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朝鲜笈多帝国德里苏丹越南日本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美】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年份考题视角核心考向2025【安徽】孔雀帝国【安徽】阿拉伯文化【福建】幕府与武士集团【广东】日本庄园经济【东北】阿拉伯帝国统治措施【重庆】阿拉伯文化【甘肃】日本封建军事专制强化1.中世纪日本的政治经济与国家治理。2.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经济文化交流。2024【天津】奥斯曼帝国统治措施【东北】日本加强中央集权【浙江】中世纪阿拉伯文化2023【湖南】古代日本土地制度【湖南】朝鲜日本与明朝一、阿拉伯帝国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穆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中期大规模向外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建立一、阿拉伯帝国(二)统治1.政治(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2)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政教合一制度是政权与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基本特征为国家元首与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法律以宗教教义为准则。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一、阿拉伯帝国(二)统治2.经济(1)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2)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3)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Q1:结合地图,阿拉伯帝国海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Q2:结合P23学思之窗,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位于亚欧大陆之间,陆路和海路通达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有较大发展;阿拉伯帝国地处亚非欧三洲要冲,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一、阿拉伯帝国(二)统治3.文化(1)吸收与融合: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成就(2)交流与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文化成就[链接·选择性必修3·P18、P19](1)文学:诗歌比赛,“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2)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3)天文:白塔尼论证日环食,《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4)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传入欧洲后被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一、阿拉伯帝国(二)统治3.文化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被征服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统治者重视知识,坚持开放宽容态度地处亚非欧交界,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改造和创新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一、阿拉伯帝国(二)统治3.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带去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字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思考点: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一、阿拉伯帝国(二)统治3.文化思考点: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1)对西方①阿拉伯人保留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人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25·重庆卷)中古晚期,西印度洋地区出现了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航海手册。在这同一种文字之下,他们记述了在海上定位与寻路的技能,其中交织着伊斯兰二十八星宿、波斯太阳历法、印度纬度测量等内容。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人()A.将天文知识融入导航技术 B.试图消解地方文化差异C.向东方寻找跨洋航海路线 D.欠缺自主航海活动经验A(2025·黑吉辽蒙)7世纪中期,哈里发欧默尔规定:“不得将被征服者作为奴隶据为己有”,“不得随意侵吞他们的财产或通过其他形式加以奴役”,被征服地区的贡税由全体阿拉伯人“共同享用”。该规定有助于()A.扩大奴隶贸易规模 B.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C.巩固国家经济基础 D.确立哈里发的统治权C(2025·安徽卷)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带,土地多为沙漠,不宜农耕。如图所示为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人约占80%以上,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一半以上。这说明(
)A.阿拉伯帝国优先发展商业贸易B.阿拉伯商人善于撰写民间故事C.东西方陆路商道已经被阿拉伯帝国垄断D.商贸往来丰富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内容D(2021·福建)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A(2024·浙江)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B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兴起与发展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期,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统治(1)帝国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1.政治2.经济(1)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旧航路:15世纪以前经由奥斯曼帝国连接欧洲同其他地区的路线,主要沿地中海进行。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2024·天津)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军事贵族的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苏丹维持着一支战力强大的常备军,并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造成该局面主要是由于双方()A.社会形态不同 B.土地制度不同
C.军事装备不同 D.控制地域不同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而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意味着他有权支配帝国的所有土地。材料着重说明了苏丹对军事人员的土地分配方式,一种是军事贵族封地,形成了广泛存在的、保证军官薪俸的军事采邑制,但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另一种是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种土地分配制度鼓励军人随时随地和世代为苏丹而战,由此保证了军队的常备化和军队较强的作战能力。与奥斯曼帝国形成对照,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封君封臣制,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这往往导致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本题设问采用复合式设问方式,先承接情境信息并提出一个现象即“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然后指向“造成该局面”的主要原因,而原因则要通过对比思考“双方”的情况来判定。在这样的设问指向下,综合双方情况,土地制度不同导致军事斗争结果不同,故选B项三、南亚国家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4世纪—6世纪笈多帝国13世纪—16世纪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国家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兴起统治宗教三、南亚国家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025·安徽卷)据铭文载,孔雀帝国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在颁布的诏令中写道:“在羯陵迦(位于今孟加拉湾西岸)已被征服之后,神所宠爱的阿育王已专心努力研究道德,喜爱道德,宣传道德。……神所宠爱的阿育王认为:在征服未被征服的国家时,在那里出现屠杀、死亡与把人掠为俘虏,那是残忍的和严重的罪行。”由此可见(
)A.适时反思成就南亚全境统一 B.官方文献含有统治者认识转变的内容C.维护君主专制应该神化王权 D.历史研究须以碑刻铭文为可靠的证据B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一)日本秦汉之际,中国的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一)日本1.大化改新(1)背景①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②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2)内容政治经济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③统一赋税(租庸调制)。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自由买卖;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部分假名与汉字遣唐使船队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背景建立特点衰落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一)日本2.幕府统治17世纪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庄园制的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源赖潮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实权。古代日本文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P29]神道融合佛教等外来文化形成武士道;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1)持续性、稳定性: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以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著称,但日本文化仍然有自己的根,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2)外向性、创新性:日本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从7世纪的大化改新大规模地输入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矛盾性、独立性:日本的岛国地理特征,使其文化呈现出单一性和独立性。正因为这种特性,日本需要向隔海相望的大陆看齐,于是他们在古代历史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大陆文化。日本文化各个领域都有外来文化的成分和因素,但同时又鲜明地体现出日本岛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二)朝鲜7世纪末新罗10世纪初高丽14世纪末朝鲜16世纪末共抗侵略4世纪政权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经7年艰苦战斗,取得胜利方面表现政治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1.发展历程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二)朝鲜(1)科技: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2)天文: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3)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例。(4)艺术: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2.主要成就[链接·选择性必修3·P28](5)其他:宗教文化、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史料一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史料二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与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之比较——据《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项目日本大化改新中国隋唐制度经济土地班田收授法均田制赋税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政治中央设二官八省三省六部制地方设立国、郡、里郡县制[思考]从两则史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思考]从两则史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史料一反映出朝鲜和日本人使用汉字,按照律诗格式要求作诗,诗句中还使用了中国历史典故;史料二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朝、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了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2023·湖南卷)永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正交双目视觉的药液杂质粒径标定方案
- 创意策划新方案
- 业务外包解除劳动合同
- 道里租房合同
- 漏缝地板合同
- 掉头借款合同
-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题)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含解析 含解析
- 入职一年合同
- 派遣合同和劳动合同
- 怎么查网签合同
- 2025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学校动火作业管理制度
- T/CECS 10013-2019双冷源新风机组
- 安排工作交钱协议书
- 成长赛道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1500字
- 【中国人寿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原因分析案例9800字】
- 舌下腺囊肿护理
-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专用停车场技术要求》
- 福格行为模型(中文版)
- 案例分析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汇报制作经验
- (高清版)DB35∕T 836-2015 学生服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