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虚词_第1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虚词_第2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虚词_第3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虚词_第4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1全国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虚词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B.①扣舷而歌之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C.①惟江上之清风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D.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当其欣于所欲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月出于东山之上C.其皆出于此乎?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吾尝终日而思矣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可怪也欤

余嘉其能行古道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句读之不知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惑而不从师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轮

挟飞仙以遨游B.蚓无爪牙之利

不知东方之既白C.而卒莫消长

吾尝终日而思矣D.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下列各项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绝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B.而: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小学而大遗C.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作《师说》以贻之D.其: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何为其然也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稍微B.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C.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②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D.①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②假舆马者

假:借助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纵一苇之所如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不能喻之于怀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其孰能讥之乎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9.不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始循以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其远古刻尽漫失

其皆出于此乎D.顺流而东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节选自韩愈《师说》)(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D.以为狂人。

以为:认为。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环顾其中B.则群聚而笑之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幸见取D.小学而大遗

又挈挈而东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C.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欲相师”婉言谢绝。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C.沛公奉卮酒为寿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之

吾得兄事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与

君安与项伯有故

秦时与臣游D.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关”常称函谷关;而明清时“关”常称山海关。B.诸侯,先秦时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后世也比喻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C.西周到春秋战国,爵位一般是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项王即为王爵,项伯即为伯爵。D.臣,在秦汉及秦汉以前可用于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秦汉后多用于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劝

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为

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C.卒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于蓝

蜀之鄙,有二僧B.𫐓以为轮

以告富者C.水为之,而寒于水

贫者语于富者曰D.吾尝终日而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2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节选自《赤壁赋》)2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C.而今安在哉

安:哪里D.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凭借2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其无礼于晋B.方其破荆州

其孰能讥之乎C.侣鱼虾而友糜鹿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目遇之而成色

不知老之将至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A.项伯杀人,臣活之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C.皆白衣冠以送之D.吾得兄事之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②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28.解释加点词。(1)盍往归焉_____

(2)常与善人

_____2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左右欲兵之B.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D.则群聚而笑之(韩愈《师说))3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念旧恶,怨是用希B.及父卒,叔齐让伯夷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31.翻译句子。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32.从伯夷、叔齐临死前所作歌辞看,他们怨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____

