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1页
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2页
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3页
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4页
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业务逐步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近年来金融行业领域不断扩张,金融产品不断更新,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在诸如贷款规模和资本充足率等多方面的影响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逐渐难以盈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对于影子银行的评价,国内外学者持有的观点非常多样。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对银行自由资金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满足了社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规模过度的增长却很容易放大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也增加了政府管控的难度,进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有严重的影响。本文从风险承受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来衡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同时选取主要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Z)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指标,运用VAR模型对2012年1月到2018年4月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如下:影子银行业务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限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和我国具体环境对中国商业银行中影子银行业务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影子银行;规模;风险承受能力

ABSTRACTSince2008,theshadowbankingbusinesshasgraduallyattractedtheattentionofscholarsfromvariouscountries.Withthecontinuousexpansionofthefinancialindustryinrecentyears,financialproductsareconstantlyupdated,andcommercialbanksarefacingincreasingcompetition.Undertheinfluenceofvariousaspectssuchasloansizeandcapitaladequacyratio,thetraditionalcommercialbankingbusinessmodelisgraduallybecomingmoreprofitable.Inthiscontext,China’scommercialbanksarealsoopen.Fortheevaluationofshadowbanking,domesticandforeignscholarsaremixed.Ontheonehand,somescholarsbelievethattheshadowbankingbusinessofcommercialbanksistomakefulluseofthebank'sfreefundsandmeetthefinancingneedsofthesociety.Ontheotherhand,somescholarshavepointedoutthattheexcessivegrowthofshadowbankingiseasytoamplifytheriskofthecommercialbankingsystem,anditalsoincreasesthedifficultyofgovernmentcontrol,whichinturnhasaseriousimpactonthestabilityoftheentirebankingsystem.Fromtheperspectiveofrisktolerance,thispaperanalyzestheimpactofthescaleofcommercialbank'sshadowbankingbusinessontherisktoleranceofcommercialbanks.Thispaperselectsthescaleofcommercialbankassetstomeasurethedevelopmentofcommercialbankingbusiness,andselectsthebankruptcyrisk(Z)ofmajorcommercialbanksasanindicatortomeasuretherisktoleranceofcommercialbanks,usingtheVARmodelfordatafromJanuary2012toApril2018.Conductinganempiricaltest,theconclusionsareasfollows:Theshadowbankingbusinesswillreducetherisktoleranceofcommercialbanksandthuslimitthebusinessdevelopmentofcommercialbanks.Finally,basedontheempiricalconclusionsandthespecificenvironmentofChina,severalsuggestionsfortheshadowbankingbusinessofChinesecommercialbanksareputforward.Keywords:shadowbanking;scale;risktolerancebusiness

1.引言1.1研究背景影子银行的萌芽时期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爆发了石油危机,部分欧美商业银行存款开始迅速流失,银行业务量急剧下降。为了应对接踵而来的经济大危机,欧美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渐渐放松,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因此,金融产品创新开始大规模启动,银行业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世界级的经济萧条。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对影子银行及其业务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兴起,由于信贷规模剧烈上升,再加上当时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的共同影响下,影子银行业务数量也在迅速上升(林琳等,2016),我国的影子银行刚刚开始兴起,业务种类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融资方式的补充,包括委托贷款,理财产品,互联网融资平台,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张鹏,2014;贾生华等,2016;方先明等,2017)在FSB根据保守定义估计的45万亿美元的"影子银行"资产中,中国有7万亿美元,占比15.5%。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是影子银行产品最主要的代销渠道,并通过表外业务持有大量的影子银行资产。1.2研究意义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的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增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当前学者在研究影子银行时主要将资产规模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联系起来,计量分析他们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再加上针对这类创新型业务的配套监管措施才开始实施,所以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出现原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提出了研究内容及方法,通过文献综述阐述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和欧美国家的不同,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内容和不足的地方。本文的第二部分对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典型模式进行了说明,对文章中讨论的影子银行的概念和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指标进行了说明,并通过理论探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当前形势,并从业务种类、规模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机制。第三部分探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实证分析。首先在前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的基础上,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的商业银行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进行了向量自回归,验证了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受以及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检验。第四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这一部分首先总结说明了前文研究探讨的理论和实证数据,并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实际因素从商业银行自身和我国监管机构两个角度对规范影子银行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1.4创新与不足1.4.1创新之处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基于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现状,深入分析了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票据、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资产等影子银行业务,探究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和业务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理论结论。并通过实证分析将2012年-2018年的数据来进行结论验证。实证结果对于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和风险把控有一定的借鉴价值。1.4.2不足之处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我们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国内影子银行具体规模。因此,本文仅使用未贴现银行票据业务、委托贷款业务和信托贷款业务之和作为衡量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参数,未将影子银行全部业务计算进去。