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第一部分积累1.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字的注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A.jǐ脊背B.教huì诲C.kāi揩拭D.年lǐng龄()A.金zhú镯B.cháng场院C.qiǎng强迫D.藤wàn蔓()A.fú俘虏B.chì炽热C.pǔ哺育D.铁xiān锨()A.养尊chǔ处优B.头晕目xuán眩C.不可计shǔ数D.威风凛lǐn凛()2.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项含有错别字。请你把它找出来。(1)A.拨弄B.安祥C.销毁D.挺脱()(2)A.含糊B.通宵C.倾覆D.报怨()(3)A.抵御B.急燥C.颓然D.缝隙()(4)A.叱咤风云B.忘乎所以C.颇负胜名D.金碧辉煌()3.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的字或词语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1)慰藉A.慰问B.慰劳C.欣慰D.安慰()(2)审视A.注视B.凝视C.审察D.审问()4.与“破琴绝弦”中的“绝”意思一样的一项:()A.悬崖绝壁 B.美妙绝伦 C.绝无仅有 D.滔滔不绝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A.认识 B.知识 C.记住 D.识别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6.在学校戏剧周上,小华______《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他反复揣摩练习,最后凭借精彩表现,赢得台下阵阵掌声。()A.表演 B.演绎 C.演示 D.演出7.这位作家的文字风格独特,笔触______,总能将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A.细致 B.细密 C.细腻 D.精致8.华灯初上,青果巷热闹非凡。微风中,灯笼与霓虹交相辉映,______,将古巷装点得如梦似幻。()A.五光十色 B.流光溢彩 C.应接不暇 D.琳琅满目9.小明读《水浒传》时,只关注精彩打斗情节,其他一概跳过。当老师问“及时雨是谁”时,他回答“是吴用”,这真是______。()A.囫囵吞枣 B.浅尝辄止 C.走马观花 D.张冠李戴10.博物馆举办“中华文化之夜”活动,讲解员用三个成语描述展品:明代黄花梨木透雕屏风,花鸟图案精妙绝伦,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复制品,笔势连绵如江河奔涌,_____;敦煌壁画数字复原展,飞天飘带仿佛能随风舞动,______。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A.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行云流水 B.惟妙惟肖、行云流水、巧夺天工 C.巧夺天工、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D.巧夺天工、行云流水、惟妙惟肖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你把它找出来。11.班级要围绕“坚韧品格”设计主题墙报,下列哪句诗的使用不贴切:()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2.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一样的一项是:()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D.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13.在六年级毕业班“梦想启航,共赴新程”的主题班会上,班长想选一句名言和大家共勉,激励同学们追逐梦想,勇往直前,实现目标,最合适的一句是:()A.志当存高远。 B.有志者事竟成。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部分阅读请你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道选择题有A、B、C、D四个选项,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把这个答案的对应选项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4.阅读烟火气里有花香①夜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读到他写的一段画马铃薯花的文章,忍俊不禁。汪老当年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时,所里曾给他一个任务,去一个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他二话没说,买了点纸笔颜料就去了。“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汪老每天一早起来,就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平常的马铃薯花,可能还从来没有哪一位画家专门画过,可在汪老眼里,它们色彩丰富,不同种类的花与叶都有细微差别,他画得非常用心,也很享受作画时的状态。为此,他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彼时的生活,寄给一个老同学,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那份投入和痴迷,那份淡定和从容,真是可爱得很!②人们爱花,一般视赏花为雅事,但汪老的这马铃薯花,却因马铃薯的蔬菜身份,多了一种烟火气里的可爱。由此及彼,放下马铃薯花,脑海里突然盛开了许许多多关于花的见闻、轶事。猛地发现,国人是太爱花了,而且这份爱已深深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③我早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筒子楼里,简陋的楼道却让邻居章姐硬是养出一道赏心悦目的花的长廊。