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①是()A.水星B.地球C.火星D.土星2.根据图示信息,与地球相比,④无生命物质主要是因为其()A.易受②撞击B.温度低C.无大气层D.无液态水【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由图可知,②是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两侧是火星和木星,距离太阳较近的是火星,因此①是火星,C正确,ABD错。故选C。【2题详析】右图可知,④是土星,距离太阳较远,和地球相比,没有适宜的温度,B正确;②距离土星较远,不易撞击④土星,A错误;土星质量较大,引力较强,有大气层,C错误;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所以没有液态水,即使有液态水也未必有适宜的温度,排除D。故选B。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0时51分,太阳活动区爆发耀斑活动,此次爆发还刷新了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的最强耀斑纪录。至此,该活动区在过去一周内连续爆发了10次耀斑活动。伴随此次耀斑的发生,出现了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材料所述的耀斑()A.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B.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C.下次活动高峰约在2030年D.常伴随太阳黑子增多而减少4.此次耀斑爆发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是()A.改变全球气候分布格局B.改变地球运行轨道C.在新加坡亦能看到极光D.造成局部电网瘫痪【答案】3.B4.D【解析】【3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B正确;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A错误。常伴随着太阳黑子的增多而增多,D错误;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下次活动高峰约在2035年,C错误。故选B。【4题详析】日冕物质抛射会对卫星系统、电网系统等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比如导致手机信号异常、无法使用导航、局部电网瘫痪等,D正确;日冕物质抛射不会改变全球气候分布格局,不会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AB错误;极光是日冕物质抛射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形成,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新加坡纬度低,不能看到极光现象,C错误。故选D。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左右,在日本本州西岸的石川县能登半岛近海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地震到达前居住在东京的大岛先生收到了地震预警:“地震横波将于75秒后到达,请注意避险!”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是()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6.图中各圈层()A.①圈层厚度均匀B.②圈层地震波波速最快C.③圈层呈固态D.④圈层的液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7.大岛先生收到地震横波预警而不是地震纵波预警,这是因为()①横波破坏性大②纵波破坏性大③横波速度较慢④纵波速度较慢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5.B6.B7.A【解析】【5题详析】图示①圈层是地壳,②圈层是地幔,③圈层是外核,④圈层是内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薄不一,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位于海域,震源深度30千米,大于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应位于地幔,即②圈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析】①层为地壳,厚度不均匀,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A错误;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知,地震波在②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B正确;③层为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错误;④层为内地核,呈固态,D错误。故选B。【7题详析】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②④错误。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破坏性大,①③正确。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来实现的。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测震台率先捕捉到纵波,通过纵波快速计算出震级、方位、地点、时间等信息,随后将地震预警信息传递出去,在横波到达前给人们争取避震时间。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地震波通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出现速度和波形的改变,这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和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的发现就是基于地震波的这种特性。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处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甲地貌为()A.石笋B.石钟乳C.石柱D.石林9.图示地貌类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①地形崎岖不平②气候温暖湿润③石灰岩深厚而广布④人类活动稀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地表崎岖,耕地破碎、分散B.地质稳定,工程建设成本低C.岩石风化强,土壤疏松肥沃D.多天坑、洼地,地表水丰富【答案】8.C9.B10.A【解析】【8题详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为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柱,而石林为地上喀斯特,故D错误;石笋为洞底向上发育,石钟乳为洞顶向下发育,且石钟乳、石笋不断增长,最终连接形成为石柱,甲连接洞顶和洞底,为石柱,故A、B错误,C正确。故选C。