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2025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2025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2025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2025学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到哪里去了》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是蒸发。2.能说出水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科学探究1.能根据蒸发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水蒸发、蒸发吸热等信息。4.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5.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蒸发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数据。3.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影响水蒸发因素的实验设计。4.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湿布、烧杯、温度计、温水、玻璃片、滴管、秒表学生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晾晒衣服和地上积水消失的图片)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呢?2.提问: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水到哪里去了。(1)引导:请你想一想路面上的雨水都渗到路面下了吗?衣服上的水飞到空气中了吗?(2)假设:我认为路面上的雨水和衣服上的水可能变成了水蒸气。(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思考: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的?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7)解释:湿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备课修改栏(1)引导:请你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6)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7)讨论: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8)小结: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提问: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引导: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让衣服干得更快些,你有哪些方法?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此环节建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2.应用知识,解释现象。(1)出示:教材第4页中的两幅图。凉快些?(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4)小结:夏天教室洒水、待在树林里感觉凉快,是因为水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觉凉快一些。《小水珠从哪里来》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4.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烧杯、热水、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倒入半杯热水,过一会儿杯盖上出现水珠的视频)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会儿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2.提问: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二)作出假设杯子里没有水,杯盖上会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如果杯热的,能生成小水珠吗?2.交流: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假设:我认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和冷的物体接触有关。(三)实验观察1.掌握方法。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别盖在两只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2)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备课修改栏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四)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2.讨论: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3.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五)实践应用1.解释现象。(1)讨论: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2.设计防雾眼镜。(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防雾眼镜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防雾眼镜方案,引《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2.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从水、水蒸气、冰的三态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温度与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信息。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温度与冰融化和水沸腾的信息。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冰融化和水沸腾与什么有关表现出探究兴趣。备课修改栏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实验方案和结论。4.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2.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化;停止加热后,测量水的质量。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它的温度会保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物等(出示冰糕、蒸馏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1.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2.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4.能举例说出科技进步可以降低霜灾对人类生活的影【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黑色外壁的金属杯、温度计、冰、水、盐、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植物叶子表面、瓦砾等出现露和霜的图片。2.讲述: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到了天气寒冷的冬季,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3.提问: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备课修改栏(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露的成因。提问:露是怎样形成的?讨论:露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设:露可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出示实验方法:向500毫升烧杯内加入约300毫升碎冰,并向烧杯内加入凉水至400毫升处;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出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讨论: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了小水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2.探究霜的形成。(1)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那么,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会怎样呢?(2)假设:霜可能是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向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加入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金属杯外壁有什么现象。(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7)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8)总结: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给很短的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探究冰箱里的霜。(1)引导:冰箱的冷冻室很容易出现霜,请你根据霜的形成过程,先预测冰箱里的霜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再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方案,进行探(2)作业: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2.