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1页
DB50∕T 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2页
DB50∕T 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3页
DB50∕T 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4页
DB50∕T 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43.040

CCSM10

50

重庆市地方标准

DB50/T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

及试验方法

2024-12-23发布2025-03-23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0/T1775—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

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重庆)有限公司、

佛吉亚歌乐电子(重庆)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邓文山、周桂容、郭迪军、谢姜陵、张晓龙、毛叶平、易纲、李雪梅、奚杨、

杨磊、周徐、周光涛、蔺承果、付春晖、王雄、刘俊彤、汤轲、晏靖、王春翔、陈睿、方东旭、杜部致、

褚文博、彭银万、沈斌、杨林、陈浩、薛晓宇、段成民。

I

DB50/T1775—2024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带有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功能的M1类、N1类车辆性能评估,其他类型车辆可参

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被测车辆vehicleundertest

支持车联网移动通信功能的车辆。

3.2

参考金机referencegoldendevice

具备天线等配件且性能良好的智能网联终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车载终端等,品牌与

型号宜参考中国运营商网络性能测试的选型,用于与被测车辆进行测试对比。

3.3

测试上位机uppercomputerfortest

用于测试和调试的计算机。与测试设备相连并进行通信,配置测试参数、执行测试程序、获取测试

数据。

3.4

测试软件softwarefortest

运行于测试上位机的软件,采集移动通信指标信息。具备自动采集测试数据、数据统计、日志回放

等功能。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

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

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

5技术要求

5.1功能要求

1

DB50/T1775—2024

参考6.1,除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外所有场景应能正常使用车辆搭载应用,

包括但不限于在线音乐播放、在线导航、eCall呼叫、视频播放等。经过多个小区,能实现正常小区切

换,无反复掉线情况。

5.2性能要求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表

指标类别指标名称指标要求

平均RSRP(5G)≥参考金机-4dB

平均SINR(5G)≥参考金机-2dB

平均RSRP(4G)≥参考金机-4dB

平均SINR(4G)≥参考金机-2dB

网内切换成功率(5G)≥参考金机成功率×0.9

网内切换时延(5G)≤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5G和4G切换成功率≥参考金机成功率×0.9

基础无线通信5G和4G切换时延≤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性能指标5G和4G重定向成功率≥参考金机成功率×0.9

5G和4G重定向时延≤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网内切换成功率(4G)≥参考金机成功率×0.9

网内切换时延(4G)≤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注册成功率(5G)≥参考金机成功率×0.9

平均注册时延(5G)≤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接入成功率(4G)≥参考金机成功率×0.9

平均接入时延(4G)≤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Ping成功率≥参考金机成功率×0.9

Ping平均时延≤参考金机时延×1.2或≤参考金机时延+15ms

Ping丢包率≤参考金机丢包率×1.1

Ping时延抖动≤参考金机时延抖动×1.1

上传业务成功率≥参考金机成功率×0.9

上传业务平均速率≥参考金机速率×0.8

业务性能指标下载业务成功率≥参考金机成功率×0.9

下载业务平均速率≥参考金机速率×0.8

视频播放成功率≥参考金机成功率×0.9

视频播放平均缓冲时长≤参考金机缓冲时长×1.2

视频播放平均缓冲速率≥参考金机缓冲速率×0.8

视频播放卡顿次数≤参考金机卡顿次数×1.1或≤参考金机卡顿次数+1次

掉线后恢复时长(下载业务)≤参考金机恢复时长×1.2

6试验条件

6.1测试环境和场景

2

DB50/T1775—2024

含定点测试和移动性测试两种方式。

定点测试场景选择开阔区,-85dBm≤RSRP<-75dBm且15dB≤SINR<20dB,车辆保持静止。

移动性测试场景包括城市道路、山路、隧道、高速公路等场景,见附录A。测试时,车速应该根据

实际道路情况调整且符合道路限速规定,尽量保持匀速。在测试过程中,选择的测试路线应均匀覆盖整

个测试区域,并避免重复。

6.2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由被测车辆、参考金机、测试上位机和测试软件组成,测试系统连接图见图1;其中被测

