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国文学简编试题和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国文学简编试题和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国文学简编试题和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国文学简编试题和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国文学简编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外国文学简编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是()。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2.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不包括()。A.骑士抒情诗B.骑士叙事诗C.宗教剧D.破晓歌3.薄伽丘《十日谈》的核心思想是()。A.宣扬禁欲主义B.批判教会腐败,肯定人性欲望C.歌颂骑士精神D.倡导理性主义4.拉伯雷《巨人传》中“德廉美修道院”的门楣上刻着()。A.“做你想做的事”B.“知识就是力量”C.“一切为了上帝”D.“自由即美德”5.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是()。A.高乃依B.莫里哀C.拉封丹D.博马舍6.被雨果称为“戏剧界的莎士比亚”的19世纪挪威剧作家是()。A.易卜生B.斯特林堡C.比昂松D.汉姆生7.托尔斯泰《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成长主线是()。A.从忏悔到救赎B.从野心到幻灭C.从麻木到觉醒D.从怀疑到信仰8.艾略特《荒原》中“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亮”一句,主要象征()。A.战争创伤的难以愈合B.现代人生存的精神荒芜C.自然季节的反常变化D.爱情关系的脆弱易逝9.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失眠症”的隐喻是()。A.记忆的消解与历史的遗忘B.战争带来的集体创伤C.科技发展的负面后果D.家族命运的循环宿命10.奈保尔《米格尔街》的叙事视角是()。A.全知视角B.儿童视角C.第一人称限知视角D.第三人称客观视角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________》。2.但丁《神曲》的三个部分是《地狱》《炼狱》和《________》。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________》。4.歌德《浮士德》中与浮士德签订契约的魔鬼是________。5.司汤达《红与黑》中“红”象征________,“黑”象征教会势力。6.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双城”指巴黎和________。7.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了________。8.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名字是________。9.伍尔夫《到灯塔去》采用了________的叙事手法。10.石黑一雄《长日将尽》的叙事者是一位________。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骑士文学2.流浪汉小说3.自然主义文学4.黑色幽默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分析《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独白的哲学内涵。2.比较司汤达《红与黑》与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创作差异。3.简述博尔赫斯小说的“迷宫”叙事特征及其文化隐喻。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批判的深度与局限性。2.以《百年孤独》《看不见的人》《耻》为例,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主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欧里庇得斯因关注人物心理与社会问题,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2.C(宗教剧属于教会文学,非骑士文学)3.B(《十日谈》通过故事批判教会虚伪,肯定人性自然欲望)4.A(拉伯雷借“德廉美修道院”宣扬自由人性观)5.A(高乃依与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莫里哀是喜剧代表)6.A(易卜生以社会问题剧革新戏剧,雨果曾如此评价)7.C(聂赫留朵夫从贵族的麻木到为玛斯洛娃伸冤,完成精神觉醒)8.B(《荒原》通过破碎意象揭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9.A(失眠症导致村民遗忘事物名称,隐喻历史记忆的消解)10.C(以“我”——米格尔街的少年为叙事者,视角有限但真实)二、填空题1.奥德赛2.天堂3.麦克白4.梅菲斯特5.拿破仑时代的军队荣耀6.伦敦7.甲虫(或大甲虫)8.默尔索9.意识流10.男管家三、名词解释1.骑士文学:中世纪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以骑士为中心,表现其爱情与冒险。分骑士抒情诗(如普罗旺斯的“破晓歌”)和骑士叙事诗(如《特里斯丹和伊瑟》),核心是“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与对贵妇人的“典雅爱情”,反映封建贵族的文化趣味。2.流浪汉小说:16世纪起源于西班牙的小说类型,以流浪汉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自传体形式,通过其流浪经历串联社会场景。如《小癞子》,特点是结构松散、语言通俗,揭露社会不公,反映底层视角,对后世小说(如笛福、斯摩莱特作品)影响深远。3.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兴起于法国,受实证主义与遗传学影响,主张以科学方法记录社会现象,强调环境与遗传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代表作家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特点是注重细节真实、淡化典型塑造、暴露社会“病理”,但常因过度客观削弱批判性。4.黑色幽默:20世纪中叶美国后现代文学流派,因弗里德曼编选《黑色幽默》文集得名。以荒诞、夸张、反讽手法表现现实的荒谬与绝望,如冯内古特《五号屠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指悲剧内核,“幽默”指喜剧形式,本质是对生存困境的无奈嘲讽。四、简答题1.