在计算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的时候,由于部分银行的信息无法获取,本文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0家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综合计算来代替中国国内所有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2.文献综述2.1中外影子银行研究情况早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夕,国内外各位学者开始关注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定义最早由保罗·麦考利(PaulMcCulley)提出,他针对当时的环境给出了较为广义的定义。麦卡利认为,影子银行是"整套被杠杆化的非银行投资渠道、载体与结构"。2010年,BenBemanke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在传统银行之外的,充当作为信用中介的,并且还没有被政府监管的金融机构。MervynKing认为: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传统功能的替代品,替代了工具、公司和金融环境。经过梳理外国文献可知,学者们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围绕在“受监管较少”“经营杠杆较高”和“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信用转换”上面。现在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处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金融机构。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自身独有的的特点,如周小川提出:在中国,影子银行的结构和欧美国家相比区别较大,前者"规模略小,产品结构较为简单,风险尚未显现出来"。蔡真(2012)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不受到或较少受到影响”和“发挥存款储蓄机构的基本功能”这两个特点。巴曙松(2013)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业务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其中的信托、委托等业务如果缺少了商业银行的配合和支持,将无法开展下去。邱峰(2013)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核心地位,大部分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流,再流向由于不满足贷款要求而无法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客户。2.2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赫国胜和陈芙(2015)认为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本身有正向影响。他们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和委托贷款规模之和作为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指标,利用2004到2013年10年间8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影子银行业务在不断发展中能加速增长银行利润。而陈子元(2015)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根据2008到2013年6年间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性质的银行在影子银行活动中遇到的风险也不一样。其中,股份制银行面临的风险最高,高过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孙浦阳(2011)和祝继高(2016)认为,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比较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它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收益进行隐性担保,还需要其承担由于期限错配风险,所以孙浦阳(2011)和祝继高(2016)认为,影子银行会加剧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造成银行经营业绩的下滑。3.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3.1对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界定现在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处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金融机构。而现在受到广泛关注的是狭义的影子银行。张鹏(2014)认为:狭义影子银行是为商业银行资产提供信用和流动性的类银行机构。一旦影子银行业务在运行的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下,向商业银行进行不合理的融资,就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稳定性产生危害。文章中中国影子银行的相关讨论均指的是狭义影子银行。3.2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流程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理财和同业业务进行影子银行业务融资。张晓龙和陈剑(2012)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主要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等模式实现。裘翔周强龙和(2014)认为:从本质上看,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涂晓凤(2016)和郑淑霞(2017)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归为影子银行业务范围。影子银行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一旦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融资资金就容易发生期限错配,不但影子银行业务面临很高的风险,甚至风险可能蔓延至商业银行其他业务,使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收到极大的牵连。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的模式比较复杂,而且不同业务还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所以很难找到一种一般情况。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来看,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流向了商业银行三种表外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本文所探讨的影子银行规模为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承兑汇票的总规模。3.3.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根据前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国内金融环境进行理论分析,本文通过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受以及商业银行业务的机制。3.3.1积极影响影子银行满足了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商业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比重不断下降,但2011年数据显示,商业银行贷款仍然达到了53.7%,是社会融资总量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商业银行更偏向处理大中型企业相对稳定的融资需求,对于中小微企业这种小额的、多样的、高风险的融资需求,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吴苏苏(2014)认为,面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小额高风险的融资需求,影子银行业务灵活、快捷的特点刚好满足,因此影子银行成为了中小微企业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融资使得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迅速,进而为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提供了适宜的金融环境。所以说,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有积极影响。3.3.2消极影响钟雨画(2018)认为:影子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的金融创新产生的,由于发展较晚,相关研究比较少,所以具有信息不对称,杠杆率高,风险较大等缺点。影子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在经营对象、业务覆盖面和目标客户的重复越来越多,随着影子银行的加速发展,替代效应也会愈发的显著,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类业务势必会受到极大地影响。3.3.3对商业银行风险承受的影响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存在的目的是争夺市场、提高利润点,最大化相关收益,所以在影子银行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会忽视影子银行本身存在的风险,这势必会导致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下降。