【9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形成,该类地貌形成主要得益于石灰岩深厚而广布,气候温暖湿润,②③正确;地形崎岖不平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影响较小,反而喀斯特地貌发育会使地形崎岖不平,①错误;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影响小,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表和地下,地下主要表现为裂隙发育、形成溶洞、地下暗河等,从而造成地质条件较差,工程建设成本高,故B错误;地表主要表现有地表崎岖,平地少,耕地破碎、分散、土层浅薄,贫瘠、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缺乏等,故A正确,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挟带了大量的泥沙,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下图为黄河部分流域及流域内甲、乙、丙、丁四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形成甲、乙、丙、丁四地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甲——流水侵蚀B.乙——冰川侵蚀C.丙——风力侵蚀D.丁——流水沉积12.下列与甲地貌景观成因相似的是()A.溶沟B.洪积扇C.峡湾D.牛轭湖【答案】11.D12.C【解析】【11题详析】读图可知,甲是青藏高原的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乙是腾格里沙漠的蘑菇石,为风力侵蚀地貌,B错误;丙沟壑纵横的景观是地表径流对黄土侵蚀而形成的,为流水侵蚀地貌,C错误;丁是黄河口的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地貌,D正确。故选D。【12题详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貌为冰川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属于冰川地貌,C正确;溶沟属于喀斯特地貌,A错误,洪积扇、牛轭湖属于流水地貌,B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牛轭湖是因河流的变迁或改道,在平原地区形成的弯月形湖泊。其成因主要是河流在流淌过程中,由于河岸两侧泥土基质的不同,导致河床出现S型弯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牛拉车时套在颈上的曲木),故称之为牛轭湖。地处渤海与黄海交界处的北长山岛北部月牙湾浪小流缓,海滩上分布着一条长2000多米,宽50米的海岸卵石滩。海岸卵石十分罕见,当地俗称“钢石蛋”。岛上还有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台地等各类地貌,堪称海岸地貌博物馆。下图为月牙湾卵石滩景观图和海岸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月牙湾卵石滩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海浪侵蚀B.海浪堆积C.流水堆积D.流水搬运14.右图中海蚀拱桥未来在海上可能演化为()A.新海蚀崖—海蚀穴B.新海蚀洞—新海蚀崖C.新海蚀崖—海蚀柱D.海蚀柱—碎屑堆积物【答案】13.B14.D【解析】【13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卵石滩位于海滩,为堆积地貌,故A错误,同时流水搬运不会改变地貌,故D错误;流水堆积主要是细小泥沙堆积,卵石颗粒过大,流水无法搬运至海边并堆积,故C错误;海岸带岩石出露地表,经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不断崩解破碎,碎石在海浪、潮汐的侵蚀或搬运过程中不断被磨蚀成为光滑的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的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卵石滩,故B正确。故选B。【14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浪冲淘作用形成沿海岸分布的凹穴,即海蚀穴,海蚀穴被海浪进一步侵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形成陡壁,即海蚀崖,海蚀崖后退遗留部分形成岬角,岬角两侧被海水不断侵蚀,使岩石表面出现石孔,这些石孔不断被侵蚀变大,形成海蚀洞穴,发展成海蚀拱桥,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部分形成岩石柱(即海蚀柱),并从海岸岩石体分离了出去,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海蚀柱不断坍塌,形成碎屑堆积物,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异。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四川马边是我国环崖丹霞的典型分布区之一。古地质时期,四川马边发育了坚硬的砂岩和松软的页岩,后经内、外力作用,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形成环崖丹霞,具有“环崖、顶平、壁陡、麓缓”的特征。下图为四川马边环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16.图示环崖丹霞地貌的发育顺序依次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乙、甲、丙【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析】读图可知,环崖丹霞地表河流发育,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最终形成环崖丹霞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析】河流在平坦的地面侧向侵蚀,蛇曲发育(甲);地壳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形成深切河曲(丙);河流快速下切同时侧蚀作用不断沿弧面侵蚀打磨岩壁,松软的页岩更容易侵蚀,砂岩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同时叠加风化作用,岩石崩塌脱落,于是在峡谷凹岸形成深大的环形绝壁(乙),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木化石是几亿年前树木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锦州义县是辽宁西部地区存有木化石最多的地区,该地含有木化石的岩层里还发现了恐龙化石。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1)从气候、植被角度,推测锦州义县木化石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2)指出图示①地质年代名称,并简述该地质年代早期、晚期和末期动物演化历程。(3)③地质年代末期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简述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答案】(1)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草木茂盛,植被茂密。