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镇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1_第1页
乡村与城镇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1_第2页
乡村与城镇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1_第3页
乡村与城镇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1_第4页
乡村与城镇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乡村与城镇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运用图文材料,了解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与本质区别。2.运用图文材料,了解城镇与乡村的发展。3.结合具体实例,说出保护城镇特色景观的意义。通过明确聚落的概念,了解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进一步说出城镇与乡村发展变化,同时理解保护传统聚落景观的意义。01课前梳理一、聚落及其空间分布形态1.概念: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我们将其统称为聚落。乡村和城镇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来说,城镇的出现晚于乡村。2.聚落形态:有的聚落因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方式,房屋多零散分布;有的聚落房屋往往集聚在一起,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分布,在河谷、公路等处呈条带状分布。二、乡村景观、城镇景观及其变化1.乡村的概念:乡村是指主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乡村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的村落类型。2.乡村影响因素: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它的民居建筑受当地的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较大。3.城镇概念: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4.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聚落类型规模景观变化乡村较小建筑物低矮且密度较小,道路较稀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周边往往有大面积的农田、果林、鱼塘、草场等乡村景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位置、交通、资源等条件优越的乡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非农产业增多,乡村景观会逐渐变为城镇景观。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本身也会发生变化聚落类型规模景观变化城镇较大建筑物密度较大,高层建筑较多,有许多道路和服务设施,如大型购物商场、医院、学校等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居民不断增多,城镇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同时,随着建设用地的范围扩大,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数量也会不断增加,逐渐演变成城市群三、传统聚落及其保护1.聚落保护的意义: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民情、文化艺术、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等。2.保护措施: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许多聚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我国也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解析02

重难突破

重难点一传统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区气候建筑特点作用西亚(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墙厚窗小隔热防晒东南亚热带雨林(季风)气候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散热防潮排雨防虫蚁北极地区寒带气候低矮无窗户的冰屋防寒保温地区气候建筑特点作用我国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窑洞夏凉冬暖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散热防潮排雨防虫蚁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门窗大,屋顶倾斜通风散热,利于排雨

跟踪训练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以层层错落的吊脚楼为典型建筑。右图为西江千户苗寨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该地道路修建呈“之”字形,主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

)A.人口密度 B.建筑物分布C.气候 D.地形√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A.层层错落,源于地形平坦

B.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C.墙体较厚,利于御寒

D.窗户较少,防止蚊虫进入3.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考虑,西江千户苗寨应(

)A.保护传统风貌,建立村寨博物馆

B.全部拆除,为现代建筑腾出空间C.大力开发商业网点,吸引游客

D.大力发展工业,增加经济收入√√重难点二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1)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3)资源:林、渔、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便于发展各种工业,人口较多,聚落多;反之,资源贫乏的地区,聚落少。

跟踪训练下图为某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据此完成4~5题。

4.决定该村落最初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土壤

C.气候 D.资源√5.下列有关该村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②用地规模不断变大③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④仅沿河流扩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课后练习03

基础巩固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景观所在的地区是(

)A.城镇 B.农村

C.牧村 D.渔村2.在该地区,我们会发现该地(

)A.聚落规模较小 B.居民多从事非农业生产C.民居高大密集 D.道路宽阔,交通运输便利√√3.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的聚落多呈团块状

B.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呈带状C.沿河沿海地区聚落稀疏

D.沙漠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绿洲上√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4.四地景观图中,属于城镇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5.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景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B.乡村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C.城镇人口规模较大,建筑物密度较大

D.城镇先于乡村出现√

能力达标图1为传统苗居竖向分层功能示意图,图2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6.影响图2中的苗寨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人口 D.交通√7.对传统苗居层级结构与分层功能搭配原因的叙述,合理的是(

)①底层修建卫浴,便于排水

②底层养殖牲畜,便于建筑③顶层贮藏粮食,利于防潮

④中层居住居民,利于保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民居与环境主题]“A”形茅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统民居,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图1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资料图,图2为“A”形茅屋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8.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全年温和湿润9.“A”形茅屋的外形设计主要是考虑(

)A.保暖 B.防风

C.防潮 D.排水√√

素养提升10.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城镇乡村(2)图1反映了________的特点,图2反映了________的特点。(3)图3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4)从交通因素分析,图3中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都处在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