她每天用沤过的淘米水浇花,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更让人叫绝的,是冬天里,她竟然养了几棵“仿水仙”——将大白萝卜上方挖个孔,把发芽的大蒜塞进孔里,水分充足的萝卜为大蒜提供养分,那大蒜抽条长叶,宛如水仙亭亭玉立,美极了。原来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④在我们的心目中,花不必求贵,不必求珍稀,它们是我们的亲密邻居。诗人陶渊明曾在长江边的小县彭泽任县令,附近有一个东流镇,那里的地形气候宜于野生黄白菊花的生长。每逢金秋时节,黄白菊应时开放,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菊香。陶渊明一到东流,见了这野景野花,喜不自胜,在城南选了一处赏菊之地,时常前来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因了陶公,东流小镇被称为“菊乡”。如今的菊乡人依然爱着那朴素的菊花,几乎家家种菊,房前屋后墙头檐下全是菊花。居民们还在每年的重阳节自发地举办菊花文化节,搬出自家的菊花到广场上相互秀一秀、比一比。⑤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收购废品。他的三轮车车沿上,也摆放着一盆菊花。他告诉我说,这是他从垃圾站捡回来的,养得可好呢。他说这话时,完全没有半点嫌弃这花“出身”的意思,反而满面自豪,我猜他是自豪于自己能从垃圾堆里寻得这“蒙尘明珠”的美。老人应该不会写诗,但他看待这盆菊花的态度里,有着质朴的诗意。滋养性灵的从来不是名花异草,而是那份永存于心的温柔心意。⑥“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我们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着花。而我们欣赏花,很多时候是欣赏一种精神。池塘里普通的荷花,被赋予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即便是小小的苔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多么顽强、执着、自信的一种精神气度啊。花还是那株花,但有了精神和情感的投射,月已非月,花亦非花,这应该是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吧。⑦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花香,连着墨香、连着文脉,连接着日常与诗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亭玉立”文中指大蒜叶姿态挺拔,惹人喜爱。B.“忍俊不禁”指因无法克制而发笑,形容极其有趣。C.“洋洋大观”文中指马铃薯花种类繁多,景象壮观。D.“蒙尘明珠”比喻被埋没的珍贵物品,文中指菊高贵。(2)第③自然段写邻居章姐用“仿水仙”装点冬天的楼道,是因为:()A.章姐生活拮据,只能用常见的蔬菜制作装饰品。B.章姐热爱生活,有创造力,展现生活中的诗意。C.章姐居住的是一幢破旧的筒子楼,楼道很简陋。D.章姐喜爱朴实的萝卜大蒜,不喜欢娇贵的水仙。(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A.汪曾祺画马铃薯花时非常投入,甚至为此写了一首长诗。B.章姐用淘米水浇花,冬天用萝卜和大蒜制作“仿水仙”。C.陶渊明爱菊是因为菊花在金秋开放,能够彰显他的身份。D.老人从垃圾站捡回菊花并精心养护,展现了质朴的诗意。(4)本文通过几个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对花的情感,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A.花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的装饰品,可以用于美化环境。B.花不在于名贵和珍稀,在于给我们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C.花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象征,承载了深厚情感与审美趣味。D.花融入了日常生活,能够通过种植花草提升个人精神境界。(5)下面是几位同学对本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表现了汪曾祺画马铃薯花时的专注与热情。B.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章姐养的花生机勃勃惹人爱。C.“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运用了比喻,表达了人与花之间的情感共鸣。D.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侧面描写,渲染了金秋菊花绽放的美丽与芬芳。阅读15.剪纸贴窗花①在过年的装饰品中,比起年画来,剪纸的前途更乐观。因为它入门门槛低——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八十岁的老奶奶,只要手不抖眼不花,拿起一把剪刀就能剪。②剪纸的历史悠久,有剪刀有纸就有了剪纸。中国的剪刀据说最早出自黄帝时代,但真正能看到的实物最早是西汉时期的南越国铁剪。而纸也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所以剪纸的历史可以从西汉开始算起。晋朝就有了“镂金作胜”的风俗。所谓“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剪纸艺术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③到了唐朝,剪纸更加常见。李商隐也写过:“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这个“翦彩”就是字面的“剪彩纸”的意思。④宋朝造纸业成熟,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⑤明、清时期剪纸的运用更为广泛,达到鼎盛时期。