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112题)_第1页
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112题)_第2页
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112题)_第3页
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112题)_第4页
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112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112题)

1.某直辖市地方性法规规定在风景区游玩征收环境保护税。某

日,张某开车带着家人前往风景区游玩,购买门票时旅游局工作人员

欲收环境保护税,并向张某出示了该规定。张某称国家没有环境保护

税,不同意缴纳。工作人员侮辱张某,并将张某及其家人带到办公室

不许离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工作人员扣押张某及其家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的权利

B.该市有关征收环境保护税的规定,违反了《立法法》的规定

C.工作人员对张某进行侮辱,侵犯了张某享有的宪法的基本权利

D.张某可以就限制其人身自由提起行政诉讼,且可以一并要求对

该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立法权限、行政诉讼的

受案范围。

(1)《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

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

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

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工作人员扣押

张某及其家人,违反上述规定。因此,A项正确。

(2)《立法法》第8条第6项规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

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在没有国家法律依据的

前提下,直辖市无权制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地方性法规。因此,B项

1

正确。

(3)《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

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因此,C

项正确。

(4)《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款第2项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

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诉讼。第53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

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地方性法规不属于国务

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就旅游局工作人

员限制其人身自由,张某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不可以一并请求对地

方性法规进行审查。

2.某省人大制定了规范某行业创造劳动就业条件的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某部的规章,对在该行业创造劳动就业条件也作了规定。二者

的规定不一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

A.省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B.省人大是该省的国家权力机关,其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

C.该省的地方性法规可以依照本地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

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D.国务院可以决定在该省适用地方性法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方性法规的备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自治条例、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冲突的适用。

(1)《宪法》第100条第1款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因此,

A项止确。

(2)《宪法》第96条第1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

国家权力机关。第97条第1款规定,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因此,B项正确。

(3)《立法法》第75条第2款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

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

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该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属于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不能作出变通规定。因此,C项错误,本项当选。

(4)《立法法》第95条第1款第2项规定,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

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

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

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因此,D项正确。

3.下列公安机关的行为,违反宪法规定的是(ABD)。

A.甲市公安局要求机场对来自某省人员开设专门的安检通道,采

用更为严格的安检措施进行人身和携带物品的安全检查

B.乙市公安局对赴省、进京上访人员一律处以行政拘留

C.丙市公安局要求民警在对犯罪嫌疑人执行拘传、拘留、逮捕、

3

押解等任务时,视情使用头套、手铐罩

D.丁市公安局为更多录取男性,在面试时,对女性给予较低评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公安机

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互相监督和制约,人格尊严。

(1)《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甲市公安局的做法,是一种地域歧视,违反了宪法的上

述规定。因此,A项当选。

(2)《宪法》第41条第1款、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

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

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

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乙市公安局的做法违反了宪

法的上述规定。因此,B项当选。

(3)《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

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丙市公安

局要求民警在对犯罪嫌疑人执行拘传、拘留、逮捕、押解等任务时,

视情使用头套和手铐罩,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符合关

于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规定。因此,C项不当选。

(4)《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

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丁市公安局的做法,违反了关于性别平等的宪法规定。因此,D项当

4

选。

4.以下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处理正确的是(BC)。

A.杨某申请某县公安局公开行政处罚的有关信息,但申请内容不

明确,公安机关决定不予受理

B.陈某向某市公安局提出申请,要求对近五年来出台的有关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进行汇总后予以公开,该市公安局答复不予公开

C.宋某就同一内容反复向某市公安局奏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该

市公安局答复一次后,不再答复

D.某市公安局于2013年8月9日制定了办理治安案件执法便民

措施,该市公安局最迟应当于8月29日前向社会公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时限。

(1)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0条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申

请内容不明确的,行政机关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自收到申请之日

起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

合理的补正期限。因此,A项错误。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

题的规定》第2条第3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要求行

政机关为其制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对若干政府信息进行汇总、分

析、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

不予受理。因此,B项正确。

(3)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条的规定,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

5

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以不重复答

复。因此,C项正确。

(4)根据《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第17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向

社会公开执法信息,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

之内进行。因此,D项错误。

5.下列有关信息公开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B)。

A.张某就拖欠工资事项多次向劳动局、司法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

申请,后张某又就同一事项向公安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公安局

以其曾就同一事项多次向劳动局、司法局提出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

由,不予答复

B.郑某以政府信息公开名义向公安机关申请查阅其被王某殴打

的治安案件的案卷材料,公安机关告知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

规定办理

C.谢某听说有恐怖分子到其所在城市实施恐怖活动,便向公安机

关申请公开涉恐人员名单及侦控方式。考虑到上述信息虽依法确定为

国家秘密,但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影响,公安机关可以予以公

D.李某认为某县公安局没有在互联网上开设行政许可事项办理

的咨询,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

(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条的规定,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

