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农安县初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试卷八年级语文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5分)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要塞(sài)解剖(pǔ)不逊(xùn)歼灭(jiān)B.埋怨(mán)浩瀚(hàn)诘责(jié)镌刻(juān)C.凌空(líng)翘首(qiào)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D.娴熟(xián)屏息(bǐng)瞥见(piě)匿名(n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解剖(pǔ)——pōu;C.翘首(qiào)——qiáo;D.瞥见(piě)——piē;故选B。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油光可鉴抑扬顿措待人接物一丝不苟B.如梦初醒深恶痛绝杳无消息舰艉C.眼花瞭乱殚精竭虑教诲忙碌D.摧枯拉朽狼籍不辍妯娌【答案】B【解析】【详解】A.抑扬顿措——抑扬顿挫。C.眼花瞭乱——眼花缭乱。D.狼籍——狼藉。故选B。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答案】C【解析】【详解】A.搭配不当,“看到了”和“久违的乡音”不搭配。将“和”改为“并听到了”。B.不合逻辑,删去“超过”或“左右”。D.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了解”颠倒位置。故选C。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时,与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4.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B.苏轼,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D.《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字叔庠,南宋时期文学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南宋时期”错误。吴均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故选D。5.古诗文默写(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黄鹤楼》里,诗人抒发日暮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中诗人以征蓬自比,传达出苦闷抑郁,孤寂飘零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白居易用莺燕来写早春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徙倚欲何依②.日暮乡关何处是③.烟波江上使人愁④.征蓬出汉塞⑤.归雁入胡天⑥.几处早莺争暖树⑦.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徙、暮、蓬、雁、莺、啄。二、阅读(45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对甲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山水,纵览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沉鳞竞跃”意思是水中的鱼一会沉下鳞片,一会跃出水面。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7.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乙】文中划线句。8.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分别加以概述。【答案】6.C7.示例: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为全文营造了清丽的意境。8.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乙文则表达了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豁达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有误。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成一泓清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水藻,通过水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交错,呈现出月下清凉的意境。这一比喻形象生动,使得月色更加令人心旷神怡,也给整个画面带来了清凉的气息,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答谢中书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最后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从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点睛】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二)(8分)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汉族人。夷: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幼子苏过。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然亦笑”三句,化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得失无定的思考。其中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予欣然从之()(2)更欲远去()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11.文中作者“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答案】9.①.高兴的样子②.离开10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11.“自笑”是见到儋州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韩退之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予欣然从之”的句意是: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欣然:高兴的样子。(2)“更欲远去”的句意是:想到更远地方去。去:离开。【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步(走)、入(进入)、历(经过)、民(汉人)、夷(少数民族)、杂揉(混杂在一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1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从“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作者“自笑”是因为在儋州见到了上元夜的繁荣景象后内心悠然自得的笑;“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的意思是: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由此可知,“笑韩退之”则是对韩退之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而笑。