(2)_____33.从第②段划画线的句子看,伯夷、叔齐是否是“伪善”?请简述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师说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记》[1]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经师授受,章句训诂[2];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雪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3]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注释:[1]《记》:这里指《国语》。[2]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3]冁(chǎn):笑。3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敝帚自珍B.可以意喻,不可言传家喻户晓C.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独出心裁D.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相去甚远3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B.巫医百工之相师授且解者之为师C.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不敢自有其身D.不觉冁然而笑彼偶得而教我36.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作者如何评价唐代韩愈撰写的《师说》?②在作者看来,“不可易之师”具有哪些特点?37.作者在结尾段说“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是亦我之师也”。请在阅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位令你怦然心动,有所感悟的人物,谈谈你愿以之为师的理由。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唐]韩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愿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校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看,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8.韩愈,字_________。39.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以 B.而 C.则 D.其40.分析第③段举例论证的作用。41.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南山记[明]吴延翰小南山距城南稍东十三里,土脉奋起,为长冈,又攒簇为小丘。其支络从西北来,逶迤而东抱,白云寺出其襟,如半月;又跨两堤,中断为潦水,流为蒌溪,寺藏不见,望之苍然:盖崇峻若不足,而幽窗有余焉。始吾将营万柳,卜所宜,瞻眺左右不能去,因憩寺榻,少起,环山行,径翳塞,数步间不可进。丛薄中惟闹鸟声,竟日无人迹,心甚说之,谓此殆可以休老,遂定业焉。岂若将遇而适得吾分者与!岁癸巳,家居,复病卧山间,乃得以其暇,剪榛棘,剔槁与灌,灼其蔓,自所通处,为一小径,经东山脊,宛转入西山麓,得竹数千挺,可往来,名“穿云迳”。迳幽处,得松数百株,架为椽,少可休歇,名“借云亭”。亭东土突处,因势为未①,可坐,名“看云台”。台南窍处,烟云滃若,丛桂交其中,可枕藉,名“栖云谷”。故崎岖者可登,窈窕者可藏,夷旷者可偃仰,闲寂雅秀者可歌可啸,而林木呈萌,景物效爽,山之名遂定矣。乙未,废弃②入山,稍复营次。无外物婴共心,愈觉闲逸,意所极处,不复知有天下名胜。盖山之荒僻,与吾独称,故相待而安,谓“若将遇之而适得吾分”,非与?夫吾始而有志于山,谓其可以凌高厉空,故方将腾足抵掌于五岳之上,千仞之表,而不知其不可既。而势阻目眩,觉且未能,乃始求近者而一登,则宜莫如南山。使吾遂得毕力以逞,横绝祝融之颠,俯瞷朱陵之台,朗吟独酌,意气盖世,足为奇观。若是则将失足俯首③,惴惴胁息,丧其夙志,无所于归。其视徜徉逍遥于兹山,终老无患,忧乐得丧何如也!又安可以栖之崇卑而较之山之大小乎?乃次第其事,述其意,以记之。(节选自《吴廷翰集》)[注]①跌(fū):盘腿而坐。②废弃:罢官。③俯首:低头。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逶迤而东抱顺流而东也B.岂若将遇而适得吾分者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丛桂交其中,可枕藉相与枕藉乎舟中D.夫吾始而有志于山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憩寺榻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谓此殆可以休老,遂定业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乃得以其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使吾遂得毕力以逞作《师说》以贻之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修整山林,寄托文人雅趣。作者把在小南山开辟的小路,建造的亭子、修筑的土台等部用“云”字命名,体现了独特的情趣。B.作者罢官返乡,悠游山水之中。癸巳年作者被罢官,但他在小南山想爬山就爬山,想放歌就放歌,逍遥自在,完全不把罢官放在心上。C.作者今昔登山,心态显然不同。作者以往认为登山就要登高山、凌绝顶,但现在,就近选择登上像小南山这样的山,他认为也挺好。D.作者登山兴感,暗含人生之慨。作者认为登山并不应执着于山的高大,而应注重它带给你的收获,即便是登小南山,收获也未必会少。45.小南山何以吸引作者“定业”于此作为养老之地?他是如何找到这个心仪之地的?阅读《放鹤亭记》,完成各题。放鹤亭记苏

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46.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凌万顷之茫然

凌:凌空②升高而望

升:登B.①虽趣舍万殊

趣:趣味、乐趣②草木际天

际:接近C.①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②其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D.①士也罔极

极:标准②纵其所如

如:像……一样4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④火尚足以明也

⑤一觞一咏

⑥常在于险远⑦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⑧葛衣而鼓琴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B.①⑦/②/③⑥/④/⑤⑧C.①/②/③⑥/④⑧/⑤⑦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4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叶叶相交通

宁溘死以流亡兮B.忧伤以终老

深思而慎取C.挟飞仙以遨游

汝岂得自由D.列坐其次

明年春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C.“《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儒家“六经”。D.“《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51.下列对《放鹤亭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闲适自然的生活图景和不为世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B.熙宁十年秋,彭城发大水,洪水涨到云龙山人的草堂门一半的高度,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迁居到故居的东边。C.云龙山人张君养有两只鹤,早上外出翱翔,晚上回来,因而他给自己修建的亭子起名叫“放鹤亭”。D.苏子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引以为戒。5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放鹤亭记》)(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共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敲击)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B.倚歌而和之(循,依)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正襟危坐(端坐)D.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5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顺流而东也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方其破荆州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C.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句读之不知D.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5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凌万顷之茫然5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辛弃疾、王安石。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5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沧浪诗话·诗洲(节选)(宋)严羽①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②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注】,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③然则近代之诗无取□?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注]:意思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58.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文中方框处。(

)A.乎矣 B.焉

也 C.耶

哉 D.夫耳59.第③段中提到的“东坡”“山谷”分别指的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__。(请填写姓名)60.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61.选文批评了宋代诗人_________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话回答)62.作者认为,作诗应当有“别材”和“别趣”。请以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为例,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赞学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夫此数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义,必先增其智。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1】之章,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岂好贫而弗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声色也,乃将以致其道而勉其德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途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取材于东汉·王符《赞学》)注释:【1】黼黻:礼服上绣的花纹。6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琢不错

