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某岩石,因盛产于云南省大理县而得名,其主要矿物为重结晶的方解石、白云石。该岩石颜色纯净时为白色,含杂质时则呈现各种杂色,具有美丽的条纹,是主要的建筑装饰石材及雕刻石料。图1示意该岩石样品,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完成下面小题。1.该岩石最可能属于图中的()A.甲 B.乙C.丙 D.丁2.促成图中丙或丁转化成该类岩石需经历的地质作用是()A.a B.bC.c D.d3.物理风化作用会导致该岩石()A.逐渐破碎 B.性质改变C.搬离原地 D.固结增强【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岩石为大理岩,属变质岩。由图可知,甲为岩浆,丙为沉积岩,丁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由上题可知,乙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岩浆岩。丙(沉积岩)或丁(岩浆岩)转化为乙(变质岩)需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发生变质作用;图中的地质作用:a为高温熔化,b为固结成岩,c为变质作用,d为地壳降起,C正确,ABD错误。故选C。【3题详析】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冻融、有机体、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的过程。物理风化作用只会引起岩石在形态和体积上的变化,不会使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物理风化作用会导致大理岩出现裂隙,使其逐渐破碎(变碎变小),A正确,B错误;风化作用不会是的岩石搬离原地,C错误;会使得岩石变得破碎,不会固结增强,D错误。故选A。革香河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为典型的岩溶山区,其发源于沾益区马雄山北麓,流域内地质环境条件脆弱,缺水少土,石漠化严重。下图示意革香河流域某地地质剖面,其中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岩层()A.均为沉积岩 B.都有层理构造C.多经历变质作用 D.多具有可溶性5.研究发现,图示钻孔打井的位置选择非常合理,其主要原因是()①位于背斜顶部,地下水源储量大 ②位于向斜槽部,地下水充足③峰林地貌发育,地表水下渗量大 ④钻孔选址处地势较低,成井后地下水可自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图中落水洞底部未来最可能连通()A.地下河 B.天坑崖顶C.地表峰丛 D.峡湾海岸【答案】4.D5.C6.A【解析】【4题详析】由材料可知,图中大部分岩石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少量为岩浆岩(玄武岩)A错误;图示沉积岩都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但部分玄武岩不具备,B错误;图中无变质岩,未经历变质作用,C错误;图示石灰岩占比大,具有可溶性,D正确。故D选项正确。【5题详析】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由图可知,钻孔打井的选址地位于向斜槽部,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地势较低,成井后地下水(井水)可自流,②④正确,①错误;图示无峰林地貌发育,③错误。故C选项正确。【6题详析】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落水洞的形成开始于沿垂直裂隙的溶蚀作用,随着孔洞的扩大,大量地表水流向地下(暗)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通过垂直方向流水的不断溶蚀和塌陷作用,这些通道进一步发育,最终与地下(暗)河和地下溶洞连通,A正确;天坑崖顶、地表峰丛为地表喀斯特地貌,落水洞底部未来不可能与之连通,BC错误;峡湾海岸为冰川地貌,D错误。故选A选项正确。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张家界地貌及嶂石岩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地貌景观。崩塌是岱崮地貌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发生在岱地貌的持续演化过程中。某研究小组对岱崮地貌崩塌地质灾害的研究发现,岱地貌一旦发生崩塌,将严重破坏其原有景观。图示意山东某地岱崮地貌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其中该地貌顶层石灰岩质地较硬,下层以泥质页岩为主,多夹杂粉砂岩及薄层石灰岩。完成下面小题。7.该地岱崮地貌的显著特征是()①顶上平坦开阔②顶上地势起伏大③顶部四周坡度大④下部坡度渐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该地岱崮地貌崩塌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顶部植物多,岩石体积大 ②顶部岩石较软,下部岩石较硬③差异化风化侵蚀 ④危岩体缺乏支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下图能正确反映岱崮地貌崩塌影响的地区是()A. B. C. D.【答案】7.C8.D9.C【解析】【7题详析】由图可知,该地岱崮地貌崮顶岩石体积大,顶上地势平坦开阔,顶部四周陡直峭立(坡度大),下部坡度逐渐缓和,①③④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8题详析】由材料“顶层石灰岩质地较硬,下层以泥质页岩为主,多夹杂粉砂岩及薄层石灰岩”可知,该地顶部岩石硬度大,抗风化能力强,山体下部多为泥质页岩、粉砂岩、薄层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弱,在长期差异化的外力作用下,形成危岩体和悬空区:由于受重力作用影响,危岩体产生裂隙,并逐渐扩大,加之危岩体下方悬空,缺乏坚实的支撑,最终危岩体因失稳而坠落,③④正确,②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顶部植物多,且顶部岩石体积大与该地岱崮地貌崩塌灾害形成的关系不大,并非其主要原因,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9题详析】联系已学可知,崩塌影响距离远,越向下影响范围越大。