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应用中文》专业题库- 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_第1页
2025年大学《应用中文》专业题库- 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_第2页
2025年大学《应用中文》专业题库- 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_第3页
2025年大学《应用中文》专业题库- 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_第4页
2025年大学《应用中文》专业题库- 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应用中文》专业题库——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老王住在胡同深处的小屋里。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和一把修鞋的锥子维持生计。日子清苦,人也沉默寡言。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个好点的工作,他总是笑笑,摇摇头。他的三轮车破得厉害,车座是木板钉的,夏天晒得烫人,冬天坐上去冰凉刺骨。他也不在乎。他常常在傍晚时分,推着车穿过寂静的胡同,车轮碾过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他内心的独白。有一次,下大雨,老王正在修鞋,一个年轻的女孩跑进来躲雨。她浑身湿透,脚上的鞋子也坏了。老王见她可怜,就把自己的旧雨衣借给她,并帮她修理起了鞋子。女孩感激地连声道谢。第二天,女孩特意带上几块新买的糖送来,老王推辞不过,收下了。从那以后,女孩偶尔会来看看他,有时带点水果,有时只是聊聊天。老王的生活似乎因此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好景不长,老王的老毛病犯了,咳嗽得厉害,常常整夜睡不着觉。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便开始整理东西。他把三轮车补了补,把修鞋的工具擦得锃亮,然后把它们放在门口。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老王不见了。后来在附近的医院门口,人们看到了他,他躺在冰冷的地上,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修鞋的锥子,眼神却平静而安详。有人说他可能是去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修鞋,结果路上突发疾病;也有人说,他是累了,想找个地方安静地睡一觉。没人知道他最后的想法。只留下那辆空荡荡的三轮车,在风中轻轻摇晃。1.文中描写老王生活清苦的句子有哪些?请列举两例。2.请分析文中“老王的生活似乎因此增添了一抹亮色”一句的含义。3.从老王借雨衣、修鞋、整理工具等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老王最后行为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5-7题。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段话出自《论语·雍也》,体现了孔子对“知”与“仁”的推崇。水因其流动不息,能滋养万物,象征着智慧者所追求的灵活变通、与时俱进的精神;山因其沉稳厚重,能屹立不倒,象征着仁德者所具备的坚定信念、从容不迫的气度。智慧者喜欢水,仁德者喜欢山,这不仅是感官上的偏好,更是精神层面的契合。水之动,代表着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适应;山之静,代表着对内心世界的坚守和修养。动静结合,方能为生命带来长久的活力与安宁。孔子认为,既有水的智慧,又有山的仁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并享有长寿。5.请解释孔子在材料中是如何通过“水”和“山”来比喻“知”与“仁”的?6.你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对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有何启示?7.有人说,现代社会更崇尚“知”的灵活变通,而“仁”的坚守有时显得不合时宜。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乡村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9.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景象和活动来体现的?四、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部文学作品(不限体裁),谈谈这部作品是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展现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的。要求:说明作品名称和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经历或性格特点,并阐述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试卷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文中描写老王生活清苦的句子有哪些?请列举两例。答案:(1)他的三轮车破得厉害,车座是木板钉的,夏天晒得烫人,冬天坐上去冰凉刺骨。(2)日子清苦,人也沉默寡言。解析思路:第1题考查对文本细节信息的提取能力。要求找出描写老王生活“清苦”的句子。通读文本,定位描写老王生活条件的语句,“三轮车破得厉害”、“车座是木板钉的”、“夏天晒得烫人,冬天坐上去冰凉刺骨”直接描写了物质条件的差;而“日子清苦,人也沉默寡言”则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概括了他的生活状态。作答时需准确引用或概述原文。2.请分析文中“老王的生活似乎因此增添了一抹亮色”一句的含义。答案:指的是在老王孤独清苦的生活中,与年轻女孩的相遇和互动,给他带来了慰藉和温暖,让他的生活不再那么暗淡,有了一丝生气和色彩。解析思路:第2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这句话出现在女孩开始关心老王之后。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孩的出现对老王生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似乎”表明这种影响是相对细微但确实存在的。“亮色”比喻积极的变化和美好的感受。结合后文女孩偶尔探望、送东西、聊天等情节,可以推断出女孩的关心让老王感受到了人情温暖,驱散了部分孤独感,因此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3.从老王借雨衣、修鞋、整理工具等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老王具有善良、乐于助人、勤劳、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安于平淡、内心淳朴的性格特点。解析思路:第3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需要结合具体行为进行分析。“借雨衣给年轻女孩”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修鞋”以及“工具擦得锃亮”体现了他的勤劳和对工作的责任感;“不在乎”三轮车的破旧,以及最终平静接受命运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安于平淡和某种程度上的认命,但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淳朴(不追求物质改善,看重精神或责任本身)。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老王最后行为的理解。答案:理解可以有多重角度:①可能是去帮助一位需要他帮助的人(如之前提到的老奶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力不支而倒下;②可能是疾病突然发作,他选择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种平静的解脱;③也可能他只是单纯地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最终安详离世。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了老王一生勤恳、善良、或许带点卑微,最终在寂寞中平静离去的命运。解析思路:第4题考查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探究和个性化解读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文谈理解,意味着答案不能仅凭最后一段。需要考虑老王的性格(善良、勤劳、沉默)、生活状态(孤独、清苦)、以及他一生的行为轨迹(修理他人、整理工具)。