(2)古生代。演化历程: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3)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适宜的温度;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解析】【小问1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时代还有恐龙的存在,因此当时的陆地环境应该是温暖湿润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草木生长茂盛,植被十分茂密。【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①时代由两栖动物,有鱼类,因此该时代是古生代。演化历程:早古生代海洋面积较大,此时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晚古生代海洋面积缩小,生物逐渐进化,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结束。【小问3详析】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在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可供生物呼吸。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敦煌玉门关以西某地区在地质时期曾是湖泊,之后古湖泊逐渐萎缩,湖相砂质沉积岩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发育成典型的雅丹地貌。下图为该地区垄槽相间雅丹地貌空间分布示意图。(1)简述形成雅丹地貌的气候条件。(2)判断形成该地貌时期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3)随着雅丹地貌的发展,简述图中雅丹垄脊的演变。【答案】(1)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强且大风天气日数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2)东北风。理由:雅丹垄脊的排列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且雅丹垄脊最高点位于东北方向,说明东北一侧坡度较陡,属于迎风坡,该地的盛行风为东北风。(3)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雅丹垄脊规模减小;垄脊之间距离增大;垄脊最高点向下风向(西南方)移动,最终雅丹垄脊消失。【解析】【小问1详析】该区域地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气候干旱,多大风;受地形影响,风力强且大风天气日数多,风力侵蚀作用明显;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风化作用明显,岩石易破碎,为风力侵蚀提供条件。【小问2详析】东北风。理由:由图可知,该地的雅丹垄脊的排列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而且雅丹垄脊的最高点该区域的位于东北方向,这说明东北一侧坡度较陡,风力侵蚀作用更强,因此该侧属于迎风坡,由此可以判断该地的盛行风为东北风。【小问3详析】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雅丹垄脊会被侵蚀的更加严重,侵蚀更加明显,现有的垄脊会逐渐消失,规模会减小;随着被侵蚀掉的越来越多,垄脊之间距离会慢慢增大;垄脊最高点也会逐渐被侵蚀,向后退即向下风向(西南方)移动,随着被侵蚀掉的越来越多,最终雅丹垄脊消失。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居江心洲(下图)位于嘉陵江青居曲流弯道处,整体呈现三角形,洲上沉积物从洲头到洲尾存在差异,主要为粉砂、卵石、粗砂。青居曲流颈部建有水电站,于2004年开始运行,水电站拦水大坝尾水排放位置正对洲尾,江心洲面积逐渐出现萎缩。(1)描述青居江心洲的形成过程。(2)青居江心洲沉积物自洲头向洲尾依次为____。(3)分析青居水电站运行后江心洲面积出现萎缩的原因。【答案】(1)河谷在此处由窄变宽;水流流速变慢,沉积作用增强;泥沙不断堆积,从而形成江心洲。(2)卵石—粗砂—粉砂(3)水电站运行后,下泄水流的流速加快;从北侧对江心洲的冲刷作用增强,导致洲体受到侵蚀,面积萎缩;水电站拦截部分泥沙,使得到达江心洲的泥沙减少,从而导致江心洲面积萎缩。【解析】【小问1详析】江心洲属于流水堆积地貌,其形成必须有沙源物质、搬运条件、沉积环境三个方面。江心洲上游地区地处山区,河流流速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搬运能力强;据图示信息可知江心洲处河谷由窄变宽,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易沉积;由于泥沙不断堆积,心滩进一步发育形成江心洲。【小问2详析】积物粒径不断减小说明河流的流速不断减缓,而影响河流流速与河道的宽度有直接关系,据图示可知洲头河道较下游窄,河流流速相对较大,冲刷能力较强,只能沉积大颗粒的砂石,小颗粒物质会被携带而无法沉积;向洲尾方向河道开始拓宽,流速降低,河流搬运能力下降,能够沉积粒径更小的粗砂;随着流速进一步下降,沉积了粒径更小的粉砂。故沉积物自洲头向洲尾依次为卵石—粗砂—粉砂。【小问3详析】据图示可知,青居水电站位于江心洲上游地区,水电站中的大坝具有拦截河流泥沙的功能,这会导致流向下游的含沙量减少,江心洲获得的泥沙补给量减少;水电站会积蓄一部分水,抬高水位,这使得水电站水位和下游水位的落差增加,下泄水流的流速加快,使水流对洲岸的冲刷作用增强,导致洲体受到侵蚀,江心洲面积萎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①是()A.水星B.地球C.火星D.土星2.根据图示信息,与地球相比,④无生命物质主要是因为其()A.易受②撞击B.温度低C.无大气层D.无液态水【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由图可知,②是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两侧是火星和木星,距离太阳较近的是火星,因此①是火星,C正确,ABD错。故选C。【2题详析】右图可知,④是土星,距离太阳较远,和地球相比,没有适宜的温度,B正确;②距离土星较远,不易撞击④土星,A错误;土星质量较大,引力较强,有大气层,C错误;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所以没有液态水,即使有液态水也未必有适宜的温度,排除D。故选B。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0时51分,太阳活动区爆发耀斑活动,此次爆发还刷新了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的最强耀斑纪录。至此,该活动区在过去一周内连续爆发了10次耀斑活动。伴随此次耀斑的发生,出现了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材料所述的耀斑()A.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B.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C.下次活动高峰约在2030年D.常伴随太阳黑子增多而减少4.此次耀斑爆发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是()A.改变全球气候分布格局B.