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主题古诗鉴赏与教学设计_第1页
中秋节主题古诗鉴赏与教学设计_第2页
中秋节主题古诗鉴赏与教学设计_第3页
中秋节主题古诗鉴赏与教学设计_第4页
中秋节主题古诗鉴赏与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秋节主题古诗鉴赏与教学设计引言:中秋与诗的不解之缘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的明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天文现象的呈现,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情感载体。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借中秋之月抒发思乡怀人、忧国忧民、超脱旷达等种种情怀,形成了独特的中秋诗学传统。对这些古诗进行深入鉴赏,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更能引导他们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选取若干代表性的中秋主题古诗进行鉴赏,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一、经典中秋古诗鉴赏(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旷达之思,千古绝唱原文略*意境营造:此词开篇便发奇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青天视为知己,气魄宏大,奠定了全词旷达的基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进一步驰骋想象,进入一个空灵澄澈的仙境。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的移动,暗示时间的流逝,也映照出词人的辗转反侧,将笔触从天上拉回人间,情感也由对宇宙的遐思转为对人事的关怀。*情感抒发:词中情感丰富而复杂,既有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也有对亲人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对人生离合的旷达释怀。词人由中秋望月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最终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思辨,化解了离愁别绪,升华出对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愿。这种从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人类共情的情感脉络,使其具有普世的感染力。*语言艺术:全词语言清丽流畅,意境高远,对仗工整,比喻贴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以“婵娟”喻明月,典雅优美,意蕴深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永恒期盼。(二)李白《静夜思》:朴素真挚,思乡绝唱原文略*意境营造: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以极简练的语言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即景,月光如霜,清冷的氛围中透出一丝孤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举头”,一个“低头”,两个简单的动作,却将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月光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使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具体可感。*情感抒发:此诗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思故乡”三字,直抒胸臆,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共同心声。这种朴素的思乡之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引发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强烈共鸣。*语言艺术:语言质朴自然,如同口语,却韵味无穷。“疑”字用得极为传神,将月光与秋霜联系起来,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又暗示了夜晚的清冷,更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孤寂与迷茫。全诗二十字,言简意丰,堪称五言绝句的典范。(三)杜甫《月夜忆舍弟》:战乱乡愁,沉郁顿挫原文略*意境营造:“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歌开篇便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的凄凉景象: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行人的踪迹,边塞的秋天传来孤雁的哀鸣。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露、明月这些中秋常见的意象,都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月是故乡明”,并非客观写实,而是主观情感的投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情感抒发:诗人的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乡,更融入了对战乱流离、兄弟离散的忧虑与感伤。“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字字泣血,道尽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使诗歌的内涵更为厚重,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语言艺术: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意境苍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成为千古名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巧妙地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二、中秋节主题古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并理解所选中秋古诗(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夜忆舍弟》等)的字词含义、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学习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把握情感、理解主旨等。*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体现。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感。*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笔下中秋明月的不同意象和情感表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体会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引导学生珍惜亲情,热爱生活,传承和弘扬中秋文化。(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月”这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将古代诗人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联系。(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中秋习俗图片、月亮图片、诗歌原文、背景资料、相关音频或视频等);准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2.学生准备:预习所选古诗,查阅不理解的字词;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传说、习俗或诗句。(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月满中秋,诗情共鸣——《静夜思》与《月夜忆舍弟》比较鉴赏1.导入新课(约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中秋节习俗的短视频或展示一组中秋图片(如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等),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哪个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你们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中秋文化)*教师总结: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是思念的节日。当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总会触景生情,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品味中秋的诗情画意。2.初读感知,走近诗人(约10分钟):*《静夜思》:*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提问:这首诗是谁写的?从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说出“思乡”)*《月夜忆舍弟》:*简要介绍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学生齐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思考:这首诗中,诗人又在“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说出“忆舍弟”、“思乡”、“忧国”)3.品读赏析,体会情感(约20分钟):*意象分析——“月”:*提问:两首诗都写到了“月”,李白笔下的月和杜甫笔下的月,给你的感觉一样吗?请找出诗中描写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讨论:“月是故乡明”是说故乡的月亮真的比别处的亮吗?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小结:同样是中秋明月,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李白的月是清冷的,引发的是纯粹的思乡;杜甫的月是凄苦的,融入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兄弟的牵挂。*情感探究:*《静夜思》:重点分析“疑”、“举头”、“低头”等词语的妙处,体会诗人思乡情感的自然流露。*《月夜忆舍弟》:重点品味“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悲苦,以及“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无奈与忧虑。*语言品味:比较两首诗语言风格的不同(《静夜思》质朴自然,《月夜忆舍弟》沉郁凝练)。4.拓展延伸,情景迁移(约5分钟):*提问:假如你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中秋之夜,看到一轮明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发言)*教师总结: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思乡的象征。李白的“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是故乡明”,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第二课时:旷达中秋,哲思永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深度赏析1.复习导入(约3分钟):*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首中秋古诗?它们共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乡)*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写中秋望月,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更为丰富和旷达,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知人论世,背景铺垫(约5分钟):*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思想(儒释道结合)及其词风(豪放派)。*介绍本词的创作背景(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与弟弟苏辙已七年未见)。3.诵读涵咏,感受气韵(约7分钟):*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或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起伏。*学生分组朗读或个别朗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豪放、旷达的气势,以及词中情感的变化。4.细品深研,探究意蕴(约20分钟):*上下阕情感脉络梳理:*上阕:由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向往月宫(“我欲乘风归去”),再到留恋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提问:词人为什么想“归去”?又为什么“何似在人间”?(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对现实的些许不满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下阕:由思念亲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到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再到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提问:“婵娟”指什么?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愿望?(美好的祝愿,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有情人的祝福)*讨论:这句词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富有哲理,具有普世价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提问: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不可能十全十美,要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缺憾)*主旨探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对美好团圆的祝愿)5.课堂小结(约3分钟):*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开阔的意境、深邃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中秋词中的绝唱。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离别与缺憾,应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与旷达胸怀。第三课时:综合拓展,传承文化1.回顾与比较(约10分钟):*回顾前两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表格归纳:诗歌作者核心意象主要情感风格特点------------------------------------------------------------------《静夜思》李白明月思乡质朴自然《月夜忆舍弟》杜甫明月思乡、忧国、念弟沉郁顿挫《水调歌头》苏轼明月思念、旷达、祝愿豪放旷达2.中秋文化探寻(约15分钟):*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与中秋节相关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祭月、燃灯等)。*教师补充:中秋节的起源、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团圆、感恩、思念等)。*讨论:这些习俗和传说,与我们所学的古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关联?(进一步理解古诗情感的文化根源)3.创意表达,学以致用(约15分钟):*活动一(任选其一或分组进行):*“我心中的中秋月”诗歌仿写/创作:模仿所学诗歌的风格,写一首关于中秋或月亮的小诗、几句感悟。*“中秋寄语”: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写一句中秋祝福(可引用诗句)。*绘制“诗意图”:为所学的某一首中秋诗配上一幅画,展现诗歌的意境。*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鼓励。4.课堂总结与升华(约5分钟):*教师总结:中秋的明月,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寄托。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中秋古诗,我们不仅领略了古典文学的魅力,更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思乡之情、团圆之愿。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珍惜亲情,热爱生活,让中秋的诗意与温情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五)教学反思与评价建议1.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是否真正走进了诗歌的意境。*诵读环节是否充分有效,学生是否能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情感。*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2.评价建议:*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诵读、小组合作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