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文人绘画重情、重理、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同样贯彻于传统人物画设色之中。“随类赋彩”的设色理念除了强化人物、场景等的固有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把握整体色调与人物心境及场景氛围的关系。唐代之前的人物画多呈现水墨与色彩并用的形式,以墨线塑形,敷以颜色,墨与色处于同等地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山石、树木以高古游丝描勾勒而少皴,设色上注重以白色或青色服饰衬托暖色衣着,凸显人物的不同身份,使之在全卷浅灰绿色的基调中格外醒目。唐代王维“水墨之变”的理念倡导和吴道子“融水墨于人物”的技法革新,将绘画由宫廷装饰与道释叙事转变为个人情境的外化。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逐渐提升了水墨的地位。墨色在传统水墨形式中摆脱了色彩的简单含义,强调主观意义上的合理性,“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随着技术的改进,墨锭与生纸更能抒发文人的心性,尤其在宋元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兴盛,传统人物画“墨色并重”的观念逐渐被崇尚水墨的审美所取代。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将人物五官的刻画压缩至极小的空间,大面积的墨色挥洒烘托出人物胸、腹结构的留白,描绘出一位低眉敛目、似醒非醒、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作品中单色水墨的样式替代了唐人明艳色彩的格局。至明清之际陈洪造型古雅的人物画《右军笼鹅图》《扑蝶仕女图》,以及任伯年的肖像画《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均不再以绚丽的视觉审美作为表现诉求,人物画画家逐渐在水墨世界中找到情境表达的无穷乐趣,以墨色抒发心境。千年的笔墨发展使中国画独树于世界艺术之林,但在创作中也容易形成趋同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理念的更迭,今天的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在追求意境营造的同时,也追求蕴含丰富笔意的设色形式和彰显个人心境的设色体系的构建。在“墨色之辨”的总体视域下,当代写意人物画设色语言的实践并非注重真实对象的光影关系和色彩变化,而是关注对象身份、神情及所处环境与画者内心感受的交融。创作者利用中国画颜料自身的单纯性,将水墨的运用作为色彩表现的基础,依靠色与墨的交融和对比,在不同意境、不同色调的表现中展现其丰富性。(摘编自刘艳辉《色墨流转意写神韵》,有删改)材料二: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在书法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行书和草书之中。“墨分五色”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国画,也在国画领域被大家熟知,然而书法中也讲求“墨分五色”。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夫阳陶落,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猝。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正如张彦远所说,“墨分五色”好似万物中的天然色彩。起源于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是一种国画的技法,画家用水去调节墨色的浓淡,可以得到多层次的绘画效果。后来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墨分五色”也逐渐走入书法的技法范围。与绘画所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技法不同,书法中的“墨分五色”主要指的是“浓、淡、润、焦、清”。浓——浓墨是书法的主要墨法,“浓”指用笔非常的“实”,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古人崇尚浓墨。早在汉末,韦诞便开始追求用墨的浓黑,如其所作的《游太行山记》,字体如龙盘虎踞、剑拔弩张,墨迹浓黑而实。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刘墉有“浓墨宰相”之誉,他喜用浓墨,体骨丰劲,字迹沉稳厚重,字体雍容端庄而不笨重,结构严谨,超然独出。淡——淡墨水分多,比浓墨多了清雅之气。