6

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以不重复答

复,但向不同机关提出的不在此列。因此,A项错误。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

题的规定》第2条第4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程

序中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政府信息公升名义申请查阅案卷材料,

行政机关告知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的行为不服提起

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B项正确。

(3)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的规定,依法确定为国家

秘密的政府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及公开后

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

予公开。谢某申请的内容属于国家秘密,不得公开。因此,C项错误。

(4)根据《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第37条的规定,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公安机关未按照该规定履行执法公开义务的,可以

向该公安机关或者其上一级公安机关投诉。因此,D项错误。

6.长盛公司和春秋公司是生产某民用爆炸物品的竞争对手,长盛

公司申请区公安分局公开春秋公司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和民用爆

炸物品运输许可信息,区公安分局认为该信息可能涉及春秋公司的商

业秘密,未予公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

B.公安机关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得公开

C.对区公安分局不予公开的做法,长盛公司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D.如长盛公司再次就同一事项申请区公安分局公开信息,区公安

7

分局可以不答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安机关行政许可事项、信息公开。

(1)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12条第1款的规定,

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向国务院民用爆炸物品行业

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因此,A项错误。

(2)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5条的规定,涉及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

不得公开。但是,第三方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会对公共

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予以公开。因此,B项错误。

(3)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51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

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

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乍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也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此,C项正确。

(4)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条的规定,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

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以不重复答复。

因此,D项正确。

7.谷某是甲县人,担任木县某国有企业销售部经理,后到乙县长

驻。其间,谷某认识乙县人庞某,在庞某的引诱下开始吸毒,庞某还

教唆谷某侵占企业货款,谷某按照庞某的办法,侵占本企业货款10

万元。企业得知后,到甲县公安局举报谷某和庞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D)。

8

A.谷某涉嫌贪污罪,应当由甲县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B.庞某涉嫌侵占罪,应当由乙县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C.甲县公安局可以依法对谷某吸毒行为进行处罚

D.乙县监察委员会可以对庞某采取留置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贪污罪,监察机关的管辖,公安行政、川事

案件的管辖。

(1)《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构成

贪污罪。谷某作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所在国有

企业货款10万元,涉嫌贪污罪。庞某教唆谷某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所

在国有企业的货款,与谷某是贪污罪的共犯。《刑事诉讼法》第19

条第1款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

外。《监察法》第11条第2项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该法和有关法

律规定,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

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谷

某是公职人员,涉嫌贪污罪,应当由监察机关负责调查。庞某虽不是

公职人员,但其涉嫌贪污罪,不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因此,A、

B项错误。

(2)《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10条第1款规定,行

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

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但是涉及

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甲县并非谷某吸毒行为地,甲

9

县公安局无权管辖谷某吸毒行为。因此,顶错误。

(3)《监察法》第22条规定,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

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己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

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

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①涉及案情重大、复

杂的;②可能逃跑、自杀的;③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

的;④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

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可以依照前述规定采取留置措施。庞某与谷

某是贪污罪的共犯。乙县是贪污行为地,乙县监察委员会可以对庞某

采取留置措施。因此,D项正确。

8.阮某找A省3县公安局局长代某帮忙,为其被刑事拘留的表弟

时某办理取保候审。经代某暗示,阮某送给代某50万元。后代某害

怕,将该50万元匿名捐献给某慈善机构。时某被取保候审后逃跑,

又被通缉、逮捕。阮某到代某家中,向代某索要200万元,代某说没

有钱,阮某说自己已经将行贿过程录像,威胁代某将举报到纪委,代

某激动,拿出朋友赠送的手枪指着阮某,警告阮某不要威胁自己,阮

某上前抢枪,争抢过程中,枪支走火,阮某被击中死亡。代某潜逃到

A省C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代某构成受贿罪、私藏枪支、弹药罪、故意杀人罪

B.对代某涉嫌的犯罪行为,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

C.监察机关可以决定通缉代某

D.如B县公安局根据监察机关要求发布通缉令后才发现代某潜

10

逃到A省C县,可以层报至A省公安厅,由省公安厅决定在全省通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受贿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故