如何预防霜冻。(1)引导: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比一比谁搜集到的信息多。(3)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的霜: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给很短的成小冰晶《雾和云》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2、能根据雾的成因,设计一种除雾方法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雾和云的成因作出有根据的假设2、通过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中雾的成因3、根据生活经验和雾的形成实验推导云的形成情感态度:1、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认识雾和云的成因,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会整理搜集信息,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实验探究和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基于观察,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解释雾的成因,再基于雾的成因推导云的形成难点: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推测雾形成的条件并制造【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露和霜这两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两种自然现象雾和云。出示雾和云图片在春、秋季节的早晨,或者是雨后的清晨,打开窗户,眼前会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人们常说这是起雾了。但是太阳出来以后,雾就消失那么,雾是怎样形成的呢?雾和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吧备课修改栏课题:雾和云(二)探究与发现(1)探究雾的形成问: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雾,在雾中行走时,有什么感受?生: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在雾中行丝和眉毛上会出现一些小水珠。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足够的水蒸气和较低的温度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假设:雾是由水蒸气遇比较冷的空气凝结成小水珠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那么,雾究竟是不是如你们所猜想的由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空气形成的呢?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验证呢?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思路可参考下面这个思路进行根据思路采用组合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评价,选出科学、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广口瓶、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冰块、冰袋、温水、冷水等2、将一个冰袋或冰块先放在瓶口上方约5厘米处,再慢慢移近瓶口,反复做几次。3、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2、用酒精灯加热3、几分钟后,观察杯口有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问:实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冰袋接近瓶口时,会看到冰袋周围有白汽,把冰袋移开,白汽也慢慢散去这个实验说明:广口瓶内的温水蒸发出水蒸气,水蒸气在瓶口遇到冰袋(或冰块)周围的冷空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烧水时,壶口有白汽。冬天向外呼出白汽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春、秋季,白天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气中,夜间由于辐射冷却,气温下降,特别是早晨近地面的空气寒冷,气温较低这时如果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悬浮在低空中,从而形成雾。但是,太阳出来后,温度渐渐回升,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所以,雾也就散了。(2)认识云的形成出示云的图片,我们常常看到天空中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密布。那么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思考:云和雾出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如果水蒸气升到高空会怎样?科学家发现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升高到一定高度时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了云。问:雾和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点:它们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其实是同一种物质。不同点:雾在地表形成,云在高空形成(3)应用与拓展设计除雾方法大雾天气,能见度低,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如何进行除雾呢?请你根据雾的成因,大胆想象,设计一种除雾方法吧。二、板书设计5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雾生于地表;云生于高空第六课《雨和雪》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雨和雪的形成原因2、了解人工降雨过程过程与方法:1、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雨的形成作出有根据的假设2、能够做实验模拟雨的形成3、能根据雨的形成实验推导雪的形成情感态度:1、能表现出对雨、雪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假设、模拟雨的形成进而推导雪的形成难点:尝试制造“雨”并解释雨和雪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与问题前面我们学习的露、霜、雾、云等天气都与水有关,那么还有没有与水有关的天气现象呢?备课修改栏每当天空乌云密布时,我们就知道快要下雨或下雪了,雨和雪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你知道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吗?雨和云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探究雨和雪这两种天气现象吧课题:6雨和雪(二)探究与发现(1)探究雨的形成雨来自哪里?下雨时,天上的云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学生回想下雨前的情景下雨前,天上都会出现厚厚的云,白云变成乌云,且乌云密布。看来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那么,云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云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构成白云又是怎样变成黑云的呢?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构成的,这些小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就会产生云的外观。当小水滴密度足够大,它们就会变成可见的白云;当水滴越来越大时,白云会变成乌云。那么,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金属加热容器、金属桶、塑料罩、铁架台、水等实验方法:1、提前将金属桶里的水冻成冰2、往金属加热容器中倒入水,再将冰桶外面套上塑料罩,悬挂在铁架台3、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刚开始塑料罩内壁上有一层水雾,进而变成小水珠,小水珠逐渐解释:给水加热,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塑料罩内壁上形成水雾,随着水蒸气的凝结,小水珠越来越多,进而小水珠逐渐变大,最后变成水滴落下思考:实验中的各要素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酒精灯模拟太阳;金属加热容器中的水模拟地球表面的水;冰桶模拟高空中的低温环境根据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的雨的成因太阳照射大地,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度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从云中落下来,形成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外,有时还会下雪。讨论:下雨和下雪时的天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能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雨和下雪时的天气相同点:都是空气湿度大,空中云层厚而多;不同点:气温不同,下雨时气温一般高于0℃;下雪时,气温一般低于0℃那么雪是怎样形成的呢?雪形成的条件:大气中含冷的冰晶核(如灰尘颗粒),充分的水汽,气温在0℃以下。降雨和降雪是不同的降水形式,自然界还有一种降水形式-一冰雹那么,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查阅资料,了解冰雹是怎样形成的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会凝结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融解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结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3、要有强的风切变。