结尾处描述了他躺在地上、手里攥着锥子、眼神平静的状态。分析时可以提出几种可能性,并说明每种可能性与人物性格、行为的关联。重点在于阐述理解背后文本依据和人物形象的支撑,体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思考深度。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5-7题。5.请解释孔子在材料中是如何通过“水”和“山”来比喻“知”与“仁”的?答案:孔子通过水的特性比喻“知”的特点:流动不息象征智慧者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适应和变通精神;通过山的特性比喻“仁”的特点:沉稳厚重象征仁德者内心的坚定信念、从容不迫的气度和修养。解析思路:第5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材料明确指出了孔子用“水”比“知”,“山”比“仁”。需要准确找出并解释水、山各自的象征意义。解释水,要抓住“流动不息”及其引申出的“探索、适应、变通”;解释山,要抓住“沉稳厚重”及其引申出的“坚定信念、从容、修养”。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可形成完整的解释。6.你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对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有何启示?答案:启示在于:个人应努力培养既有水的智慧(灵活变通、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探索),又有山的仁德(坚守原则、从容淡定、沉稳厚道)的品格。在为人处世中,既要能适应环境、解决问题,也要能保持内心的定力,坚守道德底线,实现智慧与德性的统一,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快乐和人生的长久安宁。解析思路:第6题考查对古文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需要理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核心精神,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知”对应现代所需的智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仁”对应现代所需的道德、品格、心理素质。启示应围绕如何将两者结合:既要能像水一样灵活主动地适应和发展,也要能像山一样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原则的坚守。最终落脚点应是如何实现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平衡与提升。7.有人说,现代社会更崇尚“知”的灵活变通,而“仁”的坚守有时显得不合时宜。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现代社会确实强调“知”的重要性,因为变化快速,灵活变通是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仁”的坚守并非不合时宜。真正的“仁”不是僵化的保守,而是内心的善良、同情、诚信和责任感,这些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缺乏“仁”的支撑,灵活变通可能变成投机取巧,智慧可能被用于不正当的目的。只有将“知”的灵活与“仁”的坚守相结合,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解析思路:第7题考查对观点的评析和辩证思维能力。首先,要明确承认对方观点中存在的合理性(现代社会确实重视“知”)。然后,要提出不同看法,指出对方观点的片面性(忽视了“仁”的重要性)。需要结合材料中孔子将“知”与“仁”并列推崇的事实。论证时,要解释“仁”在现代社会依然重要(内在品质、社会基石),并指出缺乏“仁”的“知”的负面后果。最后,强调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价值,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认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8.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乡村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答案: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开阔的乡村景象:房屋被绿树环绕,青山在城外延伸,环境清新自然,充满田园风光的和谐与安逸。解析思路:第8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画面的概括能力。需要抓住前四句诗中的关键景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绿树成荫、青山环绕、环境开阔)和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氛围(宁静、和谐、自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时,要体现出这些景物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意境。9.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景象和活动来体现的?答案: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欢乐、轻松以及情谊深厚、意犹未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具体的景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和活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来体现的。“开轩面场圃”暗示了农事活动的背景,环境舒适;“把酒话桑麻”直接描绘了朋友间饮酒闲谈、聊农事家常的亲密互动,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表达了此次相聚时间短暂,但情谊深厚,期待未来再次相聚的愿望,体现了情谊的绵长。解析思路:第9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诗歌后四句表达的核心情感(欢乐、轻松、情谊深厚、期待再聚)。然后,要分析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中的具体元素(景象、活动)来表达的。“开轩面场圃”交代了相聚的环境和活动背景,营造了舒适闲适的氛围;“把酒话桑麻”是核心的动作和情景,直接展现了朋友间亲密无间、轻松愉快的交流状态,这是情感的主要体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通过一个具体的约定,抒发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未来再聚的期待,深化了情感。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景象和活动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四、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部文学作品(不限体裁),谈谈这部作品是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展现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的。要求:说明作品名称和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经历或性格特点,并阐述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答案:(以下提供一个示例性答案框架,具体内容需结合所选作品填写)以《活着》中的人物福贵为例。福贵一生经历了家庭破败、家道中落、亲人相继去世的巨大苦难,他从一个挥霍无度的地主少爷转变为一个饱经风霜、仅靠耕种为生的普通农民。他性格中既有年轻时不计后果的顽劣,也有经历磨难后显现出的坚韧、隐忍和对生命本身的执着。作品通过福贵坎坷一生的经历,特别是他面对接二连三的悲剧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平静和继续“活着”的本能,深刻地展现了“活着”本身即是意义,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顺应命运、珍惜当下、坚韧地活下去,是一种朴素而强大的生命哲学。从福贵身上,可以感悟到生命的韧性与价值,以及在困境中保持平和心态、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解析思路:第4题考查综合运用阅读体验进行分析和阐释的能力。1.选择作品和人物:需选择一部自己比较熟悉、人物形象鲜明、蕴含一定人生哲理的作品和主要人物。2.分析人物经历或性格:结合作品内容,概括所选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