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单元概述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
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植物的各种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
身有什么作用?这样一些问题是值得学生关注的。
其实,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三年级的
小学生是知道的,但他们还不曾去探究事情的原委。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植物发生了什么
变化”一课,曾引领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植物生长变化现象,如叶的生长变化、树的落叶现
象,等等。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
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
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
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
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希望学生
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
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科书选择的种植、研究对象是绿色开花植物-风仙花。植物的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
风仙花呢?一是因为风仙花的花是美丽的。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接触了很多花,并且因为
美丽的花,他们会有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会对‘'花是怎样来的?”“植物是怎样生长的?”等
问题产生好奇心。从学生关心的事物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和研究欲望;二是因为风仙花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
培管理。小学生种植这样的花,易获得成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容易引领他们关注所种植
物的生长变化,保证长期的观察记录活动能有效的进行;三是因为风仙花植株较小,便于携
带,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搬动花盆进行观察;四是因为风仙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相
对而言比较短。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生长周期刚好在一个学期内,有利于组织学
生观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出生一成长一繁殖一衰老一死亡的全过程。教师在把握选择植物
原则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植物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组织学生种植。
本单元共7课,是以风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从孕育生命的种子
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
新的种子。伴随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思考、研究植物器官的作
用。教学的任务旨在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学习栽培植物的技能,研究绿色开花
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研究植物根、茎、叶的功能,初步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在
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
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乃至研究动物等其他生物
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
花结果。
•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
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
相适应。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种植和培育植物。
使用放大镜。
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一)背景和目标
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
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的一生中要发生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
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
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科学讲究实证,我们更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形成
对事物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是最稳固的。三年级的小学生具有观察植
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并且在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诸多知
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激活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动力。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
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升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己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科学概念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活动记录纸。
为每组学生准备:大豆、玉米、花生、莲、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
(三)教科书说明
本书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三个部分。
第一段,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鸡的出生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了本
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部分:记录我们的想法,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前概念的教学
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日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引领学生思考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
过程了解程度,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欲望。教科书中给出了科学记录单,
意在让学生将他们了解的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有关信息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出新的植物,但在自然状态下绝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都
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教科书直接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澄清
模糊不清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出了对于种子的观察活动,同时为后面用种子种植植物的活动
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观察植物的种子
包括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
该部分第一幅插图提供的种子包括花生、玉米、绿豆、红豆、小麦、蚕豆、菜豆、风仙
花等植物的种子,其中葵花籽、南瓜籽是向口葵和南瓜的果实,里面的瓜子瓢是它们的种子。
“用手摸一摸种子”“有些种子太小了,我们要用放大镜看”提示学生用感官和工具对不同
种子的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
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却都能生长成一株植物。“种子里面有什么?”
“是这样的吗?”“册开一粒种子看一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科书意在引领学生在
对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和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思考后,能产生一些问题;能运用自己的经
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推测;能想办法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关于种子内部结构的科学
知识,并不是这一部分的教学II的,本环节的主要日的是引领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
过程。
教科书的第三部分“让我们种植风仙花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吧!”,以及后面的提示,
提出了本单元种植风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种植风仙花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四)教学建议
授课时间:1课时。
1记录我们的想法。
活动引人: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问学生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
些变化?
活动指导:
(1)提醒学生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知道
其他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引起我们新的思考。强调学会倾听和善于接受其他人想法的
重要性。
(2)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可以用文字描述
的方式,也可以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不同的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不同,为了聚焦学生的认识,教科书中明确提出了“绿
色开花植物”,但是此时学生还不具有植物分类的知识,可能还分辨不清绿色开花植物和蔽
类植物、苔鲜植物等。这里不需花力气区分绿色开花植物,只需指出我们关心的是开花植物,
用学生熟悉的一两种植物进行说明就可以了。
(4)展示学生们关于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记录纸,启发学生于植物的生长变化提问题,
并将其用大纸记录下来。
保留好这两张纸,待到单元教学结束时,再展示出来。让学生回顾开始学习这一单元时
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评价自己进步的依据。
2观察植物的种子。
活动引人:我们已经知道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新的生命历程的。我们
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吗?
