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7页(共87页)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与“学而时习之”(《论语》)两句中的“习”字含义不同。B.“皆少之”与“宾客意少舒”(《口技》)两句中的“少”字含义相同。C.“此所谓天府者也”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所谓”含义相同。D.“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中的“从”同“纵”,是合纵的意思,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早年外出求学,游历多年却狼狈而归,遭到家人嘲笑,他深感惭愧,闭门苦读,认为不能因读书多却不能获得尊荣,便找到《阴符》,潜心研读。B.苏秦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王,但均未成功,周显王身边的人轻视他,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厌恶辩士,没有采纳他的建议。C.苏秦游说燕文侯时,分析了燕国的地理优势、军事力量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指出燕国应与赵国合纵亲善,以保国家安全,燕文侯虽觉得有理,但因害怕赵国,并未马上认同。D.苏秦在游说赵肃侯时,详细阐述了秦国对赵国的威胁,认为赵国应与其他国家合纵,否则一旦秦国在崤山以东的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进攻赵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②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5)苏秦在游说各国君主时,采用了哪些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已,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节选自《左传》)【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白白地,与《师说》中的“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相同。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C.矜,指怜悯,与《<老子>四章》中的“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②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选自《左传•隐公三年》,有删改)材料二: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删改)材料三:太史公曰:《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①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襄公,即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坚持“仁义”而战败,被众人唾弃。(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以大夫A之灵B得保首领C以没D先君E若向F与夷G其将何H辞以对?(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同“嘱”,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意思不同B.其,表祈使语气,与《论语》“请问其目”中的“其”意思不同。C.西,向西,与《木兰诗》“坐我西阁床”的“西”用法不同。D.美,赞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穆公生病时召见孔父,打算将王位传给殇公,认为如果不让位那就是丢掉道德,还让自己的儿子到郑国去住。B.太后在宴会上让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景帝当即答应了,后来在袁盎等大臣的劝说下派人刺杀梁王。C.袁盎等大臣耐心引导规劝太后,使太后明白传位给梁王的危害。太后最后放弃自己的想法,并让梁王回到自己的封地。D.《春秋》讥讽宋国的动乱是从宋宣公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弟弟即位开始的。世人对宋襄公泓水之战褒贬不一。(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②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5)材料一中认为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穆公是合乎道义的,为什么《春秋》却要讥讽宋宣公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原因。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孟子仪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节选自《墨子•公孟》①)材料二:儒讥墨以上同②、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③,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韩愈《读<墨子>》)【注】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孔子贤A贤B以四科C进D褒E弟子F疾殁世G而名不称H不上I贤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B.易,文中为“改变”义,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C.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不同。D.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C.韩愈认为孔子同墨子一样也有尚同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十二章》)(5)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佐证?请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干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十八)文本二: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是A而断B断焉C殚力D竭谋E扶颠F持危G以兴H复I为己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B.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字意思相同。C.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附于史传后以阐发议论,而文中指文天祥的遗书。D.信,确实、实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B.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他认为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虽不忍心,但最终还是杀了文天祥。C.文天祥在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因为他能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对此两个文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②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5)两则文本都评价了文天祥以身许国的行为,请分别概括其主要观点。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B.文中的“属”通“嘱”,意思是“交付”,和《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C.“会”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和《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会”意思相同。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暂时留在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言论。