车辆和参考金机内置流量充足(测试过程中,不会因为流量用完以及限速导致测试不准确情况)的SIM

测试卡,且为同一运营商,参考金机放置在车辆右前仪表台或者用支架固定在右前车窗。被测车辆与参

考金机在相同条件下通过多场景测试并进行通信性能指标的对比。

图1测试系统连接图

7试验方法

7.1基本要求

针对本文件7.2~7.8节,每个场景重复次数不少于3次,Ping业务指标和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计算的最少样本量见附录B.3。

7.2基础无线性能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进行基础无线性能测试;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车辆的网络状态;

c)按照5.2表1记录并计算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d)重复步骤a)~步骤c),直至所有场景〔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除外〕

完成测试。

注:因各地运营商限定时间内接入次数要求,循环次数限值建议咨询当地运营商。

7.3基于Ping业务的性能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Ping业务;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终端的网络状态;

c)记录并计算Ping平均时延、时延抖动、Ping成功率、丢包率以及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3

DB50/T1775—2024

d)重复步骤a)~步骤c),直至所有场景〔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除外〕

完成测试。

7.4基于上传业务的性能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上传业务,上传数

据包大小不小于1GB;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终端的网络状态;

c)记录并计算上传业务成功率、上传业务平均速率以及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d)重复步骤a)~步骤c),直至所有场景〔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除外〕

均完成测试。

7.5基于下载业务的性能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下载业务,下载数

据包大小不小于5GB;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终端的网络状态;

c)记录并计算下载业务成功率、下载业务平均速率以及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d)重复步骤a)~步骤c),直至所有场景〔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除外〕

均完成测试。

7.6基于上传/下载业务的并行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上传/下载并行业务;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终端的网络状态;

c)记录并计算上传业务成功率、上传业务平均速率、下载业务成功率、下载业务平均速率以及

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d)重复步骤a)~步骤c),直至所有场景〔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除外〕

均完成测试。

7.7基于视频播放业务的性能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视频播放业务,视

频播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终端的网络状态;

c)记录视频播放成功率、视频播放平均缓冲速率、视频播放卡顿次数、视频播放平均缓冲时长

以及基础无线通信性能指标;

d)重复步骤a)~步骤c),直至所有场景〔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除外〕

均完成测试。

7.8可靠性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4

DB50/T1775—2024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下载业务或者Ping

业务;

b)将被测车辆开进屏蔽室、暗室或其他无网络环境〔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

景〕,确保被测车辆和参考金机网络掉线。待网络恢复正常后,被测车辆能够重新建立RRC

连接,并且下载业务或者Ping业务恢复正常;

c)记录并计算掉线后恢复时长、平均下载速率指标。

7.9稳定性测试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起始状态:被测车辆与参考金机连接到同一个测试上位机,同时重复发起下载业务或者Ping

业务;

b)按照6.1选择不同的测试场景,持续2h以上,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被测终端的网络状态;

c)记录并计算下载业务成功率(下载业务)、下载业务平均速率(下载业务),Ping成功率(Ping

业务)、Ping时延(Ping业务)指标。

5

DB50/T1775—2024

A

A

附录A

(资料性)

测试场景

A.1城区道路

城区道路场景,是指在城市的建筑、人员密集区域,无线信号受到建筑物阻挡情况严重,大多数为

非视距传播环境。本场景中基站密度较高(网络覆盖率较高),道路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较多。

A.2城市峡谷

城市峡谷场景,是指两座高耸的建筑物或山脉之间形成的峡谷地形,两侧常有高楼大厦或者陡峭的

山壁,峡谷地形通常会在城市中心或者市区附近出现,道路通常较窄,车辆通行受限。由于地势的限制,

无线信号受到建筑物阻挡情况严重,覆盖范围较小,信号质量较差,此场景道路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

