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深入解读梵巴教规与教义_第1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深入解读梵巴教规与教义_第2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深入解读梵巴教规与教义_第3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深入解读梵巴教规与教义_第4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深入解读梵巴教规与教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深入解读梵巴教规与教义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解释以下术语在梵语和/或巴利语文献中的含义,并简述其在“教规”或“教义”方面的相关语境:1.Śīla(梵语)/Sīla(巴利语)2.Karma(梵语)/Kamma(巴利语)3.Saṃsāra(梵语)/Saṃsāra(巴利语)4.Dukkha(巴利语)/Duhkha(梵语)5.Vinaya(梵语/巴利语)6.Upāṣraya(梵语)/Upāsaka(巴利语)7.Pātimokṣa(梵语/巴利语)二、阅读以下梵语语段(假设选自《梵律》或相关律藏文本),完成后面的题目:**(此处假设一段简短的梵语原文,涉及僧侣行为规范,例如:)***(Ananyadāyo'pisaṃghenabhikṣuḥpañcāyatanaṃgacchati.Yenatebhojanamkaroti,tenaikāyaṃbhikṣuḥpaśyati.)*1.翻译这段文字成现代汉语。2.解释其中“Ananyadāya”、“saṃghena”、“bhikṣuḥ”、“pañcāyatanaṃ”、“gacchati”、“bhojanam”、“karoti”、“teneikāyaṃ”、“paśyati”等词语的含义。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段文字所反映的早期印度教或佛教僧团(Saṃgha)在饮食或行为方面的哪一类“教规”或“规范”?三、阅读以下巴利语语段(假设选自《巴利三藏》中的相应部或长部),完成后面的题目:**(此处假设一段简短的巴利语原文,涉及佛教教义或修行,例如:)***(Atthāpikho,bhikkhave,evaṃvācāyaṃetadhammaṃutthādāyahoti:'Imasmiṃsaṃsārenasaṃsāro'.Evamkho,bhikkhave,vuccati.Tassahoti,bhikkhave,nasaṃsāronasaṃsāro.)*1.翻译这段文字成现代汉语。2.解释其中“atthāpikho,bhikkhave”、“evaṃvācāyaṃ”、“etadhammaṃ”、“utthādāyahoti”、“imasmṃsaṃsārenasaṃsāro”、“evamkho,bhikkhave”、“vuccati”、“tassahoti,bhikkhave”、“nasaṃsāronasaṃsāro”等词语或短语的含义。3.分析这段文字所阐述的佛教“教义”核心是什么?请结合梵语和巴利语文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比较。四、比较梵语和巴利语文献中表达“僧侣”(Brāhmaṇa/Saṅgha)及其社区生活规范(Vinaya)的语言和概念。1.在梵语文献(如《律藏》)中,通常如何称呼僧侣?描述其主要的社区规范或行为准则时,使用了哪些典型的词汇?2.在巴利语文献(如《律藏VinayaPiṭaka》)中,“Saṅgha”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巴利语文献使用了哪些不同的术语来指代僧侣的成员或其集体?其社区规范(Vinaya)在语言表述上与梵语文献相比有何特点或侧重?3.基于语言层面的差异,你认为梵语和巴利语文献所反映的僧团制度(Brāhmaṇacommunityvs.BuddhistSaṅgha)在组织结构、行为规范或社会功能上可能存在哪些不同之处?五、论述题。以“梵语与巴利语文献中的‘业’(Karma/Kamma)概念:语言表述、教义内涵及其比较”为题,结合梵语和巴利语的具体术语、句子和文献实例,进行深入论述。要求分析梵语和巴利语在表达“业”这一核心教义时的异同,并探讨这些语言差异可能背后所反映的哲学思想或文化观念的细微差别。