错:错误B.摄之以良朋

摄:辅佐C.未必无俦也

俦:同类D.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

释:放弃64.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

以:用B.导之以《诗》《书》

以:从C.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

以:因为D.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

以:来6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B.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像他们那样富裕安逸而能勤奋精进到这个程度的,是德才兼备的人C.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这就是他们开始能做到、后来前功尽弃只能这么幼稚愚昧的原因吧D.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他们很快成就名声并建立业绩,却不停止对高尚品德的追求6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67.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①其不有济乎②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68.《赞学》和《劝学》两文分别阐述了学习之道(例如:学习的意义、内容、态度、方法等)的哪些要点?请分别概括。6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赞学》一文中引用了《论语•卫灵公》中的语录,请解释“君子谋道不谋食”一句的意思。(2)下列语录所谈论的内容,不属于学习方法的一项是A.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C.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D.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仰天而大笑。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人,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享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取材于《晏子春秋》)【注】撝(huī)夺:掠夺。7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置酒于泰山之阳

阳:山南。B.天之分也

分:职责。C.公惭而更辞曰

更:更加。D.薄赋敛,缓刑罚

薄:减轻。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泣数行而下∥晏子独仰天而大笑B.其孰可为乎∥则欲其高且大也C.不肖者得之以伏∥夫盛之有衰D.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则欲其深以广也7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景公感慨来日无多,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B.三个近臣看见景公悲伤,便陪着景公哭泣起来,其中谄媚之态毕现。C.晏子认为,景公的贪图逸乐以及暴敛伤民才是齐国真正的忧患所在。D.晏子抓住景公不愿意遭遇灾殃的说辞,并借用这一话题来劝诫景公。73.文章中晏子认为国君应该如何治国?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之”,结构助词,的。D.“于”,介词,在。/介词,对。故选C。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把一些古汉语虚词做出一些总结和归纳。每个虚词,标出具体的含义、例子以及用法。需要灵活的掌握在不同环境下对虚词的认识和理解。D项,连词,和。例句中“苏子”“客”“清风”“明月”都是名词。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例句都是状语后置,从句意分析,前句为“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后句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例句中可以从句意分析,前句为“即使一些一毫也不去强取”,后句为“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例句中可以从句意分析,前句为“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后句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故选D。【点睛】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第二个“焉”是语气词,不译;B.项两者都是介词,第一个“于”表比较,译为“比”,第二个“于”引出地点状语,译为“从”。C.第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揣测,译为“大概、可能”;第二个“其”是代词,译为“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D.两者都是连词,都表修饰。故选D。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副词,表反问;代词,他。B.助词“的”;助词,无实义。C.介词,比;介词,对。D.都是连词,表转折,却。故选D。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把/连词,表修饰。B.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D.于:都是介词,表被动,被。故选D。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介词,从;B.都是连词,表转折;C.介词,在/介词,来D.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指示代词,这。故选B。7.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稍:稍微”解释错误,应是“逐渐地”。故选A。8.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①动词,到、往;②动词,到、往;③代词,代上文内容。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在;③介词,被。C项,①人称代词,他们;②人称代词,自己;③反问语气词,难道。D项,①②都是助词,形容词词后,表“…样子”;③介词,相当于“于”,在。故选C。9.D【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A.以:顺承关系连词/介词,因为。B.之:代词,它/定语后置句标志。C.其:代词,那些/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大概。D.而:修饰关系连词。故选D。【点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10.D

11.C

12.D

13.D

14.(1)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3)(箫声)使深谷中潜藏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D.“以为:认为”错误,“以为狂人”的意思是“把他看作狂人”,所以“以为”的意思是“把……看作”。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一句“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后一句“其”,代词,自己。B.前一句“之”,做代词,他们;后一句“之”,为结构助词,的。C.两个“乃”均表转折,竟然。D.前一句“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后一句“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固无取”做“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取”做“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选项C;“人”修饰“师”,作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1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错误,由原文“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可知,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由此可知,作者是批评当世不事师的现象,柳文并非否定师道。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惑:疑难问题。(2)是故:因此。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所以:……的原因。其:大概。(3)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落泪。【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节选自韩愈《师说》)(二)

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5.C

16.C

17.C

18.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B.“要”通“邀”,邀请;D.“具”通“俱”,全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动词,“出”。B.代词,指代“他”;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可不译。C.都作介词,相当于“和”;D.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什么样的)人”,后者表“(什么)原因”。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伯即为伯爵”说法错误。项伯,名缠,字伯,此伯不是爵位。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赋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向“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参考译文: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19.C

