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3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过程与方法: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祖国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2.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弄清文本脉络,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1.出示课件:(文中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2.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根据个人了解答:美丽、举世闻名等。)二、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2.厘清文章脉络。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再列个提纲,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3.说说课文中对圆明园的评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指名说,并出示)(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2)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多么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感再来读读这些句子。设计意图:让学生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学习列提纲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三、走进圆明园,体会辉煌。(第2—4自然段)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看看圆明园里有什么。(2)圆明园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美吗?读出你的感觉来!(3)漫步园内,有什么感受?2.学生自学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师:老师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将园内建筑进行分类,你能口头填出相关的内容吗?出示课件:教师引读,全班齐读。圆明园中的建筑风格各异:有,也有;有,也有。
圆明园中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建筑,如、、;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建筑,如、
。
圆明园建筑中西合璧,不仅有,还有。
4.出示课件:(圆明园三维复原图)这么大,这么美的园林,汇集了天下的胜景和名园的精华,你们想去看看吗?5.师:圆明园既有城市景象,又有乡村风光,既有民族建筑,又有西洋景观,把这人间最美的景都尽收园中,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怎能不发出赞叹呢?出示课件:全班齐读“漫步园内……”这时,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此句)6.过渡:除了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如此感叹、赞美,圆明园中还有什么更让我们自豪与惊叹呢?7.出示课件:自学提示: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历史文物?(2)“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不但写出了所藏文物历史悠久,朝代众多,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品种丰富,强调了它的价值之高和收藏不易,说明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8.出示课件:(资料)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等。9.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出示课件: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来形容?(价值连城、无价之宝等)10.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承载了中华上下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以课文中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及时补充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四、课堂小结。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它却被烧毁了,是被谁烧毁的?我们下节课继续讲。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精读、品读,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3.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2.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掉了,究竟是谁毁灭了圆明园?怎样毁灭的?我们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问题的探究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二、走进文本,痛恨毁灭。1.出示课件,学生自学:谁毁灭了圆明园?怎样毁灭的?画出令你触目惊心的词语,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体会。2.交流汇报。(1)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掠、搬、毁、烧”。)(2)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凡是、统统、任意破坏、毁掉、连烧三天、笼罩等)感受侵略者的残暴、野蛮、霸道、无耻……3.带着愤怒的心情读第5自然段。4.侵略者在掠夺、破坏之余,为了销毁罪证,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5.至此,圆明园“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6.出示课件:(书中的句子)用变化了的连接词说话。比如,“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7.再读课文,升华情感。8.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那么,圆明园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9.现在你明白了,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没有这些“有”,怎么能体会到“举世闻名”,怎么能体会到博物馆、艺术馆、园林瑰宝、建筑精华的金碧辉煌?正因为深切体会到这些“有”,才会让人更加痛心。)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英法联军的罪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对侵略者的憎恨。三、回扣理解第1自然段。1.过渡语: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呢?出示课件:“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齐读)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生:不可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3.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两个)4.读了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损失太大了)四、拓展阅读,赏析名篇。过渡: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毁得让人心碎。如今,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但那残垣断壁仍屹立在风中,且越发显得坚挺。这里铭刻着所有中国人的伤痕,这里记载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苦难历史。历史不容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圆明园只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大地上还有数不尽的像这样需要人们铭记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去品读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澳门和香港,去回顾澳门和香港的过往,感受浓浓的爱国情。1.教师课件出示阅读片段。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2.阅读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理解诗歌的意思。(2)教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会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就引起强烈的共鸣。(3)教师播放根据诗歌创作的歌曲,学生听歌曲,感悟诗歌抒发的感情。(4)教师指名朗读,学生交流感受。交流示例:①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采用第一人称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强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五、激情写话,激荡感情。(出示课件: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如今,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1.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面对这些残垣断壁,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可以用上在这一课里积累的词句。2.组织学生交流。设计意图: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利用情境说话,使爱国教育水到渠成。3.其实,侵略者除了烧毁圆明园,还占领了我们的香港、澳门、南京,请阅读课后链接,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从历史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无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决心。)4.教师总结:同学们,这个历史耻辱我们不能忘,我们更不能忘记:一个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凌。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板书设计】配套习题一、选择题。(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奉命(fèng) 灰烬(jìn) 与国无疆(jiānɡ)B.饱览(lǎn) 抖擞(sǒu) 自相矛盾(dùn)C.估量(gū) 海域(yù) 玲珑剔透(tì)D.建筑(zhù) 潜伏(qián) 有恃无恐(shì)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杭州殿堂诗情画意 B.宏伟境界地履其黄C.己亥流连一泄千里 D.熏陶仿照不拘一格二、比一比,再组词。(5分)祭()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3分)国泰()() ()()人和 ()()拾遗()()涂炭 ()()失所 ()鸿()野四、选词填空。(8分)销毁毁灭1.圆明园的()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侵略者为了()罪证,在园内放了一把大火。不仅……还……如果……就……3.()这个办法真能推广,战士们()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4.园中()有民族建筑,()有西洋景观。五、根据提示填诗句。(6分)1.《示儿》中表达不惧怕死亡,却因中原未回归故国而感伤的诗句是“,”。
2.《题临安邸》中描写青山、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的诗句是“,”。
3.《己亥杂诗》中的“,”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批判。
六、理解填空。(6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宋代的两位担忧国家命运的爱国诗人和,认识了清代呼唤变革、呼唤未来的爱国诗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写的《少年中国说》,让我们明白了应该以强国为己任,国家应该注重对的培养。
七、理解并仿写句子。(8分)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1)这句话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
(2)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2.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1)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写出其表达的感情。(5分)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课内阅读我最棒。(12分)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收藏—()珍贵—()2.用“”画出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2分)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遭受破坏之严重?请用“”画出来。(2分)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分)
5.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3分)
十、课外阅读我能行。(13分)失根的兰花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3分)
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4分)
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3分)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3分)
十一、习作。(30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胆想象,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从环境变化、工作变化、生活变化等方面分段叙述,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出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卷
- 小学四年级体育健康课教学计划范本
- 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思路
- 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流程
- 小学科学《热现象》单元测试题库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指导
- 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管理及法律知识
- 法律基础知识普及问答题库
- 现代物业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实务
- 幼儿园收费标准与家长协议样本
- 艺术评论与批评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饮水机采购安装合同范本
- 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分层-深度研究
- 2025年《工会基础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停车场车位互换协议书格式
- 《唐代绘画艺术》课件
- 《防沉降井盖介绍》课件
- 采购部5年规划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解析)
- 施工企业典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任务5工程收入的核算
- 临床试验CRC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