试卷答案一、1.Śīla(梵语)/Sīla(巴利语):*含义:梵语/巴利语中的“戒律”,指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持守正道。是修行的基础,属于“教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培养“教义”所要求的德行相关。*语境:指僧侣(Brāhmaṇa,Saṅghika)或在家信众(Upāsaka/Upāsikā)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僧团秩序、净化身心、走向解脱(Mokṣa/Nibbāna)的关键。例如,五戒(Pañcasīla/Pañcaśīla)是基础道德规范。2.Karma(梵语)/Kamma(巴利语):*含义:梵语/巴利语中的“业力”或“行动”,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一切行为及其力量。更深层含义是指行为背后的意志和动机。*语境:是“教义”核心概念,指个体行为(业)是造成未来果报(Phala)的直接原因,驱动着个体在轮回(Saṃsāra)中的流转。善业(Skrtakarma)带来乐报,恶业(Apakarmakarma)带来苦报。3.Saṃsāra(梵语)/Saṃsāra(巴利语):*含义:梵语/巴利语中的“轮回”或“迁流”,指有情识生命(众生)在六道(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天界)中不断生死循环的过程。*语境:是“教义”中的核心概念,描述了有情识生命所经历的痛苦状态,是解脱(Mokṣa/Nibbāna)的目标。轮回的根源是业力(Karma)。4.Dukkha(巴利语)/Duhkha(梵语):*含义:巴利语/梵语中的“苦”或“不悦可意性”,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意、痛苦、压力、不安、不持久的状态。*语境:是佛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之首,指出了生命本质的特征。它不仅指生理痛苦,也包括心理上的不如意和无常感,是理解“教义”的基础。5.Vinaya(梵语/巴利语):*含义:梵语/巴利语中的“律藏”或“规范”,特指佛教中规定僧侣(Saṅgha)行为准则、仪式程序、财产管理等的法规集合。*语境:是“教规”的主要载体,详细规定了僧侣的日常起居、饮食、交往、聚会、惩罚等一系列规矩,旨在维护僧团的纯洁、和谐与有效运作,是实践“教义”的具体指南。6.Upāṣraya(梵语)/Upāsaka(巴利语):*含义:梵语/巴利语中的“近习者”或“护持者”。*Upāṣraya:指初入僧团寻求庇护或短期居住的人,尚未正式受戒。*Upāsaka:指在家护持佛教僧团的男信众,遵守五戒,参与听闻佛法、布施等。*语境:均属于“教规”中需要管理与对待的对象,涉及僧团的开放性、秩序性和在家信众的护持角色。7.Pātimokṣa(梵语/巴利语):*含义:梵语/巴利语中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本”或泛指“戒本”,指僧侣(比丘/比丘尼)所应遵守的根本戒律集合,通常在布萨(Paṭimokṣa)集上进行宣说和受持。*语境:是“教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僧侣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违反者将受到相应的僧团惩罚,是维持僧团纪律的根本依据。二、1.翻译:“对于他人(或:无论谁),这位僧侣也应前往(或:到)五处(或:应指定的处所)乞食。”2.解释:*Ananyadāyo:“他人的”,指不属于自己乞食范围的人或地方。*'pi:“也”,副词。*saṃghena:“属于僧团的”,修饰“bhikṣuḥ”,指作为僧团一员的僧侣。*bhikṣuḥ:“僧侣”(男性)。*pañcāyatanaṃ:“五处”的宾格,指僧侣按规定可以去乞食的五个处所(如净人村、贫人村、祇树给孤独园等)。*gacchati:“去,前往,到...去”。3.分析:这段文字反映的是早期印度教或佛教僧团(Saṃgha)在乞食(Bhikkhūteyyāvaṭṭhāna)方面的“教规”。它规定了僧侣乞食的范围,强调僧侣的行动应考虑到僧团的规范和秩序,体现了僧团生活的简朴、谦逊以及规则化管理的特点。三、1.翻译:“确实如此,诸比丘,有这样的话语被说出来:‘此非轮回,亦非轮回。’