窗花、柜花、彩灯、扇面……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剪纸应用,明清时期基本已经出现。⑥中国的剪纸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完全是凭创作者的想法自然挥洒,大胆创造,甚至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全面地表现物象。⑦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夸张。这种夸张实际上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化复杂为单纯的艺术处理。例如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眼睛特别大,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⑧窗花,作为剪纸类型的一种,种类和颜色多种多样,其不仅富有我国的传统特色,还具有一定的民间特色。常见的有大红色的喜字,或是较为复杂的“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年年有余”等,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⑨宋朝以前,人们会用贴窗花的方式来迎接充满生机的春天。宋朝以后,迎春的时间便改为了春节,既代表着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更代表着人们迎接春天的欢乐心情。⑩贴窗花不仅具有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还可以使原本昏暗的室内变得明亮多彩,更可以塑造出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增添许多不一样的美感。(1)关于剪纸的起源,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考古发现证明,黄帝时代已有剪纸,因为当时已发明剪刀。B.西汉时期铁剪和纸的出现,剪纸开始流行,但未发现实物。C.晋朝“镂金作胜”风俗说明剪纸始于贵族,后流传至民间。D.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艺术品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实物。(2)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剪纸历史悠久,从出现到发展历经多个朝代,不断演变。B.剪纸大胆创造,打破客观法则的限制,全面地表现物象。C.剪纸中形象的夸张处理是为了突出形象,艺术加工内容。D.贴窗花习俗在宋朝以后时间改为春节,寓意也随之改变。(3)第②段具体写“方胜”“华胜”“人胜”的作用是:()A.分类别,说明剪纸有不同的用途。B.举例子,证明剪纸形式的多样性。C.下定义,明确“胜”的概念内涵。D.作比较,突出“胜”的艺术价值。(4)以下对文章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历程、艺术特色、窗花特点、内涵作用B.起源传说、制作工艺、图案类型、内涵作用C.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图案类型、节日习俗D.起源传说、艺术特色、窗花特点、节日习俗(5)美术馆要举办“中国剪纸艺术展”,以下策展方案不符合文中观点的是:()A.按照朝代顺序陈列从古代剪纸到现代创新作品。B.设置互动区让观众体验剪“方胜”等传统花样。C.用3D技术还原剪纸的透视效果,突出立体感。D.对比展示剪纸与皮影在平面造型艺术上的异同。阅读16.煮酒论英雄①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②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在“读古典名著”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对以上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眼中的英雄,需志向远大、谋略卓越,能把握天下大势,有雄心壮志。B.曹操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此试探刘备是否有争天下的野心。C.刘备听闻曹操称自己为英雄后惊落匙箸,激动于曹操对自己评价之高。D.刘备借圣人对迅雷烈风的态度来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第三部分习作17.习作题目:意外的______提示:总有一些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它们可能是惊喜、发现、挫折,或者是感动……请在横线上填入一个词,围绕这个主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补全题目,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情感真挚,书写规范。不少于400字。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题号45678910111213答案DCBCBDDACB第一部分积累1.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字的注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A.jǐ脊背B.教huì诲C.kāi揩拭D.年lǐng龄(D)A.金zhú镯B.cháng场院C.qiǎng强迫D.藤wàn蔓(A)A.fú俘虏B.chì炽热C.pǔ哺育D.铁xiān锨(C)A.养尊chǔ处优B.头晕目xuán眩C.不可计shǔ数D.威风凛lǐn凛(B)【解答】D.有误,“年龄”的“龄”正确读音为líng,ABC正确。故选D;A.有误,“金镯”的“镯”正确读音为zhuó,BCD正确。故选A;C.有误,“哺育”的“哺”正确读音为bǔ,ABD正确。故选C;B.有误,“头晕目眩”的“眩”正确读音为xuàn,ACD正确。故选B。故答案为:DACB2.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项含有错别字。