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语文重点课文讲解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既要夯实字词、语句等基础能力,又需着力培养阅读理解、表达创作的核心素养。以下结合部编版教材重点课文,从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教学流程等方面展开教案设计,助力教师高效开展课堂教学。一、《观潮》:领略自然奇观,学习写景章法(一)课文定位与教学目标《观潮》以钱塘江大潮为描写对象,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展现自然奇观。教学需达成:知识与技能:掌握“盐、屹、鼎”等生字,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能按顺序复述大潮景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比喻、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定点观察+动态描写”的写景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探索欲。(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潮来时的精彩段落,体会语言的画面感;梳理写景顺序。难点:理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句子的修辞妙处,迁移运用写景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景视频(1分钟片段),提问:“视频里的潮水像什么?你想用哪个词形容它?”唤起学生的直观感受。2.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同桌互查读音(如“鼎沸”的“鼎”易错);默读课文,用“//”划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3.精读品悟:聚焦“潮来时”(第3、4段),小组合作找比喻句、夸张句,批注感受(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引导学生体会夸张对“声势”的渲染)。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用“我仿佛看到____,听到____,感受到____”的句式分享,训练语言表达。4.拓展迁移:出示校园花坛、课间操场等场景图,让学生模仿课文的顺序和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小练笔(如“课间的操场,像一锅沸腾的水……”)。5.作业设计:背诵第3、4段;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家人介绍钱塘江大潮。二、《走月亮》:浸润诗意语言,体悟亲情之美(一)课文定位与教学目标《走月亮》以母女月下散步为线索,融情于景,语言充满诗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写“鹅、卵、牵”等字,理解“鹅卵石、汩汩”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通过抓细节描写(如“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体会拟人、通感的表达效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女间的温馨亲情,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走月亮”过程中的诗意场景,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梳理“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情感脉络。难点:理解“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反复出现,体会情感的层层递进。(三)教学过程设计1.诗意导入:播放轻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配乐朗诵:“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提问:“你仿佛走进了怎样的月夜?”2.初读梳理:学生默读课文,用“△”标出“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出现次数,思考:“每次走月亮,作者看到了什么?心情有什么变化?”3.精读赏味:聚焦“溪边散步”场景(第4段),小组合作:用不同符号标注景物(溪水、鹅卵石、小水塘)、情感词(“可爱”“快乐”),体会“流着香味、流着月光”的通感手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香味能‘流’吗?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分角色朗读母女对话(如“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感受亲情的温暖。4.拓展创作:结合生活,写一段“我和____走____”的小片段(如“我和爷爷走田埂”“我和闺蜜走操场”),模仿课文的诗意语言。5.作业设计:绘制“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思维导图(分场景、景物、情感);摘抄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仿句练习。三、《爬山虎的脚》:探究植物奥秘,学习说明方法(一)课文定位与教学目标《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叶圣陶先生细致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与“脚”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虎、操、嫩”等字,理解“均匀、重叠”等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结构与攀爬过程。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说明”的写作方法,体会比喻(“像蜗牛的触角”)、拟人(“巴住墙”)的说明效果;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及攀爬过程;学习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一脚一脚”的准确性。(三)教学过程设计1.直观导入:出示爬山虎实物(或高清图片),提问:“你看到的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的‘脚’在哪里?”引发探究欲。2.初读解疑:学生自由朗读,圈出描写“脚”的段落(第3-5段),用表格梳理:部位形状颜色动作------------------------茎上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灰色巴住、拉、贴3.精读探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合作模拟“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手当“茎”,手指当“细丝”,演示“触→变→巴→拉→贴”的动作,理解“一脚一脚”(区别于“一步一步”,体会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对比句子:“爬山虎的脚巴住墙”vs“爬山虎的脚粘住墙”,讨论“巴”的准确性(“巴”有主动吸附的感觉,更生动)。4.拓展实践:布置“植物观察任务”:选择绿萝、吊兰等植物,连续观察一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生长变化,尝试用说明性语言写观察日记。5.作业设计:背诵第3、4段;仿照课文,写一种植物的“秘密部位”(如“含羞草的‘手’”“捕蝇草的‘嘴’”)。四、《麻雀》:感悟生命勇气,学习细节描写(一)课文定位与教学目标《麻雀》通过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展现母爱的伟大与生命的尊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写“嗅、呆、巢”等字,理解“无可奈何、拯救”等词语;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过程与方法:通过抓动作、心理描写(如“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体会老麻雀的勇敢;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无私与生命的敬畏,联系生活体会亲情的力量。(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老麻雀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母爱”的力量;梳理故事的情节脉络。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的含义,体会猎狗“愣住”“退缩”的原因。(三)教学过程设计1.悬念导入:播放“猎狗逼近小麻雀”的动画片段(无声),提问:“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会改变结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初读梳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标出主要角色(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用箭头梳理情节:“猎狗攻击→老麻雀保护→猎狗退缩”。3.精读品析:聚焦老麻雀的描写(第4、5段),小组合作: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动作(“飞、落、挓挲、尖叫”)、心理(“绝望、恐惧、强大的力量”),讨论:“老麻雀明明‘绝望’,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引导联系生活中父母的守护)。对比猎狗的前后表现(“放慢脚步、嗅了嗅”→“愣住、退缩”),体会“母爱”对强者的震撼。4.拓展升华:开展“亲情故事会”:分享生活中父母保护自己的小事,用“动作+心理”的描写方式写下来(如“妈妈一把将我拉到身后,眼睛死死盯着那条大狗,手微微发抖,却声音坚定:‘别怕,妈妈在’”)。5.作业设计:续写故事(“猎狗走后,老麻雀和小麻雀会说什么?做什么?”);阅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选段,体会其动物描写的风格。五、教案设计的核心要点1.紧扣新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在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中,渗透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培养。2.读写结合:每篇课文设计“小练笔”或“拓展创作”,将课文的写作手法(如《观潮》的写景顺序、《麻雀》的细节描写)迁移到学生的表达中。3.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设计“基础任务”(如字词、背诵)和“提升任务”(如创意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