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①,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材料二: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公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谖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②、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③,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庞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关羽之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注】①丙吉、陈平:西汉丞相,都不亲理细务。②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③衣带之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主之初A微矣B虽有英雄之姿C而无袁D曹之权E藉F屡挫屡奔(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譬如、比喻,与《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譬”意思相同。B.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C.“见役于曹氏”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不同。D.“乖”,分离、离别,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乖戾”中的“乖”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颙认为,凡事亲力亲为的人,把自己弄得神形疲惫,不是因为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鸡狗,而是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B.王夫之认为杨颙劝说诸葛亮的话很有道理,诸葛亮对杨颙心存感激,也为他的死感到悲伤,但自己却不能按他说的去做。C.刘备分得荆州、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很强盛了,再加上曹操知人善任,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士人争相投奔他。D.江湘和巴蜀的士人都有缺点,虽有像费祎、蒋琬等名人,但像钟繇、杜畿这样的人太少,以致蜀国在政治、财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②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5)对于杨颙的谏言,诸葛亮为何“谢之”但又“不能从”?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比数年来A颇发愤B自惩C艾D悔前E所为F而G聪明H衰耗(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B.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性恶论”。C.“辄复不省”与“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两句中的“辄”意思相同。D.“比读《齐史》”中的“比”与词语“比来”中的“比”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第一段中运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B.材料一第二段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奋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材料二中,秦观说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5)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阐明理由。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相如视A秦王无意B偿赵城C乃前曰D璧有E瑕F请指G示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否”,与《师说》“或师焉,或不焉”的“不”意思相同。B.“负”使……承担,使动用法,与《大学之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同。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与《五石之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以”用法不同。D.固,本来,与《鸿门宴》中“固不如也”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求璧,赵国面临“取吾璧,不予我城”的难题;蔺相如审时度势,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认为,如果不答应给秦国璧,会让赵国处于理亏的境地。B.蔺相如慧眼识破了秦王之意: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狂呼万岁也不是尊重外臣的态度。C.蔺相如与秦王的正面斗争可谓一波三折:相如献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复取璧,秦王诈许城,为二折;相如提出献璧礼仪,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D.对于秦王召唤负责的官吏查看地图的举动,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但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都已经这么做了,就是会给出城池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5)材料二中,王世贞为蔺相如拟设了一段对秦王的说辞,其中包含了一处二难推理,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及拟设结果。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又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已,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绍述无所不学,于辞于声,天得也。铭曰: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节选自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材料二: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魔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长而不有A其藏一钱B妻子告C不足D顾E且笑F曰G我道H盖是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将要、快要,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且”意思相同。B.于,表比较,比,与《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的“于”用法相同。C.靡,倒下、倾倒,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中的“靡”意思不同。D.关,关系、牵涉,与《蜀道难》“一夫当关”中的“关”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详细罗列了樊绍述的各类著作,表明其文章成就之大,也在此基础上表达了韩愈自己的古文创作主张。B.樊绍述以金部郎中身份到南方传告宪宗皇帝逝世的哀讯,回京谈及某帅治理不善,某帅因而被罢官,出京做了绵州刺史。C.材料一中韩愈用短短9句63字就申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材料二苏轼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了韩愈的道德文章。D.