请你把它找出来。(1)A.拨弄B.安祥C.销毁D.挺脱(B)(2)A.含糊B.通宵C.倾覆D.报怨(D)(3)A.抵御B.急燥C.颓然D.缝隙(B)(4)A.叱咤风云B.忘乎所以C.颇负胜名D.金碧辉煌(C)【解答】(1)B.有误,“安祥”的“祥”错误,应是“详”。“安详”指从容不迫、稳重。ACD正确。故选B;(2)D.有误,“报怨”的“报”错误,应是“抱”。“抱怨”意思是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ABC正确。故选D;(3)B.有误,“急燥”的“燥”错误,应是“躁”。“急躁”指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ACD正确。故选B;(4)C.有误,“颇负胜名”的“胜”错误,应为“盛”。“颇负盛名”意思是相当的有名声,形容名人或名物名气很大。ABD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B;(2)D;(3)B;(4)C。3.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的字或词语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1)慰藉A.慰问B.慰劳C.欣慰D.安慰(D)(2)审视A.注视B.凝视C.审察D.审问(C)【解答】(1)“慰藉”的意思是安慰、抚慰。A.不接近。“慰问”侧重于用话或物品表示安慰问候;B.不接近。“慰劳”指慰问有功绩并很辛苦的人;C.不接近。“欣慰”是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D.接近。“安慰”意为安顿抚慰,使心情安适;故选:D。(2)“审视”指仔细地看,认真地端详。A.不接近。“注视”是注意地看;B.不接近。“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C.接近。“审察”意思是仔细地察看、审查;D.不接近。“审问”指详细地问,多针对犯人等;故选:C。故答案为:(1)D;(2)C。4.与“破琴绝弦”中的“绝”意思一样的一项:()A.悬崖绝壁 B.美妙绝伦 C.绝无仅有 D.滔滔不绝【解答】“破琴绝弦”典故出自伯牙子期,指伯牙因子期去世,摔破琴、断绝琴弦,不再弹琴。这里“绝”是“断绝、切断”的意思,强调主动终止、断开某个事物(此处为琴弦)。A.“绝”是“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之意;B.“绝”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的”之意;C.“绝”是“绝对、全然”之意,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强调“完全没有第二个”;D.“绝”是“切断、断绝”。故选:D。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A.认识 B.知识 C.记住 D.识别【解答】“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默默地把所学的知识记在心里,学习时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时也不感到疲倦。这里的“识”意思是“记住、记在心里”,强调将知识主动储存在记忆中,而非“认识”(侧重辨别事物)、“知识”(名词,指认知的内容,无法与“默而”这一动作搭配)或“识别”(侧重区分、辨认),所以应选“记住”。故选:C。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6.在学校戏剧周上,小华______《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他反复揣摩练习,最后凭借精彩表现,赢得台下阵阵掌声。()A.表演 B.演绎 C.演示 D.演出【解答】表演: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做示范性的动作。演绎:一种由一般的知识、原理推导出特殊或个别的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引申发挥。展现;表现。演示: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演出:把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演给观众欣赏。“演绎”有展现、表现,且带有对事物进行铺陈、发挥,塑造出更丰富内涵的意思。根据词义,“演绎”能体现出对角色深入塑造、诠释的过程,更符合语境。故选:B。7.这位作家的文字风格独特,笔触______,总能将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A.细致 B.细密 C.细腻 D.精致【解答】细致:侧重做事、观察时“周全、认真,不粗糙”,既可形容行为,也可形容事物的细节状态。细密:侧重“间隔小、密度大”,多用来形容具体事物的结构、纹理或抽象的“计划、思考”等的周密程度。细腻: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形容事物“质地光滑、精细”,二是形容人的“情感、心思敏锐、不粗糙”。精致:侧重“精巧、美观,有较高的工艺或审美价值”,多用来形容人工制作的物品或妆容、场景等的精巧感。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应填:细腻。故选:C。8.华灯初上,青果巷热闹非凡。微风中,灯笼与霓虹交相辉映,______,将古巷装点得如梦似幻。()A.五光十色 B.流光溢彩 C.应接不暇 D.琳琅满目【解答】A.不符合,“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但它更侧重于颜色的丰富多样,没有体现出灯光流动、闪烁的动态美感。B.符合,“流光溢彩”指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微风中灯笼和霓虹的光影流动、色彩绚丽的样子,与“如梦似幻”的语境非常契合,能很好地体现古巷被装点后的美妙氛围。C.不符合,“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D.不符合,“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故选:B。