清代书画家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将墨分为“老墨”与“嫩墨”,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浓墨”和“淡墨”。和主骨韵的浓墨不同,淡墨主气韵,色泽清丽、神采焕发。唐代欧阳询的《千字文》笔墨清淡,运笔流畅自然,透露出文人的俊逸之气。清代王文治是乾隆时期的探花,因作书喜用淡墨被誉为“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其淡墨行书十分雅致,秀韵天成,曾被誉为“女郎书”。润——润墨所用的水比浓墨多一些,又比淡墨少一些。润墨所写的字,笔酣墨饱。古人常借用唐代杜甫诗中“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对书法的用墨提出“丰润”的要求。焦——又称作“渴笔”“燥笔”,即把墨汁放置在砚台内,经过一定的挥发,再用来写书法作品。毛笔蘸墨后连续书写,会呈现墨色由浓到枯的渐变,含墨量减少让线条有干皴之笔,且大多用在笔画的中后部分。明代徐渭、清人虚谷擅用此法。此法“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视若枯燥,意极华滋”,如果用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清——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他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这在墨彩上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用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虽说墨色有浓淡有焦清,但是书法作品的浓淡枯湿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所以用墨的虚实总是对比出现。其实用墨的分类不仅取决于不同书体和书法形式风格,还取决于时代人文心理与社会审美习惯。(摘编自青小书《书法如何“墨分五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人物画设色与文人绘画在一应审美观念上殊途同归,都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B.王维提升了水墨的地位,宋元时期崇尚水墨的审美,“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C.书法中的“墨分五色”是起源于中国水墨画的国画技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D.“入木三分”“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渴笔”,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又精妙准确地概括了不同的墨色。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人物画中色与墨的关系在此消彼长中演进,最终画家在水墨世界中找到了情境表达的乐趣,但并未完全排斥色彩的运用。B.中国画在对色与墨的不断探求中发展出独树一帜的艺术,但也因趋同和因袭而影响了今天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C.书法的“墨分五色”跟用墨时的水量有直接关系,但不同墨色呈现的浓淡枯湿的效果却没有绝对界限。D.君子“善假于物”,传统人物画画家和书法家都善于借助墨的浓淡色彩,这造就了中国书画独特的水墨审美观。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国画大师潘天寿在用墨方面很有见地。他曾言:“吾国绘画,自古以来,每以五色兼施,故曰丹青。唐宋以来,,以墨为绘画之主色。墨以黑而有光彩者为贵。用墨之要点有二:一是研墨要浓,二是。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彩之弊病,老手之善于用宿墨者,尤致意及之。用墨难在之变,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模糊不清),即得用墨之要诀矣。”4.根据材料内容,请从下图中任选两张图片判断其墨色,并说明判断依据。5.两则材料均提及“墨分五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墨分五色”在传统绘画与书法中的内涵及作用有何异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色沈石溪鹅毛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日曲卡山麓一片白茫茫。雪山草原堪称一流的狩猎部落埃蒂斯红豺群遭遇了生存危机。苍天有眼,它们绝处逢生,豺群黄昏时经过猛犸崖,突然发现了这个位于石片背后的野猪窝——雪帘洞。这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根本无法发挥豺的群体优势。