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_第1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_第2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_第3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_第4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思无邪2.文以载道3.性善论4.诗教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孔子《诗经》观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3.理学兴起如何深化了儒家文学理论中的“载道”观念?4.以《离骚》为例,分析其中体现的儒家伦理精神与超越性因素。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文以载道”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演变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分析唐代古文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探讨韩愈、柳宗元等人文学主张的儒家背景。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指《诗经》内容纯正,情感表达没有邪念。孔子认为《诗经》的“思”即思想感情,是合乎“礼”的,没有不正当的内容,可以起到陶冶性情、辅助道德教化的作用。此观点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内容的纯正性,是儒家文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解析思路:解释“思无邪”的核心含义(思想感情纯正无邪),阐述其出处(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并指出其与儒家文学功能(教化、道德陶冶)和内容要求(合乎礼)的关系。2.文以载道:指文学创作应承载和传达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观念和哲学思想。“文”指文学形式,“道”指儒家所倡导的真理、大道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一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要求作家将儒家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解析思路:解释“文以载道”的字面意思(文学承载道理),明确“文”和“道”的指代对象,阐述其核心观点(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德教化作用),并说明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3.性善论:孟子提出的儒家人性论观点,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性善论强调人具有天然的道德潜能,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和主题选择可以体现这种向善的可能性和道德追求。*解析思路:说明“性善论”是孟子的核心观点,解释其基本内容(四端),阐述其对文学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强调人物道德潜能、赞美道德行为等),并与儒家文学思想中的道德关怀联系起来。4.诗教:“诗教”是儒家利用《诗经》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诗”指《诗经》,“教”指教化。儒家认为《诗经》内容广泛,可以兴、观、群、怨,具有认识社会、陶冶性情、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通过解读《诗经》,可以学习忠孝、仁爱等道德规范。*解析思路:解释“诗教”的构成(诗+教),阐述其理论基础(孔子的《诗经》观),说明其功能(认识、陶冶性情、道德教化),并指出其与儒家思想传播和道德培养的关系。二、简答题1.孔子《诗经》观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孔子高度评价《诗经》,认为其内容广泛,可以“兴、观、群、怨”,具有认识社会、协调群体、抒发情感、讽刺时政等多重功能。他主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强调《诗经》情感表达的正统性和道德教化作用。孔子将《诗经》视为重要的道德教材和教育工具,要求弟子学习《诗》以提升道德修养、了解民情、学习言辞。其意义在于:确立了《诗经》在中国文学和伦理思想中的崇高地位;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诗教”传统;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起来,影响了后世长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解析思路:首先概括孔子对《诗经》的整体评价(功能、思想性质),然后引用关键观点(兴观群怨、思无邪),接着说明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最后重点分析其历史意义(确立地位、影响文学批评传统、强调文学社会道德功能)。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文学创作的主题选择受到限制,忠君、孝道、伦理道德、讽谏、教化等成为主要题材。其次,文学语言风格趋向典雅、质朴,追求讽喻和教化效果,辞赋等文体兴盛,服务于宫廷颂扬和讽谏需求。再次,文学批评也以儒家经学为指导,强调文以载道,将文学视为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工具。最后,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与儒家经学结合,促使文人研习儒家经典,并将其融入创作,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解析思路:首先点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核心背景。然后从主题、风格、批评、选官制度与文学结合等多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最后总结其总体趋势(儒家化、教化化)。3.理学兴起如何深化了儒家文学理论中的“载道”观念?理学(新儒学)兴起,特别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将儒家思想推向新的哲学高度,也进一步深化了“文以载道”的观念。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文学创作必须体现“理”。朱熹等理学家要求“文道合一”,不仅要求文学作品蕴含儒家道德伦理,更要求作品本身符合儒家“理”的要求,即内容、形式、语言都应体现“理”。