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2025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重点)2、掌握诗歌表达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重点)3、比较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难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①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②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③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人物轶事歌行体《琵琶行》又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种“天涯沦落”使他更加近距离的了解到了下层百姓生活之苦。创作背景2.、字词正音湓(pén)浦(pǔ)口倡(chāng)女铮(zhēng)铮然商贾(gǔ)

浔(xún)阳江浸(jìn)月荻(dí)花霓(ní)裳(cháng)六幺(yāo)

捻(niǎn)

间(jiàn)关幽咽(yè)铁骑(jì)裂帛(bó)

西舫(fǎng)

悄(qiǎo)然虾(há)蟆(má)教坊(fāng)

钿(diàn)头银篦(bì)

阑(lán)干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1.......\、疏通文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贬官降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曾经美色托身,这里是嫁人商人畅快、尽情忧郁的样子漂泊流落/困顿萎靡宁静安适的样子被贬谪因此写总共命名2、疏通文意第二年吟咏(1)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经过;②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③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故事经过:“听其音”“有京都声”,倍觉亲切。“问其人”辨明身份。听曲“悯然”,引出凄凉身世。心意相通,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怅然。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音乐轻声迟疑不决才低沉抑郁的乐声深长的情思得意低头江边重新掌灯调弦校音(互文)现比喻事情不太明朗或不愿说清楚而遮遮掩掩。(2)疏通文意,概括情节①内容:②景物:浔阳江头夜送客渲染萧瑟凄清氛围,烘托离愁别绪。/①江边送客闻琵琶

互文,也叫互辞,古诗文中的常用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这类句子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

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常见的有两种)。

(1)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如: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应理解为:烟月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2)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①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名《木兰诗》)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3)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例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例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隔句互文。解释为:“胜友高朋如云满座。"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开始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急促珠子,比喻乐声清脆圆润流畅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滞塞难通像泉水一样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突然“拢捻抹挑”,琵琶的四种指法婉转的鸟声形容遇塞不畅的流水声溅射急速冲出通“划”悄然说话的声音现比喻在谈话过程中突然的安静比嘈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更深,其意义也不言而喻。/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曲罢江上悄无言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整理显出端庄的脸色佩服画好妆节拍京城富家豪族子弟再、又平常、随随便便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争给,争送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常容貌轻美的丝织品年纪大走了以后美好的时光时间流逝歌女倾诉身世苦内容:今昔对比、衬托往昔如今年轻貌美年长色衰——琵琶女自诉身世苦门庭若市孤守空船年年欢乐日日心酸————京城名妓商人之妇————人生悲苦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叹息各地见离开忽然,顿时什么声音芦苇在这里更加还是沉沦流落音乐独酌听不下去声音嘈杂刺耳形容杜鹃啼声悲切再写作内容:同病相怜伤谪迁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很久返回座位坐下弦声更加急促以前,刚才掩面把琴弦拧紧形容琴音悲切黑色单衣内容:江州司马青衫湿今昔对比、衬托往昔如今官场意气仕途失意——江州司马伤迁谪都市繁华浔阳地僻春江花朝孤独寂寞————京都谏官九江司马————仕途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心理落差命运沦落我从去年辞地京才气横溢大诗人犯颜直谏贬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名扬京都女艺人年长色衰嫁商人琵琶女白居易谁解琵琶曲?谁解青衫泪?

①同情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②感伤遭迁谪: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而直谏被贬,幽愁悲愤。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仕途失意孤苦惆怅雅好音乐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主题小结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黑暗、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本文表两个词: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的连词。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神态、容颜;今:色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组织、纪律、作风等)健全起来。一、古今异义2、整顿衣裳起敛容知识点小结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排行第一的人6、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从前;今:往前走二、词类活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

2、商人重利轻离别(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

1.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2.数: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3.语: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三、一词多义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几数量,名词话,名词字,名词说,动词说话,回答,动词曲,名词4.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5.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写,创作,动词wéi弹奏,动词wéi替、给,介词wèi哭泣,动词眼泪,名词四、文言句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转徙于江湖间使(之)快弹数曲送客(于)湓浦口介宾短语后置;于,向介宾短语后置;于,在省略句,之,琵琶女省略句,于,在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掌握常用表达技巧。(重点)2、通过音乐的节奏变化,体会情感变化,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难点)3、比较阅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活动一:赏析,多角度描写音乐之美任务1: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分别是正写还是侧写?①江边送客闻琵琶/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重闻琵琶青衫湿(侧面描写)(正面、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景物描写场景描写①侧面烘托:乐曲动人,演技高超侧写第一次演奏任务2.赏析,“江边送客闻琵琶”部分,思考:①如何描写琵琶曲的?②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渲染凄清气氛,烘托离愁别绪;

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氛围;奠定感伤基调。环境描写。任务3..:赏析“江上聆听琵琶曲”部分,思考:①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从中能否体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女根据心绪随手选了一支曲子来弹。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以议评声,画龙点睛——技艺高超开始:大弦—嘈嘈—急雨小弦—切切—私语错杂弹、落玉盘间关—滑幽咽—难冷涩—凝绝不通—暂歇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收拨、划一声、裂帛秋月白过渡:发展:高潮:尾声:《霓裳》《六幺》沉重舒长轻细急促清脆圆润婉转凝咽滞塞暂歇激越雄壮清脆尖利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以声摹声(比喻)以形绘声(通感)以人衬声以景托声正写侧写听君琵琶曲,如闻仙乐声悄无言以议评声声音(形象)乐曲特点描写方法②赏析《霓裳》《六幺》,乐曲特点?情感变化?描写方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凝绝不通声暂歇乐曲旋律与情感变化高亢激愤郁结心中急切愉悦幽愁暗恨(沉重舒长)(轻细急促)四弦一声如裂帛水浆迸刀枪鸣间关莺语花底滑(清脆圆润)(滞塞暂歇)(激越雄壮)(清脆尖利)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①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表现演奏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以听众反映,突出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与“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异曲同工。②深化诗歌的意境。“秋月白”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江水茫茫,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以景结情,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曲罢江上悄无言乐为心声阶段诗句描写方法旋律特点与琵琶女何经历心境相通?与诗人何经历心境相通?感慨起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进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结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正面描写比喻通感形象可感侧面烘托沉重舒长轻细急促清脆圆润婉转流利低沉凝滞高亢激越气势雄壮戛然而止才华横溢少年高中时的神采飞扬才貌双全众星拱月时的春风得意仗义执言获罪被贬的抑郁年老色衰嫁为商妇的苦闷谪居卧病回首往事的悲愤独守空船回首往事的意难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大量运用比喻、通感。二:叠词四:叙议结合,妙语点睛。三:正面、侧面结合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化无形为有形,增强画面感)(音节悦耳动听)(突出音乐效果,衬托声情并茂)随堂巩固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中以鸟啼和泉声来比喻琵琶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浔阳江头夜送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枫叶荻花秋瑟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41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如“婉转动人的乐曲散发着芳香”。运用通感,使感受相通,互相映照,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深化诗文意境。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嗅觉——听觉)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视觉——听觉)【知识拓展】42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是唐代摹写音乐至文。

1、阅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三这首诗,描写音乐方法的异同。

2、说一说你更喜欢哪首诗,请说明理由。【拓展阅读】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拓展阅读】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一会儿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听颖师弹琴韩愈44

①正面描写琴音(比喻、通感)②侧面描写听琴感受(烘托)以声摹声(比喻)以形绘声(通感)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45

①正面描写乐音(比喻、通感)②侧面描写效果(想象、夸张,衬托)美诗妙译

4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