每次只容得下一只豺钻进洞口去噬咬,而母野猪凭着嘴里锐利的獠牙,敢和豹子周旋,又有的是憨力气,卧在石缝里以逸待劳,也不怕豺群搞什么车轮战术。看来,只能在豺群中挑选一只苦豺了。苦豺是豺群社会一种特定的角色,与人类社会中的“敢死队”有点相似。这种角色的产生不搞世袭制,也不靠抓阄碰运气,也不按社会地位或阶级来排列,而是按一条十分简单的标准来遴选,那就是衰老度。让群体中最衰老的豺担当苦豺,是埃蒂斯红豺群祖先传下来的习惯。豺王索坨实在是迫不得已才硬起心肠决定要用苦豺来制伏野猪的。被选中的苦豺虽然年老体衰,却不乏与大型猎物格斗厮杀的经验。在必死的心态下,苦豺会将剩余的生命浓缩凝聚在豺牙和豺爪间,像一道红色的闪电蹿进雪帘洞去,将非致命部位肩胛白白送进母野猪锋利的獠牙间,母野猪只要一张嘴,必然会顾此失彼,苦豺趁机叼住母野猪的耳朵、脸颊或鼻子,四条豺腿蹬住石壁拼命朝洞外拖曳。于是,肉搏中的豺和野猪将慢慢从狭窄的石缝里退出来。只要母野猪的身体一离开雪帘洞,早就在洞外等得不耐烦了的豺群便会呼啸着蜂拥而上。结局已经想好,现在该用阴毒的眼光来选定苦豺了。苦楝树下的老母豺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用传统标准来衡量,这是最合适的选择,但索坨的目光却急遽地跳开了。这只老母豺名叫霞吐,是索坨的亲生豺娘。索坨瞄准正卧在雪地上脑袋一沉一沉打盹的老公豺达曼洪。可还没等索坨的目光在达曼洪身上“定格”,好几只成年大公豺改变了姿势,四肢直立起来,尾巴像旗杆似的笔直竖起,用爪子踢打着地面的积雪。这是豺群社会反叛的姿势。索坨一阵心悸,赶紧移开了目光。它狠了狠心,再次把筛选的目光移向霞吐。鹅毛大雪无声地飘落下来,天空一片昏暗。索坨脑子里又叠现出两年前老豺王奈莫偏袒老妻雅倩所造成的悲剧结尾。当时索坨率领几只大公豺将奈莫无情地逐出了豺群。接下来,它们仍将雅倩定为苦豺。历史将会重复,悲剧将会重演。即使它索坨舍弃了王位,也不能扭转乾坤使霞吐免当苦豺。索坨筛选的目光坚定地沉稳地落在豺娘霞吐身上。豺群几十双残忍的眼光齐崭崭落到霞吐身上。“嗬叽——”响起一片赞同的尖嗥。一种强烈的内疚感在索坨心里翻腾。它忽发奇想,假如它现在跟豺娘调换一下位置,豺娘会不会逼它呢?答案其实在五年前就有了。那是在它刚满周岁的时候,豺群正在灌木林里行进,寂静的树林里“嘣”地响起弯曲的竹片被弹直的一声闷响,一张尼龙大网从天而降,把它严严实实罩住了。这时,不远处传来狗群的吠叫和猎人粗鲁的吆喝声。“砰砰砰”,响起了火药枪震耳欲聋的轰鸣。豺群逃遁进茂密的树林,只有豺娘没有走。它卧伏在尼龙网上,专心致志地拼命噬咬。一颗霰弹擦过右耳,血顺着豺娘的额角“滴滴答答”往下落。没有血脉相连的挚爱,豺娘是不可能在九死一生间救它出罗网的。而它,此刻却无情地驱赶豺娘去做苦豺。不不不,它一定要想出一个解救豺娘的办法来。独眼豺、白脑顶、兔嘴多多和短尾巴罗罗不怀好意地朝豺娘围聚过来。索坨没来得及往深处想,一扭身横在豺娘和四只大公豺中间,“嗬叽”,发出一声拦截性质的短促的嗥叫。突然,四只大公豺以罗罗为中心,围拢成一团,尖嘴对着尖嘴,“嗬嗬”叫起来,长嗥短嚎,此起彼伏。索坨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是豺群独特的结盟仪式,一种串通勾结、沆瀣一气的集会,一种互相帮衬、同仇敌忾的宣誓。索坨意识到自己违反了常规拦截了它们,在众豺的眼里,它就成了叛逆的同党,成了破坏苦豺制度、危及豺群生存的罪魁。这是发动政变的最佳借口。危机迫在眉睫。现在它有一个解脱的办法:掉转头去,用豺娘的血洗净叛逆的嫌疑。假如索坨是一只人类字典里的豺,它会毫不犹豫地转身把豺娘扑倒在血泊中;人类字典里的豺几乎就是丧心病狂的同义语。但索坨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豺,它突然踅转身去,高高跃起,越过豺娘的头顶,稳稳落在雪帘洞口。假如豺娘不咬开自己的乳房用血浆喂它,它的小生命早就结束了;假如豺娘不冒着自己的身体被霰弹打成蜂窝状的风险,它永远也休想从结实的尼龙网里逃生;假如豺娘不把罗罗的尾巴咬掉大半截,它早就变成一只地位卑贱的草豺了……这么些的假如相加起来,难道还不够它索坨为豺娘去死一次吗?雪野静悄悄,死一般的沉寂。豺群被索坨的举动镇住了。一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年轻豺王为了一只生命力已快衰竭的老母豺去做替身苦豺,这在豺群中旷古未有,完全不符合豺群的生存规律。可是,这罕见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凝重的感情和超越生死的爱意谁也无法加以指责。四只大公豺停止了向豺娘靠拢。几只年轻的母豺发出哀叫。永别了,豺群。索坨心里明白,生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就在索坨瞄准石缝弯曲后腿想用力弹跳的瞬间,它的右肩胛遭到了猛烈撞击,身体朝左歪仄,跌倒在雪地里,打了两个滚,偏离了洞口。它恼怒地瞪眼望去,哦,原来是豺娘撞倒了它!豺娘取代它站立在雪帘洞口。在洁白的雪的衬托下,豺娘就像是太阳的一块碎片,就像是天宇吐出来的一团霞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也象征着豺群所面临的生存和苦豺制度的“暮色”,孕育出霞吐母子间超越生存本能的希望之光。B.开篇“鹅毛大雪”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豺群面临危机的背景,渲染出肃杀、紧迫的氛围,也为后文雪地对峙等情节提供了场景。