活动指导:
(1)教师课前可多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中给出的种子。
(2)组织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除了看一看,
还要让学生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对于那些颗粒较小的种子,还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
镜进行观察。在这里要教给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方法。
有两种有效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将手持放大镜靠近眼睛,将所观察的种子拿在另一只手中并前后左右慢慢
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第二种方法:将种子稳稳拿在手中,或放在桌面上,把手持放大镜在种子上方慢慢地前
后左右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3)对于种子内部结构的认识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要引领学生产生问题,
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
否正确。所以对于种子里面有什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猜测种子里面的样子,并将学生想象的每种样子都展示出来。交流时要引导学生陈述
理由,说明为什么你认为是这样的?最后教师可以用“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呢”
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册开看一看。教科书中提供的是莲子,教师也可以选择种
子中“小芽”比较明显的其他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3提示。
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定要安排学生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播种工作能否顺
利进行,本单元后续的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
(一)背景和目标
本节课开始种植植物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做好栽培植物、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系列准
备工作。这节课是本单元后面几节课教学的基础。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认同了绿
色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那么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活动就应该从“播种”
开始。种下的种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前面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对三年级学生的调
查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认为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是先向上长出茎,发育成幼芽,再长根;有些
学生甚至想不到种子会发育成根。那么种子在土壤中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教科书启发学
生想办法亲眼看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基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教科书介绍了一种观察种
子萌发过程的方法。
种植植物的日的是为了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研究植物生长变化规律。植物的生长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要经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记录就显得至关
重要。记什么?怎样记?“做观察记录”就是在引领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的准备工作,思考观察
什么?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什么?这一活动将直接决定着单元教学结束时学生是否能获得植
物生长变化过程的有关认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掌握播种的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记录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花盆、土壤、铲子等种花工具,风仙花种子。
为每个学生准备:透明玻璃杯、卫生纸(或棉花)、风仙花种子、大豆种子、记录纸。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3页,包括两个部分。
第段文字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种植风仙花,同时提示学生播种要考虑季风仙
花等许多植物都适宜在春季播种,但也有些植物适宜在秋季播种。
第一部分:播种
活动一是种植风仙花。“播种方法”中的文字介绍了盆栽风仙花的方法;插图示意了学生
的种植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话框提示,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在花盆中种
植外,还可以在校园的花坛中种植。
活动二是在透明的杯子中进行的播种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看不到种
在土壤中种子萌发过程的问题。“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
的变化过程呢?”活动前的这两个问题,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意在引领学生学习研究问
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用这个办法试一试”提示学生采用教科书介绍的方法,也为学生自己
设计实验方法留下了空间。“办法”的第二点,“不同的方向放置种子”是在为后面观察根总
是向下生长做准备。
第5页上面的两个注意,分别提示学生在课后要认真观察透明杯中种子的变化和种在花
盆中出土后的风仙花的生长变化,以及需要重点观察的现象。
第二部分:做观察记录
这一部分意在引领学生做好长期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教科书介绍了利用记录表记录、利
用照片和文字记录、通过写观察I卜记的方式记录。
本节课教科书最后对话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
应积极思考,善于提问。
(四)教学建议
授课时间:两课时。
1播种。
活动(一)引人: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亲自种植一些植物,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观察研究植
物的生长变化。那么,我们的种植活动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活动(一)指导:
(1)播种是长期种植活动的开始,播种活动进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后续活
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本节课的播种活动。前节课,教师已经要求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风仙花的种植方法,播种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交流,教师进行
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播种说明,指导学生''照章
办事”。
(2)播种前教师要带领学生检查认识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为了保证播种工作的顺
利进行,教师要多准备几套播种工具和材料。
(3)考虑到种子的发芽率,提醒学生一个花盆中可播种2粒一3粒种子。
(3)播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不要将种子种的太深,让学生知道种子应种在适宜的深度,
种的太深不宜发芽。风仙花种子的深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为宜。
(4)提醒学生大量的水会破坏种子的萌发,但是要尽量使花盆中每个部分的土壤都让水
渗透均匀。
(5)要确保每组学生栽一盆风仙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学生种植风仙花;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家中种植•盆风仙花,以便随时观察。
活动(二)引人:
我们种植植物的日的,一方面是学习一些栽培管理植物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察研究植
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但是种子出芽前在土壤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能想办法看到种子
变成芽的过程吗?
