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2025自考[法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题专练及答案【案例一】材料:1842年8月,南京江面英舰“皋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在《南京条约》正本用朱笔划押。条约第二款规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并许英人“带同所属家眷寄居”。签约次日,英方代表璞鼎查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大臣最关心的是尽快让夷船退出长江,至于关税比例,他们只问了一句‘能否再减’。”问题:(1)结合材料,指出清政府将“五口通商”视为“羁縻”手段的传统心理。(2)分析“羁縻”心态对后续条约体系的影响,并举《虎门条约》中“领事裁判权”条款加以说明。(3)从近代主权观念角度,评价耆英等人在谈判中的“再减关税”提问。答案:(1)“羁縻”源自汉唐对边疆部落的笼络政策,清廷把通商看作“施恩”,以为允许英人贸易即可换取退兵,未意识到主权让渡的永久性。(2)“羁縻”导致步步退让。1843年《虎门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第13款规定“英人华民争讼,英人由英官捉审”,中国丧失司法主权。璞鼎查利用清方“只求退兵”心理,将领事裁判权写成“恩惠”,使不平等条约体系连锁扩展。(3)近代主权观念强调领土、关税、司法完整。耆英的提问暴露其将关税视为“可议价之利”,而非国家固有主权,反映天朝体制尚未生成平等外交意识,为后续丧失海关行政权埋下伏笔。【案例二】材料:1861年1月,总理衙门成立,奕䜣在奏折中提出“查外国事务,本系新章,非旧例所能该括”,并建议“各口设通商大臣,体制仿六部而稍异”。同年,英国人赫德被聘为“海关总税务司”,他在备忘录中写道:“中国海关年入不过五百余万两,若照新法,可增至一千二百万。”问题:(1)指出总理衙门创设的“新章”与“旧例”冲突的具体表现。(2)结合赫德备忘录,分析海关近代化对清廷财政与主权的双重效应。(3)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视角,评价奕䜣“体制仿六部而稍异”的设计思路。答案:(1)旧例由礼部执掌“四夷朝贡”,无常驻外交机构;新章设总理衙门专办条约、电报、海关,打破“华夷秩序”,引发保守派“用夷变夏”抨击。(2)赫德引入西式会计、缉私船、统一税则,十年内关税增至一千五百万两,为洋务企业提供资金;但税务司由洋人垄断,海关行政权旁落,形成“国中之国”,主权受损。(3)奕䜣保留“六部”等级符号,用“王大臣”兼差,既减轻保守阻力,又引入西式科层,体现“中体西用”的折衷。然而衙门仍属“临时”性质,未升格为“外交部”,显示改革限度。【案例三】材料:1895年4月,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第4款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消息传回北京,举子康有为联合十八省应试者“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同年8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称“嗣后大小臣工,各宜努力自强”。问题:(1)指出“公车上书”对维新派形成的组织意义。(2)分析台湾割让如何刺激“亡国灭种”危机话语。(3)从制度变革角度,比较“明定国是”诏与洋务运动“自强”口号的异同。答案:(1)“公车上书”首次把分散的举子用现代“联名上书”方式集结,突破士人不得干政旧习,形成跨地域政治网络,为强学会、保国会奠基。(2)台湾自康熙统一后被视为“东南屏障”,割让使士人痛感“腹地可失”,结合种族主义传入,“亡国灭种”成为流行话语,推动激进改革。(3)洋务“自强”侧重军事技术,不变科举;光绪诏书提出“改科举、设银行、修铁路”,触及教育、财政制度,标志从“器物”深入到“制度”层面,但二者均维护皇权,未提立宪。【案例四】材料:1905年7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载泽在日记中记:“英国上下议院,君权虽尊,而民权亦重,故无革命之祸。”1906年9月,慈禧发布“预备立宪”懿旨,称“俟规模初具,再议施行”。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颁布,首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问题:(1)指出载泽日记中“君权—民权”平衡论对清廷的吸引力。(2)分析“万世一系”条款与“民权”平衡论的内在矛盾。(3)从立宪派角度,评价1908年《大纲》的历史作用。答案:(1)载泽认为英日立宪可“弭革命”,保留皇权同时吸纳士绅参政,既维稳又开放,符合清廷“皇位永固”目标。(2)“万世一系”将皇权置于宪法之上,与“民权”制衡原理冲突;议会仅资政院,无预算否决权,导致立宪派失望。(3)立宪派视《大纲》为“假立宪”,但获得合法结社权,各省谘议局选举使士绅首次系统参政,为1911年国会请愿运动提供平台,客观上加速清朝瓦解。【案例五】材料: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在私人函电中抱怨:“总统徒拥虚名,政令必由内阁副署,实为束缚。”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袁政府被指幕后主使。问题:(1)指出《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设计的初衷。(2)分析宋案对国民党与袁世凯关系的影响。(3)从宪政实践角度,评价1912—1913年“制度移植”的困境。答案:(1)孙中山为防止袁专权,以法式内阁制分散总统权力,规定国务员副署,国会可弹劾,体现“以法制袁”思路。(2)宋案使国民党从议会竞争转向武装反抗,发动“二次革命”,袁则借机解散国会,走向帝制,双方彻底决裂。(3)制度移植忽视军权分布,袁握北洋武力,内阁无兵可恃;国会多数党无法指挥枪杆,导致宪法条文成空,显示“有宪法无宪政”的民初困境。【案例六】材料: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贵州军阀柏辉章宅召开,会议记录写道:“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会后,红军四渡赤水,5月强渡大渡河。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评论:“遵义会议不是莫斯科指令,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解决路线问题。”问题:(1)指出遵义会议“独立解决路线”的历史含义。(2)分析四渡赤水如何体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3)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评价会议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推动。答案:(1)会议否定博古、李德“堡垒对堡垒”的苏式正规战,确立毛泽东灵活机动方针,标志中共摆脱共产国际“遥控”,实现政治自主。(2)四渡赤水利用云贵高原山道纵横,忽南忽北,使蒋军主力疲于奔命,以少胜多,体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略升级版。(3)会议把军事路线与国情结合,初步形成“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为延安时期系统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奠定实践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案例七】材料: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必须学会管理经济。”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问题:(1)指出“重心移城市”对党的角色转换提出的挑战。(2)分析《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主义”表述对多党合作的意义。(3)从现代国家建构角度,评价1949年政治转型对近代以来的历史总结。答案:(1)党由革命军转为执政党,需掌握金融、工业、市政,而党员多为农民出身,面临技术短缺、官僚腐化挑战,促发1950年“整风”与干部培训。(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