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中,不属于支撑平台层功能模块的是()A.数据库管理系统B.人机交互界面C.消息中间件D.实时数据处理引擎答案:B解析:主站系统通常分为支撑平台层(数据库、消息中间件、实时数据处理等)和应用功能层(人机交互、高级分析等),人机交互界面属于应用层。2.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FA)实现故障隔离的关键技术是()A.主站集中计算故障区间B.相邻终端通过对等通信交换信息C.依靠重合闸时序配合D.利用故障指示器上传故障信息答案:B解析:智能分布式FA通过相邻配电终端(DTU/FTU)之间的高速通信(如工业以太网或5G切片)实时交换电流、开关状态等信息,本地协同完成故障定位与隔离,无需主站干预。3.某10kV环网柜配置的配电终端(DTU)需满足“三遥”功能,其必配的接口不包括()A.4路遥信开入(带防抖动)B.2路模拟量输入(0-5V)C.1路GPS对时接口D.100M以太网通信接口答案:B解析:“三遥”指遥测、遥信、遥控。遥测需采集三相电压、电流等模拟量(通常为4-20mA或0-100V),0-5V接口一般用于低电压信号,非必配;遥信需多路开入(至少8路);对时和以太网接口为通信与同步必备。4.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用于实现“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的关键技术是()A.分布式电源孤岛检测B.需求响应终端接入C.边缘计算终端(EIU)D.配电变压器状态监测答案:C解析:边缘计算终端(EIU)部署于配电站所,可本地处理分布式电源、储能、可控负荷的实时数据,结合主站策略实现快速协调控制,减少主站计算压力。5.2025年某地区配电网推广“一键顺控”功能,其核心依赖的技术是()A.开关设备电动操作机构可靠性提升B.主站拓扑着色与操作票自动提供C.配电终端遥信防抖与位置确认D.以上均是答案:D解析:“一键顺控”需操作票自动提供(拓扑分析)、开关可靠电动操作(机构)、终端准确反馈位置(遥信防抖)三者协同,缺一不可。6.下列配电通信方式中,适用于山区长线路、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A.光纤专网(OPGW)B.5G公网切片C.无线专网(LTE-230)D.电力线载波(HPLC)答案:A解析: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利用电力线路同杆架设,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适用于长距离、地形复杂区域;5G受信号覆盖限制,LTE-230带宽较低,HPLC受线路阻抗影响大。7.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故障自愈”的最终目标是()A.10秒内隔离故障并恢复非故障区供电B.主站自动提供故障处理报告C.减少运维人员到岗次数D.实现故障信息的全景展示答案:A解析:故障自愈的核心是通过自动化手段快速隔离故障(通常≤10秒),并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最小化停电时间。8.某10kV线路配置的故障指示器需具备“暂态录波”功能,其主要作用是()A.记录故障前20ms至故障后100ms的电流波形B.监测线路负荷波动C.诊断变压器匝间短路D.评估线路绝缘水平答案:A解析: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通过记录故障前后的电流暂态特征(如行波、突变幅值),辅助主站或终端更准确识别故障类型(如瞬时性/永久性、相间/单相接地)。9.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的“拓扑建模”功能中,关键输入数据不包括()A.GIS系统的线路连接关系B.调度SCADA的开关实时状态C.配电终端的参数配置文件D.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用户电表数据答案:D解析:拓扑建模需基于物理连接关系(GIS)、设备状态(SCADA)、设备参数(终端配置)构建网络模型,用户电表数据属于负荷侧信息,非拓扑建模必需。10.2025年某城市配电网试点“数字孪生”技术,其核心应用场景是()A.实时模拟配电网运行状态并预测故障B.替代传统SCADA系统的监控功能C.提供3D可视化的变电站模型D.存储历史运行数据供查询答案:A解析:数字孪生通过构建配电网的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网络状态,并利用AI算法预测故障风险、优化运行策略,是传统监控的扩展而非替代。11.配电终端(DTU)的“低周减载”功能需满足的技术要求是()A.动作延迟≤200msB.频率测量精度±0.01HzC.仅在主站指令下启动D.优先切除重要负荷答案:B解析:低周减载需精确测量系统频率(精度±0.01Hz),快速动作(延迟≤100ms),且应本地判断(无需主站),按预设优先级切除非重要负荷。12.下列配电网自动化指标中,属于“供电可靠性”类的是()A.遥控成功率B.终端在线率C.