活动(二)指导:
(1)学生的播种活动结束后,首先让学生将物品整理好,引领学生从兴奋的种植活动进
人到对问题的思考状态,再开始新的教学活动。
(2)启发学生猜测种子在土壤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让他们将自己的猜测画在记录本上。
(3)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前,最好让学生先想办法,培养学生树立自
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实验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
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考虑到种子萌发出的根生长的很快,所以放置种子的位置不要太靠下。
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
(4)建议在杯中除了放人风仙花的种子外,再放人2粒一3粒菜豆或其他豆类植物的种
子,将种脐分别朝上、下、左或右,为观察根的生长方向做准备。
2做观察记录。
活动引人:种养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知道植物发生
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是关键。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记录?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
活动指导:
(1)提醒学生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现象。到单元学习结束时.,每人手中都应有一本植物生长日记。
(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确定记录的内容。
(3)为了便于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特别强
调学生做好教科书“记录表”中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提醒学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
次观察记录。
(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也可以为植物拍照。
3本单元的许多观察活动和对植物的管理是需要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教师应提醒学
生做好观察管理计划,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还要提醒学生下一阶段观察的重点。本节课后
观察的重点是透明杯中种子的变化及根的生长状况(包括方向和生长速度),以及花盆中种子
的出芽情况。
第3课我们先看到了根
(一)背景和目标
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适宜的环境中会发育成幼苗。种子的萌发是先向下
发育出植物的根,再向上长茎和叶。学生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以及放在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
经过几天之后,应该已经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学生们也应该通过不同的
方式记录了种子发育的过程。为了解学生观察记录的情况,激励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养成观
察、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的汇报交流在这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课一开始首先安
排了•个交流活动一“植物根的生长”。这个活动侧重于对种子萌发及根的生长过程观察现
象的交流,以及花盆中植物生长情况的交流。
当学生发现种子萌发先向下长出根,再向上长茎和叶的时候,可能会与大部分学生的初
始想法产生冲突。那么,为什么先长根?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对于一个有着较好科
学素养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现象,会很自然地萌生这样的问题。本课第二个活动“研究根
的作用”就是为了顺应这样的思维产生的问题而设计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
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概念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一张大白纸、在透明玻璃杯中长出许多根的种子。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支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
学生准备: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图片、照片或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包括两部分。
本节第一段,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人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和根的
作用。
第一部分:植物根的生长
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前一课中提示学生观察的种子内容。交流的重点是种
子萌发现象和根的生长变化。根总是向下生长的。两个对话框分别提示了两个交流的话题,
第一幅图呈现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先萌发出根,并且根迅速向下生长,然后长出茎。第二幅
图展示了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第二部分:研究根的作用
课文前两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种植活动人手,提供给学生思考植物根的作用的
路径。从大部分水都浇到土壤上,而不是浇到茎和叶上这样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会很容易地
想到土壤中的根吸收水分。观察完种子的萌发现象,我们会考虑将透明杯中的植物移到花盆
中或花池里,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会发现植物根因其根毛插人纸和土壤中,往外
移植时不是很容易的。由此学生可以推测根可以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课文的第三个问题是
引领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根的作用进行推测。
植物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并且可以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矿物质溶于水中,
根对矿物质的吸收不便直观的观察,教科书只提供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实验。从现象到问题,
到学生的推测,再到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获得结论。这是这个活动所看重的让学生亲
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三年级的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不具备。提供“参考”,一方面在
引领学生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
试管的水位处做个记号或想其他方法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树立想办法证明自己推测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
是蒸发后变少的,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
至于根具有吸收矿物质的作用和根的固定作用,不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建立认识。
(四)教学建议
授课时间:1课时。
1植物根的生长。
活动引人:
(1)通过我们的精心培育,种子终于发芽了。我们看到的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2)你们想过没有,种子没有发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活动指导:
(1)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观察记录,课前整理好自己的记录,也要有选择地了解同学们
播的种子和放置在玻璃杯中的种子日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以便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有效
的交流。
(2)交流的重点放在透明杯中种子的萌发过程。教师要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
观察记录,并且及时对学生的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这一点在这一节课显的尤为重要。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后独立进行观察记录。展示记录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正是教师检
查学生观察记录活动情况的过程。教师的关注与激励,对学生后续的观察记录具有很好的促
进作用。
(3)学生会发现植物根的生长速度很快,交流时要让学生用数据说话。对于根总是向下
生长的认识,是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自己构建的。学生会发现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
根都是向下生长的。为了强化对这一现象的印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已经萌发出的根朝上
放置,观察根的生长情况,过几天学生会发现根又卷曲过来向下生长。
(4)每组学生种下的种子的萌发状况可能会不同,尤其是播种在花盆中的种子,甚至有
些组的种子根本没有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分析造成种子发育好或不好可能的原因
是什么?帮助学生积累播种和培育的经验。
(5)播种到花盆中的种子若都萌发了,需要指导学生使花盆中只留有一棵植物,其他的
要移走,这时也是学生观察土壤中根的样子的好时机。
(6)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认同这样•个事实: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
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下面的填空,作为学生学习情
况的反馈。
2研究根的作用。
活动引人:我们看到了植物的根,谁能描述一下植物根的样子?你们想过植物根在植物生
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吗?