9.小明读《水浒传》时,只关注精彩打斗情节,其他一概跳过。当老师问“及时雨是谁”时,他回答“是吴用”,这真是______。()A.囫囵吞枣 B.浅尝辄止 C.走马观花 D.张冠李戴【解答】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应填:张冠李戴。故选:D。10.博物馆举办“中华文化之夜”活动,讲解员用三个成语描述展品:明代黄花梨木透雕屏风,花鸟图案精妙绝伦,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复制品,笔势连绵如江河奔涌,_____;敦煌壁画数字复原展,飞天飘带仿佛能随风舞动,______。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A.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行云流水 B.惟妙惟肖、行云流水、巧夺天工 C.巧夺天工、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D.巧夺天工、行云流水、惟妙惟肖【解答】A.不恰当,屏风用“惟妙惟肖”不准确(更侧重技艺而非逼真),壁画用“行云流水”错误(不适用于静态画面)。B.不恰当,屏风用“惟妙惟肖”不当,壁画用“巧夺天工”稍逊(更侧重技艺而非画面逼真)。C.不恰当,书法用“笔走龙蛇”可行,但“行云流水”更贴“连绵”;壁画用“行云流水”错误(与画面无关)。D.恰当。顺序完全匹配展品特点,精准且无歧义。故选:D。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你把它找出来。11.班级要围绕“坚韧品格”设计主题墙报,下列哪句诗的使用不贴切:()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解答】A.不贴切,“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主要表达的是不追求外在夸赞,只愿留存高洁品格(如梅花的清气),重点在“高洁”“淡泊”,而非“坚韧”。B.贴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石灰吟》,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体现出坚韧无畏、坚守清白的品格,契合“坚韧”。C.贴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苏轼《赠刘景文》,菊花残败却仍有傲立霜雪的枝条,体现出坚韧的品格,契合主题。D.贴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郑燮《竹石》,竹子历经无数磨难打击还坚韧,契合“坚韧品格”。故选:A。12.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一样的一项是:()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D.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解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知时节”将“雨”拟人化,赋予雨“知晓时节”的人类行为,运用了拟人修辞。A.一样,“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守护)、“排闼”(推开门),把“水”“山”当作人,赋予它们人类的动作,是拟人。B.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将竹子拟人化,赋予竹子“咬”的人类动作,是拟人。C.不一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把“黑云”比作“翻墨(打翻的墨汁)”,把“白雨”比作“跳珠(跳动的珍珠)”,运用的是比喻修辞。D.一样,“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惜”(吝惜)、“爱”(喜爱),将“泉眼”“树阴”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是拟人。故选:C。13.在六年级毕业班“梦想启航,共赴新程”的主题班会上,班长想选一句名言和大家共勉,激励同学们追逐梦想,勇往直前,实现目标,最合适的一句是:()A.志当存高远。 B.有志者事竟成。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答】A.不合适。“志当存高远”,意思是:志向应当存有高远的目标,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未直接涉及“实现目标”的行动或结果,不够全面。B.合适。“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事情终究会成功。这句话简洁有力,直接呼应了“追逐梦想、勇往直前、实现目标”的主题,特别符合毕业班会激励启航的氛围。C.不合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处境越艰难,意志越要坚定,不放弃凌云壮志。这句话强调在逆境中坚持,但毕业班会主题是积极启航新程,同学们并非处于“穷”(困境)的语境,不够贴合。D.不合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止。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未直接点明“实现目标”的结果。故选:B。第二部分阅读请你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道选择题有A、B、C、D四个选项,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把这个答案的对应选项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4.阅读烟火气里有花香①夜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读到他写的一段画马铃薯花的文章,忍俊不禁。