5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6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冰雹的危害:冰雹灾害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对农业的危害,蔬菜、花卉等较为脆弱的农作物在冰雹天气中所受的危害尤为巨大。此外,冰雹伤人的案例在中国也屡见不鲜。在一些极端天气中,拳头大的冰雹从高空降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拓展认识人工降雨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了尽快扑灭大火,人们根据气象条件利用了人工降雨扑灭了大火。那么,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呢?人工降雨是指在天上有云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过降低云层中的温度,使云中小水滴凝聚形成大水滴,从而实现降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撒播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人工降雨的条件:形成降水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云中引入人工凝结核。对温度在零上的暖云一般使用吸湿性物质如盐粉、尿素、氯化钙等,使云中水汽变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对于温度低于零度的冷云则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银等或者播撒干冰、液体氮气等,使冷云中冰晶数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人工降雨的过程: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一是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云层中的水蒸汽和小水珠都会凝集起来形成大水珠,然后掉下来,便产生了降雨。四、板书设计6雨和雪下雨:云中的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增大,从云中落下下雪:云中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以及小雪花,合并增大,从云中落下《地球上的水循环》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而是循环运动的2、了解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运动的路径过程与方法:1、根据水的三态变化和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析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运动2、结合水在陆地上的流动情况及高空中空气的运动情况,分析水在海洋、大气、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情感态度: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教学重、难点】难点:基于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图片、讨论的方式备课修改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与问题那么,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运动的呢?这一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课堂探究地球上的水循环吧课题:7地球上的水循环(二)探究与发现1、研究陆地水循环首先,我们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一下水的三态变化,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是一个放热过程;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叫作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冰直接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水蒸气直接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结合下图分析自然界中的水陆地水循环:陆地上的水及江河、湖泊中的水蒸发到空中,在高空遇冷凝结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它们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成大水滴或大冰晶,形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再蒸发再凝结,实示意图如右图陆地内水循环的环节:陆地(或者水面)蒸发,植物蒸腾,陆地降水。你能根据陆地水循环的过程,推想海洋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吗?海洋水循环:同理海洋水蒸发到高空,遇冷凝结再降落2、研究海陆水循环结合水在陆地上的流动情况及高空中空气的运动情况,分析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是怎样循环运动的。用箭头和文字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海陆间水循环,也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洋表面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形成地下径流,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水蒸气河拳大海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六个: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思考: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吗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雾或云。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的水,有的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汇聚成江河,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思考: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天气现象?云、雨、雾、露、雪、霜6中天气现象。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础物质之一,一旦失去了水源,生命必然无法存。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稀少,只占了地球总水体的2.53%。其中又有87%的淡水位于冰川,不能利用,而真正能被生物方便使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0.325%左右.但是为什么如此少的淡水资源,却能维持人类,或者说们如此漫长的繁衍时间呢?这其实是因为地球本身的水循环作用。才使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没有发生太大如果地球上的水循环停止了首当其冲的是生存在地面的植物们,绝大多数的植物们都会因为失去了降水而无法生存,有一些植物可以依靠发达的根系,从地下水中获取水源,可是当地球不再降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随着阳光的照射和植物的吸收,水分只会越来越直到彻底干涸。由于植物的死亡,越来越多的食草动物会也会由于缺少食物也被饿死,相应的,食肉动物也无法再捕猎到足够的食草动物,同样会走向死亡。我们的地表将会失去绝大多数的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含量也会减少大概30%,只能依靠着生存在海洋中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主要的氧气。但是由于海水年年遭到蒸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因此海水的含盐量也会越来越多,从而造成海藻大量死亡,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氧气也会因为愈加减少的植物而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得到补充导致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使得温室效应情况加重,温度直线上升。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气温不断升高,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冻土已经融化殆尽。河流不再流动,湖泊的水源也被消耗得干干净净。人类的所有的设施都会瘫痪,秩序也会在逐渐混乱的局面下而彻底崩甚至在越来越干旱的环境下,地球上还会爆发有史3、应用与拓展写一篇科学童话根据图片,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科学童话,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富想象力、更具科学性、更能吸引人。7地球上的水循环陆地水循环海洋水循环海陆空水循环《雨水侵蚀地表》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什么是侵蚀。2.能举例说明雨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科学探究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性的问题。2.能通过模拟实验来获取雨水对地表影响的信息。3.能利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表现出对雨水侵蚀地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4.能说出强降雨对地表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备课修改栏2.提问:你知道这一道道沟壑是怎样形成的吗?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导入新课。(二)作出假设影响呢?根据学生回答做出假设该怎样进行实验呢?壤上。3.