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监察权限,留置,通缉。

(1)《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构成

受贿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

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出

于贪污、受贿的故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收受他人财物之后,将赃

款赃物用于单位公务支出或者社会捐赠的,不影响贪污罪、受贿罪的

认定。代某具有受贿的故意,收受财物后虽因害怕将赃款捐献给慈善

机构,但仍构成受贿罪。《刑法》第128条第1款规定,违反枪支管

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构成非法持有、私藏枪支、

弹药罪。代某将朋友赠送的手枪藏在家中,涉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

罪。《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构成故意杀人罪。第233

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代某虽然拿枪指着

阮某,但其只是威胁阮某。在阮某抢夺枪支的过程中,枪支走火并击

中阮某致其死亡。代某对此在主观上是过失,不是故意,代某构成过

失致人死亡罪。因此,A项错误。

(2)《监察法》第11条第2项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该法和有关

法律规定,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

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第34条第2款规定,被调查人既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

11

又涉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般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

以协助。代某涉嫌职务犯罪,又涉嫌其他犯罪,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

调查。因此,B项正确。

(3)《监察法》第29条规定,依法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如果在逃,

监察机关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通缉,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追

捕归案。因此,C项正确。

(4)《刑事诉讼法》第155条规定,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

在逃,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各级公

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以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

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监察法》第29条规

定,监察机关通缉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

监察机关决定。监察机关决定通缉的,公安机关只是负责执行,不能

报请上级公安机关决定通缉。县公安局如果需要超出本县范围通缉

的,应当通过本县监察机关报有权决定的上级监察机关决定。因此,

D项错误。

9.某县城乡接合部的朱家村和杨家村沟向县公安局申请“双11”

期间举办焰火晚会。县公安局只向朱家村核发了焰火燃放许可证。杨

家村村民怀疑朱家村采取不正当手段,申请县公安局公开对朱家村和

杨家村申请举办焰火晚会的行政许可审批材料,遭到拒绝。焰火晚会

当晚,杨家村村民数百人持灭火设备,欲破坏朱家村燃放焰火活动,

朱家村村民驱赶杨家村村民,发生暴力冲突,致使多人受伤。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BC)。

12

A.为确保焰火燃放安全,县公安局可以控制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

的数量

B.县公安局可以不向申请人公开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工作流程

信息和在核发过程中形成的过程性信息

C.公安机关可以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处置朱家村和杨

家村的暴力冲突

D.县公安局在处置时,可以决定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征用所需设

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解析:本题考查焰火燃放许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突发事件的

定义、突发事件处置措施。

(1)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33条的规定,申请举办焰

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规

定,向有关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受理申请

的公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应当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

的,应当说明理由。举办焰火晚会的申请只要符合条件,公安机关都

应当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而不应当限制数量。因此,A项错误c

(2)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6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内部

工作流程信息可以不予公开。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

成的过程性信息可以不予公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述信息应当

公开的,从其规定。县公安局可以不公开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工作中

产生的内部工作流程信息和过程性信息。因此,B项正确。

(3)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

13

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

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48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

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

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该

法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根据《突

发事件应对法》第50条的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

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

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

应急处置措施。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

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

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杨家村与朱家村的暴力冲突涉及人数众多并造

成多人受伤,属于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社会安

全事件,公安机关应当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应

急处置措施和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因此,C项正确。

(4)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2条第1款的规定,履行统一领

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

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县公安

局无权征用。因此,D项错误。

10.荣某因需办理房产登记,向县公安局申请信息公开,要求提

供将原光华路10号改为现光华路8号的相关文件。县公安局函告荣

某:其申请事项不属于公安局信息公开范畴,但出于便民考虑,可以

14

向城关镇公安派出所通过咨询户籍人口信息方式予以确认。荣某遂要

求城关镇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值班民警告知不能出具证明,建议其

到民政部门咨询。为泄愤,荣某向公安派出所门口扔下一个点燃的炮

仗,引发人群围观,导致出警车辆无法通行。荣某骑摩托逃走时,正

遇巡逻民警,被抓获。下列说法止确的是(AD)。

A.县公安局应当告知荣某该信息不属于本机关公开的理由

B.巡逻民警应当直接使用警棍、催泪喷射器等制服性警械控制荣

C.公安机关应当直接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对荣

某违规燃放烟花爆竹予以处罚

D.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荣某以扰

乱单位秩序行为予以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信息公开、制服性警械使用、烟花爆竹燃放