活动指导:
(1)根的生长变化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基础,引发学生思
考根的作用的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根的作用进行有依据的推测:比如根据学生为花浇水
的经验,移植风仙花时发现根抓住卫生纸或抓住土壤而使得植物不易取出的体验,提出根有
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的推测。
(2)让学生独立设计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或许是有困难的,但教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这样
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
生搭建思考的阶梯,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法。比如:当学生提出将带根的植物放人水中看一看
水是否会变少的时候,教师可以问:“怎样才能知道水变少了?”“怎样才能说明水确实被植
物的根吸收了,而不是跑到空气中去了?”如果通过引导,学生想不出自己的方法,教师可
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去做,但要明白进行每一步的H的。
第4课种子变成了幼苗
(一)背景和目标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的特征,研
究植物叶的作用。
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
观察、记录到的风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
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
“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
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
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o但是要想通过
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
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
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科学概念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激发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
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为每组学生准备: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
为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
学生准备:风仙花生长记录单、植物光合作用相关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3页,包括三部分。
教科书第一段文字,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
养料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部分: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包括两个活动。一是交流活动一“交流前三周里风仙花苗的生长变化”。交流的内容,
一方面以第二课的观察提示为基础,回答提示中的问题:风仙花破土而出的时间;刚出土风仙
花的样子。另一方面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现象为II的,引领学生关注刚出土时风仙花茎的颜
色;出土的风仙花子叶的特征;风仙花真叶的特征以及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需要说明的是:
风仙花出土时长有的第一对叶片是山种子的子叶发育来的;第二对和以后的叶子是由叶芽发
育来的,称为真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养料来自于种子中的子叶所储存的养料,真叶出现以
前,幼苗生长所需的养料依然主要来自于子叶。绿色的茎和浅绿色的子叶,也可进行微弱的
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等到真叶长出后,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真叶通
过光合作用来提供的。
第一部分的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活动,是在教室中观察风仙花植株的活动。这时风仙花的
生长应该是进人了第四周,因此教科书描述为:“观察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教科书选择了
四方面重点观察记录的内容,其中前两项内容是在以后风仙花生长过程中需要学生经常观察
记录的内容,在这里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为以后的正确记录奠定基础;后两个问题是对植
物叶生长的观察,尤其是叶子在植株上分布特点的观察,意在启发学生思考叶子的生长与接
受阳光的关系,为后面光合作用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教科书第10页右上图,呈现的是从
植株侧面观察到的叶的垂直分布情况;右下图呈现的是从上往下看,植株叶水平分布的情况。
可以看出植株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原因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
第二部分:我们的思考主要日的是引领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聚
焦在植物叶的作用匕
第三部分:叶为植物提供“食物”与以往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对于叶子功能
的认识,不是通过实验,而是通过查阅资料。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是在植物叶的内部发生的,
学生无法观察,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观察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通过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个
学习活动希望能给学生渗透这样一种思想。本页第,段,直接描述了植物生活所需养料的来
源。第二部分提供了与光和作用相关的一个资料,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指导学生通过
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建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养料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I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引人:
(1)我们种植的风仙花己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重点交流一下前一阶段幼苗的生长变
化。
(2)现在的风仙花幼苗变成什么样子了?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活动指导:
(1)教师要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
行观察记录。
(2)让学生交流前三周里风仙花的生长变化。教师可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让他们以自己
的观察记录为依据,不能凭印象、凭感觉说话;要用恰当的语言、词汇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说出教科书提示之外的新发现、新问题。
(3)组织学生观察生长到现在的风仙花幼苗。这是第•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记录,
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记录中暴露出的问题。
(4)对于植株高度的测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
