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中重难点复习攻略第二章《声现象》重点知识和题型讲解(解析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中重难点复习攻略第二章《声现象》重点知识和题型讲解(解析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中重难点复习攻略第二章《声现象》重点知识和题型讲解(解析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中重难点复习攻略第二章《声现象》重点知识和题型讲解(解析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中重难点复习攻略第二章《声现象》重点知识和题型讲解(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第二章声现象一、考点透视1.高频考点分布与命题分析考点分类具体内容考查形式难度等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振动产生了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占比30%)★★★☆☆声音的特性音调(超声波、次声波)、响度、音色选择题、填空题(占比30%)、实验题★★★☆☆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0%)★★☆☆☆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噪音的来源、危害和控制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0%)★★☆☆☆2.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实验探究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计算题:应用声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的相关计算。易错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二、知识清单1.核心概念系统梳理(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验证实验: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或者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真空不能传声;②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③声速: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④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即为回声。(3)声音的特性①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的大小、粗细、结构发生变化,其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②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分散程度有关。③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4)声音的利用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②声音可以传递能量。(5)噪声①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会发出噪声;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影响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②控制噪声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实验要点归纳实验名称关键操作实验结论真空罩实验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理想实验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钢尺振动实验将钢尺紧摁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情况,对比发出的声音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乒乓球被音叉弹起实验使正在发生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被弹开乒乓球的幅度,对比发出的声音。(转换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3.易错警示❌错误表述:“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正确:“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三、重要题型精讲题型一振动产生声音1.如图所示,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奏时,停止对花鼓的敲击,花鼓仍“余音不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余音”一定是花鼓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花鼓鼓面仍在振动C.“余音不止”是因为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花鼓鼓面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答案】B【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详解】A.“余音”不是花鼓的回声。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而这里的“余音”是鼓面继续振动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B.有“余音”,说明花鼓鼓面仍在振动。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只要有声音,就意味着有物体在振动,故B正确;C.“余音不止”不是因为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人的听觉不会延长声音存在的时间,而是鼓面持续振动导致声音持续发出,故C错误;D.如果花鼓鼓面已停止振动,就不会再产生声音了,“余音不止”是因为鼓面还在振动,而不是空气在振动,故D错误。故选B。【针对训练】2.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A.笛子本身振动 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C.吹笛子人的嘴巴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答案】B【知识点】声源和介质【详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许多管乐器都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笛子属于管乐器,吹笛子发声主要靠空气柱振动发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下列能够佐证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B.远处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隆隆的雷声C.边说话边用手触摸并感觉颈前喉头部分D.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答案】C【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回声与原声【详解】A.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下雨天人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故B不符合题意;C.说话时用手触摸颈前喉头部分,可以感受到振动,说明人的说话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D.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能听到回声,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题型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用于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的实验是(

)A.如图甲所示,敲击鼓面时,发现纸屑不断地跳动B.如图乙所示,正在发声的扬声器上面的碎纸屑不断地跳动C.如图丙所示,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铃的声音越来越小D.如图丁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答案】C【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详解】A.如图甲所示,敲击鼓面时,发现纸屑不断地跳动,这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如图乙所示,正在发声的扬声器上面的碎纸屑不断地跳动,同样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C.如图丙所示,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介质逐渐减少时,声音传播受到影响,声音变小,是用于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故C符合题意;D.如图丁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还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高楼大约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答案】回声68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与原声、回声测距【详解】[1]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2]该同学与高楼之间的距离为[3]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题型三声音的特性6.在物理课上举行的“自制乐器,唱响未来”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明同学利用几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等器材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古筝”,并利用它进行了演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B.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C.用更大的力拨动橡皮筋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D.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响度大【答案】C【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橡皮筋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与空气的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声速不变,声速与音调的高低无关,所以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故B错误;C.用更大的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的振幅增大,根据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可以提高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D.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时,振幅相同,响度相同;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粗橡皮筋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细橡皮筋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故D错误。故选C。【针对训练】7.如图所示,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红和小兰利用几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个纸盒、两根木条制作了一个橡皮筋吉他。(1)小红用相同的力拨动松紧程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选填“粗”或“细”)橡皮筋振动得快,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选填“高”或“低”);用相同的力拨动粗细相同、松紧程度不同的橡皮筋时,较(选填“松”或“紧”)橡皮筋振动得快,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选填“高”或“低”);(2)小兰想研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她的实验方法是;(3)分析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音调与发声体有关,响度与发声体有关。