据此理解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三)(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温暖的脚印①想起来,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②一场雨不合时宜地从清晨开始飘落,院子里不久就成了湿滑一片。芦花鸡似乎想从屋檐下冲到对面的瓦棚去,但没跑几步就被雨点逼了回来,身上的羽毛打了绺儿,木呆呆却心有不甘地看着远处。某一刻,我感觉它的神情和我惊人地相似。③分配通知书是昨天送来的。几行龙飞凤舞的字迹,把我打发到了一所乡下初中,要求第二天报到。也就在那天,我得知一起毕业的七个女生中,有六个被分到了新建的中心学校。新校条件好,熟人多,不会孤单,而我即将报到的那所中学呢,更像一个被世人忘记的老者,在乡野深处顽强地存在着。房子低矮,破旧,大门洞开,风和沙尘在春季会肆无忌惮地涌进来。通知书被我折起,又展开;展开,又折起。没人告诉我,我究竟被谁玩弄于股掌。成绩优异如何?实习表现优秀又如何?无须比试,我已败北,睁着一双迷茫的眼,却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④父亲一直坐在椅子上抽烟,缭绕的烟雾模糊了他的表情。很多年了,他习惯用沉默作为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但昨夜,很晚了,还听见他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同风吹树响,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叹息,轻轻传来,落叶一样,轻得让人心疼。眼泪就是在那一刻蓄满眼眶的,不为命运,不为自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女儿,只为白日里他紧绷的面孔,以及看我时躲闪的目光。⑤将近九点,雨停了。父亲把烟头掐灭,走出去探路。不一会儿他折回,眼神依旧躲着我,说:“能走了。”又说,“第一天上班,耽误了不好。”我把通知书揉成一团,扔在了桌子上。纸团滚动了几下,好像落到了地上,我也懒得去理会。从杂物间推出自行车,刚要走,父亲从后面赶过来,把车子接了过去。⑥门前的路,向东约五百米才是柏油路。父亲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滑地出了家门。我跟在他身后,躲闪着泥水,可鞋子上还是沾上了泥巴。我一皱眉,他好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踩着我的脚印走!”果然,他的脚踩过的地方,泥巴被带走很多,我再踩,就不大沾脚了。只是这样一来,他需要把步幅缩小,来迁就我。他却也不焦躁,一步一探地谨慎地落着步子。由于用力,一侧膀子歪着,黑色的自行车座子牢牢地倚着他的头,衬出头上星星点点的白。脖子上青筋暴起,最粗的一条突突地跳着,仿佛那里活跃着一轮即将喷薄而出的太阳。⑦太阳终于跳出云层了。浅草窝里,一朵蒲公英黄艳艳地向着天空挺起了身子。叶底还沾着泥,花茎的顶端却托举起一圈干净的花瓣。那么美,那么自在,那么快乐地绽放自己啊,在这风雨之后!眼睛碰到它的刹那,心中某根弦忽然放松了许多。⑧到公路上,父亲放下车子,跺了跺脚,拍了拍手。只是短短的几百米,他的脸上却见汗了。到底岁月不饶人。我让他回去歇歇,他转身要走,又回过头看看我,把手伸进上衣口袋里,我以为他要掏手绢擦汗,摸出来的却是一张纸。交到我的手上,还带着父亲的体温。定睛一看,是那张被我揉皱的通知书,已经被叠得四角分明。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吐出一句话:“闺女,啥事没有一辈子定性的……好好教,咱要对得起那些娃娃!”这一次,他的目光没有躲闪,似乎有光亮在他的眼底闪动。我低头答应着,不敢去看他的眼睛,也无暇分辨那闪动着的是期待的神采还是一言难尽的眼泪。车子拐弯时,发现他还站在那里朝这边张望。巨大的天空背景下,他成了矮矮的一个。什么时候,他开始老了呢?鼻子一酸,眼泪终于掉下来。小时候,我多么喜欢跟着他去田间劳作。他人高,步子也大。每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手里的活就像文人笔下的文章一样讲究。人前谦虚,不吹牛,人后要强、努力,也是他教给我的。⑨就这样,踩着他的脚印,我一步步走出了乡村。12.阅读全文,分析用“温暖的脚印”做题目的好处。1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14.第⑦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15.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16.读了本文,你的内心有何感受?【答案】12.①用“温暖”修饰“脚印”,新颖、独特,吸引读者;②点明文章主旨。1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逼”“木呆呆”“心有不甘”等词语分别把雨点和芦花鸡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的急促,暗示了“我”内心的委屈、失落和不甘。14.环境描写。写出“我”就像这朵蒲公英,在父亲的托举下,绽放出自己的自在、快乐和美丽,说明“我”经历了迷茫、失落、不甘后,心情变得明朗起来。15.父亲是一个纯朴、善良、老实巴交、疼爱孩子、努力、要强、认真、勤劳的人。16.示例:①被文中的父亲感动,感受到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②不管父母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③要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孝敬父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1)“脚印”出现在第⑥段,“我”踩着父亲的脚印走出了泥泞,这里的“脚印”是指上班时父亲送“我”时让“我”踩的脚印;(2)第⑨段“就这样,踩着他的脚印,我一步步走出了乡村”,这里的“脚印”又多了一层含义,是父亲传授给“我”的道理和人生经验。而“温暖的”其实是指父亲的爱是温暖的,这样的脚印更是温暖了“我”的心,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而用“温暖的”来形容脚印也比较新颖。【13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从“逼”“木呆呆”“心有不甘”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逼”将雨人格化,写出了雨下得急;“木呆呆”“心有不甘”将芦花鸡当做人来写,用“芦花鸡”的神情来映衬“我”心情的不甘和委屈。【14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句话是环境描写,写了雨后阳光下蒲公英的姿态,“我”是“干净的花瓣”,父亲就是托举花瓣的“花茎”,在父亲的托举下,“我”像蒲公英一样自由地绽放,也表现出“我”的心情也如雨后阳光一样开始放晴。【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1)从第④段“不为自己是个老实巴交农民的女儿”,可以看出父亲的老实巴交;(2)从第⑥段“他的脚踩过的地方,泥巴被带走很多,我再踩,就不大沾脚了”,可以看出父亲爱孩子,理解孩子;(3)从第⑧段父亲“闺女,啥事没有一辈子定性的……好好教,咱要对得起那些娃娃”,可以看出父亲淳朴、善良;(4)从第⑧段“每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手里的活就像文人笔下的文章一样讲究。人前谦虚,不吹牛,人后要强、努力,也是他教给我的”,可看出父亲努力、要强、认真、勤劳,注重言传身教。