20.B

21.B

22.A

2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2)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卒”应解释为“最终”。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靛青;助词,的。B.都是介词,把。C.介词,比;介词,对。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然而。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昏”为“吾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之”作“学”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可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翻译为: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辈超过前辈”错。《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我。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句。(2)“是故”,因此;“恃”,依赖;“败”,毁坏。参考译文:劝

学荀子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为

学彭端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在鲁国得到传承。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息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24.D

25.C

26.A

27.(1)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2)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藉:垫着,靠着。句意: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对。B.其:代词,他,代指曹操/语气副词,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C.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D.之:代词,它,代指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A.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B.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年龄大的。C.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色衣服戴着宝色帽子。D.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自,从;皆,都;何羡,宾语前置,即“羡何”,羡慕什么。(2)是,这;造物者,大自然;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用。参考译文: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28.

何不

帮助

29.D

30.B

31.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32.

怨时局

怨个人命运

33.不是。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的行为不符合仁义,对此感到羞耻,所以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他们出发点是仁义,而没有从行为的善或行为是否合乎规则的角度加以考虑。【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盍往归焉”意思是: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盍”,副词,何不;(2)“常与善人”意思是:(天道)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与”,帮助。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A.“兵”,名词用作动词,杀;B.“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D.“群”,名词用作副词(做状语),表示成群地聚集。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A.“希”通“稀”,少;C.“徂”,通“殂”,死亡;D.“蚤”,通“早”。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叩马”,勒住马,“叩”,通“扣”;“叩马而谏”,形容竭力进行劝谏;“爰及”,至于;“以”,凭借……的身份。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可知,伯夷、叔齐临死前唱的歌意思是: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可见他们怨恨的一是“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时局,二是“命之衰”——个人的命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并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画线的句子“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意思是: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这并不是伪善。伯夷叔齐认为“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这是以暴制暴,不是追求仁德的行为,所以他们对此感到羞耻,情愿饿死也不愿食周粟。可见他们行事的出发点是是否合乎“仁”,而不是行为是否合乎“善”。参考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34.D

35.B

36.①韩愈的《师说》只针对当时人不肯从师的陋俗而言,没有触及到老师的根本;“传道受业解惑”也分不同等级,老师之间差别也很大,不能一概而论。②不照本宣科,还要有自己的心得口授,学生除了这个老师就不能得到古人的心传;能让学生在从师后体会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至道,学生没有这个老师就一无所得;即使已经作古,依然能触动人心,让人受到感染,仿佛得到暗中传授。

37.示例:我愿以孔子为师,并不是因为孔子乃万世师表,更因为他在成为老师之前,同样是一个认真、谦虚的学生。他不因自己学问广博而骄傲自大,反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因自己地位较高而蔑视低位者,总愿意“不耻下问”。而当他做老师时,也绝不居高临下说教,而总是耐心与弟子们探讨。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处世之道,令我发自内心地尊崇,愿意向他学习。【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A.二者均为“破旧的,不好的”。B.二者均为“明白,知道”。C.二者均为“筹划、设计”。D.离开;距离。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的能力。A.用来……的;……的原因。B.助词,主谓间取独。C.代词,那个;代词,自己。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故选B。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1)根据“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可见,他认为韩愈只是针对当时的陋俗而言,没有触及到老师的根本问题;老师也有差别,传道、授业、解惑不能等同,即使是百工的学习也如此。(2)根据“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雪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可见,“不可易之师”的特点两种,一是竹简帛书所载之外,另有心得传授,口耳相传,一定要弄明来源,就像宗族里的谱系不可混淆。必定要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如果不是那个人,那么自己就无法得到古人的心传。二是学问上的专家,文章的治国救世,其中快慢甘苦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至道所在之处,必须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不拜那人为师,自己便一无所得。此外还有“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即古代那些让作者心动、灿然而笑、潸然泪下的人物,也是不可易之师。3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在“阅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令你怦然心动,有所感悟的人物”,谈谈“愿以之为师的理由”,转译过来,即古今中外的名著中,有哪位人物让你愿意向他学习,“理由”可以是对方的精神品质。如《老人与海》中,老人面对困境时的顽强执著与打不垮的灵魂;《论语》中,孔子对“道”的坚定,对弟子的谆谆教诲;《三国演义》中,关羽对刘备的忠诚等;只要抓准人物的精神品质,结合自身谈人物对自己的激励、教导,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即可。【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