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1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2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3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4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与创新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入括号内)1.下列哪一项不是《奥义书》中常见的哲学概念?A.梵(Brahman)B.阿特曼(Atman)C.般若(Prajna)D.布拉马(Brahma)2.在巴利语文献中,记载佛陀及其弟子言行的主要体裁是:A.吠陀(Veda)B.薄伽梵歌(BhagavadGita)C.阿含经(SuttaPitaka)D.楼陀罗伽(Ramayana)3.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中的“conjugation”通常指:A.时态(Tense)B.体(Aspect)C.人称(Person)D.性(Gender)4.下列哪位印度教哲学家以提出“不二论”(AdvaitaVedanta)而闻名?A.罗摩努贾(Ramanuja)B.商羯罗(Shankara)C.普拉汉纳·雅格纳罗毕希塔(Prajnanabhashita)D.耆那(Mahavira)5.梵语词根“√bhū”主要派生出的意义与哪项相关?A.行动、做(Todo,make)B.知道、看见(Toknow,see)C.说话(Tospeak)D.生命(Life)6.佛教僧侣所使用的巴利语圣典集合称为:A.考经(KamaSutra)B.大藏经(PaliCanon/Tipitaka)C.奥义书(Upanishads)D.梵书(Brahmana)7.在梵语文学中,叙事长诗,尤其是关于罗摩的故事,通常被称为:A.哲学论著(Darsana)B.戏剧(Nataka)C.薄伽梵歌(BhagavadGita)D.史诗(Itihasa/Mahabharata,Ramayana)8.梵语中的“Sandhi”现象指的是:A.语音变化B.语法变形C.文字书写规则D.词汇意义引申9.以下哪项技术或方法在梵语巴利语文献的保存和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A.激光扫描B.古文字破译C.电视传播D.电子游戏10.将梵语巴利语经典从一种语言转写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属于哪种文化传承方式?A.口传心授(OralTradition)B.书面记录(LiteraryRecording)C.学术研究(AcademicResearch)D.跨文化翻译(Cross-culturalTranslation)二、填空题1.梵语文学作品中,以英雄罗摩为主角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和______。2.巴利语中表示“法”(Dharma)的词是______。3.梵语中表达“智慧”的词是______。4.佛教的“四圣谛”是指苦、集、灭、______。5.梵语语法中,名词根据意义和语法功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性。6.在梵语巴利语文化的传承中,______和______是两种重要的知识传播方式。7.现代学者研究梵语巴利语文化主要依赖的文献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8.梵语动词的“时”分为现在时、过去时、未来时以及各种______。9.巴利语中表示“和”、“与”的常用词是______。10.梵语巴利语文化在当代的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______。三、名词解释1.Upanishad2.Dharma3.Asrama4.PaliCanon5.sandhi四、简答题1.简述梵语动词词根(Root)的基本类型及其意义范畴。2.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在主题和人物上有何主要异同?3.阐述佛教在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4.简要说明现代学术研究如何利用梵语巴利语文献来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五、论述题1.论述梵语巴利语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分析其传承与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选择梵语或巴利语语法中的一个具体范畴(如名词变格、动词变位、某种特定的语法结构),结合实例详细分析其特点、功能及其在理解和翻译相关文献中的重要性。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C2.C3.C4.B5.A6.B7.D8.A9.B10.D二、填空题1.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2.Dhamma3.Prajna/Jnana4.道(Magga/Nirvana)5.涅槃(Nirasa),吉祥(Sukha),坚固(Dhruva)6.口传心授,书面记录7.经典文本,考古发现,艺术文物8.完成时(Aorist/Perfect),假定时(Conditionals),虚拟时(Subjunctives),祈愿时(Optatives)9.萨摩(Sama)10.语言濒危/理解障碍/社会应用减少三、名词解释1.Upanishad:意为“坐下来聆听”,是印度教最古老的哲学文献,主要探讨宇宙本源(梵)、个体灵魂(阿特曼)与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是智慧之书。2.Dharma:一个多义词,核心含义为“法”、“义务”、“规律”,指宇宙的根本秩序、社会道德规范、个人应尽的责任和duty,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具有核心地位。3.Asrama:意为“住所”或“生活秩序”,是印度教传统中规定的四种圣徒生活阶段或社会职业理想,包括学生期、家庭主夫兼猎人期、隐修期和遁世期。4.PaliCanon:巴利语圣典的完整集合,佛教上座部(Theravada)佛教徒认为这是佛陀原始教义的直接记录,主要包含三部分:律藏(VinayaPitaka)、经藏(SuttaPitaka)、论藏(AbhidhammaPitaka)。5.sandhi:梵语和梵语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语音学现象,指单词与单词、词根与词根在结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如词尾的合并、元音的变调等,是印地语系语言的特点。四、简答题1.梵语动词词根是构成动词基本意义的核心要素,通常不能单独使用。根据其元音和意义,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Rootsendinginshort'a'):多与行动、制作有关,如√bhū(做),√bhā(是),√jā(生)。*第二类(Rootsendinginlong'ā'):多与感觉、认知有关,如√veda(知道),√carati(行)。*第三类(Sibilantroots):以s,ś,sṛ等齿音结尾,意义多样,如√käpa(吃),√kṛ(做)。*第四类(Consonantroots):以辅音结尾,意义也较多样,如√hri(持),√dā(给)。