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提示:(1)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2)组装模型时要注意沙和土的量以及底部托盘放置(3)实验前提醒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斜坡上土地的形态(四)得出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2.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和其他地方的流水汇合。水流聚在一起力量是很大的,它会不断地带走更多的土壤和岩石,河沟也就不断地被4.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黄土高原地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五)拓展延伸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强降雨带来的危3.作业:将我们搜集的强降雨带来的危害相关资料整理分享。【课下拓展活动】水流对岩石的侵蚀实验材料:相同香皂2块、细绳2根、托盘2个1.将两块相同的香皂用细绳拴住吊起来。将其中一块吊在水龙头旁边的水管上,另一块吊在水龙头的下面2.打开水龙头让水缓慢地滴下来正好落在3.让水龙头滴10分钟,关掉水龙头,观察两块香皂有哪些不思考:如果水龙头继续滴水10分钟,水龙头下面的香息会变成什么样呢?《沙洲的形成》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沙洲的成因。2.能推理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科学探究2.能对沙洲、鹅卵石的形成作出假设。3.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模拟沙洲、鹅卵石形成的实验。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沙洲及鹅卵石的形成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证据,坚持正确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形成集体观点。备课修改栏4.能说出人类对沙洲的好奇是研究其成因的动力。【教学准备】喷壶、水、沙土、托盘、有棱角的小砖块、玻璃瓶、有关流水地貌的图片或课件等。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的鹅卵石、《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2.顺势提问: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本课。(二)作出假设(1)沙洲中的沙石是从哪里来的?(2)沙石在什么情况下会沉降下来?(建议补充一个演示实验,用力晃动装有沙子和水的起转动,然后放在桌子上,过一会水流速度减缓,沙子沉了下来。)(3)大河中的水流速度在什么情况下会减慢?2.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沙洲可能是水流从上游携带来的沙石在水流速度减缓时沉降下来形成的。(三)实验观察1.掌握方法。(1)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或视频,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不要将沙子和水撒到桌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四)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2.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沙洲是怎样形成学生分组讨论,将推想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五)知识运用1.出示:洪水冲刷和搬运的图片2.讨论:推想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引导:课前,我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卵石。你在哪儿找到的卵石?卵石的形状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关于卵石,你都知道什么呢?2.提问: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二)作出假设是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游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两岸有高山。这些高2.讨论:你认为鹅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3.假设:鹅卵石可能是上游的石块在河水的搬运和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三)实验观察2.掌握方法。(1)播放:实验方法视频,提示学生关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什么。(3)出示实验方法将3~4块有棱角的小砖块放入大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沙和半瓶拧紧瓶盖。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记录下来。(4)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3.实验观察。(四)得出结论1.汇报: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2.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五)知识运用讨论: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人类与地表环境》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有2.能说出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带来的后果。3.能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并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建科学探究1.能从黄土高原的成因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备课修改栏2.通过调查、阅读等方式获取有关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的信3.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4.能采用辩论会、宣传方案等方式,呈现活动的结果。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人类改变地表、保护地表环境表现出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设计宣传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能说出人类活动会对地表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教学准备】有关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导入:(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视频或出示相关图片)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很久以前,黄土高原被大量的植被覆盖着,随被面积逐渐缩小,变成沟壑纵横的荒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2.适时提问:你知道人类的哪些活动会改变地表吗?(二)实地调查,获取信息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人类的各种活动对地表有什么影响呢?2.调查:以小组形式调查人类各种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的。(该活动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把调查的资料按照对人类有利或有害进行分类,将结果记录(三)分析信息,得出结论1.讨论:破坏地表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2.阅读:学生阅读“资料”,概括出人类破坏地表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四)运用知识,进行辩论(1)讲述: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粮这一方案,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正方观点:不增加耕地,我们就会挨饿。反方观点:湖面减少,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2.明确任务,做好准备。(1)讲述:正、反双方先分工定辩(确定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明确各自的任务,围绕观点和任务,分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址,供学生查阅。)3.明确要求,进行辩论。观的论点不断补充新的理由;注意把时论过程中双方提出的主要理由及观点记录在下表中。倾听双方的观点及支持或反赞成的理由对的理由,并记录在4.反思评价,活动小结(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选手作答。(2)综合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表扬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辞准确的一方。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表环境的措施吗?针对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地相关信息。(二)获取信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中。(三)整理信息形式新颖。2.整理:学生分组整理资料并制作幻灯片。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幻灯片,其他学生进行评(四)得出结论1.讨论:人类采取的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2.阅读:学生阅读“科学在线”。3.交流:我国采取了哪些防沙治沙的举措?联合国将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目的是什么?(五)知识运用后果,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行为。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地表环境的重要意义吧!宣传主题;根据主题,确定宣传方式(如手抄报、宣传画、幻灯片、网页等);3.