【16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感悟。(1)从第⑥段“父亲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滑地出了家门。我跟在他身后”,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2)从第④段“不为自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女儿”,可以看出不管父母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3)从第⑧段“什么时候,他开始老了呢?”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苍老总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要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孝敬父母。(四)(7分)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别了,“不列颠尼亚”①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③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⑦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⑨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⑩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7.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中写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引入了关于港督府历史的材料,这样既增加了新闻的容量,增强了现实场景的历史纵深感,又能让人体会到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B.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意味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C.从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到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香港升起,彭定康已经在这里当了二十五任港督。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说明当年英国是从海上侵犯中国并占领香港的,今天则是从海上永远的离去,两相映照,意味深长。文章以此举结尾,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18.假如你是报纸的编辑,由于版面的原因,要对这则新闻进行删减,只能保留一段,你认为应该保留哪一段?请结合新闻的特点说说你选择的原因。19.请结合新闻内容,说说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答案】17.C18.保留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导语,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则新闻的主要事实: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意味着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19.标题包含表层和深层两重含义。一方面,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据此解答即可。【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C.错在“彭定康已经在这里当了二十五任港督”,从第③段“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可以看出彭定康在香港只当了五年的港督。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分消息导语的能力。消息的导语位于标题之后,主体之前,主要是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消息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二句。第①段“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意味着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就是本则新闻的导语。因此,保留第一段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含义。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根据第①段“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可以概括出表层含义: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从第⑥段“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可以概括出深层含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五)名著阅读(8分)20.《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人名)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________和________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答案】①.西行漫记;②.美国;③.埃德加·斯诺;④.中国共产党;⑤.中国革命历程【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这是对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考查,这部作品又名《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熟悉作品就会轻松应答。2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长征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还在漫漫长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因此又是武装宣传。故选D。22.名著阅读。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发动者是()()。【答案】①.西安事变②.张学良③.杨虎城【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①空:由材料“在西安进行”“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可知,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②③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因此它的发动者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三、综合实践(10分)23.“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之一。