故障平均修复时间(MTTR)D.主站系统可用率答案:C解析: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直接反映故障后恢复供电的效率,是供电可靠性的核心指标;其他选项属于系统运行质量指标。13.某10kV柱上开关配置的FTU需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功能,其必备的监测量是()A.分布式电源并网点的有功、无功功率B.开关机构的分合闸线圈电流C.线路环境温度、湿度D.二次回路绝缘电阻答案:A解析:分布式电源接入需监测并网点的功率(有功、无功)、电压、频率等参数,以实现孤岛检测、功率协调控制;其他选项属于设备状态监测,非接入必需。14.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同期合闸”功能的应用场景是()A.环网线路合环转供电B.故障后重合闸C.分布式电源并网D.以上均是答案:D解析:同期合闸用于环网合环(避免环流)、故障重合(减少冲击)、分布式电源并网(同步电网频率),需检测两侧电压、频率、相位差。15.2025年某地区配电网推广“智能融合终端”,其区别于传统DTU的核心功能是()A.集成配电、用电、计量多类数据采集B.支持更高电压等级(35kV)的监测C.具备更强的本地计算能力(如边缘AI)D.A和C答案:D解析:智能融合终端整合配电(开关状态)、用电(负荷)、计量(电能)等多源数据,并通过边缘计算(如AI算法)实现本地分析决策,减少主站依赖。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填“√”,错误填“×”)1.集中式馈线自动化(FA)依赖主站计算故障区间,因此对通信延迟要求较低。()答案:×解析:集中式FA需主站接收所有终端数据后计算,若通信延迟过长(如>2秒),可能导致故障隔离时间超标,因此对通信实时性仍有较高要求。2.配电终端的“遥测死区”设置过小会导致主站接收数据量过大,增加通信负担。()答案:√解析:遥测死区(数据变化阈值)过小会使终端频繁上送微小变化的数据,占用通信资源;过大则可能遗漏重要数据变化。3.5G通信的“切片技术”可在同一物理网络中划分独立逻辑通道,满足配电网不同业务(如控制、监测)的差异化需求。()答案:√解析:5G切片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为控制类业务(低时延)和监测类业务(大连接)分配独立资源,保障服务质量。4.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的“状态估计”功能仅用于修正遥测数据误差,无法识别坏数据。()答案:×解析:状态估计通过数学模型(如加权最小二乘法)不仅修正误差,还能检测并剔除明显异常的坏数据(如越限数据)。5.分布式电源(DG)接入配电网后,传统电流保护可能失效,因此自动化系统需增加“方向元件”或“纵联保护”功能。()答案:√解析:DG接入使故障电流双向流动,传统单侧电源保护(仅检测正方向电流)可能误动或拒动,需增加方向判断或纵联保护(交换两侧信息)。6.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变压器油温、油位,无需采集低压侧负荷数据。()答案:×解析:TTU需监测变压器高压侧(10kV)电流、电压,低压侧(0.4kV)三相负荷、电能质量(如谐波),以及油温、绕组温度等状态量。7.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重构”功能是指通过改变开关状态(分/合)优化网络结构,降低线损或提高供电可靠性。()答案:√解析:网络重构通过闭合联络开关、断开分段开关等操作,调整配电网拓扑,实现经济运行(降损)或负荷转供(提高可靠性)。8.配电终端的“对时误差”应≤1ms,以确保故障录波数据的时间同步性。()答案:√解析:故障分析需多终端录波数据的时间严格同步(误差≤1ms),通常通过GPS/北斗对时或IEEE1588精确时间协议(PTP)实现。9.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馈线自动化覆盖率”是指具备FA功能的线路长度占总线路长度的比例。()答案:√解析:该指标反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广度,计算公式为(具备FA功能的线路长度/总配电线路长度)×100%。10.2025年新型配电终端需支持“即插即用”,即更换终端后无需重新配置参数,自动接入主站系统。()答案:√解析:“即插即用”通过标准化通信协议(如IEC61850)和设备参数自描述(SCL文件)实现,终端接入后主站自动识别并配置,减少人工干预。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FA)的工作流程。答案:(1)故障发生时,故障点两侧终端(FTU/DTU)检测到电流突变(超过整定值),记录故障时刻及电流方向;(2)相邻终端通过高速通信(如工业以太网或5G切片)交换故障信息(电流方向、开关状态);(3)终端本地判断故障区间:若某区段两侧终端均检测到故障电流且方向相反,则该区段为故障区间;(4)故障区间两侧开关自动跳闸,隔离故障;(5)非故障区段通过联络开关合闸恢复供电(需验证同期条件);(6)主站接收终端上传的动作信息,更新系统状态并提供故障报告。