管理、非法使用危险物质行政违法行为。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6条第5项规定,所申请公开信息

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

责公开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

系方式。因此,A项正确。

(2)《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条第2款规定,人民

警察使用警棍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

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民警应当根据

现场情况分别采取口头制止、使用警械制止,不能直接使用警棍等驱

15

逐性、制服性警械将其制服。因此,B项错误。

(3)《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42条第2款规定,以危害公共

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门责令停止

燃放,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荣某在派出所门口仅燃放一个炮仗,不能认

定为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公安机关不应当直接依照《烟

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处罚。因此,C项错误。

(4)《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1款第1项规定,扰乱机关、

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

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

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

罚款。因此,D项正确。

11.某县发生一起集资诈骗案件,关某组织数百名被骗群众聚集

在当地县政府门前,非法进行集会、示威,要求当地政府解决案件、

返还投资,严重影响了当地交通、治安秩序。现场处置的民警告知关

某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其立即解散聚集人员,迅速离开现场。

关某拒不服从,继续滞留现场。后民警向聚集人员喊话要求离开,并

告知现场人员若再不离开现场,公安机关将采取强制措施,但现场人

员仍聚集不离开。下列关于民警现场处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应当通过广播、喊话等明确方式告知在场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按

照指定通道离开现场

B.可以使用警棍驱散聚集群众

16

C.可以使用手枪向空中鸣枪示警

D.可以将关某强行带离现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警械和武器的范围,以及警械、武器的使用

和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

(1)《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对非法举行的集

会、游行、示威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情况的,人民警察有权立即予以制

止。对不听制止,需要命令解散的,应当通过广播、喊话等明确方式

告知在场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按照指定通道离开现场。因此,A项正确。

(2)《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条第1款第3项规定,

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

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因此,B项正确c

(3)《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规定的可以使用武

器的15种情形中,不包括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集会游行

示威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时在限定时间内拒不离去的,人民

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令令使用警械或者采用其他

警用手段强行驱散。因此,C项错误。

(4)《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对继续滞留现场

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狗留。因此,D项正确c

12.下列关于公安机关组织管理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对李某担任甲市乙县公安局副局长的任命,应当事先征得甲市

公安局的同意

B.民警张某休病假一周后无正当理由连续7日未上班,后经领导

17

规劝上班,但工作未满一周,又连续旷工10日。对张某应当予以辞

退

C.民警陈某因执行任务时受伤导致双腿截肢,丧失执法一线工作

能力。所在单位拟将其调离一线执法岗位,陈某坚决不同意。不能因

此辞退陈某

D.民警王某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特殊贡献,对其可以记

特等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安机关的设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管理。

(1)《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17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公安机关正职领导职务的提名,应当事先征得上一级公安机关的

同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副职领导职务的任免,应当事

先征求上一级公安机关的意见。因此,A项错误。

(2)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0条第5项的规定,公安

机关人民警察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

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应当予以辞退。张某不符

合上述应当予以辞退的情形。因此,B项错误。

(3)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1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

民警察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不得辞退°因

此,C项正确。

(4)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2条第2款的规定,奖励

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奖励

18

没有特等功。因此,D项错误。

13.甲市乙区公安分局民警赵某下班后和朋友李某到餐厅吃饭。

晚上11点,服务员告知赵某餐厅要打烂了。赵某喝了1斤白酒,借

着酒意辱骂服务员,拦截其他结账的客人不让离开,并强行要餐厅打

折。乙区公安分局督察机构决定对赵某禁闭10日。对此,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AB)。

A.对赵某采取禁闭措施,应当收回其枪支、警械和执行职务的有

关证件

B.对赵某采取禁闭措施应当由乙区公安分局局长批准,禁闭10

日超过期限

C.禁闭期满后,根据调查情况,可以对赵某采取停止执行职务措

D.赵某对禁闭决定不服,应当向甲市公安局提出申诉,申诉期间

禁闭决定暂停执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禁闭的适用、期限和救济渠道。

(1)根据公安部“三项纪律”和《公安机关实施停止执行职务和

禁闭措施的规定》第6、8条的规定,赵某酗酒滋事,对其可以采取

禁闭措施。采取禁闭措施的,应当收回其枪支、警械和执行职务的有

关证件。因此,A项正确。

(2)《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12条规定,督察机构认为公安机关

人民警察违反纪律需要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措施的,由督察机构

作出决定,报本级公安机关督察长批准后执行。停止执行职务的期限

19

为10日以上60日以下;禁闭的期限为1日以上7日以下。第3条规

定,公安部设督察长,由公安部一名副职领导成员担任。县级以上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设督察长,由公安机关行政首长兼任。因此,