较多。

A.3滨江路

滨江路场景,是指沿江边修建,道路宽阔,车辆流量相对较大的道路,道路的一侧有许多高楼大厦、

商业建筑和住宅区。因为一侧靠江,基站只能部署在滨江路沿线的建筑物上,无法在道路两侧部署,同

时无线信号的传播容易受到江面反射等干扰。

A.4郊区

郊区场景,是指在郊区的建筑、人员稀疏区域,无线信号基本无建筑物阻挡情况,大多数为视距传

播环境。本场景中基站密度较低(网络覆盖率较低),道路车辆较少。

A.5山路

山路场景,是指山路通常位于山区或者山脉中,地势起伏,道路曲折,山路两旁通常有山峰、树木

和植被覆盖。由于地势的限制,山路可能较为狭窄,信号覆盖范围较小,由于山区的地形起伏和遮挡物

的存在,无线信号的传播会受到较大的阻挡。本场景中基站密度较低(网络覆盖率较低),道路车辆较

少。

A.6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场景,是指一种专门用于快速交通的道路,道路宽敞平坦,允许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

基站的位置分布相对较为密集,由于道路的开阔性和相对平坦的地形,无线信号基本无任何阻挡情况。

A.7桥梁

桥梁场景,是指为了连接两岸而建造的桥梁,在桥梁附近,基站的位置分布相对较密集,无线信号

阻挡较少,桥梁的主体结构和桥墩等可能会对信号传播产生一定的阻碍,此场景道路车辆较多。

A.8山岭隧道

山岭隧道场景,是指为了穿越山脉而建造的隧道,通常位于山脉之间。基站通常会设置在隧道的两

端,隧道内部信号传播可能会受到限制,在出现信号盲区或车速较快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终端掉线,

此场景道路车辆较多。

6

DB50/T1775—2024

A.9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场景包括高铁站、机场等,附近基站的位置分布相对较密集,人员密集,附近的道路车辆

情况通常较为繁忙,建筑物和车辆可能会对无线信号产生一定的干扰。此场景道路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

者较多。

A.10室内地下停车场

室内地下停车场场景,一般指有室内基站建设的地下停车场,通常基站会设置在停车场的出入口或

者中央区域,无线信号传播受到混凝土、钢结构和其他障碍物的阻挡严重,附近的道路车辆情况通常较

为繁忙,此场景道路车辆较多。

A.11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进入网络覆盖极差的区域(如:暗室、屏蔽室、无室内基站建设的地下停车场、

偏远山区等)时造成终端掉线,网络连接中断至网络连接逐渐恢复的过程。

A.12移动性测试场景推荐速度

移动性测试场景推荐速度见表A.1。

表A.1推荐速度细分类别表

场景推荐速度

城区道路30km/h~60km/h

城市峡谷30km/h~60km/h

滨江路30km/h~60km/h

郊区30km/h~70km/h

山路30km/h~60km/h

高速公路80km/h~120km/h

桥梁30km/h~100km/h

山岭隧道30km/h~70km/h

交通枢纽5km/h~30km/h

室内地下停车场5km/h~20km/h

网络覆盖极差场景(掉线)逐渐恢复的场景5km/h~20km/h

7

DB50/T1775—2024

附录B

(资料性)

指标计算公式

B.1基础无线性能

B.1.1平均RSRP

分别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RSRP(5G)、RSRP(4G)总采样数据个数和每个采样点的数值。指标计

算公式为:

R

R=..................................(B.1)

N

式中:

R——平均RSRP,单位为dBm;

R——单个采样点的数值,单位为dBm;

N——总采样数据个数。

B.1.2平均SINR

分别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SINR(5G)、SINR(4G)总采样数据个数和每个采样点的数值。指标计

算公式为:

S

S=..................................(B.2)

N

式中:

S——平均SINR,单位为dB;

S——单个采样点的数值,单位为dB;

N——总采样数据个数。

B.1.3注册(接入)成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注册(接入)请求次数和注册(接入)成功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Ncs

Ratecs=100%.............................(B.3)

Ncr

式中:

Ratecs——注册(接入)成功率;

Ncr——注册(接入)成功次数;

Ncr——注册(接入)请求次数。

B.1.4注册(接入)时延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注册(接入)成功次数和单次注册(接入)请求到注册(接入)完成时间。指

标计算公式为:

T

c.................................(B.4)

Tc

Ncs

式中:

