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晨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晨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晨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晨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晨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2025-2026学年晨光中学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材料二: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B.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4.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风雨桐江(节选)司马文森一个明亮的早晨,在刺禾公路刺州南站上,旅客拥挤,人声喧嚣,原来是有一班客车要从刺州开往禾市。站长口衔哨子,手执红、绿旗,匆匆打开站门,长途公路车已引火待发。只听得一声哨子响,站长把绿旗一挥,公路车发出长长的两声喇叭声,出了站口向刺禾公路径奔而去。车上坐满了男女乘客。公路车以每小时三十公里速度前进,刚上车时旅客说话行动都特别小心谨慎,一过为民镇却就活跃起来。一车上尽在谈刺南游击支队的事,有人说:“游击支队替我们除了一害。现在行路不是那么艰难了。”另一个也说:“可不是,现在南区治安好得多了,游击支队不打劫,不收买路钱。”车近上下木地界一座大桥边,有人远远挥动红旗,车放缓了速度停下,旅客惊问:“出什么事啦?”司机露出笑面:“大家放心,游击队查车,他们只对付坏蛋,对普通老百姓很好。”车停下了,有一个头戴竹帽、臂缠红臂章的武装人员上车来看看,对大家说:“我们是刺南特区游击支队,是为保护旅客安全来的,你们放心,前面一带都是我们的地界,没有麻烦。”说着,对每个旅客派上一份《农民报》,当他把报纸派到老黄手中时,他只对他做着会心的微笑。游击队员派完宣传品退了下来,有礼貌地关上车门,把绿旗一挥,司机对他们举手告别,他们也笑笑:“一路上有我们的人,不用担心。”又开足马力走了。“真有礼貌。”有人感叹着说。这几个月来,南区变化很大。为民镇在没人维持状态中,显得格外萧条,布告牌上定期有人张贴《农民报》,也没人敢干涉。革命在不断向前涌进,一批批新人物在涌现成长!(有删改)文本二:出路(节选)戴平万“是上马家船口?”“马家船口这儿来!”“上马家船口吗?这儿来,我的船马上就开。”“我的不等人,就等你老!”我才走下江边的渡头,立刻就给船夫们包围住;他们的喧闹声把我的耳朵都噪聋了。好不容易才冲出重围,跨上一只小划子坐了下来。可是并不像船夫所说的一样,会马上开船——原来我做了这小划子的第一个乘客。我坐在船上,船夫站在岸上,这样等了约有一顿饭的工夫,才来了第二个客人。是个赶火车的。他比我更着急,催迫着船夫,带着愤怒。船夫任我们尽管催促,只是一声不响,睁大着眼睛,在等着抢夺客人,好像饿虎在等候它的目的物。终于,他捉住了一个客人,带着胜利的神色,走上船来。他捉得那么紧,好像一放松,那客人就会逃走了似的。这客人是个小个子的青年,样儿怪斯文的,他的两眼像江水般碧澄澄,脸儿也怪娇嫩,好像经不起寒冷的江风,快给吹破了。可是他倒很慷慨,一口就答应了船夫的要求,多给了一个人的船费,好像他的事情比我们的更急。于是小划子离开了渡头,摇摇摆摆地向对岸划去。秋天的松花江可消瘦了,江水低落到深深的河床里,纡徐地流着,碧澄澄地映着天上雪白的行云,那么闲情逸致,不再像夏天大水时的急湍猛浪了。江面时见浅滩,还有一两处小沙洲,而且疏疏落落地长了一些水草。夕照懒洋洋地从水面爬到沙洲上,好像要把沙洲淹没到水里去。暮鸦寂寞地从天空落下来,又给小划子的桨声吓得连忙飞上去,一面呀呀地在叫着。江上的秋风,刮得水草沙沙地响——这一切唤起我一种荒寂悲凉的情绪;虽然在江的上流,高高地站着中东路的铁桥;而下流,拉浜路的尚未完成的桥梁在涉着江水。当小划子划进一条小汊港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两只巡查船。在这时候,我们船上的那位青年人,好像有些忙乱了。他把随身的一个纸包,拿来坐在屁股下面,一下子又拿了出来,塞在船舱里,瞧瞧又是不妥,立刻拿来悄悄地拧在水里。可是,小划子已给巡船上的大兵拉住了。这给我一吓,我以为这青年人一定要吃亏。可是大兵跳过船来,东翻翻,西检检,又跳过巡船去,把手一扬,说:“走吧!”坐在我邻座的那个赶火车的,低声地,好意地问道:“刚才拧掉了多少?那么一大包,怕损失不少吧?”“没有多少。”“要是时常这样,也不行,倒要想别的办法。”“是,是。”青年人漫应着。但是我始终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重新把坐在我对面的青年人考察了一下,在他的眉眼间有一团英伟不屈之气;他的脸色又是那样神光焕发。为要识破这疑团,我问:“先生是住在哪儿?”“道里。”“可是念书?”“是的,补习一点外国文。”“不做买卖吗?”“没有”“那末,拧掉的那包东西可是字纸?”他呆了一下,非常注意地打量我。大概看出我不是个坏人,会意地大声说:“不错,是没用的废纸啊!”好个“没用的废纸”!这纸一定隐藏着一种力量,一种被压迫者的反抗的信号!我们再没有话说,只是相视一笑。这一笑,有说不出的亲密,好像我们一下子已结成好朋友了。船靠岸时,我们还紧握握手才分别,虽然我们谁也不知道谁的姓名。真的不知道姓名有什么关系吧,站在同一战线上的精神才是超越一切隔膜的挚情啊!直到现在,我还不能忘记这个有挚情的东北青年的面影。(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旅客刚上客车时言行谨慎,是因为之前常有匪徒拦路打劫,而后活跃起来是因为为民镇土匪已经被剿灭,治安得到了保障。B.文本一中,游击支队队员为了在为民镇发动农民解放运动,以《农民报》为载体,连续几个月给客车旅客派发,并定期张贴宣传。C.文本二中,青年慷慨答应船夫多给一人船费的行为让人起疑,为下文大兵巡查时他的慌乱埋下伏笔,给他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D.文本二中,青年所谓“没用的废纸”意蕴丰富,表面上是青年掩盖实情的托词,其实象征了压迫者反抗的信号,蕴含着强大的革命力量。