作业:课下学生根据要求,搜集资料,制作宣传材料,并进行宣传。4.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种类繁多的植物》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2.能归纳出什么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科学探究1.能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植物茎的有关信息。3.能制订标准对植物进行二歧分类。4.能用科学语言、画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5.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3.能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准备】小截树干、蟋蟀草、《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引导:地球上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它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婀娜多姿。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植物备课修改栏3.提问:你知道怎样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吗?(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1.比较小草和大树。(1)引导: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小草和大树的茎,请观察它们有什(2)出示观察方法:可以从茎的外皮、茎的软硬、茎的支持力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时,可以借助放大镜、小刀等工具,采用解剖标本等方法观(3)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5)讨论:小草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点?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6)小结:像蟋蟀草那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柳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7)讲解: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出示二歧分类法的课件)例如,根据茎的特征,将植物分成两大类: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二歧分类法。你还能确定新的标准对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2.给植物分类。(1)引导:使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时,除了可以根据茎的特征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为标准,把植物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以树叶的形状为标准,把木本植物分为针叶树、阔叶树……下面我们制订不同的标准,(出示教材33页的植物图片)对这些植物进行二歧分类吧。(2)讲述:给植物分类,需要先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点,根据不(3)分类: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图片,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教师巡视指(4)汇报:指定学生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是草本植物,哪些植物是木本植物。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记录。(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互交流,并做好记2.寻找不开花的植物。(1)引导: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不开花的植物,让我们课下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来认识它们,并利用资料卡片或幻灯片呈现出来。(2)作业:学生课后按要求寻找不开花的植物,并制成幻灯片或资料(3)汇报:教师择机引领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观察细胞》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2.能说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科学探究1.能从生物基本构造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细胞形状和结构的信息。3.能用科学语言、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细胞的信息。备课修改栏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状。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4.能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方便了人类观察更微小的世【教学准备】有关细胞的课件、显微镜、洋葱表皮装片等。搜集有关生物细胞的资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2个、卡纸、胶带、【教学过程】镜观察瓶塞软木时,发现了蜂窝状的小房间,他把这些小房间命名为“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生物基本构造的开端。同学们,你们见过细胞吗?2.提问:你们知道细胞的形状和结构吗?(二)认识结构,掌握方法1.观察显微镜,认识结构。(1)引导:一般细胞的体积非常小,用肉眼或放大镜是看不到的,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你知道显微镜由几部分组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吧。(3)小结:显微镜由目镜、物镜、准焦螺旋、反光镜、载物台等组目镜和物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目镜是我们用眼睛观察的地方,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调节镜筒到标本的距离,反光镜可以使光线反射到装片上,载物台是安放装片标本的地方。2.观看录像,掌握方法。(1)引导:同学们了解了显微镜的结构,但是如何使用它进行观察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介绍,思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什(2)播放: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视频。(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镜座与桌沿距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把要观察的装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标本2~3毫米为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慢慢移动载玻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同时右眼看桌面的记录本,做好记录。)(3)记忆:学生回忆使用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三)观察细胞,获取信息1.出示注意事项:一是用显微镜观察时两眼要睁开;二是要细心调反复观察几次;三是观察完洋葱细胞之后,继续观察其他生物的细胞或阅读有关资料。(四)分析信息,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描述洋葱表皮或其他生物体的细胞形状。2.讨论:通过对细胞的观察,你认为生物的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细胞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3.总结:细胞体型微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形状多种多样。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五)技术实践,制作作品1.出示:简易显微镜图片。2.设计: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可以参考书上的方法,鼓励学生创3.播放: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材料、方法和注意事4.制作:学生根据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建议布置学生课下完成5.展示: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观察得更清楚”等方面进行评价。《看不见的微生物》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备课修改栏2.能列举2~3种微生物利与害的实例。3.能说出致病菌和致病病毒的特点。科学探究1.能从生活习惯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微生物的信息。3.能用科学语言、画图、统计图表、幻灯片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3.能说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池塘里的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勤洗手、勤洗澡可以减什么呢?(多媒体播放微生物相关视频出示手上附着微生物的图片)瞧的吗?2.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二)制作观察1.引导:微生物是生物吗?怎样才能看到它们?让我3.制作:学生在小组内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巡视指导。4.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微生(三)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和评价。2.讨论:与植物相比,微生物有哪些特点?