C.插入两年前老豺王奈莫因偏袒其妻而被逐的往事,既补充了事件相关背景,强化了索坨的内心矛盾,也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更丰满。D.和蒲松龄的《狼》采用人的角度来观察狼不同,本文主要用动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善于运用想象,模拟它们的感觉、思维进行心理描写。7.关于文中对“苦豺制度”的介绍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苦豺遴选的标准,又指出这是祖传的习惯,使豺群选择霞吐当苦豺的情节具有合理性,也为索坨面临族群压力埋下伏笔。B.写苦豺遴选的标准不是世袭制、运气、地位等,突出“衰老度”这一标准的唯一性,也暗示作者对这一制度的认可。C.运用“蹿进”“叼住”“蹬住”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苦豺与野猪的搏斗过程,极具画面感,凸显苦豺在必死心态下凝聚全部力量的状态。D.详细拆解苦豺诱敌的狩猎流程,填补了小说结尾霞吐替代索坨后的情节空白,增强了结尾带给读者的冲击力。8.小说结尾霞吐撞倒索坨、取代它站在雪帘洞口,这一情节并不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评论称:小说既从动物的特性着眼谋篇布局,又对动物行为的自然动机观察入微,也借动物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问渔者曰:“人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渔者曰:“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曰:“不正则安得谓之才?”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谓之才?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譬犹药之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则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去。(节选自邵雍《渔樵问对》,有删改)材料二:汤文正公斌抚吴时,以清介自励,敦厚风化,其下属有贪酷者,皆善为劝勉,其不改者,始以法惩之。郭总宪琇时任吴江令,以贪黩闻。公檄至省,教以贞廉。郭曰:“琇所以贪酷者,以供前任某抚军之欲故也。今公既以清廉自矢,请宽一月之期,如声名犹若昔,请公立置典刑可也。”归,自洗其堂庑,曰:“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其政治为之一变,公首荐于朝,后卒为名臣。(节选自昭梿《啸亭杂录》,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力分A之外B虽一毫犹C且为害D而况十斤E乎F吾之贪鱼G亦何以异H子之贪薪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音“mò”,淹没,与《过秦论》“孝公既没”中的“没”读音相同,意思不相同。B.一,形容词,相同、一样,与《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用法相同。C.影响,影子和回响,和材料二中的“风化”都是古今异义,其含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D.矢,通“誓”,发誓,与成语“矢志不渝”“矢口否认”中的“矢”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樵者疑惑自己多加十斤柴而受伤,渔者以自身钓鱼经历类比,指出都是因贪而致害。B.针对樵者的疑问,渔者认为“不正之才”仍属“才”的范畴,只是欠缺“仁”的属性。C.渔人与樵夫问对和《赤壁赋》中苏子与客对谈一样,均以对话为载体,阐发深层感悟。D.郭琇坦言“贪酷”是因为前任巡抚,并在汤斌的要求下,承诺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变声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2)其政治为之一变,公首荐于朝,后卒为名臣。14.请运用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中郭琇的“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使“才”发生变化的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谒巫山庙,两庑碑版甚众,皆言神佐禹开峡之功,而诋宋玉《高唐赋》之妄,予亦赋诗一首①陆游真人翳凤驾蛟龙②,一念何曾与世同。不为行云求弭谤③,那因治水欲论功。翱翔想见虚无里,毁誉谁知溷浊④中。读尽旧碑成绝倒,书生惟惯谄王公。【注】①此诗作于陆游访巫山凝真观后。