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善用动作描写,如开篇以“衔”“执”“打开”“挥”等动作展现了站长指挥客车出站的场景,动作干脆利落,极具画面感。B.文本二两次写到青年,前后形象却相差甚大,塑造了一个外表看似斯文秀气,内心却英伟不屈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使故事更具张力。C.文本二通过“我”与青年的大段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青年虽然已经信任“我”,但仍对纸包内容严格保密,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D.文本二叙事节奏张中有弛,在拥挤喧闹的渡口与紧张慌乱的巡查中穿插了大段有关秋天松花江的描写,读来快慢相宜、徐疾有度。7.文本二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8.两则文本均展现出了革命者良好的精神风貌,但叙事视角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对比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帝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材料三: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加句读处所对应的字母。孝元帝在于江陵A为万纽于谨B所围C帝犹讲《老子》D不辍E百寮F皆戎服以听。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庙号,本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都是以谥号相称。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的“举”与《史记·陈涉世家》的“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的“举”意义用法不相同。C.文中“况是万乘之主”“岂不以居万乘之尊”两句中的“万乘”,都是指“帝王、帝位”的意思。D.“凡在众庶”的“庶”指“众民、百姓”,与《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意义用法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被侯景幽逼而死,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B.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说明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比百姓要大得多。C.魏征认为很多开国的帝王天子,始终违背初心,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论语》也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善始善终。D.魏征认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亏失,就像古人所说的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2)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13.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泊岳阳城下①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②【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乘舟初到岳阳时所作。②图南,鲲鹏:鲲鹏是传说中鲲鱼变化成的大鹏鸟。《庄子·逍遥游》写道:“(鹏)乃今将图南。”“图南”意为打算向南飞,比喻人的志向远大。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诗人对岳阳的初识,画面宏大,气势磅礴。B.颔联上承首联,转写近景,对仗工整,描写了夕江泊舟、冷风寒灯之景。C.颈联表明诗人虽然遭遇苦境怀才难展,但艰危之际胆气益增,志向弥坚。D.尾联用典,以鲲鹏自比,暗示前途未卜,表明诗人此时对仕途已然看淡。15.杜甫的《登高》与本诗相比,二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3)《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①,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②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③、一丝不苟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油菜花美丽迷人,令人①。它用微小的花朵,营造漫天的金黄,以毕生的精力,展现极致的艳美。走近花海,只见油菜花之间有阡陌相隔,每处油菜花都一样,以满腔热情迎接所有的到访者。不管你来自远方抑或是生于此地,不管你是文人政客抑或是平民商贾,也不管你是否与之早有交情还是它刚结交的新知,都②。它未沾染俗世的丝毫尘埃,呈现给世间最纯净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当微风吹拂,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油菜花也随风舞动,摆弄着柔小的身姿,跳起华美的舞蹈,宛如一个个美丽婀娜的仙子。最为调皮的莫过于蜜蜂、彩蝶,它们时而点触花蕊,驻足深处,时而飞舞,挑选着最中意的美味佳肴,为花海增添了几分乐趣。花海中建有房屋,房屋前面又有溪水流过,附近小树上的鸟儿不时唱出美妙的歌声:此情此景,美不胜收。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与①②处选词填空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阡(xiān)陌