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
(5)叶子在植株上分布的观察,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活动。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观察:
①先将花盆放在地上,从上往下看,观察风仙花叶子的分布情况;
②再将花盆放在桌上,围绕花盆绕一圈,从侧面看风仙花叶子的分布情况。
2我们的思考。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前面交流、观察和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与植物叶进行光合作
用、制造植物生活所需“食物”相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这个活动不同于那些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这是一个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
科学学习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资料中收集有用信息,回答植物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
从哪里来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收集到的资料为依据,陈述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
“食物”的认识。
第5课茎越长越高
(一)背景和目标
从风仙花的生长看,植株在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了。因此,这时植物茎
的生长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他们知道了植物所需水分和“食物”
的来源,但是根吸收的水分、叶制造的养料是怎样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满足植物生长发
育和生存需要的呢?为了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本课引领学生重点关注风仙花植物茎的生长
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同样是从交流活动开始的。与前面几节课的交流活动不同,前面的交流是在展示实
际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层面上进行的。这次的交流活动“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是以整理观察记录结果为主要日的的,试图通过制作植物茎高度变化统计图表的方式,引领
学生关注茎的高度生长变化规律。
关注了植物茎的生长变化现象,从中引发的思考会是茎有什么作用?“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在学生对于茎的作用的原有经验基础上,组织学生用实验的方法
加以证明。教科书只安排了认识茎运输水分作用的实验,这是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
的。
科学概念
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
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生长了四周左右的风仙花。
为全班学生准备:光合作用的课件(或挂图)。
学生准备:三周前风仙花生长变化记录单。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包括两部分内容。
在研究了植物根和叶的作用之后,伴随着植物茎不断长高,教科书将视角转向了茎的研
究。
第一部分: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这是一个学习整理观察记录信息的活动,重点整理风仙花出土以后,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包括两个活动。第一,“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表,引领学生进行运用图表处理信息的活动:
按时间的顺序,将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等方血的特征整理到表格中。
表格列出了三个方面,如果学生还观察到了茎的其他方面特征,应鼓励学生整理出来。将不
同生长阶段茎的特征进行比较,容易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这就是整理信息的意义。第二,
“风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植株高度变化数据制作高度变化的
柱状统计图,学习用绘制图表的方法整理数据。这里只要求学生能在统计图中相应的位置画
出植物的高度,不要求学生独立制作柱状图。后面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统计图,
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发现植物茎生长变化的规律,并依此推
测未来几周时间内风仙花高度的变化趋势。
第二部分:植物茎的作用
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第一段文字教科书直接给出了探究的问题。两个学生的科学记录单
呈现了学生对于植物茎作用的初始想法,启发学生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
法,这也可视为学生对问题答案的猜想或假设。想办法证明水是怎样运输的,引领学生通过
设计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假设植物茎不仅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还有运输养料的作
用,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茎能将水由下往上运输。''参考下面的方法做•做”
提示学生这只是参考方法,可以按此方法做,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实验。第13页图呈现了
水分向上运输在叶柄上留下的痕迹,一条一条似一个个管道;叶柄的横切面图上的•圈小点,
是红色水流经的一个一个导管。插图意在帮助学生了解茎内有许多运输水分的管道,无须让
学生用导管来描述。“我们的观察结果”科学记录单,引领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在探究茎运输水分的活动后,教科书描述了茎的运输作用,这些
作用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提示”是教科书的第三部分,对课后的观察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日的在于督促并
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
(四)教学建议
1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活动引人: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
长发育所需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
风仙花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指导:
(1)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
每过一周,风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尤其是高度的生长变化情况,如果学生关注了茎其他方
面的特征,应鼓励学生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
(2)利用风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的风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实际上是一个柱
状统计图。由于制作统计图的内容在4年级5年级的数学课中才涉及,三年级的学生还不
具备制作统计图的技能,现在学习起来也有些吃力。因此,组织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直接
根据时间和植物的高度,在教科书的统计图表中画出植物的高度就可以了,或事先自制统计
图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在上面画出植物的高度,而不要让学生通过画横纵坐标自制统计图