凝真观所祠云华夫人,传说为西王母之女,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②真人,指神女云华夫人。翳,摒弃。③行云,指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大胆追求爱情,后世文人诋毁宋玉所写虚妄。弭谤,遏制诽谤。④溷浊:同“混浊”,混乱污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勾勒神女驾龙行云、畅游虚空的画面,营造出洒脱不俗、空灵缥缈的氛围,契合神仙特质。B.诗歌未遵循常规咏庙诗的套路,而是借神话人物表达对现实的感触,抑扬转折,构思颇具新意。C.诗歌突破对神女事迹的平实叙述,赋予人物以自由翱翔的姿态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想象力丰富。D.尾联呼应题目中的“碑版甚众”,写诗人研读诸多碑文的专注敬重姿态,表达了对书生的讽刺之意。16.陆游巧借神女故事,将“言志”与“讽世”相结合,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某中学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体验耕作之余,在高坡上吹风,唱着歌自在惬意地回村,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场景:“,。”(2)在农历十五的晚上,小刚看见月光照亮了院落中的墙壁,树影交杂错落,他认为可以用《项脊轩志》中“,”两句来描绘这一景象。(3)人们习惯称呼杜甫为“诗中老杜”,“老”在杜甫的诗中出现频率颇高,既有直接包含“老”字的“”,也有不见“老”字但写出老态的“”。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者:A
吴必虎:如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逐步减弱,年轻群体愈发依赖社交平台来获取信息,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城市迅速成名的“加速器”。因此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与协作至关重要,政府的迅速应对不仅是放大城市影响力的关键,还能及时应对负面舆情带来的挑战。记者:B
吴必虎:在打造“网红”城市这个话题上,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策略有助于保持城市的吸引力,使其实现长期发展。首先,打造独特性是任何城市在竞争中(
)的基础。要打造独特性,就得深入研究,还得有专业团队来协助发掘本地特色。就像有些地方把森林、沙漠等简单地当成城市的主要卖点,这只是表面吸引眼球。其次,①明确城市定位是“网红”城市保持长期吸引力的核心。②每座城市都得根据自身特色出发,找准目标市场、④定位好目标游客群体。⑤不仅城市要找对目标市场,⑥还得持续跟踪调整,⑦防止“过度网红化”后失去吸引力。此外,要抓住情绪消费这一城市新兴发展方向。如今,情绪消费成了新一代游客的主要消费方式。以前旅游城市靠自然遗产或历史遗迹吸引游客,现在好多“网红”城市靠的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像一碗热干面、一个小吃摊或一只流浪猫。年轻群体追求情感共鸣和个性化体验,这就要求城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间找到新的结合点。很多城市通过动漫或故事情境把历史文化转化为“剧本化目的地”来吸引年轻游客,就连图书馆都不只是看书的地方,而成了情绪消费场所。所以,城市要从情绪消费角度出发,给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情感价值。18.下列填入文中第五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 B.崭露头角 C.锋芒毕露 D.出类拔萃19.下列填入文中第五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想长期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底蕴,再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才能更有深度、更具长期吸引力。B.要想长期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底蕴,再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才能更具长期吸引力、更有深度。C.要想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重视文化底蕴,才能更有深度、更具长期吸引力。D.要想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重视文化底蕴,才能更具长期吸引力、更有深度。20.