《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独白是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困境写照。首先,它追问生命的意义:“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反映哈姆雷特对行动与忍耐的犹豫。其次,涉及死亡的未知恐惧——“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但“睡了”可能有“梦”(指死后的世界),使他因对未知的恐惧而却步。最后,这一独白揭示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哈姆雷特本相信人性美好,却目睹叔父弑君、母亲改嫁,理想崩塌后陷入哲思,最终从“思考者”转变为“行动者”,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与困惑。2.司汤达与巴尔扎克同为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但创作差异显著:(1)关注重点:司汤达侧重“心理现实主义”,如《红与黑》通过于连的内心独白,细致刻画其野心、自卑与反抗的矛盾心理;巴尔扎克则是“社会现实主义”,《高老头》以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贵族、资产阶级、底层等多阶层图景,展现“人间喜剧”的社会全景。(2)人物塑造:司汤达的人物是“个人奋斗者”典型(于连),其命运反映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巴尔扎克的人物是“社会典型”(高老头的父爱畸形、拉斯蒂涅的堕落),其命运是社会规则的产物。(3)叙事风格:司汤达语言简洁冷峻,带有哲理性;巴尔扎克擅长细节铺陈(如伏盖公寓的环境描写),具有史诗性。(4)批判维度:司汤达批判复辟时期贵族与教会对个人的压抑;巴尔扎克则全面批判金钱对人性(高老头)、亲情(拉斯蒂涅)、社会(贵族衰亡)的腐蚀,更具广度。3.博尔赫斯小说的“迷宫”叙事特征表现为:(1)结构迷宫:如《小径分岔的花园》以“时间的分叉、汇合与平行”构建叙事迷宫,故事中嵌套故事(余准的逃亡与崔朋的小说),现实与虚构交织。(2)空间迷宫:《阿莱夫》中的“阿莱夫”是包含所有空间的点,《沙之书》的“无限之书”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象征认知的边界。(3)主题迷宫:常探讨“真实与虚幻”(《环形废墟》中梦者与被梦者的身份倒置)、“时间与永恒”(《记忆者富内斯》中无限记忆带来的痛苦)、“命运与选择”(《交叉小径的花园》中时间的多重可能)。文化隐喻层面,迷宫是人类认知局限的象征:博尔赫斯通过迷宫叙事,暗示世界的不可知性与意义的开放性,呼应后现代对“元叙事”的消解,同时融合阿根廷文化中的“边缘性”(如对欧洲中心的反思)与拉美文学的“魔幻”传统,形成独特的哲学诗学。五、论述题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反映社会”为口号,其批判深度与局限性体现在:(一)批判深度:①对社会制度的揭露:如狄更斯《艰难时世》批判功利主义教育(葛擂硬的“事实哲学”)对人性的异化;托尔斯泰《复活》通过玛斯洛娃的冤案,揭露沙皇司法制度的腐败。②对阶级矛盾的揭示:巴尔扎克《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被金钱碾碎,拉斯蒂涅从外省青年到“野心家”的堕落,展现资产阶级上升期金钱对传统伦理的冲击;左拉《萌芽》描写煤矿工人的罢工,直接呈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③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既有反抗贵族的进步性,又有虚荣与妥协的局限性,体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悲剧,既是个人幻想的破灭,也是资产阶级庸俗社会对理想的绞杀。(二)局限性:①批判的不彻底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如狄更斯、托尔斯泰)虽揭露社会问题,但寄希望于道德改良(狄更斯的“仁爱”、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未触及制度根本。如《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宽恕与卡顿的牺牲,以“爱”化解仇恨,掩盖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②视角的局限性:部分作品仍以中产阶级为中心,对底层的描写带有“他者化”色彩。如萨克雷《名利场》虽批判虚荣,但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缺乏深入刻画。③理想的虚幻性:现实主义作家常塑造“正面典型”(如《简·爱》中的简·爱、《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但这些人物的“觉醒”往往脱离具体社会条件,成为抽象道德的载体,削弱了批判的现实力度。综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为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了多维度批判,但其思想基础(人道主义)与时代局限(未接触马克思主义)导致批判未能指向制度变革,这既是其历史价值,也是其时代局限。2.后殖民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主题在《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看不见的人》(埃利森,美国)、《耻》(库切,南非)中呈现不同维度的探索:(一)文化身份的断裂与重构:《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家族的“孤独”本质是殖民历史下的文化身份困境。布恩迪亚家族试图“文明化”(如引进磁铁、望远镜),却陷入循环宿命;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预言与西班牙殖民者的“文明”入侵形成对比,暗示拉美文化在“本土传统”(印第安、非洲元素)与“欧洲他者”(殖民文化)间的撕裂。马尔克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如蕾梅黛丝升天、失眠症),将本土神话与殖民历史融合,重构拉美独特的文化身份。(二)种族身份的遮蔽与觉醒:《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无名的黑人,因肤色被白人社会“看不见”。他先后被“兄弟会”利用(作为种族符号)、被底层黑人排斥(因“越界”),最终躲入地下密室,意识到“看不见”是白人种族主义与黑人内部异化共同造成的。埃利森通过“看不见”的隐喻,批判美国种族制度对黑人个体性的抹除,同时呼吁黑人在“可见”与“隐蔽”间寻找自主的身份定位——“我是一个人,一个具有复杂维度的人”。(三)后殖民伦理的罪与赎:《耻》中,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性骚扰学生被迫辞职,逃至女儿露西的农场,却遭遇黑人暴力(露西被强奸)。露西选择留在农场,与黑人雇工合作,拒绝“受害者”的道德高位;戴维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