故岱崮地貌崩塌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一般呈夹角较小的扇形分布,C正确,排除ABD。故选C。北京时间2024年8月1日21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完成下面小题。10.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时()A.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B.地球公转速度为一年中最快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D.8月1日所占全球比重为1/21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西昌的位置。与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时刻最接近的是()A. B. C. D.【答案】10.C11.C【解析】【10题详析】由材料可知,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的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1日21:14,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相对较慢,AB错误;8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C正确;此时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8月1日21时14分,该日所占全球比重远远大于1/2,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该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大部分地区有极昼现象,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由材料可知,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时刻为北京时间8月1日21:14,西昌处于黑夜,应位于昏线东面,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左图示意某日地球晨昏线(虚线为昏线)分布,其中P地为昏线与80°N纬线圈的切点,甲地为昏线与60°N纬线圈的交点,此日过后甲地昼长变长。右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与P地相比,甲地地球自转()A.角速度较慢 B.线速度较慢C.线速度较快 D.角速度较快13.该日最接近图中的()A.雨水 B.立夏C.处暑 D.大雪14.此时P地的地方时及P地该日日出方向分别是()A.12时东北方 B.12时正北方C.24时东北方 D.24时正北方【答案】12.C13.B14.D【解析】【12题详析】由图可知,甲地纬度较P地低,因此甲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较P地快,但两者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由材料可知,虚线为昏线,P地为昏线与80°N纬线圈的切点,因此80°N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昼纬度数=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因此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10°N。材料提到此日过后甲地昼长变长,因此,此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应该是向北移动。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大约4天移动1°,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10°N需经过40天,春分日是3月21日前后,40天以后为5月2日左右。在二十四节气中,5月2日最接近立夏,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题详析】此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经过30°W,赤道上18时日落,因此昏线与赤道的交点30°W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图中每条经线相差30°,经过P地的经线为60°E,因此P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该日P地所在的纬线上正好出现极昼,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在正北方向落下,D正确,ABC错误。故选D。5月11日,我国北京市(40°N)的小明同学与在新西兰惠灵顿(约40°S)留学的哥哥进行视频聊天,并在手机上查看了当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哥哥与小明约定8月11日从惠灵顿返回北京。图为小明用手机App查询的5月11日北京日出、日落时间截图。完成下面小题。15.该日惠灵顿的昼长约为()A.14小时16分钟 B.12小时18分钟C.11小时40分钟 D.9小时44分钟16.相较于5月11日,小明哥哥返回北京的当日()A.北京正午日影较短 B.江西昼较短,夜较长C.东北地区树叶全部枯黄 D.惠灵顿日出时间推迟【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析】由材料可知,北京市该日日出时间为05:02,日落时间为19:18,昼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4小时16分钟,惠灵顿约位于40°S,两地大致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的两个地点。