【答案】(1)细高紧高(2)见解析(3)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幅度【知识点】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详解】(1)[1][2][3][4]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影响音调的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不同,音调就不同。小红用相同的力拨动松紧程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细橡皮筋振动得快,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高。用相同的力拨动粗细相同、松紧程度不同的橡皮筋时,较紧的橡皮筋振动得快,频率更高,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高。(2)响度与振幅有关,所以小兰想研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同一根橡皮筋,改变橡皮筋的振幅,比较它发出声音的响度。(3)[1][2]分析上述实验,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有关“声音的特性”实验。(1)拨动钢尺刻度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A.伸出桌面的钢尺太短 B.手没有压紧钢尺 C.伸出桌面的钢尺太长(2)规范实验操作,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的力拨动钢尺(填“相同”或“不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和的关系。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实验推理法”)(3)当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小明不能听到钢锯条发出的声音,原因是(4)如下图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填“高”或“低”)。【答案】(1)B(2)相同快慢音调频率控制变量法(3)见解析(4)快高【知识点】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详解】(1)实验目的是探究钢尺振动发声,若手没有压紧钢尺,钢尺振动时会拍打桌面,产生额外声音(桌面振动的声音),干扰实验。因此,操作问题是手没有压紧钢尺。故选B。(2)[1][2][3][4][5]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控制响度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听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3)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当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不能听到钢锯条发出的声音。(4)[1][2]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越来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高。题型4.声音的波形图分析9.向如图a所示的两支试管中吹气,(选填“甲”或“乙”)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高。图b是两支试管所发出声音对应的波形图,则图a中乙试管发出的声音对应图b所示的(选填“A”或“B”)波形图。【答案】甲A【知识点】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详解】[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当用嘴向试管中吹气时,试管内空气柱振动会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故甲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乙发出声音的音调低:[2]图b中A的波形较稀疏,频率低,则音调低,所以图a中乙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对应图b所示的A。【针对训练】10.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响度相同的是,音调相同的是。【答案】甲、乙、丙甲、乙、丁【知识点】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详解】[1]响度由振幅决定,甲、乙、丙表示声音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2]音调由频率决定,甲、乙、丁表示声音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11.将话筒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对着话筒用不同的力两次敲击同一根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下面为两个波形图,其中第一次轻敲的波形图最接近图(选填“甲”或“乙”)。将音叉远离话筒一点轻敲,波形图(选填“会”或“不会”)变化。【答案】甲会【知识点】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详解】[1]第二次敲击的力度大,所以振动的幅度大,响度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分析图甲和图乙可知,图乙的振动幅度较大,图甲振动幅度较小,故图甲是第一次敲击的波形,图乙是第二次敲击的波形。[2]将音叉远离话筒一点轻敲,响度变小,振动的幅度变小,波形图会发生变化。题型5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利用12.关于声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倒车雷达是利用了次声波来识别障碍B.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C.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往往会伴随超声波的产生D.“B超”诊断病情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答案】B【知识点】声与信息、超声波的利用、次声波的危害【详解】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区分障碍物的距离,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A错误;B.蝙蝠在飞行时能够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蛾子、蚊子等昆虫或其它的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就可以对前方的物体做出判断,故B正确;C.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往往会伴随次声波的产生,故C错误;D.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超”诊断病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针对训练】13.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如果蝴蝶在相同时间内拍打翅膀的次数足够多,我们也可能听见其发出的声音B.在地面上的人听不见高空中超音速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的是超声波C.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D.利用“B超”对胎儿进行检查是因为胎儿能发出超声波【答案】A【知识点】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超声波的利用【详解】A.如果蝴蝶在相同时间内拍打翅膀的次数足够多,当单位时间内拍打翅膀的次数可以达到20次以上,即发声频率达到20Hz以上,我们也可能听见其发出的声音,故A正确;B.在地面上的人听不见高空中超音速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消耗,振幅减小,响度减小,当到达地面时因响度太小而人耳听不到,并不是因为它们发出的是超声波,故B错误;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D.利用“B超”对胎儿进行检查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是仪器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而不是因为胎儿能发出超声波,故D错误。故选A。14.某品牌新能源汽车配备自动泊车系统,其原理是通过车身周围的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声波,根据反射信号判断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传感器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B.自动泊车系统的提示音“嘀嘀”声属于超声波C.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D.该系统与蝙蝠飞行的定位原理相同【答案】D【知识点】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的利用【详解】A.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来判断周边障碍物的距离,而非传递能量,故A错误;B.人耳能听到自动泊车系统的提示音“嘀嘀”声,说明其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不属于超声波,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故B错误;C.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速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声波的频率无关,故C错误;D.该自动泊车系统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距离,蝙蝠飞行也是通过发出超声波,根据反射波来定位,二者原理相同,故D正确。故选D。题型6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5.如图所示为某地地铁6号线在地面上的通行路段,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即将到站时会听到广播,听到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B.地铁到站鸣笛时要增大音量,其物理实质是将音调变高C.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地铁轨道地上部分两侧设有隔音屏障,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D【知识点】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中减弱【详解】A.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3×108m/s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B.地铁到站鸣笛时要增大音量,增大音量要改变的是声音的大小,即改变的是响度而不是音调,故B错误;C.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地铁轨道地上部分两侧设有隔音屏障,其作用是阻断声音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针对训练】16.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B.乙图用扬声器对准烛焰发声时,烛焰会随声音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丙图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丁图噪声监测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中减弱【详解】A.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因此甲图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A错误;B.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乙图用扬声器对准烛焰发声时,烛焰会随声音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丙图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止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D.丁图噪声监测器可以显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17.从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凡是主观让人感到烦躁、干扰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下列关于控制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