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形虫等都是微生物。它们虽然体积微小,形态各异,但依然具有需要食物、(四)拓展应用1.认识细菌和病毒。(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细菌和病毒,它们有什么特点?(2)出示:微生物的种类、身体结构、繁殖方式等内容的课2.布置作业。课后通过访谈、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以下信息物有关;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例子;微生物对动物、植物的影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引导:同学们请大屏幕(多媒体播放宇宙和微生物的相关视频)并配以导入语: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科技在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宏观方面去研究宇宙,一个是向微观发展去研究我们眼睛看不到微生物,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微生物的科学世界去探索未知。益处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小组交流,完善信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并整理好的资料,形成小组统一的观点,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2.认识微生物的危害。(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微生物会引起人类的哪些疾病吧!(2)指定小组代表用幻灯片、资料卡、调查图表等方式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3.认识微生物的益处。(1)引导:微生物只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吗?(2)汇报:指定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补充。4.怎样做才能避免有害的微生物侵入我们的身体。己更健康呢?请同学们判断图中的哪些做法是有利于我们的健康的,并说出自(2)出示:教材第40页中的给伤口消毒和吃被花蝇污染了的食物图片。(建议再补充一些图片,如用脏手揉眼睛、打疫苗、与宠物狗亲密接触、洗澡等内容。)(3)交流: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仲它们都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致病源。请你阅读资料,比较它们有什么不2.阅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和比较。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4.作业:课后搜集更多致病菌和致病病毒的特点《看得见的微生物》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列举出可食用的蘑菇、木耳等真菌。2.能列举1~2种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科学探究1.能从真菌与饮食关系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真菌的信息。3.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4.能采用资料卡片、手抄报等方式呈现探究真菌的过程与结论。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研究蘑菇等真菌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2.能尊重调查结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能体会到可食用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有关真菌的种类和营养价值的课件、可食用真菌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雨后树林中蘑菇的图片)漫步在雨后茂密的树林中,我备课修改栏们在树干底部或朽木上会发现一些形似小伞的蘑菇菌,真菌有些是可食用的,有些是有毒的不可食用。关于真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2.提问:生活中可食用的真菌有哪些?它们对人类有什么益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认识可食用真菌。(1)引导(出示可食用真菌的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带来木耳、蘑菇等实物。)从外部形态上看,木耳、蘑菇这些可食用真菌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吧。(2)讲解: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由几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形状、颜色等)。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可食用真菌的实物。(3)观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和评(教师需要提供汇报的思路,如:按照“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的观察顺序进行汇报,启发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清楚、形象地进行描述。如果有学生说到真菌有根、茎、叶等器官,教师要进行相应解释:真菌没有根、茎、叶的分化。)(5)总结: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灵芝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可食用真菌。尽管它们颜色各异,形状不同,但它们都不是植物,而是微生物。目前已知的可食用真菌有350多种。2.探究可食用真菌有什么营养。(1)引导:课前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索、观察食品包装袋标签等方法查阅了蘑菇、木耳等可食用真菌有哪些营(2)讲解整理资料的方法:筛选:将相关的信息勾画或者简单记下来。概括:对可食用真菌的营养和作用进行概括时,可以简化到一个词或者(3)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将整理的资料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5)讨论:根据调查、整理的信息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6)总结:可食用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如金针菇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免疫力;灵芝、茯苓等真菌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食用真菌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与药材,是宝贵的的生物资源。(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出示毒蘑菇图片)还有一些蘑菇看起来颜色鲜艳,十分漂亮,却毒性极大,误食会导致腹泻,呕吐,甚至死亡。请你阅读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毒蘑菇的特征。2.阅读:小组合作,阅读整理有关毒蘑菇的主要特征的资料。3.制作:将毒蘑菇的主要特征制成宣传画呈现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4.展示:指定学生展示自己的宣传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5.总结:看得见的微生物在为人类提供营养和美味的同时,有些毒蘑菇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成胁。希望同学们科学地认识看得见的微生物,更好《发霉和防霉》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食物发霉的条件。2.能列举1~2种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和技术。备课修改栏科学探究1.能从常见的发霉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生活经验对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3.能根据发霉的条件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4.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发霉与防霉的信息。5.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6.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方法得出结论。7.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食物或物品的发霉条件和防霉方法表现出探究兴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探究发霉条件的实验。3.能坚持观察食物发霉的过程,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5.能意识到防霉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水果等食物(提前半个月准备),有关物体发霉与防霉的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食物发霉的图片)在夏季,常常会看到一些食物、衣物“长毛”、发霉,而在冬季这种现象却不常见。霉是一种微生物,它的生长与其他生物样,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你对发霉的现象有哪些了解呢?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霉呢?(二)联系生活,做出假设1.引导:想-想,生活中放在什么地方的食物容易易发霉?2.假设:我们认为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三)大胆创新,设计实验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3.汇报: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四)实验观察,获取信息1.实验: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记录在《科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由于此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在家实验.