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宋元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宋元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宋元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宋元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宋元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宋元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宋杂剧2.元曲四大家3.勾栏瓦舍4.情景交融(在戏曲语境下的理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宋元南戏与元杂剧在体制和内容上的主要区别。2.关汉卿的《窦娥冤》如何体现了传统儒家伦理与个体命运的冲突?3.概括王实甫《西厢记》在爱情主题表达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之处。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宋元戏曲如何反映和塑造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观念。2.分析道家思想在马致远《汉宫秋》等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并探讨其文化意涵。---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宋杂剧:产生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北方方言(宋杂剧又称“北杂剧”前期)为基础,结合说唱、念白、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早期杂剧角色以“三旦、二末、一净、一丑”为主,表演内容广泛,包括滑稽戏和故事戏。它为元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解析思路:*解释宋杂剧的兴起时期、艺术形式(综合表演)、角色构成(早期)、语言基础(北方方言)以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需区分其与元杂剧的异同。2.元曲四大家:指元杂剧四位最著名的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他们代表了元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对后世戏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思路:*点明“元曲四大家”的具体人名,强调其代表性和在元杂剧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共同的文学体裁(元杂剧)。3.勾栏瓦舍:宋元时期城市中娱乐活动的中心场所,又称“勾栏”、“瓦舍”、“瓦子”。内部设有各种表演场所(勾栏、戏台),聚集了说书、杂剧、木偶戏、傀儡戏、杂技等多种艺人,是当时市民文化繁荣的象征,也是宋元戏曲(尤其是杂剧和南戏)最重要的演出场所。**解析思路:*解释“勾栏瓦舍”的概念(城市娱乐中心),说明其名称、内部构成(表演场所和类型),并强调其作为宋元戏曲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性。4.情景交融(在戏曲语境下的理解):在戏曲中,指剧作家的主观情感与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情节环境相互渗透、融合,通过景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人物的情感,或借助人物的情感来升华所描写的景物、情节,达到情景一体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在戏曲的唱词、关目设计(舞台调度和场景布置)中均有体现。**解析思路:*首先解释“情景交融”的通用含义(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情节融合),然后明确其在戏曲这一具体艺术形式中的体现方式(唱词、关目等),并指出其作为中国古典审美原则在戏曲中的运用。二、简答题1.简述宋元南戏与元杂剧在体制和内容上的主要区别。*体制上:南戏起源于南宋,体制较为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角色较少限制,唱、念、做、打结合紧密,以唱南曲为主,可多人同唱。元杂剧则形成于元代,体制相对固定,通常为四折一楔子,角色固定为“旦、末、净、丑”等几大类,以唱北曲(杂剧曲牌)为主,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一人主唱原则)。*内容上:南戏题材更广泛,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常带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和伦理色彩,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曲折。元杂剧则更多展现社会矛盾,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悲剧情感),作品深刻反映元代的社会现实和文人思想,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和艺术概括力。**解析思路:*从体制(结构、角色、音乐)和内容(题材来源、主题思想、时代反映)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先南戏后元杂剧,点明各自的核心特征及区别所在。2.关汉卿的《窦娥冤》如何体现了传统儒家伦理与个体命运的冲突?*《窦娥冤》中,窦娥作为女性,遵循了儒家“三从四德”的伦理规范,恪守妇道,对婆婆孝顺,对丈夫忠诚。然而,当其遭遇无赖陷害、官府不公时,传统的儒家伦理无法保护她,反而成为她被社会机器吞噬的枷锁。剧中她被冤枉时仍念及婆婆年迈,不愿连累,体现了孝道,但这并未换来公正。最终,窦娥被逼上刑场,她发下的三桩誓愿更是对不公命运的强烈反抗,以及对传统“妇道”枷锁的彻底挣脱,展现了底层人民在残酷社会现实下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传统伦理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个体权益之间的矛盾。**解析思路:*指出剧中窦娥的行为(孝顺、忠诚)如何符合儒家伦理。重点分析儒家伦理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无法保护窦娥),以及窦娥的反抗(三桩誓愿)如何体现与传统伦理的冲突,最终落脚于揭示这种冲突背后反映的社会不公和个体悲剧命运。3.概括王实甫《西厢记》在爱情主题表达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之处。*《西厢记》大胆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和封建礼教。剧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自主结合,体现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剧中还塑造了如李逵(张生别名之一)般痴情、红娘般聪明勇敢的形象,以及崔母等长辈在特定情境下的转变,进一步丰富了对爱情态度的描绘。特别是崔莺莺对张生的拒绝与接纳,以及最终以反抗姿态“拷红”成就姻缘,都鲜明地展现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真挚爱情的进步思想,是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理学观念的有力冲击。**解析思路:*指出《西厢记》的核心是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通过具体情节(崔张自主结合、红娘作用、拷红等)和人物塑造,论证其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上升到思想层面,点明其对封建礼教和理学观念的冲击。三、论述题1.论述宋元戏曲如何反映和塑造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观念。*宋元戏曲是反映和塑造中国古代社会性别观念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它大量再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父权制性别秩序和儒家伦理对女性的束缚。许多剧作,如《窦娥冤》、《墙头马上》、《拜月亭》等,都展现了女性在婚姻、家庭、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她们的价值常被限定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框架内。剧中对女性的贞节、顺从等品质的歌颂或批判,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规范。另一方面,戏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响了性别观念。它通过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既有窦娥式的反抗者,也有赵盼儿式的智勇女性,还有崔莺莺式的追求爱情的才女——拓展了女性的形象谱系。这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刻板的性别印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观众的性别认知。同时,戏曲舞台本身也为女性(旦角)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公共空间(尽管是有限的),这种舞台呈现本身也具有象征意义。因此,宋元戏曲既如镜子般映照出古代性别观念的现实形态,又通过其艺术塑造,对性别文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解析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戏曲反映并塑造性别观念)。然后分论点论述:1)戏曲如何反映性别观念(再现父权秩序、儒家束缚、规范评判)。2)戏曲如何塑造性别观念(塑造多样化女性形象、拓展形象谱系、舞台呈现的象征意义)。最后进行总结,强调其双重作用和深远影响。需结合具体剧目或类型进行例证分析。2.分析道家思想在马致远《汉宫秋》等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并探讨其文化意涵。*马致远的《汉宫秋》中体现了丰富的道家思想。首先,剧作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凉、空寂的氛围,这与道家追求顺应自然、超脱尘世的哲学意境有相通之处。汉元帝的失意、王昭君的远嫁和香消玉殒,以及全剧结尾的“冷落长安,宫车尘满,凤帏香暗”等描绘,都带有道家式的人生无常感和对世俗权力富贵无常的感慨。其次,剧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也暗合道家理念。汉元帝在国破家亡、爱女远嫁后的退位与出家(或出家意愿),可以看作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个人层面的极端体现,即对现实政治的彻底放弃和对精神解脱的寻求。王昭君的形象,其美丽、坚贞、最终归于大漠,也带有一种超凡脱俗、顺应自然命运的色彩。再次,剧中对神仙道化的处理,如画师毛延寿的妖邪形象,以及剧中可能隐含的关于命运、报应的宿命论色彩,也与道家世界观中天人感应、阴阳转化的思想有关。*探讨其文化意涵:这些道家思想的体现,深刻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面对家国破碎、个人失意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哲学反思。它不仅为剧作增添了浓厚的悲剧美感和哲学深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在失意时寻求超脱的精神传统。通过道家式的悲悯和空寂,剧作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触及了更普遍的人生命运和宇宙无常的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