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市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观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要回归现实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诗歌的伟大。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最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吗?(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雪夜老舍天又黑又冷,雪片像棉花似的往下落。风呜呜地刮着,把电线杆子刮得直摇晃。胡同里连灯光都没有,只有雪花借着远处人家窗户缝里透出的一点亮,在空中飞旋。我裹紧了棉袄,还是觉得寒气往骨头缝里钻。"先生,您要车吗?"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黑影里钻出来。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是个拉洋车的。他穿着件破棉袄,腰里系着根草绳,脸冻得通红,眉毛上结着霜,像个白胡子老头。"去东城,多少钱?"我问。"您给五毛吧,这鬼天气......"他搓着手,声音发颤。车把上挂着个小油灯,豆大的火苗随风摇晃,照亮了他佝偻的背。雪片子打在他的脸上,他却好像没感觉,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拉。我坐在车上,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五毛钱,在平时够坐两趟的。"师傅,您冷不冷?"我问。他回过头,咧开嘴笑了,露出两排黄牙:"习惯了!您坐稳喽!"说着,他把腰弯得更低,脚步迈得更大。风把他的破棉袄吹得鼓鼓的,像个漏风的麻袋。走到半路,车"咯噔"一下陷进了雪坑。他"哎哟"一声,赶紧下车,用肩膀顶着车把,使劲往上抬。我也跳下来帮忙,雪花灌进脖子里,冰凉刺骨。"您上车吧,我自己来!"他吼着,脸憋得发紫。我看见他的手冻得又红又肿,指甲缝里全是泥。折腾了十分钟,车终于出来了。他满头大汗,摘下帽子擦了擦,热气立刻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谢谢您啊,先生!"他喘着气说。"该我谢您才对。"我递给他一块手绢,他摆摆手:"不用不用,我这手脏!"到了地方,我掏出一块钱给他。"太多了,先生!"他急忙摆手,"说好五毛的!""拿着吧,天太冷了。"我硬塞给他。他接过钱,手哆嗦着,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您真是好人!"说完,他拉起车,消失在风雪里。我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暖烘烘的。雪还在下,但好像不那么冷了。文本二:老舍的小说常以"小人物"为描写对象,通过平凡人的悲欢离合展现时代风貌。他的语言"俗白中见深刻",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暗含讽刺与温情。《雪夜》正是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了底层百姓的善良与坚韧。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对风雪的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B.拉车夫"眉毛上结着霜,像个白胡子老头"的外貌描写,突出了其饱经沧桑的形象,为后文的坚韧性格做铺垫。C."我"硬塞给车夫一块钱,不仅是出于同情,更是因为车夫在雪坑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让"我"深受感动。D.结尾"雪还在下,但好像不那么冷了",既写天气转暖,也暗示"我"因感受到人性温暖而内心释然。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通过"我"的心理变化推动情节。B."车把上挂着个小油灯,豆大的火苗随风摇晃"的细节,既写出环境的简陋,又象征车夫内心的希望。C.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我"的温暖棉袄与车夫的破棉袄对比,寒冷天气与车夫的大汗对比,突出人物形象。D.语言风格质朴自然,"鬼天气""使劲往上抬"等口语化表达,体现了老舍"俗白中见深刻"的创作特点。8.文本一中的车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提到老舍小说"俗白中见深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校注》)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有删减)【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詻:同谔。说话正直。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2)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14.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唐]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②荒途。亭堠③何摧兀④,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⑤起,白日隐西隅⑥。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古国名,汉时为匈奴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②缅:遥远,渺茫。③亭堠(hòu):岗亭和了望敌情的土堡。④摧兀:毁坏。⑤幕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⑥西隅:指西天边。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四句,笔调悲凉,借对边塞特有的荒凉萧条、兵营破败、横尸遍野的典型景物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B.五六句诗人以“幕南”与“西隅”相对,“黄沙”与“白日”相合,一“起”一“隐”则更给人动感,勾画了古战场辽阔而荒寂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古战场萧索而雄浑的气氛。C.最后四句实写三十万汉军征战匈奴一事,从而引出下文:广大士族战死疆场,抛下孤儿寡母无人可怜。D.诗歌借古讽今,揭露了武则天统治集团好大喜功,不惜人民生命,不断对边塞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罪恶,并以充满同情的笔触,申诉了人民的灾难。16.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礼记》中强调,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强化自身的修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两天《黑神话:悟空》话题度一直

a

,火的不仅是游戏,还有山西的古建筑。山西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古建筑的天堂,2.8万余处古建筑,像散落的珍珠点缀着表里山河。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80%以上,山西现存彩塑、壁画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山西的古建筑为何如此独特?依山而建、悬于峭壁的悬空寺,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廊栏左右相连,游人在“飞檐走壁”间被古人的胆识与匠心“硬控”。在隰县小西天,一百多平方米的殿堂中,满布巍峨壮观的天宫楼阁。众多的菩萨、神鸟、孔雀、鹦鹉伫立于缭绕的云端。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杂。“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让建筑大师梁思成

b

的国宝就是应县木塔。它巍然耸立在晋北大地上,有20多层楼高,底层重檐出挑深远,50余种斗拱装点全塔,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抬头仰望,斗拱繁复,层层叠叠间是古人对天空虔诚的信仰。寂静深山中的佛光寺,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是我国现存较完好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让人心驰神往的东大殿,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扑面而来的大唐遗风,历经千年岁月变换依旧韵味悠长。威武雄壮,温婉动人,神秘莫测……位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每一尊彩塑都独具特色,

c

,被誉为“海内孤品”。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琉璃脊饰,集齐了“金代五绝”的崇福寺有着“金代艺术宝库”之称,采用了减柱和移柱法的弥陀殿更是断柱负重,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硬核”“出圈”“显眼”,山西的古建筑令人痴迷。这一次去山西吧!与古人共享一砖一瓦,共抚一橡一木,穿越千年邂逅古建筑的精妙绝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19.下面句子中的“火”字与文中加点的“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火红色的夕阳映照在大海上,美得让人陶醉。B.俄罗斯和乌克兰军队在多条占线上同时交火。C.他的无理取闹让我非常生气,我忍不住发火了。D.“中国行”火遍外网,外媒抹黑谣言不攻自破。20.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和省略号的作用。(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