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古诗词诵读《无衣》《江城子》)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不少人有接飞机的经验,然而谁也不能不说昨天九龙坡飞机场迎接毛泽东先生是一种新的体验。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几百个爱好和平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也许可以作为祥和之气的开始罢。机场上飞机起落无止尽,到三点三十七分,美国赫尔利大使的专机才回旋到人们的视线以内。草绿色的三引擎巨型机,警卫一面维持秩序,一面也没忘了对准他的快镜头。美国记者们像打仗似的,拼着全力来捕捉这一镜头,中国摄影记者不多,因此强调了国际关心中国团结的比重。苏联塔斯社社长普金科曾参加记者团赴延安,他们也在为“老朋友”毛泽东先生留影。昨日下午六时有重庆对莫斯科广播的节目,普金科看看表,欣慰地笑了。第一个出现在飞机门口的是周恩来,他在渝的朋友们鼓起掌来,他还是穿那一套浅蓝色的布制服。到毛泽东、赫尔利、张治中一齐出现的时候,掌声与欢笑声齐作。延安来了九个人。毛泽东先生,五十二岁了,灰色通草帽,灰蓝色的中山装,蓄发,似乎与惯常见过的肖像相似,身材中上,衣服宽大得很,这个在九年前经过四川边境的人,今天踏到了抗战首都的土地。这里有邵力子、雷震两位先生,这里有周至柔将军,这里有张澜先生,这里有沈钧儒先生,这里有郭沫若先生……多少新交故旧,他们都以极大的安定来迎接这个非凡的情景。“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薰得焦黄。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频繁的开麦拉镜头阻拦了他们的去路,张治中部长说:“好了罢。”赫尔利却与毛泽东、周恩来并肩相立,抚着八字银须说:“这儿是好莱坞!”于是他们作尽姿态被摄入镜头,这个全世界喜欢看的镜头。张部长在汽车旁边劝:“蒋介石先生已经预备好黄山及山洞两处住所招待毛先生,很凉快的。”结果毛先生还是决定暂住化龙桥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改日去黄山与山洞歇凉。毛、张、赫、周四人坐了美大使馆二八一九号汽车去张公馆小憩,蒋介石先生特别拨出一辆二八二三号的篷车给毛先生使用,也随着开回曾家岩五十号了。侍从室组长陈希曾忙得满头大汗。记者像追着看新嫁娘似的追进了张公馆,郭沫若夫妇也到了。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来说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他和郭先生仔细谈着苏联之行,记者问他对于中苏盟约的感想时,他说:“昨天还只看到要点,全文来不及看呢。”我问他:“你这谈话里没有提到党派会议与联合政府,这次洽谈是否仍打算在这两件事上谈起呢?”他拍着中文书面谈话说:“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还要看蒋先生的意思怎么样。”对于留渝日期,他说不能预料。他翻看重庆报纸时说:“我们在延安也能读到一些。”他盼望有更多的记者可以到延安等地去。张部长在电话里报告蒋介石先生说:八点半在山洞官邸邀宴毛周诸先生,因此张公馆赶快备办过迟的午宴,想让毛先生等稍事休息后再赴晚宴,做世界所关心的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摘编自彭子冈《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材料二:在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勇立时代潮头、以历史使命为己任、为国家兴亡不息奔走呐喊的人也总会被历史铭记,著名战地女记者彭子冈(当时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其一。她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如专栏“重庆航讯”等,而最能成为其代表的,是《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这是她在亲历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通过28日下午在机场接机时的细致观察和随后采访写成并发表于29日《大公报》头版的目击新闻。“重庆谈判”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举世瞩目。当时重庆地界的新闻媒体纷纷用《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到了重庆》《团结在望国家之光——欣闻毛泽东先生抵达重庆》《迎毛泽东同志来渝》等大标题直接明了地聚焦毛主席的抵达。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报道方式自然是多种多样,彭子冈选用了“目击式新闻”,她把一双慧眼当成摄像机,用一管神笔,将当时那个活动着的场景,永久地留存在岁月里,使得我们今天回头去读,依然如同身临其境,像跟随着她的笔触,就踏入了她当年踏入的那同一条河流。“目击式新闻”也称“目击新闻”,是日本共同社在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强调记者深入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以观察为主要采访手段,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通过描写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优秀的目击新闻作品通常都有这样的品质:记者是现场和现场之外那万千受众的“中介”,记者的眼睛犹如摄像机的镜头,“拍摄”下随时间流动的一个一个场景、捕捉到场景中一个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记者的文字是“镜头语言”,引导着受众看到现场、听到现场,从而使受众感到仿佛自己就在现场。(摘编自曾嘉、刘莹莹《走进现场:形象还原经典历史场景——目击新闻〈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彭子冈作秘密中共党员,在亲历重庆谈判期间,于1945年8月28日下午接机后,撰写了《毛泽东先生到重庆》。B.“重庆谈判”举世瞩目,重庆媒体以《毛泽东先生来了!》等大标题报道毛泽东抵渝,聚焦这一大事,但都平淡无奇。C.毛泽东抵达重庆时,蒋介石预备黄山及山洞住所,毛泽东当即决定暂住,后又乘坐蒋介石拨出的二八二三号篷车前往张公馆小憩。D.目击新闻仅靠记者观察这一种采访手段,通过描写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事件全过程,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作为目击新闻代表作,以记者视角“拍摄”场景,用“镜头语言”引导受众感受现场,体现优秀目击新闻品质。B.毛泽东下飞机时说“很感谢”,手指被香烟薰得焦黄,鞋底崭新,这些细节描写既展现其形象,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感染力。C.