根据“关于赤道南北对称的两个地点同一天昼夜长短情况完全相反”原理可知,北京的昼长与惠灵顿的夜长相等,因此惠灵顿的昼长24小时一14小时16分钟=9小时44分钟,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析】由材料可知,哥哥与小明约定8月11日从惠灵顿返回北京,根据对称性规律科长,与5月11日相比,8月1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更靠南,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日影较长,A错误;8月11日太阳直射点更靠南,江西昼长较5月11日短,夜长更长,B正确;8月11日处于夏季,东北地区树木枝叶繁茂,C错误;太阳直射点更靠南,南半球的惠灵顿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某中学(30°N,104°E)地理兴趣小组在阳光明媚的一天(12月10日)开展太阳方位及旗杆影子观测活动。该兴趣小组记录了当日该校太阳的日落方向及时刻,并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正午时刻连续测量了学校教学楼南面的旗杆影长。下图为该兴趣小组绘制的学校简易平面及当日日落时太阳位置示意图。(1)该日当地日出地方时是____,夜长时间是____。(2)指出测量时间段内该地正午旗杆影长的变化规律,并说明理由。(3)该兴趣小组打算采用皮尺、粉笔、手表或手机等工具,利用正午旗杆的影长推算旗杆高度,请为此给出计算旗杆高度的步骤。(4)简述该地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并在下图中绘制该地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标注正午太阳高度角)。【答案】(1)7:0214小时4分钟(2)正午旗杆影长先变长,后变短。理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测量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运动,到达南回归线,再向北运动,导致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小,后变大,因此该地正午旗杆影长先变长,后变短。(3)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当地正午时刻。当地经度为104°E,手表或手机显示的为北京时间,当地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为1:04。第二步: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时,用粉笔在旗杆影子的顶端画上线,然后用皮尺测量旗杆的影子长度(L)。第三步:计算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H)。第四步:通过公式旗杆高度=LXtanH,计算出旗杆的高度。(4)该日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正午(地方时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作图如下:【解析】【小问1详析】由图可知,当地日落北京时间为18:02,该地经度104°E,与北京时间120°E经度相差16°,相差1小时4分钟,推出当地日落的地方时间为16:58,由此可推出日出时间为7:02。由日出和日落时间可计算出昼长为9:56,夜长为14小时4分钟。【小问2详析】由12月10日到1月10日的一个月时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正午高度逐渐减小,影子逐渐变长,到达南回归线后,后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影子逐渐变短,因此,一个月内的正午旗杆影长先变长后变短。【小问3详析】第一步:计算正午当地的时间:地经度为104°E,手表或手机显示的为北京时间,当地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为1:04。第二步: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时,用粉笔在旗杆影子的顶端画上线,然后用皮尺测量旗杆的影子长度(L)。第三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计算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H)。第四步:通过公式旗杆高度=L×tanH,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小问4详析】冬至日,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正午时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计算得出为36度34分,作图如下所示: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是两种常见的沙丘类型,其中抛物线形沙丘是一种固定、半固定沙丘,也是横向沙丘的一种。抛物线形沙丘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不同,平面图形像马蹄,又像一条抛物线。在气候变化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并出现过渡形态的沙丘,表现为同一区域出现包括典型新月形沙丘、形新月形沙丘和维形抛物线形沙丘三类沙丘共存的独特景观。植被、气候、风况、人为因素、地下水盐碱化等特定情况,促使新月形沙丘与抛物线形沙丘相互转化,但不同区域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并不相同。浑善达克沙地存在多处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的共存区,且与干湖盆分布区高度重合。