汪老当年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时,所里曾给他一个任务,去一个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他二话没说,买了点纸笔颜料就去了。“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汪老每天一早起来,就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平常的马铃薯花,可能还从来没有哪一位画家专门画过,可在汪老眼里,它们色彩丰富,不同种类的花与叶都有细微差别,他画得非常用心,也很享受作画时的状态。为此,他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彼时的生活,寄给一个老同学,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那份投入和痴迷,那份淡定和从容,真是可爱得很!②人们爱花,一般视赏花为雅事,但汪老的这马铃薯花,却因马铃薯的蔬菜身份,多了一种烟火气里的可爱。由此及彼,放下马铃薯花,脑海里突然盛开了许许多多关于花的见闻、轶事。猛地发现,国人是太爱花了,而且这份爱已深深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③我早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筒子楼里,简陋的楼道却让邻居章姐硬是养出一道赏心悦目的花的长廊。她每天用沤过的淘米水浇花,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更让人叫绝的,是冬天里,她竟然养了几棵“仿水仙”——将大白萝卜上方挖个孔,把发芽的大蒜塞进孔里,水分充足的萝卜为大蒜提供养分,那大蒜抽条长叶,宛如水仙亭亭玉立,美极了。原来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④在我们的心目中,花不必求贵,不必求珍稀,它们是我们的亲密邻居。诗人陶渊明曾在长江边的小县彭泽任县令,附近有一个东流镇,那里的地形气候宜于野生黄白菊花的生长。每逢金秋时节,黄白菊应时开放,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菊香。陶渊明一到东流,见了这野景野花,喜不自胜,在城南选了一处赏菊之地,时常前来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因了陶公,东流小镇被称为“菊乡”。如今的菊乡人依然爱着那朴素的菊花,几乎家家种菊,房前屋后墙头檐下全是菊花。居民们还在每年的重阳节自发地举办菊花文化节,搬出自家的菊花到广场上相互秀一秀、比一比。⑤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收购废品。他的三轮车车沿上,也摆放着一盆菊花。他告诉我说,这是他从垃圾站捡回来的,养得可好呢。他说这话时,完全没有半点嫌弃这花“出身”的意思,反而满面自豪,我猜他是自豪于自己能从垃圾堆里寻得这“蒙尘明珠”的美。老人应该不会写诗,但他看待这盆菊花的态度里,有着质朴的诗意。滋养性灵的从来不是名花异草,而是那份永存于心的温柔心意。⑥“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我们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着花。而我们欣赏花,很多时候是欣赏一种精神。池塘里普通的荷花,被赋予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即便是小小的苔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多么顽强、执着、自信的一种精神气度啊。花还是那株花,但有了精神和情感的投射,月已非月,花亦非花,这应该是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吧。⑦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花香,连着墨香、连着文脉,连接着日常与诗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亭亭玉立”文中指大蒜叶姿态挺拔,惹人喜爱。B.“忍俊不禁”指因无法克制而发笑,形容极其有趣。C.“洋洋大观”文中指马铃薯花种类繁多,景象壮观。D.“蒙尘明珠”比喻被埋没的珍贵物品,文中指菊高贵。(2)第③自然段写邻居章姐用“仿水仙”装点冬天的楼道,是因为:(B)A.章姐生活拮据,只能用常见的蔬菜制作装饰品。B.章姐热爱生活,有创造力,展现生活中的诗意。C.章姐居住的是一幢破旧的筒子楼,楼道很简陋。D.章姐喜爱朴实的萝卜大蒜,不喜欢娇贵的水仙。(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C)A.汪曾祺画马铃薯花时非常投入,甚至为此写了一首长诗。B.章姐用淘米水浇花,冬天用萝卜和大蒜制作“仿水仙”。C.陶渊明爱菊是因为菊花在金秋开放,能够彰显他的身份。D.老人从垃圾站捡回菊花并精心养护,展现了质朴的诗意。(4)本文通过几个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对花的情感,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C)A.花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的装饰品,可以用于美化环境。B.花不在于名贵和珍稀,在于给我们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C.花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象征,承载了深厚情感与审美趣味。D.花融入了日常生活,能够通过种植花草提升个人精神境界。(5)下面是几位同学对本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表现了汪曾祺画马铃薯花时的专注与热情。B.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章姐养的花生机勃勃惹人爱。C.“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运用了比喻,表达了人与花之间的情感共鸣。D.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侧面描写,渲染了金秋菊花绽放的美丽与芬芳。