改变地球运行轨道C.在新加坡亦能看到极光D.造成局部电网瘫痪【答案】3.B4.D【解析】【3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B正确;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A错误。常伴随着太阳黑子的增多而增多,D错误;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下次活动高峰约在2035年,C错误。故选B。【4题详析】日冕物质抛射会对卫星系统、电网系统等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比如导致手机信号异常、无法使用导航、局部电网瘫痪等,D正确;日冕物质抛射不会改变全球气候分布格局,不会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AB错误;极光是日冕物质抛射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形成,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新加坡纬度低,不能看到极光现象,C错误。故选D。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左右,在日本本州西岸的石川县能登半岛近海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地震到达前居住在东京的大岛先生收到了地震预警:“地震横波将于75秒后到达,请注意避险!”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是()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6.图中各圈层()A.①圈层厚度均匀B.②圈层地震波波速最快C.③圈层呈固态D.④圈层的液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7.大岛先生收到地震横波预警而不是地震纵波预警,这是因为()①横波破坏性大②纵波破坏性大③横波速度较慢④纵波速度较慢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5.B6.B7.A【解析】【5题详析】图示①圈层是地壳,②圈层是地幔,③圈层是外核,④圈层是内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薄不一,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位于海域,震源深度30千米,大于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应位于地幔,即②圈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析】①层为地壳,厚度不均匀,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A错误;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知,地震波在②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B正确;③层为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错误;④层为内地核,呈固态,D错误。故选B。【7题详析】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②④错误。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破坏性大,①③正确。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来实现的。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测震台率先捕捉到纵波,通过纵波快速计算出震级、方位、地点、时间等信息,随后将地震预警信息传递出去,在横波到达前给人们争取避震时间。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地震波通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出现速度和波形的改变,这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和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的发现就是基于地震波的这种特性。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处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甲地貌为()A.石笋B.石钟乳C.石柱D.石林9.图示地貌类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①地形崎岖不平②气候温暖湿润③石灰岩深厚而广布④人类活动稀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地表崎岖,耕地破碎、分散B.地质稳定,工程建设成本低C.岩石风化强,土壤疏松肥沃D.多天坑、洼地,地表水丰富【答案】8.C9.B10.A【解析】【8题详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为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柱,而石林为地上喀斯特,故D错误;石笋为洞底向上发育,石钟乳为洞顶向下发育,且石钟乳、石笋不断增长,最终连接形成为石柱,甲连接洞顶和洞底,为石柱,故A、B错误,C正确。故选C。【9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形成,该类地貌形成主要得益于石灰岩深厚而广布,气候温暖湿润,②③正确;地形崎岖不平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影响较小,反而喀斯特地貌发育会使地形崎岖不平,①错误;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影响小,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表和地下,地下主要表现为裂隙发育、形成溶洞、地下暗河等,从而造成地质条件较差,工程建设成本高,故B错误;地表主要表现有地表崎岖,平地少,耕地破碎、分散、土层浅薄,贫瘠、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缺乏等,故A正确,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挟带了大量的泥沙,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下图为黄河部分流域及流域内甲、乙、丙、丁四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形成甲、乙、丙、丁四地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甲——流水侵蚀B.乙——冰川侵蚀C.丙——风力侵蚀D.丁——流水沉积12.下列与甲地貌景观成因相似的是()A.溶沟B.洪积扇C.峡湾D.牛轭湖【答案】11.D12.C【解析】【11题详析】读图可知,甲是青藏高原的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乙是腾格里沙漠的蘑菇石,为风力侵蚀地貌,B错误;丙沟壑纵横的景观是地表径流对黄土侵蚀而形成的,为流水侵蚀地貌,C错误;丁是黄河口的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地貌,D正确。