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分享_第1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分享_第2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分享_第3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分享_第4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分享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四大发明2.格物致知3.天工开物4.墨家科技思想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造纸术从起源到东汉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经历了哪些阶段?其对航海和地理探索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3.以《梦溪笔谈》为例,说明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4.简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出的实用理性特征,并结合具体科技成就进行阐释。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从汉学/中国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发明、发展及其早期应用的社会文化背景。2.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未能像欧洲那样经历科学革命的原因,结合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行论述。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四项重大发明,通常包括造纸术、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这些发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出现,并在传入西方后,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科学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解析思路:*考察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需答出四个发明的具体名称以及它们的世界性影响。要点包括:名称齐全(纸、印、针、火);强调“中国古代”和“世界性影响”这两个关键属性。2.格物致知:源自儒家经典《大学》,是儒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格物”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指获得知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入探究具体事物的形态、性质和规律来获得真知,并最终达到完善道德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这一思想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鼓励人们观察自然、总结经验。**解析思路:*考察对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及其与科技发展的潜在联系。需答出概念出处(《大学》)、字面意思(探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以及其认识论意义(获得真知,完善道德)。同时,要指出其对科技发展的潜在影响(鼓励观察、总结经验)。3.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详细记述了明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各项生产技术,包括农业(耕作、种植、蚕桑、纺织、制糖、酿酒等)、手工业(制盐、制瓷、冶铸、舟车、火药、造纸等)以及部分自然现象(如天象、地理)。该书图文并茂,语言朴实,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经验。**解析思路:*考察对重要科技著作的掌握。需答出书名、作者、时代(明末清初)、性质(工艺百科全书)、主要内容(农业、手工业、部分自然现象的记述)以及特点(系统性、图文并茂、总结经验)。4.墨家科技思想:墨家学派在中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思想流派。其科技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涉及物理学(如光学、声学、力学)、数学、逻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墨家强调“实用”原则,对自然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实验,并试图解释其原理。其代表成就包括对光影关系的研究、杠杆原理的应用、防御工事的建造等,体现了鲜明的功利主义和技术理性色彩。**解析思路:*考察对特定学派科技思想的理解。需答出学派(墨家)、代表作(《墨子》)、核心特点(注重实践、崇尚理性、实用原则)、涉及领域(物理、数学、逻辑、工程等)以及具体表现(观察实验、功利主义、技术理性)。二、简答题1.造纸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绘制和丝织品制造,利用了植物纤维。西汉早期,出现了用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制纸的实例(如甘肃天水放马滩汉简)。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成本较低、易于获取的材料作为造纸原料,并革新了造纸工艺(如增加沤煮、漂白、舂捣、抄写、干燥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成本。蔡伦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使得纸张逐渐取代了简牍、帛等传统书写材料,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思路:*考察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需按时间顺序(起源-西汉-东汉蔡伦改进)叙述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明确每个阶段的关键点:起源材料(植物纤维)、西汉早期实例(麻头等)、蔡伦改进(原料革新:树皮、麻头等;工艺革新:多道工序;效果:提高质量产量、降低成本),以及最终意义(取代传统材料、促进文化传播)。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经历了多个阶段。早期可能以天然磁石(磁针)或以磁针装在水碗中的“浮针式”指南器形式存在,主要用于占卜或风水。北宋时期,指南针作为航海仪器开始应用于水上航行,最早记载见于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其形式主要是“罗盘针”,即将磁针固定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远洋航行,为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促进了世界贸易和地理知识的拓展。**解析思路:*考察发明应用的过程和阶段。需分阶段叙述:早期形式(磁石、浮针);北宋应用(罗盘针,沈括记载);南宋普及(远洋航行)。明确每个阶段的关键特征和意义:从实用到航海;从记载到广泛应用;强调其对航海和地理探索的巨大影响。3.宋代科技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总结性的成就突出,出现了像《梦溪笔谈》这样的综合性科技著作,系统记述了当时及之前的科技成就;二是技术发明和改进活跃,特别是在与民生相关的农业、手工业领域,如农业工具的改进、纺织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的革新等;三是应用技术发达,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许多技术成果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四是科学观察细致,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记录,体现了较高的科学素养;五是受到理学思想影响,强调“格物致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验总结和知识积累;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分工细化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思路:*考察对特定时期科技发展特点的概括能力。需从多个维度(总结性著作、技术发明、应用推广、科学观察、思想文化影响、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并结合《梦溪笔谈》等具体例子进行阐释。要点要全面,逻辑清晰。4.