【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首先看选项A,“亭亭玉立”原本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文中用来形容大叶蒜姿态挺拔惹人喜爱,结合语境,这个理解是恰当的。选项B,“忍俊不禁”的意思就是忍不住发笑,文中说读汪曾祺的文章“忍俊不禁”,说明文章很有趣,这个解释符合语境。选项C,“洋洋大观”表示事物繁多、丰富多彩的景象,文中说马铃薯花“洋洋大观”,是因为马铃薯品种多,开花时景象壮观,该理解正确。选项D,“蒙尘明珠”里的“明珠”是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文中老人从垃圾站捡回菊花,觉得它美,并非说菊花是被埋没的珍贵物品,所以这个理解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文章未提及章姐“生活拮据”,她用萝卜、大蒜做“仿水仙”是主动创造生活之美,而非“只能”如此,故该选项表述错误。B.章姐在简陋楼道养多种花,还巧妙用萝卜、大蒜模拟水仙,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化平淡为诗意的创造力,与第③自然段“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呼应,故该选项表述正确。C.“楼道简陋”是客观环境,并非她制作“仿水仙”的原因,而是她用花草改善环境的背景,故该选项表述错误。D.文中没有说章姐“不喜欢水仙”,她做“仿水仙”是用常见材料模仿水仙之美,而非偏爱萝卜大蒜,故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陶渊明一到东流,见了这野景野花,喜不自胜,在城南选了一处赏菊之地,时常前来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可知,陶渊明爱菊,是因为东流镇野生黄白菊花应时开放,菊香浓郁,他见了这野景野花喜不自胜,在城南选赏菊之地,时常前来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并非因为菊花能彰显他的身份,故该选项错误。故选C。(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概括能力。A.文中虽然提到了花能美化环境,如筒子楼里章姐养花形成赏心悦目的花廊,但这只是花的一个作用,并非文章主旨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不能全面概括中国人对花的情感,故该选项错误。B.“增添诗情画意”只是花带来的一部分效果,文章不仅仅是在说花给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还深入探讨了花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情感投射等内容,该选项表述不够全面,不能准确体现文章主旨,故该选项错误。C.从文中可以看到,花被赋予了各种精神和情感投射,如荷花被赋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苔花体现了顽强、执着、自信的精神气度,并且花连接着中国人的文脉、日常与诗意,承载了中国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趣味,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象征,故该选项正确。D.“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只是花对个人影响的一个方面,文章重点强调的是花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与中国人情感的紧密联系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等,故该选项错误。故选C。(5)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B.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文章第③自然段“她每天用沤过的淘米水浇花,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可知,“细碎”“泼辣”“喷香”分别从不同方面对三种花进行修饰,并非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成分,不满足排比句的要求,所以该项运用排比手法的说法错误。故选B。故答案为:(1)D;(2)B;(3)C;(4)C;(5)B。阅读15.剪纸贴窗花①在过年的装饰品中,比起年画来,剪纸的前途更乐观。因为它入门门槛低——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八十岁的老奶奶,只要手不抖眼不花,拿起一把剪刀就能剪。②剪纸的历史悠久,有剪刀有纸就有了剪纸。中国的剪刀据说最早出自黄帝时代,但真正能看到的实物最早是西汉时期的南越国铁剪。而纸也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所以剪纸的历史可以从西汉开始算起。晋朝就有了“镂金作胜”的风俗。所谓“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剪纸艺术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③到了唐朝,剪纸更加常见。李商隐也写过:“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这个“翦彩”就是字面的“剪彩纸”的意思。④宋朝造纸业成熟,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⑤明、清时期剪纸的运用更为广泛,达到鼎盛时期。窗花、柜花、彩灯、扇面……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剪纸应用,明清时期基本已经出现。⑥中国的剪纸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完全是凭创作者的想法自然挥洒,大胆创造,甚至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全面地表现物象。