2.配电终端(DTU)在投运前需进行哪些关键测试?答案:(1)功能测试:验证遥信(开入防抖、状态变位)、遥测(模拟量精度,误差≤0.5%)、遥控(分合闸命令执行成功率)功能;(2)通信测试:检查与主站的通信协议(如101/104、61850)兼容性,测试报文传输延迟(≤200ms)、丢包率(≤0.1%);(3)对时测试:通过GPS/北斗或PTP对时,验证终端时钟误差(≤1ms);(4)耐环境测试:模拟高温(+70℃)、低温(-40℃)、湿度(95%RH)、电磁干扰(4级)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5)故障处理测试:模拟相间短路、单相接地等故障,检查终端是否正确上传故障信息、触发保护动作。3.5G通信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主要优势及需解决的问题。答案:优势:(1)低时延:空口时延≤10ms,满足FA等实时控制需求;(2)大连接:单基站支持10万+终端接入,适应配电网海量终端(如故障指示器、TTU);(3)切片隔离:通过网络切片为控制类(低时延)、监测类(大带宽)业务提供独立通道,保障服务质量;(4)覆盖广:利用公网基站覆盖偏远地区,减少专网建设成本。需解决的问题:(1)安全防护:公网通信需加强加密(如国密SM3/SM4)、身份认证,防止非法接入;(2)可靠性:山区、地下室等场景可能存在信号盲区,需与光纤专网互补;(3)费用成本:海量终端的流量费用可能较高,需优化数据传输策略(如按需上报)。4.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的“高级应用功能”主要包括哪些?各举一例说明。答案:(1)网络拓扑分析:根据开关状态动态更新配电网拓扑,用于合环潮流计算(例:判断环网合环是否会导致过流);(2)负荷转供策略提供:当某线路故障时,自动搜索可转供的联络开关,计算转供容量并提供操作票(例:10kV线路A故障,建议合上联络开关K1,由线路B转供负荷);(3)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根据电网负荷、新能源出力预测,调整DG的有功/无功输出,维持电压稳定(例:光伏大发时,限制DG出力防止线路过电压);(4)线损分析:通过采集各节点电量数据,计算理论线损与实际线损差异,定位高损区段(例:某台区线损率12%,高于理论值5%,可能存在窃电或表计故障);(5)故障预测:利用历史故障数据、气象信息(如雷雨、高温),通过AI算法预测高风险故障点(例:预测某老旧线路在雷雨季发生单相接地的概率为80%)。5.2025年配电网自动化的“双碳”目标相关技术应用有哪些?答案:(1)分布式能源(光伏、储能)智能接入:通过自动化终端监测DG出力与负荷需求,实现“源-储-荷”动态匹配,提高清洁能源消纳率;(2)需求响应控制:结合自动化主站的负荷预测,引导用户在电网高峰时段减少用电(如控制空调、电动汽车充电),降低化石能源发电需求;(3)配电网经济运行优化:通过网络重构、电压无功优化(VVO)降低线损,减少电网自身能耗(线损每降1%,年减少CO₂排放约500万吨);(4)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自动化系统根据电网负荷情况,调节充电桩充电功率(低谷多充、高峰少充),避免变压器过载,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5)碳足迹监测:通过自动化终端采集各环节能耗数据(如变压器损耗、开关操作能耗),计算配电网运行的碳排放量,为降碳策略提供依据。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1:某城市10kV环网线路拓扑为A-B-C-D,其中A、D为电源侧(来自不同变电站),B、C为分段开关,均配置智能分布式FA功能。某日10:00,B-C段发生永久性相间短路故障,试分析:(1)故障隔离与恢复的具体步骤;(2)若B开关的FTU通信中断,系统能否实现故障隔离?说明原因。答案:(1)步骤:①故障发生时,B、C开关的FTU检测到故障电流(B侧电流由A流向B,C侧电流由C流向D,故障点位于B-C段,故B的FTU检测到正向故障电流,C的FTU检测到反向故障电流);②B、C的FTU通过对等通信交换故障信息(电流方向、开关状态);③两终端判断故障区间为B-C段,B、C开关同时跳闸(隔离故障);④主站或相邻终端(如A、D侧)检测到非故障区段(A-B段、C-D段)失电,验证同期条件后,合上A侧的备用电源开关或D侧的联络开关,恢复A-B段、C-D段供电。(2)若B开关FTU通信中断,智能分布式FA无法通过对等通信交换信息,此时系统切换至“后备模式”:①C开关的FTU检测到反向故障电流,但无法接收B的FTU信息,判定故障可能在C的上游(B-C段或更上游);②主站通过集中式FA逻辑,收集所有终端(A、B、C、D)的遥测遥信数据,计算故障区间为B-C段;③主站下发指令跳开B、C开关,隔离故障;④主站提供恢复策略,合上联络开关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因此,通信中断时仍可通过集中式FA实现故障隔离,仅时间稍长(约1-2秒,智能分布式为500ms内)。案例2:某工业园区配电网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