苏联塔斯社社长普金科为毛泽东留影,且因前一天下午六时重庆有对莫斯科广播节目而欣慰微笑,这一细节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团结的关心。D.毛泽东与郭沫若谈苏联之行,面对记者提问坦诚回应,还盼望更多记者去延安,这些内容体现他对重庆生活的熟悉和对媒体的信任。3.材料一的作者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稿子要通过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材料一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5.有人说,重庆谈判毛泽东的到来,已经取得战场之外的优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西征记[注](节选)宗璞①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讲授《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②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③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面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④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次日清早,嵋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⑤银装素裹的大地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文本二:一部平民的抗战史诗——读宗璞《西征记》(节选)明飞龙宗璞说:“个人的记忆是会模糊的,但一个民族的记忆我们有责任让它鲜明。用小说的形式来留住历史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西征记》用叙事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历史记忆,并通过塑造一系列战争中的平民形象使这种记忆更加鲜活。读完《西征记》后,也许故事情节会淡忘,但小说里那些战火中奉献自己青春与热血的人物形象,不管是玮、嵋、老战,还是阿露、本杰明、苦留等,都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征记》是平民形象构成的一幅抗战画卷,是一部平民的抗战史诗。而宗璞女士在高龄病中笔耕不辍,以近十年之力写作《西征记》,精心构建自己的心灵历史和民族精神史诗、为时代立言的文学选择,在这个功利而浮躁的文坛则有其深远的意义。[注]《西征记》是作家宗璞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聚焦大学学生投身滇西战场、参与中国远征军抗日的主线情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没有写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课堂、图书馆、家庭几个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真挚感人的家国情怀。B.文本一中“棉絮探着头”的细节描写,将江昉长衫破损的样子转化为诙谐可笑的画面,以讽刺笔触反衬老师专注授课、浑然忘我的境界。C.文本一中金士珍最终以“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为由支持女儿李之薇从军,突显母亲在情感挣扎中对子女自主意志的尊重和认可。D.文本二是明飞龙读《西征记》后的个人感想,他认为宗璞的《西征记》是一部由平民视角书写的抗战史诗,为时代立言,意义深远。7.文本一中五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均为环境描写,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阴晴不定的天气,“像随时要撒下雨雪”,隐喻抗战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B.“不像昆明的雪”,表面说急雪的姿态不同往常,实则暗示战火逼近大后方的危机感,突显故事发生地的特殊性。C.从“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到“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暗中映射出两位姑娘从焦虑到平静的心理变化。D.以“银装素裹的大地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结尾,极具画面美感,象征着主人公即将开始的新征程以及冰雪淬炼出的纯净信念。8.江昉讲授《国殇》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提出:“《西征记》用叙事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历史记忆,并通过塑造一系列战争中的平民形象使这种记忆更加鲜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琊。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材料二: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璞,则终身不辱也。(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斶前为A慕B势C王前为D趋士E与使斶F为慕势G不如H使王为趋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以天下”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两句句式不同。B.于,跟,和,与《〈老子〉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的“于”意思不同。C.然,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意思相同。D.当,当作,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中的“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在雪宫见孟子时,问贤者是否有享乐之乐,孟子回应贤者有乐,还指出民不得乐就会责难君主,这情有可原,君主要与民同乐。B.颜斶见齐宣王时,拒应“斶前”而呼“王前”,以“慕势”“趋士”区分二者行为,又用秦攻齐时的两道命令,论证“士贵于王”,令宣王默然不悦。C.宣王被颜斶说服后,愿以弟子之礼相待,承诺让颜斶食太牢、出乘车、家人衣华丽,颜斶却以“玉制则璞破”喻士得禄则形神不全,拒绝后归隐。D.两则材料均围绕齐宣王展开,记录了他与贤士(孟子、颜斶)的对话,均发生在君主与士人交流的政治语境中,核心是贤士对君主的劝谏或理念传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2)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14.