B项正确。

(3)根据《公安机关实施停止执行职务和禁闭措施的规定》第11

条的规定,对同一违法违纪行为涉及的同一名人民警察需要采取停止

执行职务、禁闭措施的,只能使用其中一种。因此,C项错误。

(4)根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14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

察对禁闭决定不服的,可以在被禁闭期间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的上

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禁闭决定不停止执行。因此,D

项错误。

14.某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某村村民正持械斗殴,该所所长王

某带领民警赵某出警。王某鸣枪示警,但双方并未停止。参与斗殴的

杨某刚、杨某强分别手持砍刀、锄头向王某和赵某扑来,杨某强用锄

头将赵某打翻在地,杨某刚持砍刀砍伤王某肩部,并继续持刀砍向王

某头部。王某无处躲闪,遂连开两枪将杨某刚击伤,并误伤了路人魏

某,杨某刚经抢救无效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王某可以开枪

B.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C.王某开枪前必须警告

D.对于魏某的损失,应当由王某所在的公安机关予以国家赔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器使用的条件、情形、程序和法律责任。

20

(1)《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第1款第10项规定,

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

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经警告无效,可以使用武器。杨某

刚持刀砍王某头部,王某向杨某刚开枪射击,符合上述规定。因此,

A项止确。

(2)人民警察依法使用武器的行为属于根据《人民警察法》《人

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进行的职务行为,不属于《刑法》第2

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因此,B项错误。

(3)《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规定,人民警察判

明有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时.,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来

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

器。因此,C项错误。

(4)《国家赔偿法》第17条第5项规定,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

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王某依法使

用武器,造成魏某损失,不属于国家赔偿的范围。根据《人民警察使

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15条的规定,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武器,

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参照《国

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因此,D项错误。

15.下列有关警务管理的做法或者说法正确的是(BC)。

A.甲省公安厅报经该省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科信、技侦、

装财、督察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

B.民警张某酒后殴打他人,其所在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决定采取禁

21

闭措施,并将该禁闭决定报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备案,同时通知

张某的家属.甲省乙市丙县境内发生多车相撞、多人伤亡的重大交通

事故,因情况紧急,甲省公安厅直接向丙县公安局下达了救援、处警

命令。丙县公安局应当在执行的同时向乙市公安局报告

D.民警金某在香港旅游时散布支持“占中”的言论,并称中央政

府打压香港民主。由于公民有言论自由,金某的行为不属于违纪行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督察条例、内务条

令、纪律条令。

(1)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22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根

据工作需要,经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

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但是,对公安执法职位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技

侦、督察属于执法职位,且技侦涉及国家秘密。因此,A项错误c

(2)根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公安机关实施停止执行职务和

禁闭措施的规定》的规定,决定禁闭审批表报同级公安机关督察长批

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备案。《公安机关实施停止

执行职务和禁闭措施的规定》第9条第5款规定,对被采取禁闭措施

的人民警察,应在12小时内通知其家属。因此,B项正确。

(3)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第11条第1款的规定,

上级有权对下级下达命令。命令通常按级下达,情况紧急时,也可以

越级下达。越级下达命令时,除特殊情况外,下达命令的上级应当将

所下达的命令通知受令者的直接上级。第12条第3款规定,下级接

22

到越级下达的命令,必须坚决执行。除下达命令的机关有明确要求外,

在执行的同时,应当向直接上级报告;因故不能及时报告的,应当在

情况允许时迅速补报。因此,C项正确。

(4)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第8条的规定,散布有

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属于违纪行为。因此,D项错误。

16.下列有关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说法正确的是(BD)o

A.张某因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拘役5个月,王某因犯寻衅滋事罪

被法院判处管制1年。两人的刑罚应当由公安机关执行

B.黎某醉酒后在车来车往的主干道上行走,造成交通混乱和人身

危险。民警接到群众报警将其带至派出所后,可以采取约束性保护措

C.周某在某高校学习期间因严重违纪被学校开除,后通过自学考

试取得法学本科学历并报考了某县公安局,虽然周某符合担任人民警

察的条件,但因曾被开除不得被录用为人民警察

D.江某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讽刺县公安局执法不作为。县公安

局局长洪某指令民警钱某、刘某对江某进行刑事拘留,钱某认为洪某

拘留江某的指令错误,可以向洪某提出意见,但不得中止或者改变执

行拘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约束性保护措施,

担任人民警察的禁止条件以及对上级决定、命令、指令的执行。

(1)《人民警察法》第6条规定,对被判处拘役、剥夺政治权利

的罪犯执行刑罚属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刑法》第38条第

23

3款规定,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刑事诉讼

法》第269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

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因此,A

项错误。

(2)《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5条第2款规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