材料一有述有评,寓评于述,亲切可感;材料二以评为主,除表达对逝者的崇敬,也不乏对现实的批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②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5)为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辞,谓“谀墓”。材料一韩愈谀墓的目的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选自《孟子•离娄上》)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由此A观之B君不行C仁政D而富之E皆弃F于孔子者也G况于为之强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B.“桀纣之失天下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之”字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旷安宅而弗居”中的“旷”字与“先诚其意”(《大学之道》)中的“诚”活用类型是一样的D.“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为”和“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货”字意义不一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5)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臣光曰: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减)材料二: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为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节选自《李广论》,有删减)(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小人之情A乐于安肆B而昧于近祸C彼既以程不识D为烦扰而乐于从广E且将仇F其上而不服(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苦:以……为苦,与《<老子>四章》“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B.治:治理、管理,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中的“治”意思相同。C.而:表假设,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而”用法不同。D.率:统帅,与《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守边名将,二人治军风格截然相反,李广简易而程不识重规矩,但守边结果却是殊途同归。B.程不识认为李广所带的士兵平时太过悠闲安乐,即使愿意拼死作战,但战斗力太弱,无法应对敌方的突然侵袭。C.司马光认为简易治军的方法不能作为效仿的榜样,这种方法李广用可以,但用在其他将领身上则败亡的风险极大。D.材料二认为李广的部将有很多都被封侯,唯独李广不得重用提拔乃至最后自杀,是因为他带兵不用严苛的军纪。(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②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5)对李广带兵这件事,两则材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殊俗之民A有似B于此C其所为D欲E同F其所为G异(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合乎、适应,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的“要”意思相同。B.亏,违背、不适应,与《兼爱》中“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的“亏”字意思不同。C.有司,常用来泛指官吏,《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授之于有司”的用法与此相同。D.务,务必、一定,与现在所说的“当务之急”中“务”的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察堂下阴影就能知道日月的运行,看到瓶里的水结冰就能明白天下已经寒冷,有道的人能由见到的推知见不到的,也比常人更懂得运用此道。B.荆人只注重考察过去,而没有及时注意情况的变化,所以失败了;楚人渡江,情况一直都在变,而其行动却不随情况而变,实在让人觉得糊涂。C.治国要明察当今时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就如良医面对病情的变化用药也会变,但庸医却病变药不变,导致本来能长寿的人也可能短命。D.不敢议论法度和死守法度的,都称不上是贤明的君主,因此七十一位圣明的国君都认为先王之法有许多弊端,从而制定了适应各自时代的法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5)本文提出了“察今”的主张,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后人立法需要“察今”的理由。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孔丛子•记义》材料二: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五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班固《文艺志•诸子略》(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写上正确的字母。季孙以夫子A贫B故C致粟D夫子受之E而以施F人G无N乃非季孙之意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受而不辞者”与《孟子》“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所以”用法相同。B.“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与《论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之”用法不同。C.“固犹为之”的“固”与庄子《五石之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义相同。D.“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重意尚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出仕享有俸禄却不营营于财富。B.宰予认为孔子为人,道可行的时候就乐于治理国家,否则就明哲保身。C.孔子否定了子贡而赞成宰予的评价,因为他认为宰予可贵之处在真实。D.班固认为糊涂的人偏离儒家的奥义,而邪僻的人会迎合时俗曲解经典。(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②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5)班固说“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孔子哪些行为符合其观点。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以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与“学而时习之”(《论语》)两句中的“习”字含义不同。B.“皆少之”与“宾客意少舒”(《口技》)两句中的“少”字含义相同。C.“此所谓天府者也”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所谓”含义相同。D.“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中的“从”同“纵”,是合纵的意思,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秦早年外出求学,游历多年却狼狈而归,遭到家人嘲笑,他深感惭愧,闭门苦读,认为不能因读书多却不能获得尊荣,便找到《阴符》,潜心研读。B.苏秦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王,但均未成功,周显王身边的人轻视他,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厌恶辩士,没有采纳他的建议。C.苏秦游说燕文侯时,分析了燕国的地理优势、军事力量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指出燕国应与赵国合纵亲善,以保国家安全,燕文侯虽觉得有理,但因害怕赵国,并未马上认同。D.