文中第六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根据访谈上下文的内容,请你推断记者提出的两个问题可能是什么。22.文中最后一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敬自己”热潮。参与者们常以咖啡、茶或白开水等实物为载体致敬自己。有人敬自己对抗困境的倔强,有人敬自己打破常规的果敢,有人敬自己坚守平淡的生活;也有人敬自己永远都是“三分钟热度”,敬自己发际线后移……这种“敬”的背后,也许是对自我的认可、珍视、疗愈,也许是盲目跟风、对自我的纵容、对生活的戏谑调侃……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A.“殊途同归,都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文人绘画重情、重理、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同样贯彻于传统人物画设色之中”可知,中国传统人物画设色与文人绘画在一应审美观念上是“相通”的,并非“殊途同归”。并且“色与墨的此消彼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整体演进特点,非“文人绘画”与“传统人物画设色”的演进。B.“王维提升了水墨的地位,宋元时期崇尚水墨的审美,‘墨分五色’逐渐成为……”错误。由原文“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可知,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逐渐提升了水墨的地位。且“墨分五色”在王维倡导“水墨之变”后“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并非“宋元时期”才形成这一语言,时间线混淆。D.“概括了不同的墨色”错误。由原文“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刘墉有‘浓墨宰相’之誉”“因作书喜用淡墨被誉为‘淡墨探花’”“焦——又称作‘渴笔’”可知,“入木三分”是形容浓墨“力透纸背”的效果,“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是对善用浓墨、淡墨的书家的称谓,“渴笔”是“焦墨”的别称,并非均“概括不同的墨色”。故选C。2.答案:B解析:B.“因趋同和因袭而影响了今天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错误。由原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理念的更迭……彰显个人心境的设色体系的构建”可知,材料一指出中国画“千年笔墨发展”形成趋同模式,但同时强调当代艺术家“在追求意境营造的同时,也追求蕴含丰富笔意的设色形式和彰显个人心境的设色体系的构建”,即趋同模式是“过去的问题”,而非“影响今天设色体系构建”的因素。故选B。3.答案:渐向水墨发展;调墨要得法;枯焦润湿解析:4.答案:①图1:淡墨。判断依据:其笔墨清淡,色泽清丽,运笔流畅自然,气韵雅致。②图2:浓墨。判断依据:墨色黑度高,用笔非常“实”,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有入木三分的效果。③图3:焦墨。判断依据:墨色呈现由浓到枯的渐变,且笔画中后部分的线条有干皴之笔。④图4:润墨。判断依据:用水介于浓墨和淡墨之间,墨色丰润,笔酣墨饱。解析:5.答案:相同点:两者均强调通过墨色的层次变化突破单一墨色的局限(内涵),服务于主观情感与艺术意境的表达,而非单纯的客观再现(作用)。不同点:①内涵不同:绘画中“墨分五色”是水墨技法的体现,通过水调节墨的浓淡形成多层次效果;书法中“墨分五色”指“浓、淡、润、焦、清”五种墨色状态。②作用不同:绘画中“墨分五色”是文人画的重要形式语言,能传递人物画中人物的神韵与作者的心境;书法中“墨分五色”服务于书法的表现力,可体现不同书体和书法形式风格。解析:6.答案:A解析:A.“豺群所面临的生存和苦豺制度的‘暮色’,孕育出霞吐母子间超越生存本能的希望之光”错误。通读文章可知,苦豺制度的“暮色”是母子深情的希望之光打破制度后才显现的结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选A。7.答案:B解析:B.“……也暗示作者对这一制度的认可”错误。从全文基调来看,苦豺制度本质是牺牲衰老,保全群体的残酷规则,作者通过索坨的内心的挣扎、结尾霞吐被迫赴死的悲壮,传递的是对这一制度“冷酷性”的反思,而非“认可”。故选B。8.答案:①索坨回忆霞吐曾咬开自己的乳房用血浆喂它,冒着中霰弹的风险救它出尼龙网,这些行为展现了霞吐的母性本能,为结尾霞吐取代索坨赴死作了情感铺垫。②文中对豺群以“衰老度”遴选苦豺的传统规则的交代,以及对霞吐“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衰老状态的刻画,为霞吐接受苦豺身份,取代索坨进入雪帘洞提供了客观依据。③索坨为保护霞吐与四只大公豺产生冲突,以及引发豺群结盟、面临政变危机的情节叙述,也成为霞吐撞倒索坨、取代儿子赴死的情节动因,让情节发展更合情合理。解析:①紧扣索坨回忆的“喂奶”“救网”等关键情节,这些细节具象化霞吐深沉的母性。