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

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因此,B项正确。

(3)《人民警察法》第26条第2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

得担任人民警察:①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②曾被开除公职的。

周某被学校开除学籍,并非被开除公职,不属于担任人民警察的禁止

性情形。因此,C项错误。

(4)《人民警察法》第32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

和命令。人民警察认为决定和命令有错误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出意见,

但不得中止或者改变决定和命令的执行;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时,必

须服从决定和命令;执行决定和命令的后果由作出决定和命令的上级

负责。因此,D项正确。

17.村民方某因诉求未得到满足,与当地民警发生冲突后,驾车

驶向人群,人们纷纷躲避,民警鸣枪示警,方某仍不理会,继续加速

前行,民警朝驾驶室开枪击伤方某,方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B)。

A.民警鸣枪警告符合法律规定

B.民警开枪符合法律规定

24

C.民警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对于方某的死亡,公安机关应当给予补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使用武器的条件、情形、程序和法律责任。

(1)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的规定,人民

警察对驾车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因此,

A、B项正确。

(2)人民警察依法使用武器的行为属于根据《人民警察法》《人

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进行的职务行为,不属于《刑法》第

20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因此,C项错误。

(3)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15条的规定,人民

警察依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该

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参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方某不

属于无辜人员,民警依法使用枪支造成方某死亡,对其家属不应当进

行补偿。因此,D项错误。

18.张某因盗窃被行政拘留15日。释放后,张某不思悔改,某日

在公交车上将吴某的钱包(内有100余元钱)盗走,准备下车时被民

警抓获。民警正欲将其带离,张某突然挣脱,一名民警被拉倒,造成

手掌、手臂和膝盖轻微擦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⑴)。

A.经出示工作证件,民警可以口头传唤张某,因张某逃避传唤,

可以对其强制传唤

B.张某拒捕逃跑,如其下车后周围没有其他群众,民警可以鸣枪

警告

25

C.张某实施盗窃,其拉倒民警并造成民警轻微擦伤,应当以抢劫

罪定罪处罚

D.对张某可以先行拘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盗窃的罪与非罪、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传

唤的适用、刑事拘留措施、武器的使用。

(1)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

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构成盗窃罪。《最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第3条第4款规定,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

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应当认定为“扒窃”。因此,张某的行为涉

嫌构成盗窃罪,不能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强制传唤,A项

错误。

(2)《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规定,实施放火、

决水、爆炸、凶杀、结伙抢劫或者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

跑的,经警告无效,可以使用武器。张某盗窃后逃跑,不属于可以使

用武器的情形。因比,B项错误。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意见》第5条“关于转化抢劫的认定”规定,行为人实施盗窃