苏秦在游说赵肃侯时,详细阐述了秦国对赵国的威胁,认为赵国应与其他国家合纵,否则一旦秦国在崤山以东的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进攻赵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②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5)苏秦在游说各国君主时,采用了哪些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答案】(1)A(2)B(3)C(4)①燕国不被敌国侵犯,不遭遇战争的原因,是赵国在它的南面作为屏障。②所以英明的君主对外要估量敌人的强弱,对内要推测士兵们是否贤能,不必等到两军交锋,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5)①分析各国地理、军事等实际情况,如分析燕国的地理优势、与周边国家关系等。②指出各国面临的威胁,如向赵肃侯阐述秦国对赵国的威胁。③提出合纵策略,主张各国联合以保安全,如建议燕文侯与赵合纵亲善。【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我听说尧没有三个男子的封地,舜没有一尺见方的土地,却拥有了天下;禹没有百人的部众,却能在诸侯中称王;商汤、周武王的士兵不超过三千人,战车不超过三百辆,步兵不超过三万人,却能立为天子,确实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治国的方法。“尧无三夫之分”与“舜无咫尺之地”是对称结构,各自独立,排除BD;“车不过三百乘”与“卒不过三万”为对称句式,不能合并,排除C。故选A。(2)B.错误。“少”,轻视。句意:显王左右轻视苏秦;“少”,稍微。句意: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下来。故选B。(3)C.“燕文侯虽觉得有理,但因害怕赵国,并未马上认同”错误。由材料“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可知,燕文侯承诺“请以国从”(愿举国听从),未因害怕赵国而犹豫。故选C。(4)①“所以”,……的原因;“犯寇”,被敌国侵犯;“被甲兵”,遭遇战争;“以……为蔽”,因……作为屏障。译文:燕国不被敌国侵犯,不遭遇战争的原因,是赵国在它的南面作为屏障。②“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度”,推测;“相当”,交锋;“机”,关键。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对外要估量敌人的强弱,对内要推测士兵们是否贤能,不必等到两军交锋,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5)①对燕国,“以赵之为蔽其南”,强调赵国是其天然屏障;对赵国,“秦甲渡河逾漳……兵必战于邯郸之下”,指出秦国威胁的紧迫性,可概括为苏秦从各国地理、军事等实际情况,进行游说。②对燕国,“战于百里之内”,警告赵国近在咫尺,威胁远大于秦国;对赵国:推演秦扩张路径,说明孤立则“必举兵而向赵”,可概括为,苏秦从各国面临的威胁角度,进行游说。③“诚得其道也”,引用尧、舜、禹、汤武以弱胜强的先例和“胜败存亡之机形于胸中”可概括为,苏秦建议要有大局观、应提前预判局势,具体提出合纵的解决办法,主张各国联合以保安全。答案:(1)A(2)B(3)C(4)①燕国不被敌国侵犯,不遭遇战争的原因,是赵国在它的南面作为屏障。②所以英明的君主对外要估量敌人的强弱,对内要推测士兵们是否贤能,不必等到两军交锋,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5)①分析各国地理、军事等实际情况,如分析燕国的地理优势、与周边国家关系等。②指出各国面临的威胁,如向赵肃侯阐述秦国对赵国的威胁。③提出合纵策略,主张各国联合以保安全,如建议燕文侯与赵合纵亲善。参考译文: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向东到齐国求学,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外出游历了好几年,非常困窘地回到家里。兄弟、嫂子、妹妹、妻妾都暗地里嘲笑他,说:“周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作为要务。如今你放弃本业而去搬弄口舌,陷入困窘,不也是应该的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很惭愧,暗自伤心,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翻阅一遍。说:“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尊荣,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从书中揣摩出许多道理,说:“这些可以用来游说当代的君主了。”他求见周显王游说。周显王身边的人一向熟悉苏秦,都轻视他。周显王不相信他。于是苏秦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去世了。他游说秦惠王说:“秦国是四面险阻的国家,被群山环绕,以渭水为衣带,东面有函谷关和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有代郡和马邑,这是天然的府库啊。凭借秦国众多的百姓,严明的军事训练,可以吞并天下,称帝来统治天下。”秦王说:“鸟的羽毛还没有长成,不可以高飞;国家的法度还没有严明,不可以兼并天下。”秦国刚刚诛杀了商鞅,厌恶辩士,不任用苏秦。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他的弟弟赵成做相国,号称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离开赵国,游历燕国,过了一年多才有机会见到燕文侯。他游说燕文侯说:“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面有呼沱河、易水,土地方圆二千多里,披甲的士兵几十万,战车六百辆,骑兵六千匹,粮食可以支撑好几年。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国家安乐无事,见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况,没有能超过燕国的。大王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敌寇侵犯、不被战争侵扰,是因为赵国在它的南面作为屏障。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攻下燕国的城邑,秦国考虑到本来就不能守住它。如今赵国攻打燕国,发布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的军队就会驻扎在东垣了。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会抵达国都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威胁,谋划没有比这更错误的了。因此希望大王和赵国合纵亲善,天下联合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说:“您说得对,但是我的国家弱小,西面迫近强大的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国、赵国都是强国。您一定要用合纵的策略来使燕国安定,我请求让国家听从您的安排。”于是燕文侯资助苏秦车马、钱财和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这时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就趁机游说赵肃侯说:“如今大王如果亲附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会削弱韩国、魏国;如果亲附齐国,那么齐国一定会削弱楚国、魏国。魏国被削弱就会割让河外之地,韩国被削弱就会献出宜阳,宜阳献出后,上郡就会断绝;河外之地被割让,道路就会不通;楚国被削弱,赵国就没有外援了。这三种策略,不能不仔细谋划啊。胁迫韩国包围周都,那么赵国就要亲自出兵了;占据卫国,夺取卷地,那么齐国一定会向秦国朝拜。秦国在崤山以东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一定会发兵指向赵国了。秦国的军队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军队一定会在邯郸城下作战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事情啊。我听说尧没有三个男子的封地,舜没有一尺见方的土地,却拥有了天下;禹没有百人的部众,却能在诸侯中称王;商汤、周武王的士兵不超过三千人,战车不超过三百辆,步兵不超过三万人,却能立为天子,确实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治国的方法。所以英明的君主对外估量敌人的强弱,对内衡量自己士兵的贤能与否,不等两军对阵,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在心中形成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