课堂重点放在设计实验方案和检验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是否正确上;教师也可以相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提供一些和学生设计一致的实验结果供学生观察。)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五)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2.小结: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六)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提问:除了我们研究的食物发霉外,其他物品会发霉吗?(2)出示:生活中物品发霉的图片(衣物、家具、墙体等)。(3)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其他物品的发霉现象。2.布置作业。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生产、生活中的防霉方法和技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食物发霉后危害人体健康、衣物发得会造2.引导:食品发霉会使食物变质,食用发霉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衣物发霉会造成衣物破损,缩短使用寿命;建筑物发霉会使建筑结构受到侵蚀,带来安全隐患。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发霉的危害呢?3.提问: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是怎样防止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呢?(二)获取信息,形成知识1.引导:(出示教材第45页的图)请大家观察这四幅图片,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分析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对防霉起到了什么作用?2.观察:学生在小组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分析图片的内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4.小结:人们为了防止物品发霉,要运用通风、等技术方法来防止物品发霉。(三)实践应用,设计防霉方案的食品或其他物品。根据食品或其他物品的特点,查阅有关资料或借鉴中的方法来设计(温度、密封、防水、干燥等),并用简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听取别人的意见,汲取他人的长处,修改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防霉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5.总结:大家设计的防霉方案是否能有效防止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课后同学们可以亲自验证,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四)拓展知识,认识保鲜技术1.引导:(出示鱼的保鲜技术发展过程图)同学们,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析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哪些变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5.设计:设计一种新颖、实用的未来食品保鲜技术。(建议课后完成)6.展示:教师择机组织学生展示各自设计的未来食《怎样才省力》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用到特定的工具。2.能说出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可以帮助人们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3.能举例说明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探究1.能从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简单机械的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简述探究结果。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对简单机械进行科学探究的结6.能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呈现对简单机械进行探究的过程与结论。备课修改栏7.能对简单机械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做出反思与评价,并能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重、难点】1.能对简单机械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尊重实验结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得出实验结论。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能说出简单机械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图钉、木板、羊角锤、小铁片、电车(或小车)模型与台阶模型、扳手与待固定的螺丝、石块(或重物)与木棒、升旗台模型、工具箱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导入:出门旅行时,人们一般都会携带比较重的行李箱。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肢体将行李箱提上楼,也可以借助各种机械,比如使用行李箱自带的机械轮、乘坐扶梯或垂直电梯等。2.提问:这些机械有什么作用?能帮助我们省力吗?(二)巧拔图钉,初识机械1.提问:(出示教材第48页拔图钉的图片)同学们,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拔图钉呢?(学生回答:可以直接用手拔,可以借助羊角锤来拔,可以借助小铁片来拔)图钉数量。3.比赛:学生在小组内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拔图钉比赛。然后进行交流,形成小组的初步结果。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5.讨论:哪种方法拔图钉更快更省力?这些方法有什么区别?6.小结:使用羊角锤和小铁片等工具拔的图钉比较多,感觉也非常省力。其实,当羊角锤、小铁片被用来拔出图钉的时候,它们就成了一种简单(三)动手实践,深入探究1.引导: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将比较重的电动车推上台阶、拧紧螺丝帽、撬动巨石、将红旗升上旗杆顶等(出示教材第49页的图片),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地完成这些任务呢?这里有一些实物和模2.实验:学生分组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3.汇报:小组汇报自己的活动结果和依据,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4.讨论: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吗?5.小结:利用木板可以在台阶上形成一个斜坡,我们能轻松省力地将小车推上台阶,我们称这种简单机械为斜面;利用扳手可以轻松省力地拧动螺丝,直至拧紧,我们称这种简单机械为轮轴;利用木棍可以轻松地将石块撬起,我们称这种简单机械为杠杆;利用滑轮和绳子旗升上旗杆顶,我们称这种简单机械为滑轮。杠杆、是常见的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可以帮助人们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四)观察生活,寻找机械1.引导: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物体或装置都运用了简单机械,让我们观察这些图片和实物,找出这些物体或装置中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3.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4.小结:正是由于大量使用了各种简单机械,才较好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有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有些简单机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后面的科学课中,我们将分别围绕这些简单机械进行深入的探究。【知识拓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使用各种机械,机衣着与机械。现代社会,人们的服饰种类繁多,做工精细,数量庞大。得力于人们拥有众多而且工作效率极高的纺织、印染、裁剪、缝制等机械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些服饰的制作过程。饮食与机械。农业生产需要使用耕种、灌溉、施住房与机械。人们建造房屋需要使用木材、钢筋料,这些建筑材料的加工需要使用切割、冶炼、粉碎等各种机械,材料的运输需要使用搬运、装卸、运输等各种机械,而房屋的建造则需要使用挖掘、打桩、起重、搅拌、浇筑等工程机械,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要用到不同的机械才能完成,因此住房和机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常先进的交通运输机械,比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它们有各自的特色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才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如此便捷,变得如此舒适。单机械的组合。这些机械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利。因此,可以说机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撬杠的学问》总第课时【教学目标】备课修改栏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构成、类型及其作科学探究1.能从杠杆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杠杆的相关信息。3.