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

威胁,具有使用凶器或使用暴力致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以抢劫罪定

罪处罚;但对于以摆脱的方式逃脱抓捕,暴力强度较小,未造成轻伤

以上后果的可不认定为“使用暴力”。因此,张某突然挣脱造成民警

26

被拉倒轻微擦伤,不应认为是使用暴力,C项错误。

(4)《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

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预

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张某在盗窃后

即时被民警发现,涉嫌盗窃罪,可以对其先行拘留。因此,D项止确。

19.根据人民警察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O

A.赵某因犯分裂国家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剥夺政治

权利,钱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对赵

某剥夺政治权利、对钱某缓刑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

B.钱某曾被某县公安局辞退,其不得再担任人民警察

C.民警王某在巡逻时发现胡某形迹可疑,于是上前盘问、检查,

发现其包里携带T型开锁器且身份不明,遂将胡某带回派出所,经派

出所所长批准,对其继续盘问

D.2015年11月2日,周某酒后驾车被查处后,阻碍民警对其交

通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进而持砖头殴打民警,其涉嫌妨害公务罪,

且对其应当从重处罚①

解析:木题主要考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继续盘问、不得

担任人民警察的情形以及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处罚。

(1)《人民警察法》第6条规定,对被判处拘役、剥夺政治权利

的罪犯执行刑罚属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刑事诉讼法》第

270条规定,对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第269

27

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因此,A项错误c

(2)《人民警察法》第26条第2款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

的及曾被开除公职的,不得担任人民警察c钱某曾被辞退,不属于不

得担任人民警察的情形。因此、B项错误。

(3)《人民警察法》第9条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

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

盘问、检查;经盘问、检查,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可以将其带至

公安机关,经该公安机关批准,对其继续盘问。因此,C项正确C

(4)《刑法》第277条(妨害公务罪)②第5款规定:“暴力袭

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③因此,D项正确。

20.民警王某在处警过程中,驾驶的车辆与张某的车辆发生副蹭。

王某处理完警情后,与张某商议解决车辆事故时,两人发生争执,王

某将张某推倒致其轻微伤。张某向公安机关投诉王某,公安机关经调

查决定对王某作出警告处分,并停止执行职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o

A.王某对警告处分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B.警务督察部门可以对王某作出停止执行职务7天的决定

C.王某对停止执行职务的决定不服提出申诉的,该决定暂停执行

D.王某在上一年度公务员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如本年度再被

确定为不称职的,应当予以辞退

2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处分的救济、禁闭的执行、民警辞退的条件。

(1)《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4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

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或者认为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人员侵

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提出申诉或者控告。《行政复

议法》第8条第1款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彳勺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

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王某对警

告处分不服,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因此,A项错误。

(2)《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12条第2款规定,停止执行职务的

期限为10日以上60日以下。警务督察部门可以对王某作出停止执行

职务10日以上60日以下的决定。因此,B项错误。

(3)《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14条第3款规定,申诉期间,停止

执行职务、禁闭决定不停止执行。因此,C项错误。

(4)《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0条第1项规定,在年度考核

中,连续2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当予以辞退。因此,D项正确。

21.民警李某、王某巡逻时,发现路人甲、乙二人形迹可疑,遂

上前检查。经盘问检查,在甲身上发现了大量金首饰。乙趁机骑上一

辆停在路边的摩托车逃跑,李某拦下一辆出租车要求乘车追捕,司机

不同意,李某强行将车开走。王某将甲带回派出所。后查明甲、乙共

谋由乙盗窃金店的金首饰,甲负责贩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C)。

A可以对甲继续盘问

B.李某因追捕犯罪嫌疑人使用出租车,不需支付费用

C.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29

D.将甲带回派出所时,对其携带的金首饰可以由派出所暂时代为

保管,待查清后依法处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继续盘问,优先使用权,盗窃罪,掩饰、隐

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涉案人员随身财物的处理。

(1)《人民警察法》第9条第1款规定,经盘问、检查,被指控

有犯罪行为的,或者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或者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以及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该公安

机关批准,对其继续盘问。经对甲盘问检查,在其身上发现大量金首

饰,可能是赃物,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继续盘问。因此,A项正确。

(2)《人民警察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

需要,必要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

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用后应当及

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民警李某在追捕

盗窃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优先使用出租车,但在使用完出租车后应当

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因此,B项错误,本项当选。

(3)《刑法》第312条第1款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

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

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甲虽然事后负责销

赃,但其与乙事先共谋盗窃金首饰,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因此,C项

错误,本项当选。

(4)《公安机关代为保管涉案人员随身财物若干规定》第4条规

定,涉案人员到案后,民警应当立即对其进行安全检查,对其随身携

30

带的财物进行审查和甄别。经审查,与案件无关的,依照该规定处理;

属于涉案财物的,依法予以扣押;确实无法查清的,由办案部门暂时

代为保管,待查清后依法处理。回到派出所后,由于暂时无法查清甲

随身携带的金首饰是否与案件有关,对甲携带的金首饰可以由派出所

暂时代为保管,待查清后依法处理。因此,D项止确。

22.某日,甲在农贸市场中乙的摊位上行窃,乙发现后大声呼叫,

周围群众将甲团团围住。甲恼羞成怒,拔刀乱刺,将三人刺成重伤。

民警到场后,甲对抗抓捕,持刀挟持乙作为人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o

A.因在群众聚集的农贸市场,任何情形下,民警都不得使用枪支

B.如甲将乙刺伤,并举刀再次刺向乙的颈部时,民警可以不经警

告直接向甲开枪

C.甲构成抢劫罪和绑架罪

D.如民警开枪时造成群众丙受伤,该民警所属公安机关应当对丙

予以补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使用武器的条件、抢劫罪、绑架罪、使用武

器造成无辜人员受伤后的处理。

(1)《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10条第2项规定,犯罪

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

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不得使用武器,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发

