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二首》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散步》中景物的细腻描绘;《荷叶·母亲》中对“荷叶护莲"场景的细致描写,都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荷叶·母亲》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诗歌以孩子的视角展开想象,描绘了孩子变作金色花与母亲嬉闹的几个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却有诗一样的语言,凝练而生动。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又有点调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通过简略的笔墨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疼爱。文章像早起的天空,清澈、明亮、温和,给人清新、愉悦之感。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读懂文章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谊,基本具备通过朗读体现人物情感的能力。但这种体会比较抽象,需要引导立足文本精读品析,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化的语言。学习本文可从以下2个环节展开:一是立足文本,从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等角度朗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读懂文章内涵;二是延伸拓展,播种诗歌种子。朗读泰戈尔的诗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泰戈尔的诗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简介作者

1.PPT呈现泰戈尔金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2.简介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杰出的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改革家、艺术家和教育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思想与作品对东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戈尔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是印度文艺复兴的巨人。他用自己的笔,为印度塑造了现代的精神面貌,也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不朽的遗产。他那些歌颂爱、自然、生命与神性的诗句,至今仍在慰藉和启迪着全球无数读者的心灵。

3.简介“金色花”。“金色花"象征着神圣、美好、纯洁。

二、自主朗读,品析人物形象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谈谈初读印象,文章的感情基调。

预设:文章描写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变作金色花和他妈妈“躲猫猫”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温馨、喜悦、调皮的氛围。

2.明确文体。从标点符号、字词、句子、语段等角度讨论读法,文章怎样表现孩子的调皮可爱?可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分工合作:2人读,1人解释读法,1人解释理由。

散文诗:(阅读提示)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预设:

标点符号:“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问号,非疑而问。要读得轻柔,缓慢,语调上扬,体现孩子与妈妈玩游戏时的调皮与娇憨。

词语: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句中的“突然"要读得轻快,读出孩子的调皮,希望妈妈看见他出现的惊喜;“求你”要读得缓慢、轻柔,读出孩子撒娇的语气,表现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金色花”要重读,“笑嘻嘻"跳舞”要读得欢快、轻柔,读出孩子的高兴、天真可爱。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句中“匿笑”要读得轻柔,欢快,读出孩子与妈妈“躲猫猫"时的狡黠。

句子: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要读得轻柔、缓慢,读得深情,读得娇憨,读出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语段:第4、5小节:要读得轻柔、欢快,语调上扬,读出孩子想悄悄地为妈妈做点事情,报答妈妈的深情。

小结:这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懂事、依恋母亲……的孩子。

阅读秘诀:赏析人物性格特征,可以从标点符号、字词、句子、语段等多角度展开。

3.运用“秘诀”,结合朗读,分析妈妈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

“孩子,你在哪里呀?"问号,要读出延长音,声调上扬,读出妈妈的焦急与担心。

换标点对比朗读:“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气生硬,责怪意味重)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气冷漠,没有温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气温柔,宠溺)

句中的“坏"要轻读,“?”语音要延长,读出妈妈的佯嗔,对孩子的包容。

小结:这是一个温柔、关心、疼爱孩子……的母亲。

三、延伸拓展,初步了解诗风

1.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泰戈尔的诗风。

《孩童之道》(Baby'sWay)(原文选段)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赏析:这首诗以“孩子本属天国"的灵性视角展开,强调孩童因对母亲的爱而自愿滞留人间。诗中“飞上天去”象征孩子未被世俗束缚的自由灵魂,而“倚在妈妈的胸间"则体现对人间温情的依恋。泰戈尔通过孩子的选择,揭示爱是超越自然法则的更高存在。

《纸船》(PaperBoats)原文选段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赏析:孩童通过放纸船的行为,完成与世界的精神对话。纸船既是实物也是象征:承载着自我介绍的愿望,暗喻人类对联结与理解的永恒渴望。结尾“睡仙坐在船里”的想象,将童真与梦境交织,体现泰戈尔对儿童诗意宇宙的守护。

《同情》(Sympathy)原文选段

假如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盘里的东西时,会向我说“不"吗?