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出的实用理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高度重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相对缺乏对自然世界抽象规律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这种特征体现在:*技术导向:科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手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需求,追求技术的“用”和“效”。*经验积累:技术的改进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代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技术诀窍(Know-how),但往往缺乏理论升华。*注重模仿与改进:对成功的工艺技术进行细致观察和模仿,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良,但原创性的理论突破相对较少。*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直接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缺乏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在数学、物理学等领域,虽然达到了很高的应用水平,但未能像古希腊科学那样建立起严谨的逻辑推演体系和公理化方法。结合实例,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都首先着眼于其实用价值;天文历法的发展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和祭祀活动;医学成就(如《黄帝内经》)强调辨证论治和临床经验。这种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显著特点。**解析思路:*考察对科技发展特质的理解与阐释。需先定义“实用理性”的核心内涵(重应用、求实效、重经验、轻理论)。然后从技术导向、经验积累、模仿改进、社会结合、理论缺失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具体的科技成就(造纸、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作为例证,使论述更具说服力。三、论述题1.从汉学/中国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发明、发展及其早期应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材料基础与炼丹术:火药的发明并非偶然,它建立在古代中国丰富的化学知识基础之上。制作火药的成分——硫磺(主要来自矿产)、硝石(主要来自墙壁土、厕所土等富含钾硝酸盐的地方)、木炭(来自木材燃烧)——在古代炼丹术和医药实践中早已被认识和使用。炼丹术追求长生不老,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无意中发现了这些物质混合后具有燃烧和爆炸的特性。因此,火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化学知识积累和应用的产物。*社会需求驱动:火药技术的早期发展深受当时社会需求的影响。首先,在军事领域,为了打破秦汉以来以车战、骑兵为主的旧式作战模式,历代统治者都寻求新的武器以增强军事实力。火药武器的出现(如早期的火箭、火炮、烟幕弹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提供了新的攻防手段。其次,在民间,火药也用于制作烟花爆竹,增添了节日气氛,反映了科技与民俗生活的结合。*文化观念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观念,特别是“天人感应”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火药的认知和应用。虽然火药的破坏性力量与其象征意义(如驱邪、庆贺)相结合,但其具体运作机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解释。同时,对火药武器的使用也受到礼制、伦理等因素的制约,例如,在礼仪场合使用鞭炮,而在战争场合则视其为增强勇气的工具。*传播与比较:从汉学视角看,火药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发明之一,其传入西方后,与欧洲的炼金术、燃素说等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最终催生了近代科学革命和军事变革。将火药技术置于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框架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汉学强调跨文化比较,有助于揭示火药技术在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异同。综上,从汉学/中国学的视角分析,火药技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化学知识、社会需求和炼丹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早期应用深刻反映了军事、民俗和文化等多重社会背景,并在世界科技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析思路:*考察运用特定学科视角(汉学/中国学)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需结合学科特点(跨文化比较、社会文化分析、注重历史脉络、结合文化观念),从多个层面(材料基础、社会需求、文化观念、传播比较)深入剖析火药发明发展的原因、背景和意义。不能仅停留在科技史本身的事实陈述,要体现学科视角的介入,例如,强调炼丹术的关联性、社会需求的驱动性、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跨文化比较的必要性。2.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未能像欧洲那样经历科学革命的原因,结合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行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差异:欧洲科学革命发生在一个政治分裂、宗教改革、商业资本主义兴起、市民社会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大学、研究机构、科学社团等独立研究体系得以发展,为科学思想的自由探索提供了空间。而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下,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强调秩序和等级。科技活动往往受到官方的控制和引导,服务于国家统治和礼治需求,缺乏独立、自由探索的环境。科举制度将精英人才引向仕途而非科学研究,也限制了科学人才队伍的壮大和科研的独立性。*经济模式与价值取向的不同:欧洲科学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商业活动、海外贸易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强烈,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被视为获取财富和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虽然经济发达,但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科技发展虽然具有实用理性特征,但主要服务于农业、手工业和军事等既定目标,缺乏像欧洲那样由市场经济驱动的、追求抽象知识和理论突破的内在动力。价值取向更侧重于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而非对自然规律的纯粹探索。*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制约:欧洲科学革命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下发生的,强调人的主体性、理性主义和经验观察。古希腊哲学传统中的逻辑思辨和数学方法也为科学革命提供了思想工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伦理中庸,虽然也有宝贵的科学思想和实践智慧,但相对缺乏将自然现象完全从社会和伦理框架中抽离出来进行抽象、数学化研究的传统。理学思想虽然强调“格物致知”,但其最终目的指向的是道德修养,而非纯粹的自然科学探索。对权威(如儒家经典、圣贤之言)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自由和创新。*科技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国古代科技在实用技术层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冶金技术等,形成了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知识体系。然而,在理论层面,缺乏像欧洲那样建立起系统的、能够自我推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如基于数学和逻辑演绎的自然哲学)。技术发明往往依赖于经验积累和细致观察,但较少上升到抽象的理论高度进行普遍性的概括和预测。这种“经验型”的技术发展路径,虽然高效实用,但在理论突破和后续创新上可能存在局限。综合来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未能经历类似欧洲的科学革命,是特定社会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