表。画好以后,可以告诉学生这种统计图叫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3)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柱状统计图提供给我们的有关植物高度变化的信息,引领
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时间里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2植物茎的作用。
活动引人:我们知道了风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
叶连到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
得它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活动指导:
(1)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以及对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
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至于是怎样运输
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或画在记录本上。
(2)教师要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里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日的不
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
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运输水分
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HI结论。因此,教学时,无须引领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茎具有运输养料的作用o
3本节课结束前,教师依然要提醒学生继续观察记录风仙花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
风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第6课开花了,结果了
(一)背景和目标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看到风仙花鲜花盛开了。对于小小“园丁们”来说,没有什
么比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植物开花结果更令人兴奋的了。植物开花前有什么征兆?植物开花
后又将发生什么变化?花总是凋谢了才结出果实,花与果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学生观察到
花开花谢过程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
本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11记”“研究花变果的过程”和“观察
风仙花的果实”就是立足于风仙花开花结果的现象,从事实的层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
实的过程,为四年级“新的生命”单元中研究植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
“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与前面几课安排的交流活动的编写意图相同,本次交
流的重点是风仙花花开花落以及结果的过程。
“研究花变果的过程”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上一个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
的观察记录,画出了风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过程。但是,这时的记录是在动态观察过程中积
累的,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全面。风仙花的生长进人花、果期时,植株上可以同时存在处于
不同生长阶段的花,以及结出的果实。为我们在静态环境下观察研究花变果的过程提供了很
好的素材。这个活动就是试图通过对同一植株上不同阶段的花和结出的果实进行观察和研
究,发现花与果实之间的关系。这里只是从现象上建立关系,而不涉及传粉受精等花变果的
生理过程。
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果实里面有什么?“观察我们的果实”重点关注果实本身
的变化;关注植株上风仙花果实数的变化;关注果实中有种子以及一个果实中的种子数日,为
后一节课“我们的大丰收”积累证据。
科学概念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
花包括花兽、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
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
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朵风仙花,一个成熟的风仙花果实。
为每组学生准备: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各一朵,一株风仙花。
学生准备:用于交流的观察记录单。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2页,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段文字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观察风仙花花朵和果实的生长变化,研究花与果
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是交流活动,交流的
重点是有关花与果的生长变化。前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认识花蕾,关注植物开花前的特征:
植株上出现了花蕾。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引领学生从事实层面上观察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当
学生发现花谢以后出现果实,而果实就是在开花的地方出现的,他们很容易将开花与结果联
系起来,引发他们对花变成果实过程的观察兴趣。第二个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学生进行
的是动态观察,因此他们获得的关于植物开花结果的信息是零散的。在上面交流的基础上,
整理风仙花开花结果的过程,日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开花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别忘了为它们
涂上颜色!”对话框,提示学生注意花朵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当风仙花植株进人成熟期时,植株上花与果并存,这时可以将动态观察转变为静态观察。
采摘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将它们按生长顺序摆放在一起,观
察比较不同生长阶段花朵的特征,可以发现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来的。那么,到
底是由哪一部分发育来的呢?解剖一朵风仙花,认识风仙花的各个组成部分。风仙花是完全
花,由兽片、花瓣、雄蕊、雌蕊儿部分构成,兽片一端成角状向下弯曲。这里对花的解剖活
动主要日的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对花的结构的认识,这个学习任务将在四年级“新的生命”教
学内容中完成。这一活动是基于学生对花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研究而展开的,是为了满足学生
了解风仙花结构的需要,同时为四年级花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观察风仙花的果实
观察的重点是果实的生长变化。引领学生观察风仙花果实的特征、果实颜色的变化,以
及果实中的种子。
第四部分:提示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四)教学建议
授课时间:1课时。
1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活动引人:
我们的风仙花已经是鲜花盛开,并且开始结果了,先来交流一下这一段时间我们观察到
的现象吧!