你会赶开我,对我说“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吗?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赏析:通过孩子假设自己变成小狗的稚气提问,揭露成人世界无意识的“条件之爱"。孩子以决绝的“永不要你喂我”捍卫平等尊严,暗藏对纯粹之爱的诉求。泰戈尔借孩童逻辑批判世俗情感中的功利性,赞颂无差别的慈悲。

《海边》(OntheSeashore)原文选段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

风暴在无路的天空中飘游,船舶在无轨的海上破碎死亡,死守在无穷的波涛里冲撞。

孩子们却游戏着,在他们海滨的世界里,聚集着枯叶与贝壳,用沙子盖起房屋。

赏析:“风暴"与“船舶破碎”的成人世界危机,与孩子们用枯叶贝壳游戏的场景形成尖锐对比。海滨象征文明边缘,孩童王国在此超越成人世界的混乱逻辑。泰戈尔以永恒童真对照人类社会的短暂冲突,揭示游戏精神对生命苦难的救赎意义。

小结:泰戈尔的诗歌主题:充满哲思、韵律优美,歌颂神性、自然、母爱与童真。

2.微写作:模拟创作,试着写一句或几句小诗。

第一课时学习《荷叶·母亲》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也是一首散文诗。文章以莲花为明线,描述了送莲花、忆莲花、莲花遇雨、荷叶护莲等场景,以“我"的心情变化为暗线,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荷叶·母亲》与《金色花》同为散文诗,都借物抒情,但《荷叶·母亲》是实景描绘,借助联想抒发对母爱的赞美;《金色花》是以孩童视角,借助想象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前者情感深沉、细腻,后者轻快、活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欣赏散文诗的技巧,能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但读文会比较粗糙,容易给文章贴“标签”,缺乏细致推敲,可引导学生抓住阅读“灵感”,培养阅读时对语言的“敏感度”,提升语言感知力,提升阅读水平。

教学设想:

本文线索分明,可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然后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引导学生捕捉“阅读灵感”,从标点、字词、句子、语段等角度赏析,学习作者语言的简洁、清新、细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简介作者

1.PPT呈现诗歌,学生读后简要谈感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又圆又亮,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半是烂漫,半是辉煌,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预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诗人对母爱的赞美。

2.母爱是人类至真至美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看看文章是如何赞美母爱的。

析题:荷叶与母亲并列,就是把荷叶比作母亲,借物抒情。

冰心:(课下注释)

补充:笔名由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主题:“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

地位、影响: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文学风格的开拓者(冰心体)

二、梳理线索,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尝试分析与《金色花》的异同。

预设:

同:都为散文诗,都借物抒情

异:《荷叶·母亲》是实景描绘,借助联想抒发对母爱的赞美;《金色花》是以孩童视角,借助想象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前者情感深沉、细腻,后者轻快、活泼。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内容概括“我”的心情变化

送莲花有些烦闷

忆莲花仍是不适意

莲花遇雨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荷叶护莲深深地受了感动

明线暗线

小结:文章以莲花为明线,描述了送莲花、忆莲花、莲花遇雨、荷叶护莲等场景,以“我"的心情变化为暗线,以荷叶比喻母亲,借物抒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三、捕捉灵感,赏析语句

1.学习捕捉“阅读灵感”,从标点、字词、句子、语段等角度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

标点: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句中破折号,表示转折,“八年没有看莲花”句中有遗憾之意,然后用破折号转换话题,引出故乡,既展现了作者故乡院中莲花的美好,也为下文情绪爆发埋下了伏笔。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句中感叹号表示心情极度的不好,烦躁;破折号表示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句中破折号表示语意跳跃,省略号表示描述省略,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引出文章的主旨句。

词语:

“菡萏”:荷花别称。(补充:荷花别称雅称——芙蕖、莲花、水芝、芙蓉、水宫仙子、

风荷、藕花、朱华、静客)

“攲斜"荫蔽”——用词典雅,语句生动,增强文采。句子: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白莲没有谁庇护,早早凋谢,与下文的红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语段:

第2、3小节,回忆故乡莲花外形的漂亮,又象征家庭的美好。表明作者记忆的深刻,为下文描绘作者的情绪埋下了伏笔。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无遮拦的天空"喻指复杂、艰难、且缺乏保护的世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2.阅读方法小结:

(1)梳理线索

(2)把握情感

(3)品析语言(标点、字词、语句、语段)

四、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朗读下列组诗,感受诗情。

繁星·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