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可见,并非只要是群众聚集场所均不得

使用枪支。虽然在群众聚集的农贸市场,但如果不使用武器制止甲将

31

继续危害公共安全,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对甲使用武器。

因此,A项错误。

(2)《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第1款第6项规

定,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经警告无

效的,可以使用武器。第2款规定,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

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c甲将乙刺伤,并举刀再次

刺向乙的颈部时,属于实施凶杀、危及人质生命安全且来不及警告的

情形,可以直接使用武器。因此,B项正确。

(3)《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

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

照抢劫罪定罪处罚。第239条第1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

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构成绑架罪。甲在盗窃时被发现,

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构成抢劫罪。其致人重伤的行为属于抢

劫罪的加重情节。甲又绑架乙作为人质,构成绑架罪。因此,C项正

确。

(4)《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15条规定,人民警察依

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该人民警

察所属机关参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补偿。民警开枪造成

群众丙受伤,该民警所属机关应当对丙予以补偿。因此,D项正确。

23.下列关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甲县城关乡公安派出所民警鲁某在处置一起因消费纠纷引起

的打架斗殴警情过程中,消费者要求店家赔偿,鲁某告知不属于公安

32

机关管辖范围,请其自行解决。鲁某的做法正确

B.乙县公安局民警顾某将重大活动安保工作方案发至微信朋友

圈,造成警务工作秘密泄露。乙县公安局在对其作出处分的同时,应

当对顾某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的措施

C.内县公安局民警崔某颈部受伤,请假治疗。其间,县公安局机

构调整,告知崔某欲将其调入某公安派出所,崔某表示拒绝。丙县公

安局不应辞退崔某

D.丁县公安局民警翟某为制止犯罪行为,对犯罪嫌疑人开枪射击

时不慎击伤被害人腿部,遂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医治疗,控制伤情后,

即向丁县公安局口头报告使用枪支致人受力情况。丁县公安局不应给

予翟某处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警察管理措施,包括对人民警察停止执

行职务、处分和辞退。

(1)《人民警察法》第21条规定,人民警察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

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对于因民

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

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

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

关应当依照该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

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民事赔偿虽不属于

公安机关案件管辖范围,但民警应当依照上述规定予以办理,鲁某的

做法错误。因此,A项错误。

33

(2)《人民警察法》第22条第2项规定,人民警察不得泄露警务

工作秘密。第48条规定,人民警察有该法第22条所列行为之一的,

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反纪律的

人民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顾某泄

露警务工作秘密,应当给予处分,必要时可以采取停止执行职务措施。

因此,B项错误。

(3)《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0条第3项规定,公安机关人

民警察因所在公安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

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应当予以辞退。第31条第2项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不得辞退。

崔某因病请假,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公安机关不得辞退。因此,C项

错误。

(4)《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12条第1款规定,人民

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为亡的,应当及时抢救受伤

人员,保护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报

告。《人民警察法》第49条规定,人民警察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

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

予处分。翟某使用枪支制止犯罪行为,虽不慎造成无辜人员受伤,但

其开枪行为合法且履行了报告义务,翟某无违法违规情形,不应给予

处分。因此,D项正确。

24.下列关于网上发帖行为认定正确的有(ABC)。

A.刘某因女友陶某与其分手,在互联网上发帖称陶某是卖淫女,

34

经查证不属实。该帖在网上被点击、浏览次数达3000次,转发600

次。刘某构成诽谤罪

B.某地政府救灾工作圆满成功。王某在网上发布救灾期间的受灾

照片,称政府宣布救灾成功为“官谣”,号召大家到市政府抗议,引

起上千名群众聚集。王某构成寻衅滋事罪

C.江某为达到吸引粉丝的目的,编造某市水源被化学污染的虚假

信息在互联网上散布,造成市民恐慌,纷纷到超市抢购矿泉水,造成

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江某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D.郑某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网上发布对陈某公司

不利的信息后,以帮助删帖为由,向陈某索取财物3次共计1500元。

郑某构成非法经营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敲诈勒索罪。

(1)根据《刑法》第24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第1、2条的规定,刘某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

上散布,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属于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

因此,A项正确。

(2)根据《刑法》第29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第5条的规定,王某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造成公

共秩序严重混乱,构成寻衅滋事罪。因此,B项正确。

35

(3)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期

的解释》第9条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