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要求作家通过探求事物的“理”来获得深刻的认识,并将其体现在作品中。这种“载道”观更加注重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道德纯正性和知识性,使得文学创作不仅要传达现成的儒家教条,更要体现作家对“理”的体悟和境界。*解析思路:首先指出理学兴起是背景,然后说明理学如何将“载道”提升到新的哲学层面(理为本源)。接着阐述朱熹等理学家的具体要求(文道合一、内容形式语言皆合乎理、格物致知)。最后总结其深化之处(更注重思想深度、道德纯正性、知识性、作家境界)。4.以《离骚》为例,分析其中体现的儒家伦理精神与超越性因素。《离骚》作为屈原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儒家伦理精神,如对君王的忠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家国的责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重视道德修养(“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作品中对“美政”的追求,对奸佞小人的批判,都蕴含着儒家积极入世、匡扶正义的伦理观念。然而,《离骚》又超越了单纯的儒家伦理框架,具有强烈的超越性因素。其最突出的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和自我抒情,塑造了一个高洁、执着、不屈的“我”的形象,这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自我价值追求,超越了儒家伦理对个体的规范。此外,《离骚》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彻底失望,也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永恒的精神向往。*解析思路:首先明确《离骚》与儒家伦理精神的联系,列举具体表现(忠诚、责任、修养、美政、批判)。然后指出其超越性所在,重点分析浪漫想象与自我抒情(个体意识、自我价值)、理想追求与现实失望(超越世俗)。最后总结两者关系(体现伦理又超越伦理)。三、论述题1.论述“文以载道”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演变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以载道”说作为儒家影响文学的重要理论,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演变。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强调《诗经》的“思无邪”和教化功能,是“文以载道”的早期形态,侧重于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规范。汉代,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巩固,“文以载道”被广泛接受,主要指文学应承载儒家政治伦理道德观念,服务于“润色鸿业”和教化百姓,辞赋等文体成为其重要载体。魏晋南北朝,玄学、佛学兴起,对儒家思想构成挑战,“文以载道”面临挑战,但仍是重要理论,士人开始探索更个性化的“道”,如“自然之道”。唐代,古文运动倡导恢复儒学道统,“文以载道”被重新强调,韩愈等人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儒家经世精神。宋代理学兴起,“文以载道”被推向极致,如朱熹要求“文道合一”,不仅内容要载道,形式和语言也要符合“理”,强调文学的道德纯正性和思想深度。明清时期,“文以载道”仍是主流,但八股文将“载道”形式僵化,而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则在民间层面体现一定的伦理道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它确立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地位,促进了文学与政治、伦理的结合;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文学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有时导致文学创作过于说教化或形式僵化。但总体而言,“文以载道”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学的品格和功能认知。*解析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内涵演变及其影响)。然后分段论述不同时期(先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文以载道”的内涵特点(侧重功能、服务对象、形式要求等)。最后总结其对文学创作的双重影响(积极:确立功能、促结合;消极:限制多样、有时僵化),并给出总体评价。2.分析唐代古文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探讨韩愈、柳宗元等人文学主张的儒家背景。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文坛骈俪盛行、内容空泛的弊病而发起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其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核心领袖,他的文学主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提倡“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宣扬儒家之道,特别是儒家经学所代表的道德和理想。他反对骈文“文胜于质”的倾向,主张“辞必己出”、“陈力就列”,强调文章内容的充实、思想的独立和人格的注入。韩愈的“道”,核心是儒家复振的道统,即尧舜之道、孔孟之道。他认为文学是传承和弘扬这一道统的重要工具,文人应当有“为道”的使命感。他的“气”论,也常与儒家“浩然之气”(道德修养与自然力量结合)相联系,强调作家道德修养对其创作的决定性作用。韩愈的古文理论,本质上是为了借助文学改革来整顿文风,进而服务于儒家思想的复兴和政治秩序的维护。柳宗元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思想同样具有深厚的儒家背景。他继承韩愈“文以明道”的主张,强调文章要反映现实、针砭时弊,体现儒家的经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虽然写景抒情,但也常寄寓对现实的感慨和对儒家理想境界的向往。他反对形式主义,推崇质朴自然的文风,这与儒家强调内容重于形式的观念相契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特别是传记文,展现了儒家对人物道德评价的重视。韩愈、柳宗元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强调“明道”的社会功能,还是注重作家的道德修养,抑或是追求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质朴,都体现了他们自觉地将文学作为儒家思想传播和儒家道统重建的重要载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