这些词根通过添加前缀、后缀以及进行各种屈折变化(人称、数、时态、语态等),派生出复杂的动词形式,是理解梵语动词系统的基础。2.《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是印度两大著名史诗,都讲述了英雄罗摩的故事,但存在显著差异:*主题:《摩诃婆罗多》更是一部庞大的家族史诗和民族史诗,核心主题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兄弟阋墙、王位继承以及轮回和业报,包含了大量哲学、宗教和社会内容。《罗摩衍那》则更侧重于理想君主和理想丈夫罗摩的生平事迹,宣扬符合印度教的道德伦理和理想人格,是“伦理的诗”。*人物:罗摩在两部史诗中都是核心人物,但形象略有不同。《摩诃婆罗多》中的罗摩是合法的王子,其故事是更大叙事的一部分。而在《罗摩衍那》中,罗摩被描绘成完美的理想人格,是毗湿奴神的化身下凡,其故事相对独立。*结构:《摩诃婆罗多》篇幅极其宏大,结构复杂,包含大量旁支故事和哲学论述。《罗摩衍那》结构相对更为紧凑,情节聚焦于罗摩的exile(流放)、战斗和最终归来。*风格:《摩诃婆罗多》风格多样,既有诗意的叙述,也有哲学辩论和史诗般的战斗场面。《罗摩衍那》语言更典雅,情节性更强,充满对罗摩美德的赞颂。3.佛教在梵语巴利语文化传承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文献保存:佛教徒,特别是上座部佛教徒,将佛陀的教诲以巴利语记录并结集成为《巴利三藏》(PaliCanon),使其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语言影响:佛教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巴利语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流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巴利语方言或书写系统,并对当地语言产生了影响。*哲学传播:佛教的核心哲学思想,如缘起、无常、无我、涅槃等,通过巴利语文献传播开来,深刻影响了印度教的演变以及其他宗教和哲学体系。*艺术文化: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如石窟、佛像、壁画)和建筑(如佛塔、寺庙),这些艺术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梵语或巴利语术语、咒语或经文,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4.现代学术研究利用梵语巴利语文献理解古代印度社会结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分析法律文献:研究《摩奴法典》等梵语法律文献,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法律制度、社会等级(种姓制度)、家庭结构、经济关系和刑罚体系。*解读宗教文本:通过研读《奥义书》、《薄伽梵歌》等探讨古代印度的宗教观念、哲学思想、社会分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角色和职责。*研究史诗与传说:分析《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史诗中的人物关系、社会事件描述、职业描绘等,可以间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和权力结构。*考察经济记录:研究一些梵语商业文书、契约或经济相关的文本(虽然相对较少),有助于了解古代印度的经济活动、贸易网络和货币制度。*比较语言学:通过梵语与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可以追溯古代印度的语言分布、民族迁徙和社会分化。五、论述题1.梵语巴利语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丰富的宗教内涵和独特的美学艺术上,但其传承与创新也面临语言濒危、社会隔阂等挑战。*价值与意义:提供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独特视角;其关于宇宙、生命、道德、智慧的探讨,对现代社会仍具启发意义;是印度次大陆乃至东南亚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研究语言演变、文学传统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学术界的研究与教学、宗教团体的仪式与实践、少数僧侣和学者的口传心授、以及翻译成现代语言和媒体形式的传播。*创新体现:在哲学思想对现代学术(如比较哲学、心理学)的影响;在艺术领域(如音乐、舞蹈、绘画)的灵感汲取;在跨文化交流中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部分概念(如Dharma)被引入现代伦理和社会讨论。*面临的挑战:全球化和现代化导致年轻一代对梵语巴利语兴趣减弱,语言使用范围缩小,濒临失传的风险增加;部分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观存在冲突,理解上可能产生偏差;传承方式相对传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其研究成果和文化遗产的普及度有待提高。*机遇: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线上学习和资源传播提供了可能;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有助于拓展其研究与应用领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关注提供了支持;宗教的持续影响为其在特定社群中的传承提供了基础。*结论:梵语巴利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学界、宗教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适用性,使其继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智慧。2.以梵语动词的“完成时”(Aorist/Perfect)为例进行分析:*特点:梵语完成时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时态,通常用来表示发生在过去、且与现在有某种联系(如经验、状态改变)或强调动作完成性的动作。它不明确区分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点,也不明确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长。其构成形式多样,可以是词根的变形,也可以是接续式动词(下述动词)的特定形式。*功能:*表示经验或知识:常用于表示过去的经验或普遍性的知识,例如:√bhū-aṅ(bhū-ṃ)“我曾存在/见过”,表示“我知道”。√veda(veda)“我知晓”,表示“我曾学习/见过”。这是完成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表示状态的改变或完成:描述某个动作完成后产生的新状态,例如:√āceta(ācet)“他开始吃饭”,强调动作的开始和完成。√bhū-hi(bhū-h)“他变得存在/被创造”,表示状态的实现。*构成接续式动词:许多以“-sa-”结尾的动词(称为“接续式动词”,如√carati“行走”,√bhūti“成为”)在完成时态下会变为以“-tum-”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