图1示意浑善达克沙地的地理位置,图2示意该沙地新月形沙丘向抛物线形沙丘的演变过程。(1)分析浑善达克沙地新月形沙丘的发育过程。(2)说明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共存区与干湖盆分布区高度重合的原因。(3)研究表明,相较于固定、半固定的抛物线形沙丘,可移动的新月形沙丘对生态脆弱区造成的破坏更为显著,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周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作用显著,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盛行风持续吹动,挟带沙粒,风力遇到障碍物(如植被、地形起伏等)时,风速降低,沙粒积聚形成了小型沙丘;由于沙丘迎风坡较缓和,背风坡较陡峭,两翼顺风向前延伸,最终形成新月形沙丘。(2)干湖盆分布区盐碱化程度高,限制了植被的生长,不能直接发育与植被密切相关的抛物线形沙丘,而先期发育典型的新月形沙丘;干湖盆沉积物丰富,且后来旱生植被的生长为两种沙丘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契机:风力条件多变,不同的风向和风力使得两种类型的沙丘在同一区域内共存等。(3)相较于固定、半固定的抛物线形沙丘,可移动的新月形沙丘具有更快的移动速度和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迅速改变地貌;在快速移动过程中容易掩埋植被和土壤,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对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造成破坏。【解析】【小问1详析】周边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较低,风蚀作用显著,地表多沙质沉积物,为新月形沙丘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该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春季多大风,受盛行风吹拂,携带大量沙粒运移;遇到地形或植被等障碍物阻挡,风力降低,挟沙能力降低,沙粒不断堆积,形成小型沙丘;迎风坡沙粒在风的作用向上运移,在背风坡向下运移,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丘两翼在风的作用下,向下风向延伸,形成新月形沙丘。【小问2详析】湖泊干涸过程中,盐分不断析出,盐碱化程度增加,干湖盆分布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限制了植被的生长,植被覆盖度较低,地势起伏较小,不能直接发育与植被密切相关的抛物线形沙丘;在干湖盆会先发育与植被相关性较小的新月形沙丘;干湖盆地表沉积物丰富,为两种沙丘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旱生植物的生长,为两种沙丘的发育提供了发育的契机和条件;干湖盆地表遮挡较少,风向多变,不同的风向和风力为两种类型的沙丘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使得两种类型的沙丘可以在干湖盆共存。【小问3详析】固定、半固定沙丘的位置相对固定,相较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新月形沙丘可移动,具有更快的移动速度和灵活性,能够快速的移动位置,改变地貌;新月形沙丘在移动过程中,会掩埋沿途的土壤和植被,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得土壤沙化;新月形沙丘在移动过程中会影响地下水和地表谁的分布和流动,加剧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短缺,加剧生态破坏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尔山火山地貌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主要由火山锥、熔岩流和熔岩台地、火山口湖、火山堰塞湖及水系等组成。其具有广阔的熔岩台地,拥有15座火山,11个火山口湖,以及数百个火山丘,已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火山地质博物馆”。该地最著名的花岗岩石林,因其岩石总体呈红褐色而被称为“玫瑰峰”。它由数十座花岗岩石峰组成,大约形成于1.54亿年前的深层岩浆活动。该地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第四纪,火山活动具有多期性,且火山喷发方式多样。表示意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部分分类(含火山地貌、岩石地貌),图示意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玫瑰峰花岗岩石林。分类地质遗迹名称火山机构高山火山锥、四方山火山锥、岩山火山锥、天池火山锥、石盆火山锥、砂盆火山锥火山熔岩地貌熔岩台地、熔岩隧道、喷气锥群、绳状熔岩、翻花熔岩和石海、熔岩冢群、熔岩洞、熔岩陷谷(坑)、玄武岩柱状节理、龟背状熔岩构造火山成因湖泊天池、驼峰岭天池、月亮池、金池、银池、地池、乌苏浪子湖、松叶湖、杜鹃湖、鹿鸣湖、仙鹤湖、松鼠湖、眼镜湖花岗岩地貌玫瑰峰、麒麟峰、猎人峰、仙人洞、花岗岩竖井(1)指出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玫瑰峰花岗岩与火山口玄武岩的特征差异。(2)简述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地貌被誉为“火山地质博物馆"的原因。(3)分析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玫瑰峰花岗岩石林的形成过程。【答案】(1)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岩),生成于地下,质地较硬,不易被侵蚀;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喷出岩),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