活动指导:
(1)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变化现象。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如当
学生发现花谢结果,果实生长在风仙花枯萎的花瓣中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现
象你有什么想法?等等。
(2)指导学生画风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一定要强调基于前期的观察,呈
现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这样,我们就要允许学生展示出不完整的过程。每个
学生都画出开花结果的过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发学生看法
上的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2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活动引人:
从刚才交流的情况看,我们对花变成果实的现象观察的还不够仔细。看我们的风仙花植
株,上面的花样子都不相同,仔细观察后,选择几朵具有代表性的花,将它们采摘下来,按
照它们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活动指导:
(1)观察活动最好在学生具有内在需要的情景中展开。采摘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首先要
认真观察,先在植株上找好II标并得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采摘,要告诉学生我们是为了
研究问题才采摘花朵的,不能盲日乱摘,防止造成一节课后植株花果全无的局面。
(2)要引导学生将己经枯萎了的风仙花花瓣轻轻的去掉,观察里面花蕊的变化,尤其要
注意雌蕊的下部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组织学生将各生长阶段的花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
最好能引领他们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来的。
(3)解剖风仙花时,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镀子,指导学生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部
分。提醒学生使用镜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
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每一部分的名称。
3观察风仙花的果实。
活动引人:
我们刚才重点研究了花变果的过程。那么,风仙花的果实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的
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活动指导:
(1)要组织学生观察成熟了的风仙花果实和尚未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引导学生利用各种
感官对两种果实进行比较观察;要引导学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提升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
力;要引导学生关注果实中的种子,观察不成熟的果实与成熟的果实里面有什么不同。
(2)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完全成熟的果实,观察它们是否有开裂的现象,如果开裂了,
里面的种子会发生了什么事情,启发学生思考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盆栽的风仙花因为天天
浇水,大部分种子成熟了并不开裂,可以启发学生课后观察花池中的风仙花果实开裂情况。
4研究活动尚未结束,下课前教师依然有必要提醒学生继续做好观察记录。
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
(一)背景和目标
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
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风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学生们也亲历了一个
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尽管在这样一个长期种植及观察的活动中,学生们曾遇到过许多困难,
但是在这样一个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亲自栽培的植物硕果累累;当他们发
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而今变成了许多粒种子;当他们整理几个月的观察记录,发现对
植物的生长变化比几个月前有了更多的认识;当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诸多体会的时
候,无疑会感受到一种丰收的喜悦。“我们的大丰收”就是在引领学生整理他们的收获,用
事实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收获的种子数日和发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两个层
面体会丰收的喜悦。在这两个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
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概念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等器官。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风仙花,一张大白纸。
为全班学生准备:儿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3页,包括两部分。幼苗期、营养生花、果实、种子。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指我们播种了•粒种子,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第一段文字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整理记录,展示收获。
第一部分:我们收获了种子教科书以对话框的形式介绍了统计
一株风仙花收获了多少粒种子的方法。风仙花上结出了许多果实,因为开花期不同,果
实的成熟期也不同,有些果实中可能还没长出成熟的种子,尚无法统计;就成熟的果实来说,
每个果实的种子数各不相同,也不便计算。教科书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这里向
学生渗透着一种理念,许多科学研究都会用到数学知识。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
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
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教科书以整理收集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为线索,引领学生整理几个月来的观察记录。体
会几个月来对植物生长变化认识上的收获。1通过完善前面植物生长高度变化的柱状图,通
过制作折线图,发现风仙花高度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里制作折线图不是教学的重
点,只需学生根据灰框图中的介绍,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出点,连成线就可以了,重点是学生
知道可以用统计图整理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2通过整理并统计风仙
花从播种到发芽,到长出花蕾,再到种子成熟几个主要生长阶段所用的时间,通过整理并展
示风仙花生长过程的图片,知道了风仙花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知道从••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风仙花植株所具有的特征都会改变。3通过展示每个阶段风仙花出现的新器官,知道风仙花
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观察更多的绿色开花植物,它们的生长是不是与风仙花的生长有许多相似之处呢?”
对话框中的这句话,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了学生一个事实,启发学生用观察研究风仙花生长变
化的方法,研究其他绿色开花植物。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精心栽培和观察,经过栽培过程相互
交流活动,学生感受到了风仙花生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知道了风仙花生长过程中的
需要。因此,在这里帮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是一件
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教学建议
1我们收获了种子。
活动引人: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辛苦劳动,我们终于看到亲手栽培的植物已经是硕果累累
了。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果实已经知道一个果实中有10多粒种子。那么,我们当初播种
的是粒种子,现在变成了多少粒呢?我们自己想办法统计一下吧!
