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的分布》教案课题微生物的分布授课人学情分析细菌真菌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分布广泛,但大部分学生对此并没有认真观察过它们的存在.学生的好奇心强,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细菌真菌学生有听过、见过,但平时不知道其相关知识,也不知道它们对生活的重大作用。本课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多观察身边的细菌、真菌,并且注意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由此引发学习的兴趣。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微生物的形态。探究实践: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态度责任: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2.通过做“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什么是微生物?说说你知道的微生物有哪些。2.航天员为什么要检测回收水中和空间站内的微生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关系?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想解开这些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微生物的分布。学生阅读课本,代表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新课展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请同学们回答: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教师总结: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观察菌落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总结: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探究: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104-105,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并进行指导。互动1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1.怎样配制培养基?2.什么是接种?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制培养基→接种→培养互动2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同学们完成了实验探究后,老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灭菌?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2.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3.什么环境条件下可能没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吗?为什么?4.根据各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6,请学生自己总结:细菌的分布情况和生产所需的条件。同学们阅读课本,作答。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分享与交流]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回答]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思考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总结。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板书设计微生物的分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利用实物照片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理解细菌真菌菌落的特点,并学会区别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以自学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及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及目的,最后小组合作讨论制订如何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及探究能力,因本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讨论时间较短,且学生没有亲自实践,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观察菌落1.菌落是指()A.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B.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群体C.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型真菌D.肉眼可见的许多霉菌的子细胞群体2.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方法是()A.看菌落的颜色 B.看菌落的形态、颜色C.看菌落的大小、颜色 D.看菌落的形态、大小知识点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检测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时,需要掌握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下列关于培养细菌、真菌的流程,正确的是()A.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冷却→恒温培养B.高温灭菌→冷却→配制培养基→接种→恒温培养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D.接种→恒温培养→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4.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中,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打开,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上述操作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一般方法中的()A.配制培养基 B.高温灭菌 C.接种 D.恒温培养5.配制好的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A.促进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分解 B.杀死培养基中的杂菌C.促进琼脂凝固 D.促进培养基中的水分蒸发6.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需要一定的水分 B.需要适宜的温度C.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D.有的不需要氧能力提升7.(2023·四川眉山中考)细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比较小,但在培养基上,它们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的菌体集合而成B.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细胞构成的C.菌落特征可作为鉴别细菌与真菌的依据D.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细菌时可形成菌落思维拓展8.某中学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消毒液能否减少教室内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组别ABC培养皿编号1、2、31、2、31、2、3实验步骤①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备用;关闭本班教室门窗②喷洒消毒液前,在本班教室内把培养皿盖打开暴露10分钟,盖好在本班教室内均匀喷洒适量消毒液1小时后,把培养皿盖打开暴露10分钟,盖好培养皿不做处理③将A、B、C三组培养皿放入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培养皿中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数量,求各组平均值实验结果???(1)培养基的作用是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提供水和等。
(2)步骤②的操作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一般方法步骤中的。
(3)理论上C组的实验结果是。
(4)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如果,则说明消毒液能减少教室内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答案:基础巩固1.A2.D3.C4.C解析: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打开,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会落在培养基上,这个过程相当于接种。5.B解析:高温处理可以杀死培养基中的细菌和真菌,以防杂菌对实验造成干扰。6.C解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能力提升7.C解析:菌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细菌时可形成菌落。思维拓展8.(1)有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