在委托贷款业务中银行充当中间人的能力,由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产生的损失并不由银行本身来承担,这使得银行在借款人的资格审查和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正确认识。影子银行业务深化了商业银行本身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范围,这将会使得各自的业务范围出现重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速风险的扩张。4.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的实证分析4.1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章所使用的银行资产规模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年报。考虑到我国从2012年1月开始公布未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规模,本文选择2012年1月作为样本起点,。实证研究使用月度数据,样本期为2012年1月到2018年4月,最终得到了76组月度数据。本章所使用的的银行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君安数据库,由于部分商业银行数据缺失,本章所讨论的银行财务指标为50所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平均数据。4.2实证模型和变量选择本文的实证模型将解释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影子银行规模和商业银行破产风险(Z)的关系。由于变量之间可能出现相互影响,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本文选择影子银行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根据前文学者的研究,我们选择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的总规模来代表影子银行规模(SK)。本文选择了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AS)和破产风险Z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资产业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银行规模决定。而破产风险相对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来说更加具有先兆特征,因此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Z可以直观的体现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Z值的计算公式为:Z=资产收益率据此本文VAR模型所使用的内生变量为[SK,AS,Z]。此外,我们还在模型中引入外生变量存款准备金率(r)控制央行的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的影响。4.3.平稳性和滞后性检验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我们首先使用ADF检测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一。变量检验形式(C,T,K)1%显著水平临界值5%显著水平临界值10%显著水平临界值ADF检验值差分值AS(C,T,0)-3.521579-2.901217-2.587981-9.0191221SK(C,T,0)-3.521579-2.901217-2.587981-7.3132541Z(C,T,0)-4.086877-3.471693-3.162948-11.026091由表可知,在1%的水平下,时间序列一阶差分量变量小于临界值,因此,各序列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由此可以认为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莫和破产风险序列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具备协整检验的条件。4.4、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和协整检验本文选择最大滞后期为4进行检验,再根据似然比检验、AIC准则、SC准则、最终于泽误差(FPE)等指标进行最优滞后阶数的选择,检验结果见表2滞后期LogLLRFPEAICSCHQ1-536.43NA1079.67715.49815.6907315.574562-178.084665.50040.0499755.5166775.998497*5.7080623-159.99832.038090.0386375.2570766.0279895.5632924-125.2444.40793*0.024259*4.778275*6.1273725.314152*从表2可以看出,4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是4阶,即建立VAR(4)模型,模型方程如下:ASSKZ=0.950.940.571.49-2.03-0.05-0.12由上述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t-1期的影子银行规模,对当期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微小的正向影响2.t-1期的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有显著的正影响。由平稳性检验可知,以上三组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虚列。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运用约翰森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至多存在一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Z=4.17SK+0.35AS4.5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基于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与模型估计结果一致,Granger因果检验也显示出两条重要的因果链条。一是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是影子银行规模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合理的使用影子银行业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业与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二是影子银行规模是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的Granger原因。根据之前的理论分析,过量的影子银行业务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金期限错配,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原假设F统计量相伴概率AS不是SK的Granger原因0.690.50SK不是AS的Granger原因7.000.0017SK不是Z的Granger原因3.910.05Z不是SK的Granger原因0.750.564.6.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基于VAR模型计算了各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见下图),其结果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论相符。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微小的正向影响,而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在资金配置正常的条件下,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略微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但是会显著增肌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5.结论及建议本文描述了影子银行的成因、具体流程和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受和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鉴张鹏(2014)的研究,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票据之和作为衡量影子银行规模的指数,实证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影子银行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自身破产风险,当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不变时,影子银行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自身的破产风险将会增加0.24%。第二,在资金配置正常的条件下,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略微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发展,影子银行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加0.08%。影子银行业务虽然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破产风险,但是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加速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影子银行业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通过完善监管政策,达到预防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积聚和风险蔓延的目的。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因素和前文的实证结论,对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1.增加影子银行业务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在搜集数据时,我们发现权威机构对于当前影子银行业务相关数据的披露程度不高,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定义至今也没有权威的解释。由于影子银行业务大部分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体现在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中,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此,监管机构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关注同业业务的操作,以实现影子银行业务的公开透明。2.在合适范围内允许影子银行发展从前文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能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发展,满足融资企业小额、多样的融资需求。监管部门在合适的范围内允许金融创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进而促进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监管机构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约束时,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它。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商业银行中的确有影子银行业务的存在,并会增加商业银行自身的破产风险,所以要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但是,监管机构也不能过度抑制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增加,并可以采取一些降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的手段,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自主创新功能。3.建立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前文实证指出,影子银行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自身的破产,为了尽可能早的预知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因素,有关部门可以构造一个动态的风险监控预警模型,达到预防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目的。6.参考文献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2013(4):27~30.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财经问题研7.2012(8):66~72.陈子元影子银行业务对上市银行经营风险和价值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5.蔡真中国影子银行:特征、模式、监管[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