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杠杆实验的相关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5.能对杠杆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杠杆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对实验结论作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4.能说出杠杆及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杠杆尺、钩码、食品模型、食品夹、核桃、核桃夹、食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导入:在生活中,想要移动一块大石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呢?其实,我们借助撬杠,就能轻松地撬起巨石。2.提问:使用撬杠为什么能撬起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二)观察分析,认识杠杆1.讲解:像撬杠这样,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在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使杠杆转动的用力点叫做动力点;阻碍杠杆转动的施力点叫做阻力点。(多媒体出示杠杆的课件)2.提问:我们知道使用撬杠可以轻松地撬动巨石,也就是说使用撬杠可以省力,但是杠杆一定会省力吗?怎样才能省力?(三)掌握方法,实验探究1.讲解实验方法:(1)在杠杆尺左侧,确定一个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观察杠杆尺的变化。(2)在杠杆尺右侧,确定一个动力点,试一试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3)改变动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实验过程中,阻力点不变,改变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分别大于、等于、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每种注意:实验前要调整杠杆尺,保持平衡;实验过程中,要把实验数据及2.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成员汇报实验数据,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4)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先在小组内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果;3.小结: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归纳,我们发现杠杆可以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和大小,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是否省力,杠杆可分为三种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五)应用知识,解释现象解释:撬杠为什么能撬起重物?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确定任务引导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比如:修剪指甲、夹取蛋糕、夹开核桃、称量食盐等。怎样才能轻松省力地完成这些任务呢?让我们选择工具动手试一试吧。(二)明确方法,实践操作1.讲解:每个小组都有一组活动材料,有小蛋糕、核桃、食盐以及四种工具(课件出示图片),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完成这四项杆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并分析是什么类型的杠杆。二是指甲钳是由几种类型杠杆构成的?它们是怎样组合工作的?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是哪种类型的杠杆?活动过程中,请及时进行记录。2.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活动完成后,小组进行交流,形成初步(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操作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2.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比如修剪指甲时,我们使用指甲钳这种复合杠杆就非常方便,两个杠杆组合使用,能够将指甲修剪得非常完美;夹取蛋糕时,我们使用食品夹这种杠杆能够很方便地夹取蛋糕;夹开核桃时,我们使用核桃夹这种省力杠杆,能够轻松夹开核桃坚硬的外壳;称量食盐时,我们借助天平这种杠杆,就能比较精确地称量食盐。同时,在我们身边,人们使用了大量的杠杆类工具,从而非常方便地(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1.讲解: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测定物体的质量。杆秤是以前人们广泛使用的非常便捷的称量工具,天平是直到现在依然广泛使用的更为精确的称量工具。杆秤和天平都是衡器,都是运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下面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杆秤或简易天平。(出示教材第53页的案例图片)2.设计:小组查阅杆秤或天平的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3.制作: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制作杆秤或简易天平。4.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制作的杆秤或简易天平,依据结构合理、精美准确的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知识拓展】衡器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测定器习惯上称为秤。衡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科研、医疗卫生等部门。衡器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秤盘)、传力转换系统(如秤杆)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几部分组成。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秤、电子秤、机电结合秤三大类。机械秤又可以分杠杆秤和弹簧秤,按衡量方法还可以分为非自动秤和自动秤,其主要品种有天平、杆秤、案秤、台秤、地中衡、地上衡、轨道衡、皮带秤、邮政秤、吊秤、配料秤和袋装秤等。衡器发展的重点是电子衡器,程控、群控、电传打印记录、屏幕显示等现代技术的配套使用,使衡器功能更齐全,效率更高。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等组成。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杆秤的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杆秤制作简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但准确度较低。天平天平作为一种衡器,是衡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它依有指针,两端平衡时,两端的质量(重量)相等。现代的天平,越来越精密,《轮轴的秘密》总第课时【教学目标】备课修改栏科学知识1.能说出什么是轮轴。2.能归纳出轮轴的作用。科学探究1.能从轮轴的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从轮轴与杠杆的联系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轮轴的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轮究结果。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教学重、难点】1.能对轮轴的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实验结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对实验结论作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4.能说出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轮轴、测力计、钩码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导入:生活中,我们用手转动门把手就能打开2.提问:为什么用力大小会不同呢?(二)观察比较,认识轮轴1.引导:这是石磨与汽车方向盘的工作示意图(出示动态图或模型),请你先观察石磨的工作过程,看一看石磨上木棍是怎样工作的,想一想石磨上的木棍是不是杠杆,它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分别在什么位置?接着再观察汽车方向盘的工作过程,看一看方向盘又是怎与石磨有什么相同点。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教师巡视指4.讨论:(1)石磨上杠杆(木棍)是怎样工作的?(2)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有哪些相同点?(3)汽车方向盘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5.小结:石磨上的木棍与汽车方向盘其实都是杠杆,它们的工作方式相同,都是围绕一个轴进行转动。方向盘外侧的圆盘是轮,中心是轴。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汽车方向盘使司机能较为轻松、便捷地控制汽车的方(三)实验探究,认识作用1.提问: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杠杆能够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轮轴有什么作用呢?2.假设:我认为轮轴可能有省力的作用。3.播放:轮轴实验方法的课件或视频。提示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和方法。4.出示实验方法:(1)用测力计挂一定数量的钩码,垂直匀速提升一定高度,观察用力(2)将相同数量的钩码挂在轮轴的轴上,测力计挂在轮轴的小轮拉动测力计,将钩码匀速提升至相同高度,观察用力的大小。(3)将测力计挂在大轮上,重复第二步。5.出示注意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