⑦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夸张。这种夸张实际上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化复杂为单纯的艺术处理。例如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眼睛特别大,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⑧窗花,作为剪纸类型的一种,种类和颜色多种多样,其不仅富有我国的传统特色,还具有一定的民间特色。常见的有大红色的喜字,或是较为复杂的“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年年有余”等,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⑨宋朝以前,人们会用贴窗花的方式来迎接充满生机的春天。宋朝以后,迎春的时间便改为了春节,既代表着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更代表着人们迎接春天的欢乐心情。⑩贴窗花不仅具有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还可以使原本昏暗的室内变得明亮多彩,更可以塑造出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增添许多不一样的美感。(1)关于剪纸的起源,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D)A.考古发现证明,黄帝时代已有剪纸,因为当时已发明剪刀。B.西汉时期铁剪和纸的出现,剪纸开始流行,但未发现实物。C.晋朝“镂金作胜”风俗说明剪纸始于贵族,后流传至民间。D.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艺术品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实物。(2)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剪纸历史悠久,从出现到发展历经多个朝代,不断演变。B.剪纸大胆创造,打破客观法则的限制,全面地表现物象。C.剪纸中形象的夸张处理是为了突出形象,艺术加工内容。D.贴窗花习俗在宋朝以后时间改为春节,寓意也随之改变。(3)第②段具体写“方胜”“华胜”“人胜”的作用是:(B)A.分类别,说明剪纸有不同的用途。B.举例子,证明剪纸形式的多样性。C.下定义,明确“胜”的概念内涵。D.作比较,突出“胜”的艺术价值。(4)以下对文章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A.发展历程、艺术特色、窗花特点、内涵作用B.起源传说、制作工艺、图案类型、内涵作用C.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图案类型、节日习俗D.起源传说、艺术特色、窗花特点、节日习俗(5)美术馆要举办“中国剪纸艺术展”,以下策展方案不符合文中观点的是:(C)A.按照朝代顺序陈列从古代剪纸到现代创新作品。B.设置互动区让观众体验剪“方胜”等传统花样。C.用3D技术还原剪纸的透视效果,突出立体感。D.对比展示剪纸与皮影在平面造型艺术上的异同。【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信息提取与正误判断能力。选项A:文中说中国剪刀最早出自黄帝时代,但剪纸得有纸,纸西汉才出现,所以黄帝时代不可能有剪纸,A错误。选项B:文中提到现在可见最早的剪纸艺术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并非西汉流传且未发现实物,B错误。选项C:“镂金作胜传荆俗”里的“胜”是用纸等剪的花样,不是剪纸艺术品流传民间,C错误。选项D:与文中“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剪纸艺术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表述一致,D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原文第⑨段“宋朝以前,人们会用贴窗花的方式来迎接充满生机的春天。宋朝以后,迎春的时间便改为了春节,既代表着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更代表着人们迎接春天的欢乐心情”,寓意是“更”了,不是“随之改变”,原来迎春,后来还是迎春,寓意有增加,不是改变,故选D。(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壤地理高考真题及答案
- 2025年界首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 【法规】2025年一建-章节千题-题干
- 2025年仓储物流仓储安全管理知识测试试卷
- 产xx电动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一)
- 2025年电子商务运营支付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中国天然色素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理论知识)复习题及答案一
- 中国切带分条机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商场租赁合同范文
- 高三班主任经验交流课件
-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系统生物学-第三讲-转录组学课件
- 加州旅馆原版吉他谱(完整版)
-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课件
- 三大音乐教学法之实践比较
- 安保表格:施工动火证
- Q∕SY 1124.9-2012 石油企业现场安全检查规范 第9部分:天然气净化厂
- 绘本:《猴子捞月》
- 乙烯基酯防腐蚀树脂砂浆整体地面施工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