就这样,诸比丘,确实如此(这样说)。那(确实)是‘非轮回,非轮回’。”2.解释:*Atthāpikho,bhikkhave:“确实如此,诸比丘,”表示接下来要陈述的内容是真实的或被公认的。*evaṃvācāyaṃ:“以这种方式的话语”,指通过某种说法或表述。*etadhammaṃ:“此(这)法(事物)”,指代前面或后面要说的内容,这里指“非轮回”这个说法。*utthādāyahoti:“被说出来,被宣说”。*'Imasmiṃsaṃsārenasaṃsāro:“在此时此地(或:此处)的轮回不是轮回”,是直接引用或转述的说法,否定轮回的存在。*Evamkho,bhikkhave:“就这样,诸比丘,”重复确认。*vuccati:“说,是如此说的”。*Tassahoti,bhikkhave:“那(确实)是,”引出对这个说法的确认或解释。*nasaṃsāronasaṃsāro:“非轮回,非轮回”,重复强调。3.分析:这段文字阐述的佛教“教义”核心是关于“空性”(Śūnyatā)或“无自性”(Anātman)的见解。它并非否定轮回(Saṃsāra)的客观存在或现象,而是从般若智慧的角度指出,执着于“轮回”这个概念本身,或认为轮回是一个固定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是认识到一切现象(包括轮回)的无自性、非实有。这与“业力”(Karma)驱动下的轮回观不同,是更高层次的解脱智慧。梵语文献(如《奥义书》)虽也谈论解脱和超越,但其语言表述和哲学体系与佛教巴利语文献中的这种对“轮回”概念本身的否定性分析存在显著差异。四、1.梵语文献:*通常称呼僧侣为Brāhmaṇa(婆罗门,虽然原意指祭司,但在律藏中常泛指受戒者)或根据戒腊称Śākhā(派别/部派)或Dikṣita(受戒者)。具体行为规范在Śāstra(律藏,如《摩奴法典》、《梵律》)中使用大量术语,如Dharma(法/义务)、Rāja(戒律)、Prātimokṣa(根本说一切有部戒本)、Niyama(仪轨)等来描述。2.巴利语文献:*“Saṅgha”的具体含义是“僧团”,指全体僧侣的集合,也指按戒腊或职务划分的僧侣团体(如Teraṅgaṇikaṃ三十贤者组成的团体)。僧侣成员称Bhikkhu(比丘)或Bhikkhunī(比丘尼)。其社区规范(Vinaya)在VinayaPiṭaka中使用Pātimokṣa(戒本)、Mātṭhaka(事类)、Vinaya(律)等术语,语言更侧重于具体的行动指令和僧团事务管理程序。3.比较与分析:梵语文献中的Brāhmaṇa阶层规范更强调与神祇、社会秩序相关的Dharma和Rāja,语言带有浓厚的仪式性和社会伦理色彩。巴利语文献中的Saṅgha规范则更聚焦于僧团内部的Vinaya纪律、集体生活和修行实践,语言更注重行为细节、程序和社区和谐。这种语言表述的差异反映了婆罗门教/印度教传统与佛教在组织结构(社会阶层vs.宗教团体)、核心规范(社会义务vs.僧团戒律)以及关注点(神祇祭祀vs.自身修行与解脱)上的根本不同。五、梵语与巴利语文献中的‘业’(Karma/Kamma)概念:语言表述、教义内涵及其比较“业”(Karma/Kamma)是印度教与佛教共有的核心教义概念,指由身、口、意行为及其动机所造作的力量,是驱动生命在轮回中流转、决定未来果报(善报或恶报)的直接原因。梵语和巴利语文献在语言表述和哲学内涵上对此概念进行了细致阐述,尽管基本框架相似,但也展现出一些差异。在梵语文献中,“业”(Karma)的概念常与神圣仪式(Yajña)、宇宙秩序(Rta)和种姓责任(Dharma)紧密联系。例如,在《摩奴法典》中,业不仅指个人行为,也与祭祀行为(Deva-karma,Manu-karma)相关,被视为维持宇宙和谐秩序的一部分。梵语使用Karma、Kāmya(意指具体由行为感召的果报)、Sankāra(业力流,指业种在意识中积累的过程)等术语。其语言表述往往带有更强烈的宿命论色彩,强调行为与果报之间精确的因果律,以及通过履行特定种姓的Dharma(责任/法)来积累功德(Puṇya)以获得解脱。例如,《奥义书》虽然也讲业力轮回,但其最终导向解脱的路径可能更强调通过智慧(Jñāna)和瑜伽(Yoga)超越业力束缚,语言上表现出从现象到本体、从有限到无限的思辨转向。在巴利语文献中,“业”(Kamma)主要在佛教语境下被阐述,其语言表述更侧重于行为的道德品质(Gunas)和业力感召果报的具体机制(如业风Pabhāva、业流Saṃyojana)。佛教强调Kamma是有情(Satta)无明和贪欲驱动的结果,是轮回痛苦(Dukkha)的主要根源。巴利语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