盐业公司吸纳盐工复工,建立国营和公私合营盐厂;通过生产竞赛、树先进动员盐工,以核定利润、发放贷款支持盐商恢复生产;化解“职工监办”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国营厂政工矛盾,取消盐垣,引导运商转业,革除封建陋规。1952年原盐产量较1950年大幅增长,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倍,盐业经济秩序得到重建。——摘编自秦丹等《动力源、稳定器与革新仪: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重塑自贡盐业生态的三重维度探析(1950——1952)》(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盐业管理体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盐政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新变化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自贡盐业改革的历史意义。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历代盐政实施的历史启示。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全面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征发“编户齐民”的民众入伍从战。同时,各国也开始初步尝试实行募兵制,从兵卒中遴选出一批精锐,称为“选练之士”。这类部队将“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这类部队的考核训练十分严格,是具有优良军事素质的职业军人,成为各国军队中的重要力量。————整理自白立超、黄朴民《中国兵学通史·先秦卷》材料二

北宋皇帝重视阵法、阵图的传统由宋太宗开创,其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和驭将政策被真、仁两朝继承发展,如真宗没有作战经验,但屡“出阵图示辅臣”。对此,大臣朱台符指出:“阃(门槛)外之事,将军裁之,所以克敌而制胜也。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然而,咸平年间的屡次失败、大臣的中肯之言并未促使真宗放弃授阵图的做法,“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整理自周荣、王路平《北宋中期的阵法与阵图及其武学思想》材料三

与以往的军事思想相比,明代军事家们强调“学兵之士,当明王政,端心术,以仁义为本,权谋为辅。”教兵之方则以“技艺为先,节制次之,而其要又在于申明忠孝大节以化导之,使心知乎亲上死长之义。”明代不仅陆上防御理论更加发展,而且建立了海上防御理论,明代军事家都主张在边、海防设置多层次有纵深的防线,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防御理论。明以前的军事思想多为形而上者,“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而明代军事家阐述得十分具体。挑选士兵时,不仅看年龄、体质,还注意思想素质,甚至对每个士兵怎样登记都有明确叙述。至于练将,论述得也很具体,列出课程,指出学习方法等。————整理自王惠宁、员自博《全国国防教育全书》材料四

洋务运动初期,沿海一些省份请洋人来当教练,用洋人的军事训练方法来改造中国陆军,但几年后因担心列强干涉中国军事而停止。随后,清政府高层用西方新式武器而不采用西式军事编制和操演内容来改造中国陆军。此模式持续近三十年而收效甚微。中国人经过了甲午惨败后才知道战守不利的根本原因。“于是中外论者审查兵事得失,无不以仿用西法创练新兵为今日当务之急。”此后,中国陆军才开始真正走上近代化建设的道路,但是中国已白白浪费了三十多年。————整理自李英全《更新而不去旧:晚清旧式军队的整顿和改造》(1)根据材料一,归纳战国时期军队建设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皇帝坚持以阵图驭将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变化。(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陆军军事改革的认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CAAABBD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DCBAC17.(1)农田开垦大量增加;粮食亩产量比唐朝大为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生产工具改进。(2)合理性:①政治: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通过科举制度大量选拔文官,官僚群体中来自民间的比例大幅增加,形成了士大夫政治。这种政治风尚与唐代的贵族政治迥然不同,更具有平民化和理性化的特点。②经济:11—13世纪的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打破了坊市界限,海外贸易也极为兴盛。此外,纸币交子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与前代的经济有很大不同,具有了近代商品经济的一些特征。③社会: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虽然依然存在,但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流动性增强,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人们的身份束缚相对减弱,这与唐代的贵族社会有明显区别。局限性:①政治:宋代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权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政治制度。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虽然繁荣,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仍然存在,农民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与近代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有很大差距。③思想:宋代思想文化未突破传统,宋代虽然出现了理学等新的思想流派,但理学本质上仍然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18.(1)特点:中央集权强化,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皇权权威凸显;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兼具务实与神权色彩;注重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内在关联:均服务于“富国强兵”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