故选D。【12题详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貌为冰川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属于冰川地貌,C正确;溶沟属于喀斯特地貌,A错误,洪积扇、牛轭湖属于流水地貌,B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牛轭湖是因河流的变迁或改道,在平原地区形成的弯月形湖泊。其成因主要是河流在流淌过程中,由于河岸两侧泥土基质的不同,导致河床出现S型弯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牛拉车时套在颈上的曲木),故称之为牛轭湖。地处渤海与黄海交界处的北长山岛北部月牙湾浪小流缓,海滩上分布着一条长2000多米,宽50米的海岸卵石滩。海岸卵石十分罕见,当地俗称“钢石蛋”。岛上还有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台地等各类地貌,堪称海岸地貌博物馆。下图为月牙湾卵石滩景观图和海岸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月牙湾卵石滩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海浪侵蚀B.海浪堆积C.流水堆积D.流水搬运14.右图中海蚀拱桥未来在海上可能演化为()A.新海蚀崖—海蚀穴B.新海蚀洞—新海蚀崖C.新海蚀崖—海蚀柱D.海蚀柱—碎屑堆积物【答案】13.B14.D【解析】【13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卵石滩位于海滩,为堆积地貌,故A错误,同时流水搬运不会改变地貌,故D错误;流水堆积主要是细小泥沙堆积,卵石颗粒过大,流水无法搬运至海边并堆积,故C错误;海岸带岩石出露地表,经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不断崩解破碎,碎石在海浪、潮汐的侵蚀或搬运过程中不断被磨蚀成为光滑的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的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卵石滩,故B正确。故选B。【14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浪冲淘作用形成沿海岸分布的凹穴,即海蚀穴,海蚀穴被海浪进一步侵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形成陡壁,即海蚀崖,海蚀崖后退遗留部分形成岬角,岬角两侧被海水不断侵蚀,使岩石表面出现石孔,这些石孔不断被侵蚀变大,形成海蚀洞穴,发展成海蚀拱桥,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部分形成岩石柱(即海蚀柱),并从海岸岩石体分离了出去,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海蚀柱不断坍塌,形成碎屑堆积物,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异。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四川马边是我国环崖丹霞的典型分布区之一。古地质时期,四川马边发育了坚硬的砂岩和松软的页岩,后经内、外力作用,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形成环崖丹霞,具有“环崖、顶平、壁陡、麓缓”的特征。下图为四川马边环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16.图示环崖丹霞地貌的发育顺序依次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乙、甲、丙【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析】读图可知,环崖丹霞地表河流发育,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最终形成环崖丹霞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析】河流在平坦的地面侧向侵蚀,蛇曲发育(甲);地壳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形成深切河曲(丙);河流快速下切同时侧蚀作用不断沿弧面侵蚀打磨岩壁,松软的页岩更容易侵蚀,砂岩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同时叠加风化作用,岩石崩塌脱落,于是在峡谷凹岸形成深大的环形绝壁(乙),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木化石是几亿年前树木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锦州义县是辽宁西部地区存有木化石最多的地区,该地含有木化石的岩层里还发现了恐龙化石。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1)从气候、植被角度,推测锦州义县木化石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2)指出图示①地质年代名称,并简述该地质年代早期、晚期和末期动物演化历程。(3)③地质年代末期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简述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答案】(1)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草木茂盛,植被茂密。(2)古生代。演化历程: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3)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适宜的温度;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解析】【小问1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时代还有恐龙的存在,因此当时的陆地环境应该是温暖湿润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草木生长茂盛,植被十分茂密。【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①时代由两栖动物,有鱼类,因此该时代是古生代。演化历程:早古生代海洋面积较大,此时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晚古生代海洋面积缩小,生物逐渐进化,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结束。【小问3详析】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在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可供生物呼吸。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敦煌玉门关以西某地区在地质时期曾是湖泊,之后古湖泊逐渐萎缩,湖相砂质沉积岩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发育成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