视若无睹

花蕊(luǐ)B.如沐春风

阡(xiān)陌

视若无睹

花蕊(ruǐ)C.叹为观止

阡(qiān)陌

一视同仁

花蕊(ruǐ)D.如沐春风

阡(qiān)陌

一视同仁

花蕊(luǐ)21.下列各项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D.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电影《老师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生活中,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经历“最好的时光”,或许期待着它的到来。请以“最好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A2.A3.C4.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5.B6.C7.①暗示人物身份与处境:青年对随身纸包反复摆弄(坐屁股下、塞船舱、拧水里),体现纸包的重要性与敏感性,暗示其可能是从事秘密工作的革命者,处境危险。②推动情节发展:青年处理纸包的行为,引出后文大兵巡查、上船搜查的情节,让故事从平缓转入紧张,增加情节波折。③烘托紧张氛围:青年的慌乱动作与前文平缓氛围形成对比,结合“望见巡查船”的背景,营造压抑、紧张的情境。8.①文本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全面展现场景与人物,如站长指挥客车、旅客言行变化、游击队员查车派报等,还能直接呈现南区变化与革命发展,让读者对游击支队的工作及影响有整体认知,清晰展现革命者保障民生的风貌。②文本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以“我”的经历串联故事,通过“我”的所见(青年外表、处理纸包)、所闻(对话)、所感(情绪、领悟),逐步展现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具有代入感,让读者随“我”的认知体会青年在危险中坚守信仰的风貌,更显真实亲切。9.ACE10.D11.C12.(1)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2)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13.①慎所好:国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爱好。②慎言语: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国君,更要谨言慎行。③慎终:国君治国要慎终如初。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左右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官僚们也都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大多不会骑马,狼狈步行逃跑,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围时,他还在不停地讲论《老子》,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听讲。不久江陵城被攻破,君臣都被俘虏。庾信也感叹他们的如此作为,等到创作《哀江南赋》的时候,就写道:‘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官吏把清谈当作国家的谋略。’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舜的准则,和周公、孔子的礼教,我认为就像鸟有了翅膀和鱼依靠水一样,失去它必死无疑,不能片刻没有啊!”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要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一百段彩色绢帛。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材料三: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D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