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全册教案江西版本_第1页
美术课全册教案江西版本_第2页
美术课全册教案江西版本_第3页
美术课全册教案江西版本_第4页
美术课全册教案江西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美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全册教案设计与实践指南一、教案编写的核心理念与依据(一)课程标准遵循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落实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注重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融合发展,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构建梯度化教学体系。(二)地域文化融入依托江西丰富的文化资源(陶瓷、赣派建筑、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将地方特色艺术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的造型、装饰技法;建筑文化:赣派民居的窗棂、马头墙美学;民俗文化:赣南傩面具、客家凉帽的工艺特征;红色文化:井冈山版画、安源工人运动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三)学段衔接与学情适配根据小学、初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动手能力和审美发展规律,设计梯度化教学活动:小学段(1-6年级):以生活感知、游戏化体验为主,侧重观察、模仿与简单创作;初中段(7-9年级):以文化探究、创意表达为主,侧重技法学习与主题性创作。二、小学段(1-6年级)全册教案设计框架(一)一年级上册:艺术启蒙与生活感知单元主题:《我的小天地》《有趣的图形》《五彩的植物》等核心目标:通过观察生活、简单造型活动,培养图像识读兴趣,掌握基本线条、色彩运用;渗透江西本土文化认知(如井冈翠竹、庐山云雾茶植株)。典型课例:《家乡的小瓷勺》教学重难点:用简单图案装饰瓷勺轮廓,感知陶瓷造型美;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教学准备:瓷勺实物/图片、彩笔、黏土(模拟制瓷体验)。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播放景德镇陶瓷制作短视频,提问“江西哪里的瓷器最有名?”引发兴趣。2.文化感知:观察瓷勺的曲线造型,分析传统瓷勺的吉祥图案(如缠枝莲、云纹);结合“瓷都”历史,讲解陶瓷与江西的文化关联。3.创意实践:学生用彩笔在纸质“瓷勺”模板上创作,主题可选“我的江西印象”(如滕王阁、鄱阳湖候鸟)。4.评价拓展:举办“小小陶瓷展”,学生互评作品的创意与色彩搭配;课后尝试用黏土捏制简单的“陶瓷”造型。(二)三年级下册:地域文化初体验单元主题:《赣派民居的窗棂之美》《客家凉帽的装饰》《红色记忆·版画里的故事》核心目标:认识江西传统建筑、民间工艺的艺术特征,学习对称、重复等装饰手法;结合红色文化培养文化理解。典型课例:《赣派民居的窗棂之美》教学重难点:分析窗棂的几何纹样(回纹、冰裂纹),用剪纸或绘画表现;理解赣派建筑“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教学准备:婺源篁岭、安义古村窗棂图片集,彩色卡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展示“最美乡村”婺源的窗棂照片,提问“这些窗户像不像一幅幅画?它们藏着什么秘密?”2.文化探究:分组观察窗棂纹样,归纳对称、镂空的工艺特点;结合徽派文化(赣派建筑与徽派同源),讲解“耕读传家”的设计寓意。3.创作实践:用剪纸制作窗棂,纹样可借鉴传统(如“卍”字纹)或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如卡通形象)。4.拓展延伸:课后调研家乡的老建筑,用速写记录窗棂造型,下节课分享。三、初中段(7-9年级)全册教案设计框架(一)七年级下册: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单元主题:《景德镇陶瓷的造型语言》《青花瓷的色彩密码》《现代陶艺的实验性表达》核心目标:掌握陶瓷造型、装饰的基本技法,理解青花瓷的文化符号;尝试用陶艺表达个人创意,传承江西陶瓷文化。典型课例:《青花瓷的色彩密码》教学重难点:分析青花瓷“白地青花”的美学特征,用釉下彩技法临摹或创作;理解青花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教学准备:青花瓷实物(或高清复制品)、陶艺工具、青花料(或丙烯替代)、素坯。教学过程:1.文化导入:展示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提问“为什么青花瓷能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结合景德镇“瓷都”地位讲解。2.技法探究:观察青花瓷的“分水”工艺(浓淡层次),教师示范用毛笔蘸料在素坯上绘制,讲解“双勾填色”的传统技法。3.创意实践:学生以“江西风景”为主题(如三清山、鄱阳湖),用青花料创作瓷板画,要求体现山水意境与青花韵味。4.评价升华:举办“青花雅集”,学生介绍作品的文化灵感;教师引导思考“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如青花元素的文创设计)。(二)九年级上册:民间美术的当代转化单元主题:《赣南采茶戏的服饰设计》《傩面具的夸张造型》《赣鄱农民画的乡土表达》核心目标:分析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规律,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新表达;理解民间美术的民俗功能与文化价值。典型课例:《傩面具的夸张造型》教学重难点:捕捉傩面具“驱邪纳吉”的精神内涵,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面具;了解傩文化在江西的传承(如南丰傩舞)。教学准备:南丰傩面具图片、石膏面具胚、丙烯颜料、羽毛/亮片等装饰材料。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播放南丰傩舞表演,提问“这些面具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它们想传递什么情感?”2.文化解读:讲解傩面具的“凶相化吉”寓意,分析其五官夸张(大眼、宽嘴、獠牙)的造型特点;对比不同地区傩面具的风格差异(江西傩面具更具古朴感)。3.创作实践:学生以“现代傩面”为主题,保留传统元素(如对称构图、强烈色彩)的同时,融入个人情感(如“抗疫英雄”“环保卫士”等现代主题)。4.展示评价:举办“傩面剧场”,学生佩戴面具表演即兴短剧,结合剧情阐述设计理念。四、教案实施的实用策略(一)资源整合策略线上资源:利用江西美术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VR展厅,弥补实地考察的不足;收集本土艺术家的创作案例(如陶瓷艺术家李菊生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本土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如景德镇制瓷艺人、南丰傩舞传承人)进课堂,开展现场教学。(二)跨学科融合策略与语文(如《滕王阁序》)、历史(如客家迁徙史)、地理(如丹霞地貌写生)学科联动,设计项目式学习。例如:主题:《江西文化名片》任务:分组调研陶瓷、建筑、民俗、红色文化中的一项,用美术形式(海报、绘本、文创设计)呈现研究成果。(三)差异化指导策略针对城乡学生的资源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农村学校:侧重自然写生(如稻田、古桥),利用乡土材料(稻草、竹篾)创作;城市学校:开展陶艺、版画等工作室教学,提供“基础版”(模仿练习)和“进阶版”(创意创作)任务卡。(四)多元化评价策略采用“星级评价表”(创意星、技能星、文化星),结合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调研报告)和成果性评价(作品展览、文创设计方案);邀请家长、非遗传承人参与评价,增强社会参与感。五、结语赣美版美术教案的设计,需扎根江西文化沃土,以核心素养为锚点,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