材料一中引用“夏谚”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述。(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舟中记梦①辛弃疾欹枕橹②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③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④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注]①该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秋,当时辛弃疾由临安赴任湖北转运副使之职。舟行江上,词人在咿哑的摇橹声中酣然入梦,醒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②橹,一作“艣”。③梦里,一作“变作”。④埋冤,即埋怨。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欹枕橹声边”以“欹枕”写姿态,“橹声”点明环境,既勾勒出舟中情境,又为“醉眠”和“记梦”做了铺垫,画面感十足。B.“梦里笙歌花底去”描绘梦中美好场景,“依然”一词突显词人对过往的眷恋,“翠袖盈盈”既写梦中人姿态,也暗含思念之情。C.词末“不管人愁独自圆”以月的“独自圆”反衬人的愁绪,与苏轼“人有悲欢离合”异曲同工,都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D.全词就梦前、梦中、梦后三层依次写来,条理清晰,语言清丽,白描手法的运用使人物神态毕现、情痴意浓,体现了辛词中婉约的一面。16.本词下片采用了“对写法”,这种从对方落笔的写法,往往使情感表达得更深厚真挚,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史记》里记述陈涉曾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暗示人要有远大志向,《论语·泰伯》中“________”一句,曾子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史记》以真为骨,以实为本,以情为魂,以技为翼,正合《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的“________”一句。(2)《诗经·无衣》中写修整武器、同仇敌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________”一句从时间上写生死相隔,“________”一句从空间上写生死相隔。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的“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成了打卡点。①动物绘画历史悠久,在早期的岩画、彩陶、墓葬壁画上,②先民就塑造了大量的动物形象。③隋唐五代以后,专门善于描绘动物的名家不断涌现,④动物绘画逐渐脱离图腾神性,步入世俗世界。⑤根据主题,动物绘画主要分写生纪实、人文教化、祥瑞灵吉三种类型组成。⑥本次展览精心遴选上迄五代、下至清代,共计63套117件作品,带观众走进画中“动物世界”。“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美好的象征性、寓意性,是动物画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历史上诸多动物画都承载了祈喜、祈寿、祈福、祈禄的美好心愿。如清代华嵒尺幅巨大的《百兽图》,图名来自《尚书》,有“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天下太平,万国咸宁”的美好寓意。谐音吉祥图式的作品在动物题材绘画中占比非常高,如“三羊开泰”,这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常见题材,以“三羊”寓“三阳”。“三阳开泰”源于《易经》中的卦象,用于象征农历正月初春伊始的景象。这一题材常常作为帝王新春开笔祈福之作,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雨顺风调、A。秦代开始,官员有佩戴金印(金章)的习惯,印纽上系一紫色绶带,两者合二为一,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称为“紫绶金章”。紫藤与金鱼相结合的图式,取“紫”与“金”的同音,在清末广泛流行。金鱼在当时的习俗中也有鸿运当头、B的吉祥含义,紫藤象征绶带,组合起来就寓意着功成名就、高官显爵,虚谷的《紫绶金章图》就是清末海派画家迎合市场需要创作的。类似的“谐音梗”,还有沈铨的《蜂猴图》,以“蜂猴”寓意“封侯”,为古人祈求官运亨通的常见绘画题材;有的还加上马,形成“C”的组合。再比如,猫、蝶因与“耄耋”谐音,带有祝福长寿的吉祥含义;“鹿”与“禄”谐音,以“柏鹿”“松鹿”“鹤鹿同春”为母题创作的作品也广受人们欢迎;从宋代开始,鹌鹑因其“安”的谐音,画家创作中也多有绘制,取其“平安”“安居”之意。18.下列四个短语在构词特点上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百兽率舞 B.三阳开泰 C.紫绶金章 D.鹤鹿同春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熟语。21.“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请简要分析该句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22.请从谐音的角度简要指出下图的寓意。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请从上面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古诗词诵读《无衣》《江城子》)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A2.D3.①角度客观;②文字简约;③事实准确无误。4.①现场感强。文段通过记者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机场迎接毛泽东先生的现场,听到毛泽东先生的声音,看到他与记者握手的场景,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细节描写生动。记者捕捉到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毛泽东先生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着装特点,使读者对毛泽东先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5.①毛泽东赴渝,出乎意料,显示自己的诚意与胆识,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优势。②毛泽东受到重庆广大民众与国际舆论的欢迎,赢得人心,这是民心的优势。③毛泽东展示出亲民的形象,言行彰显从容自信,这是形象的优势。(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塑造人物。江昉讲授时专注于传递诗中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