——平均注册(接入)时延,单位为ms;

Tc

8

DB50/T1775—2024

Tc——单次注册(接入)时延,单位为ms;

——注册(接入)成功次数。

Ncs

B.1.5切换(重定向)成功率

分别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网内切换(5G)、网内切换(4G)、5G和4G切换(重定向)的请求次数

和成功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Nms

Ratems100%.............................(B.5)

Nmr

式中:

——注册(接入)成功率;

Ratems

——注册(接入)成功次数;

Nms

——注册(接入)请求次数。

Nmr

B.1.6切换(重定向)时延

分别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网内切换(5G)、网内切换(4G)、5G和4G切换(重定向)成功次数和

单次切换(重定向)请求到切换(重定向)完成时间。指标计算公式为:

T

m.................................(B.6)

Tm

Nms

式中:

——平均切换(重定向)时延,单位为ms;

Tm

——单次切换(重定向)时延,单位为ms;

Tm

——切换(重定向)成功次数。

Nms

B.2业务性能

B.2.1Ping成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Ping请求次数和成功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N

ps.............................(B.7)

Rateps100%

Npr

式中:

——Ping成功率;

Ratepf

——Ping成功次数;

Nps

——Ping请求次数。

Npr

B.2.2Ping丢包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Ping请求次数和失败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Ratepf1Rateps.............................(B.8)

式中:

——Ping丢包率;

Ratepf

——Ping成功率;

Ratepf

B.2.3Ping时延

9

DB50/T1775—2024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Ping成功次数和单次Ping业务返回时延。指标计算公式为:

T

p.................................(B.9)

Tp

Nps

式中:

——平均Ping时延,单位为ms;

Tp

——单次Ping时延,单位为ms;

Tp

——Ping成功次数。

Nps

B.2.4Ping时延抖动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Ping成功次数和相邻两个Ping包返回时延的差值。指标计算公式为:

Nps

|Ti+1-Ti|............................(B.10)

i1

Tpshake

Nps1

式中:

——平均Ping时延抖动,单位为ms;

Tpshake

——相邻两个ping包返回时延的差值的绝对值,单位为ms;

|Ti1Ti|

Nps——Ping成功次数。

B.2.5上传业务成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上传业务请求次数和上传业务成功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N

ups...........................(B.11)

Rateups100%

Nupr

式中:

——上传业务成功率;

Rateups

——上传业务成功次数;

Nups

——上传业务请求次数。

Nupr

B.2.6上传业务平均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成功上传业务总数据量和总时长。指标计算公式为:

D

up...............................(B.12)

Vup

Tup

式中:

——上传业务平均速率,单位为Mbps;

Vup

——单次上传业务的数据,单位为Mbit;

Dup

Tup——上传业务总时长。

10

DB50/T1775—2024

B.2.7下载业务成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下载业务请求次数和下载业务成功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N

downs.........................(B.13)

Ratedowns100%

Ndownr

式中:

Ratedowns——下载业务成功率;

——下载业务成功次数;

Ndowns

——下载业务请求次数。

Ndownr

B.2.8下载业务平均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成功下载业务总数据量和总时长。指标计算公式为:

D

down.............................(B.14)

Vdown

Tdown

式中:

——下载业务平均速率,单位为Mbps;

Vdown

Ddown——单次下载业务的数据,单位为Mbit;

——下载业务总时长。

Tdown

B.2.9视频播放成功率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视频播放请求次数和视频播放成功次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N

videos.........................(B.15)

Ratevideos100%

Nvideor

式中:

Ratevideos——视频播放成功率;

Nvideos——视频播放成功次数;

Nvideor——视频播放请求次数。

B.2.10视频播放缓冲时长

统计测试系统记录的视频播放成功次数和单次视频播放缓冲时长(视频播放器缓冲区开始缓冲到缓

冲停止的时间差)。指标计算公式为:

Nvideos

...............................(B.16)

TvbTi

i1

式中:

Tvb——视频播放缓冲总时长;

Ti——单次视频播放缓冲时长;

Nvideos——视频播放成功次数。

B.2.11视频播放缓冲速率

11

DB50/T1775—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