无论古今,诚信都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诚信做人,讲究诚信,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八年级一班围绕“诚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1)为了营造更加浓厚的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班主任让大家搜集了两个古代的诚信故事,在班级举办一期故事会,把你准备的两个故事的名字写出来。(3)下面是李丽同学搜集的两幅图。仔细观察图片,分别写出与“诚信”有关的一个成语。(4)班级要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答案】(1)示例:诚实做人,诚信做事。(2)示例:曾子杀猪,立木为信。(3)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4)示例:同学们:大家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自古以来遵循的道德准则,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坚守诚信关乎个人,更关乎国家,国家不诚信就难于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诚信的力量!下面,演讲比赛正式开始。【解析】【小问1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例如:以诚信为本,做文明少年。【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日常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个与诚信有关的名人故事即可。示例1商鞅立木取信: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于是,再次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示例2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宠为博其妃子一笑,命人点起烽火台的狼烟。那是有外敌入侵的信号,弄的各诸侯都赶到周都城。来到后发现什么是都没有,都面面相觑。褒姒看了,就笑了。后来,外敌真的打来了,再点烽火,诸侯不相信,都不来救援,西周就灭亡了。【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积累。观察图片一,是一个“鼎”,由此可想到“一言九鼎”。一言九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它的意思是一句话重于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观察图片二,是“一群马”,由此可想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该成语最早出自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这道题要紧扣“诚信”这一主题,围绕“诚信”对我们个人的作用,加入对偶句或者名言来增添文采,吸引听众,引出活动即可。示例: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诚信,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鲁迅曾经说过:“诚信为人之本。”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因此更应该诚信为本,学做真人。下面我宣布,“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比赛正式开始。四、写作(50分)作文:以下文题,任选其一。24.文题:命题作文:从未说出的爱要求: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从未说出的爱总想看着你,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总喜欢欺负你,弄得你生气,因为我想看到你生气时涨红的小脸,真的很可爱。总是居高临下的命令你,却只为让你一脸崇拜的看着我。记得六年前,看着妈妈怀抱中刚出生的你,我心中涌满了一种情感,你是我弟弟,但更多的竟是庆幸,终于有人叫我“姐姐”了!你牙牙学语的时候,说话总有些结巴,看着你断断续续的说话,我有些莫名的着急。而现在的你却有些伶牙俐齿了。渐渐的,你长大了,可爱的脸上总是带着神秘,比我小时候还要招人喜欢,你会用甜言蜜语哄妈妈开心,会懂事的照顾妹妹。但你依旧很馋,总会抢妹妹的零食和“偷”我的零食。你会一脸倔强的“面壁思过”,却在下次依旧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姐弟俩平时是水火不容,但当你受了委屈依旧会告诉我。现在你已渐渐长大,虽然你只有七岁,却显然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弟弟,六岁的你在想什么,我不知道。我总是说我和你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你胆大敢为,敢拿着菜刀追着我跑,而我却傻傻的担心你是否会被刀弄伤。你敢向欺负你的人报复,而我却一味的叫你不要意气用事。你敢在生病的时候吃冰淇淋,而我却总是强制性的命令你不要吃。弟弟!我们只相差了七岁,对事物的看法便如此不同,我读不懂你这个“新新儿童”。我常常在幻想你长大的模样,肯定很帅吧!弟弟!我总会说我很讨厌你。因为你的作风总是与我相反,你总是一味的鲁莽,其实七岁的你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而我却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你。弟弟,你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也许你会比现在懂得更多,姐姐没有什么金玉良言要送给你,只希望你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亲爱的弟弟姐姐祝福你!看,天空划过一际流星,是不是说星星已把我的祝福带给你了呢?梦中全是你的笑脸,你拍着胸脯向我保证,你要做个男子汉!亲爱的弟弟,姐姐相信你。若干年后,你一定会很受欢迎,你一定会很坚强很坚强!祝福你,我亲爱的弟弟。姐姐爱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从未说出,说明心里有想说的迹象,但是延续到现在一直没有说出口。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对边防战士的爱,可以是对抗击疫情的英雄们的爱,等等。对象虽不同,但是情感相似,都是一种爱的情感。没有说出口的原因可能有:内向,不好意思;平时忽略了,没有认识到需要感激;时间或者情况原因,没有来得及;空间原因,不能面对面表达;等等。第二,立意。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通过具体事件写出自己的爱。一方面通过具体事件写出未曾说出口的原因,一方面写出自己的遗憾和感激。立意一:亲情。你是个内向的孩子,只会遇到事情在心里默默的感动,却从没对于父母亲人表达出。也可以是叛逆的孩子,最后清醒的刹那发觉,你从未说一句爱他们,谢谢她们为你所做的一切。立意二:友情。你误会了你的朋友,后来发觉他是为了你好,结果由于误会产生的自己内心的内疚是你没有勇气表达。或者是你们非常要好,不说客气话,所以也就未曾说出。第三,选材。选材要遵循真、小、新的特点,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这样能写出真实情感。再就是没有经历,可以留意身边的人的经历,也可以当做素材。实在没有,就用脑去构思,去想,这样作文才会有突破。第四,构思。开头一般以一段话开篇导出你要表达的爱,一般而言,未曾说出的爱要么是没有机会说出来要么是不必要说出来,比如对于父母一直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