过往为子舍命,如今为护子赴死,情感逻辑连贯,让结尾牺牲不显突兀,体现“母爱驱动行为”的内在合理性。②结合“以衰老度选苦豺”的豺群传统,再结合霞吐“枯槁瘦骨”的外貌描写,说明其本就是苦豺的“合理人选”。从客观规则层面印证霞吐主动赴死符合群体惯例,提供情节成立的外部依据。③情节索坨护母引发的危机:与大公豺冲突、豺群结盟政变,指出霞吐深知儿子护己会引发内乱,甚至动摇王位,故选择牺牲自己化解危机。这是故事情节的现实动因,让霞吐的行为兼具护子与顾全群体的双重逻辑,使情节发展更显自然。9.答案:①从动物的特性着眼谋篇布局:小说的核心冲突围绕豺群遴选苦豺应对野猪展开,这一制度完全基于豺的生存本能,这符合豺群优先保障族群存续的特性。②对动物行为的自然动机观察入微:无论是苦豺将肩胛送进野猪獠牙以拖出猎物的战术,还是豺群通过四肢直立、尾巴竖起表达反叛,或是尖嘴相对、嗥叫结盟的政变仪式,角色细节描写真实,细致入微,且符合豺的特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③借动物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索坨与霞吐的母子互动所展现出的爱与牺牲,超越了生存本能,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解析:10.答案:BDF解析:句意:超出力气所能承受的范围,即使是一毫一厘尚且会造成危害,更何况十斤呢!我贪心想要钓到大鱼又和你贪心多挑十斤柴有什么不同呢?“力分之外”作句子的状语,用来限定后面内容发生的情境,应独立成句,其后B处应断开。“虽一毫犹且为害”是主谓句,是完整的假设复句,其后D处应断开。“乎”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应位于句末;“吾之贪鱼”是下句主语,其前F处应断开。故选BDF。11.答案:B解析:A.正确。淹没/同“殁”,去世。句意:还差点有被淹没的危险。/秦孝公去世后。B.“用法相同”错误。用法不同,形容词,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但因为贪心而招致伤害却是一样的。/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C.正确。“影响”:古,影子和回响;今,某对象对其他事物产生的作用或效果/风化:古,教育感化;今,自然侵蚀。句意:这就像影子跟着形体、回声应和声音一样。/注重敦厚风俗教化。D.正确。句意:如今您既然以清廉自我立誓。/指立下志愿,绝不改变。/一口咬定,死不承认。故选B。12.答案:D解析:D.“并在汤斌的要求下,承诺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变声名”错误。结合材料二“今公既以清廉自矢,请宽一月之期”可知,郭琇是主动承诺“请宽一月之期”,并非汤斌要求。故选D。13.答案:(1)有毒的药物也有(可以)使用的时候,可以使用一次,却不可以用第二次。等疾病痊愈了,就该立刻停用,要是不停用,(这毒药)就会毒死人了。(2)他对地方的管理措施因此完全改变,汤斌首先把他推荐给朝廷,后来郭琇最终成为有名的大臣。解析:14.答案:①变化:郭琇前期以“贪酷”之才满足前任抚军私欲,保全自己,是“利乎身而害乎人(百姓)”的“不正之才”;后期以善治之才能治理地方,惠及百姓,成为“利乎人(百姓)而及乎身(获名臣声誉)”的“正才”,实现从“不正之才”到“正才”的转变。②原因:“上之所好,下必好之”,上位者的喜好决定下属的行为方向。汤斌作为上级,“以清介自励”,给郭琇树立了好的榜样,郭琇也以汤斌“清廉自矢”为榜样,树立了自己的新形象。解析:15.答案:D解析:D.“专注敬重姿态”错误。尾联“读尽旧碑成绝倒”中“绝倒”意为讥笑、嘲讽,指诗人对碑文谄媚神女佐禹之功的说辞感到荒谬可笑,可见非“专注敬重”。故选D。16.答案:①诗人以神女的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采购设备合同范本
- 质保合同范本模板模板
- xx片区排水管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个人产权互换协议书
- 两兄弟养母亲协议书
- 2026年配合饲料市场分析报告
- 作废合同范本写模板
- 水利工程进度管理与控制方案
- 代购协议书格式模板
- 两个人创业合同范本
- 2025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中职类)语文试卷
- 《管理学》(第二版) 课件 高教版 第十四章 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第十五章 创新原理
- 污水处理厂有限空间作业防范措施
- 养老院院长知识培训课件
- 医院科研立项答辩项目方案
- 光纤及光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我们的班集体》课件
- PS混合模式原理课件
- 2025年(高级)政工师理论考试题库与答案
- 儿童反家庭暴力课件
- 201710.12灌注桩三检制度及检查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