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区域国别学》专业题库- 北极区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探讨_第1页
2025年大学《区域国别学》专业题库- 北极区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探讨_第2页
2025年大学《区域国别学》专业题库- 北极区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探讨_第3页
2025年大学《区域国别学》专业题库- 北极区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探讨_第4页
2025年大学《区域国别学》专业题库- 北极区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区域国别学》专业题库——北极区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探讨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下列哪项不是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A.极地长夜与极昼现象B.漂浮海冰覆盖大面积水域C.高浓度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D.拥有丰富的温带植物群落2.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加快,直接导致哪种生物面临严重的栖息地丧失风险?A.北极熊B.北极狐C.座头鲸D.海象3.《斯瓦尔巴条约》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管理北极地区渔业资源B.规范北极地区的旅游活动C.保护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D.促进北极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4.北极理事会中,负责协调成员国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方面工作的机构是?A.高级别对话B.咨询委员会C.北极监测与评估项目(AMAP)D.北极议会5.某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迁移沉积到北极,这种现象在环境科学中被称为?A.生物富集B.蓄积效应C.超越边界效应D.绝热冷却6.下列哪个国际组织不属于北极理事会正式成员?A.加拿大B.挪威C.中国D.丹麦(代表格陵兰)7.北极地区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A.地表径流携带B.大气沉降C.远洋船舶和海上活动的丢弃D.北极本土居民的日常活动8.哪项研究方法常被用于调查北极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A.遥感卫星监测B.深海钻探C.海洋浮标布放D.标记重捕技术9.北极理事会中,代表北极原住民声音的机构是?A.北极业务委员会B.北极议会C.原住民咨询小组D.高级别对话10.俄罗斯在北极环境保护政策中,强调其对北极地区的“历史权利”和“战略安全利益”,这反映了?A.经济利益优先于环境保护B.意识到北极环境问题的跨国性挑战C.对北极国际治理机制的质疑D.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敏感性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北极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生存带来的主要威胁。2.简述北极理事会的主要职能和局限性。3.简述北极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类型及其一个主要来源。4.为什么说北极环境问题不仅是北极地区的内部事务,也是全球性问题?5.简述区域国别学视角在分析北极环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北极国家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存在的共同利益与主要分歧。2.分析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试卷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D解析: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以苔原植被为主,缺乏茂密的温带植物群落。A、B、C均为北极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2.D解析:海冰是海象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海冰融化导致其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3.C解析:《斯瓦尔巴条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永久中立,并用于和平目的,特别是科学研究,同时保护其自然环境。4.C解析:AMAP(ArcticMonitoringandAssessmentProgramme)是北极理事会下属的常设机构,专门负责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5.C解析:由于北极地区的特殊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污染物容易从低纬度地区迁移并被浓缩沉积在北极,称为超越边界效应。6.C解析:北极理事会的正式成员包括8个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格陵兰、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俄罗斯、美国)和4个观察员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中国是观察员国。7.C解析:随着全球航运活动增加,微塑料通过海洋和大气途径进入北极,是主要的污染物来源之一。8.D解析:标记重捕技术是生态学中常用的研究种群数量、分布和移动规律的方法,适用于海洋生物。9.C解析:原住民咨询小组(PDAC)是北极理事会专门为北极原住民设立的建议机构,代表他们的声音。10.D解析:俄罗斯强调其在北极的历史权利和安全利益,反映了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利益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北极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生存带来的主要威胁。解析:思路:点明气候变化影响海冰。具体阐述海冰减少如何影响其核心食物来源(海豹)的捕食和繁殖。海冰变化是否导致其需要更大范围活动而消耗更多能量。栖息地丧失或改变。答案应包含以上要点。2.简述北极理事会的主要职能和局限性。解析:思路:列出主要职能,如环境监测、应急响应、可持续发展等。指出局限性,如缺乏强制力、决策需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否决权)、主要面向北方国家、原住民和观察员国参与有限等。3.简述北极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类型及其一个主要来源。解析:思路:列举类型,如POPs(多氯联苯等)、重金属(汞、铅等)、石油污染、塑料垃圾、噪音污染等。选择其中一种类型,说明其主要来源,如POPs来自全球大气迁移和历史上的使用,塑料来自海洋运输和陆地垃圾流失。4.为什么说北极环境问题不仅是北极地区的内部事务,也是全球性问题?解析:思路:从物理连接性角度(污染物、海冰变化影响全球气候系统),从全球环境治理角度(需要全球合作应对),从生态安全角度(北极生态健康关乎全球生物多样性),从经济角度(影响全球航运、资源)等方面说明。5.简述区域国别学视角在分析北极环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解析:思路:强调区域国别学关注国家行为体(北极国家、非北极国家)、地缘政治关系、利益冲突与合作、特定国情对政策的影响。结合文化、历史、社会因素分析治理问题。体现跨学科性,连接国际关系、政治、环境科学等。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北极国家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存在的共同利益与主要分歧。解析:思路:*共同利益:首先强调保护北极独特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其共同责任和目标;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共同愿望;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挑战需要合作;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渔业、清洁能源)符合所有国家的长远利益;提升北极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分歧:围绕资源开发(油气、矿产)的竞争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地缘政治竞争(如俄罗斯与美国、加拿大、挪威之间);对国际治理机制的不同解读和参与程度;国家主权与跨界环境管理之间的张力;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矛盾;历史文化认知差异等。论述应结合具体国家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2.分析中国在参与北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解析:思路:*机遇:中国是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有平台参与相关讨论和合作;中国对北极资源(能源、渔业、航运)有潜在需求,参与治理有助于保障这些利益;中国日益增长的科技和资金实力可为北极环境监测和保护研究提供支持;参与治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与北极国家及原住民的合作与交流。*挑战:作为非北极国家,在参与决策和获取敏感信息方面可能面临限制;国际社会可能存在的疑虑和误解(如“资源掠夺”或“环境破坏”担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科技力量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如何平衡自身发展需求与北极环境保护责任;缺乏本土北极环境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