活动指导:
(1)先组织小组讨论,研究统计风仙花种子数的方法。学生们可能会提出许多不同的方
法,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分析每种方法的利与弊,引导学生选用既简单又
较为准确的方法,即教科书中介绍的先通过估算算出每个果实中平均有多少粒种子,再用这
株风仙花上的果实数乘以平均数。如果植株上还有发育中的果实,也应指导学生计算进去。
(2)组织学生统计种子数的时候,日标不是指向计算的方法,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过程,重在寻找科学有序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统计数中体会到我们的“大丰收”:一粒种子变成了许多粒种
子,这些种子可以培育出许多新的风仙花,这些风仙花又能结出更多的种子,栽培出更多的
风仙花……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植物的后代就是这样•代代延续下去的;植物的家族就是这样
不断壮大的。
2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活动引人: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种植、观察、记录活动,我们不仅收获了许多风仙花的
种子,更可贵的是我们每位同学都获得了一份风仙花生长11记,其中记录了许多植物生长变
化的现象。科学是讲求实证的,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我们整理这
些记录,看一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
活动指导:
(1)画折线图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教学时不要要求学生独立制作折线图,
要指导学生根据第5课以后学生在观察风仙花时测量到的风仙花高度变化的数据,将第5
课的柱状统计图补充完整,以柱状图为基础连出一个折线。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折线图发现
植物高度变化的规律:有一个生长高峰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利用统计图处理
数据,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2)建立植物生命周期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一定要以学生的记录为依据,让学生自己计
算风仙花每个生长阶段经历了多长时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个月各是多少天。
(3)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他们每次记录的新发现,帮助学生建立风仙花的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是随着植物的生长陆续出现的,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都承揖着重要
的作用。
(4)教师还应该根据每组风仙花的生长状况,收获种子的多少,引领学生反思他们种植
管理风仙花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体会到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5)拿出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
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四、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长达数月。在这样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学生要种植并管理好自己的植
物;要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要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老师和同学;要思考并研究在
观察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栽培好植物、做好观察记录是开展其他活
动的基础,是整个单元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是,这些极其重要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只
能在课外学生独立进行,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直接监控。如何激发学生栽培管理好植物的兴趣,
如何保持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热情,无疑评价是最好的手段。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
过程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可以重点关注:学生所栽植物的生长状况;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学生
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水平,以及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发展状况
等几个方面。
对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的评价,可采用交流和展示的方法。设计星级
评价表,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评议。可在班级内定期组织“花展”,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健康
植物,让优势小组交流经验,启发弱势小组寻找原因。定期组织观察记录表及观察日记的交
流与展示活动,将小组成员的表现列人到对小组的评价中。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活动,保持学
生研究植物的热情。
对学生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水平的评价,应以观察学生课堂
学习的表现为主要方式。观察学生参与班级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观察学生表达交流的语言;观
察学生记录本中所反映的记录水平(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
等。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单元学习前的前测结果。单元
教学活动结束后,展示第一节课留下的记录学生“我知道的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记录单,
和记录学生关于植物生长问题的记录纸。要求学生对照记录单,完善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
初始认识;要求学生复习曾经写出的问题,并即时找到现在能回答的问题,对于不能回答的
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方法或思路。最后让学生陈述单元学习后的收获,
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
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化和生命
周期。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
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管生命周
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
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II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
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此基础上
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1-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
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
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些阶
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
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
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
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哀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省公共课全国赛课教案(2025-2026学年)
- 建筑暖通给排水工程施工造价管理教学教案(2025-2026学年)
-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作业新人教版教案(2025-2026学年)
-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中图版(2025-2026学年)
- 工程量计算施工组织设计部分试卷教案(2025-2026学年)
-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
- 2025年大学《蒙古语》专业题库- 蒙古语教学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流程指南
- 2025年大学《波兰语》专业题库- 波兰语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报告
- 2025年骨干教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版运营管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 DB11∕T 1010-2019 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规范
-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 初中语文第7课《藤野先生》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卫星通讯基础知识
- 志愿交通安全培训要点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兴趣伴成长》教学设计
- 幼儿园中班语言《恐龙妈妈藏蛋》课件
- 规范垂直大模型质量验收规程
- 蒙古族民俗风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