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5分)一、字词积累与运用(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酝酿(niàng)确凿(záo)分歧(qí)咄咄逼人(duō)B.棱镜(líng)倜傥(tǎng)搓捻(niǎn)混为一谈(hùn)C.贮蓄(zhù)粗犷(kuàng)匿笑(nì)人迹罕至(hǎn)D.莅临(wèi)菜畦(qí)徘徊(huái)恍然大悟(huǎng)详解:这道题考查汉字字音辨析,需关注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差异。选项A中,“酝酿”的“酿”读niàng,“确凿”的“凿”读záo,“分歧”的“歧”读qí,“咄咄逼人”的“咄”读duō,全部正确。选项B里,“棱镜”的“棱”应读léng(非líng);选项C中,“粗犷”的“犷”正确读音为guǎng(非kuàng);选项D里,“莅临”的“莅”读lì(非wèi)。答案选A。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云霄奥秘截然不同花枝召展B.静谧搓捻油然而生人迹罕至C.决别鉴赏疲倦不堪花团锦簇D.殉职派谴精益求精见异思迁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需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误用。选项A中,“花枝召展”应为“花枝招展”(“招展”指迎风摆动);选项B书写全部正确;选项C里,“决别”应为“诀别”(“诀别”指无会期的离别);选项D中,“派谴”应为“派遣”(“遣”有差遣之意)。答案为B。二、病句辨析(4分)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B.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D.杨绛先生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详解:这道题考查病句类型(成分残缺、两面对一面、否定不当等)。选项A中,“通过……使……”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选项B里,“能否”(两面)与“基本要求”(一面)搭配不当(可删去“能否”);选项C中,“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删去“不”);选项D句子结构完整、语义明确,无病句。答案为D。三、名著阅读(5分)4.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回答问题。“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1)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2分)(2)结合原著,说说作者对迎神赛会的情感变化及原因。(3分)详解:(1)根据文段中“迎神赛会”的场景描写,出自《五猖会》。(2)作者儿时对迎神赛会充满期待(尤其向往《陶庵梦忆》里的赛会描写);但父亲在他准备看五猖会时,强迫他背《鉴略》,背完后赛会的兴致大减。这种经历让他对封建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做法感到不满,情感从“期待兴奋”转为“失落无奈”。四、综合性学习(8分)5.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2分)(2)【文化探究】请写出两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对应的习俗(各写一个即可)。(2分)(3)【观点表达】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需要传承了”,请你反驳这一观点,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4分)详解:(1)活动形式需围绕“传统文化”且具可操作性,示例: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经典诗词朗诵会(或“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民俗故事分享会”等)。(2)传统节日与习俗示例: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3)反驳思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如春节团圆文化凝聚亲情,古诗词美学滋养心灵);且传统文化在现代不断创新(如故宫文创、国风综艺),能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传承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6-10题。《槐花香里的时光》①又是一年槐花盛开的时节,满树洁白的槐花像串串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送来阵阵清香。我站在老槐树下,望着那细碎的花瓣,记忆的闸门悄然打开……②小时候,家门前有一棵老槐树,每到槐花盛开,整个院子都浸在花香里。奶奶会搬来竹椅,坐在树下,手里拿着针线,一边缝补衣物,一边给我讲老槐树的故事。她说这棵树是爷爷年轻时种下的,见证了我们家的岁月变迁。③槐花不仅好看,还好吃。奶奶会用竹竿绑上镰刀,轻轻钩下串串槐花。我在一旁帮忙,把槐花装进竹篮。回到家,奶奶会用槐花做各种美食:槐花饼、槐花饭、槐花汤……那清香的味道,至今还萦绕在舌尖。④最难忘的是槐花蜜。每到花期,养蜂人会带着蜂箱来到槐树下。嗡嗡的蜜蜂在花间飞舞,奶奶会舀出一勺刚摇出的槐花蜜,拌在我的粥里。那甜蜜的滋味,和着槐花的清香,成了童年最温暖的记忆。⑤后来,我离开家乡求学,老槐树成了我心底的牵挂。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先跑到槐树下,看看它是否安好。有一年,家乡遭遇暴雨,老槐树被狂风刮断了枝干。我心急如焚,赶回家时,看到奶奶正抚摸着断裂的树干,眼里满是心疼。好在老槐树生命力顽强,第二年春天,又抽出了新芽。⑥如今,我已在城市定居,老槐树依然守在故乡的庭院里。每年槐花盛开,我都会回去看看,闻闻那熟悉的槐花香,听听奶奶的唠叨,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从前。那槐花香里的时光,是故乡的味道,是亲情的温暖,是我永远的眷恋。6.请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详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槐花”比作“串串风铃”,生动展现槐花的形态美与风中摇曳的动态美;“送来阵阵清香”从嗅觉角度描写,与视觉描写结合,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引出下文对槐花香里时光的回忆,奠定全文“怀念、温暖”的感情基调。7.文章第③段写奶奶用槐花做美食,有什么作用?(5分)详解:内容上,通过描写奶奶用槐花做美食,展现槐花的实用价值,体现奶奶的勤劳与对“我”的疼爱,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承接上文“槐花盛开”的描写,为下文回忆“槐花蜜”“故乡牵挂”做铺垫;情感上,美食的清香滋味承载童年美好回忆,增强文章的生活气息与情感厚度。8.结合全文,分析“老槐树”的象征意义。(6分)详解:老槐树象征故乡(是“我”思念故乡的情感寄托);象征亲情(奶奶在树下缝补、做美食,见证祖孙温暖时光);象征时光的见证者(从爷爷种下到如今,见证家庭变迁与“我”的成长);象征顽强的生命力(暴雨折断枝干后仍抽新芽,体现生命坚韧)。9.文章结尾说“那槐花香里的时光,是故乡的味道,是亲情的温暖,是我永远的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详解:槐花香是故乡的象征,承载“我”对故乡的记忆;槐花香里的时光充满奶奶的关爱,是亲情温暖的体现;这些美好回忆(如槐花美食、槐花蜜、老槐树的故事)让“我”对故乡、亲情充满眷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与亲情的深深怀念。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文章以“槐花香”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清晰。B.第⑤段中“心急如焚”一词,表现了“我”对老槐树的担忧和牵挂。C.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情感真挚。D.老槐树被刮断枝干后“抽出了新芽”,暗示“我”的生活将迎来新的转机。详解:选项D错误。老槐树抽新芽主要体现其生命力顽强,及对“我”的情感慰藉,并非暗示“我”的生活转机(属于过度解读)。A、B、C选项分析均符合文意。二、古诗文阅读(20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11-14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2)四十而不惑惑:______(3)温故而知新故:______(4)不逾矩逾:______详解:(1)“说”通“悦”,愉快;(2)“惑”指迷惑、疑惑;(3)“故”指学过的知识;(4)“逾”指越过。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详解:(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知”译“了解”,“愠”译“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2)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知”译“懂得”,“好”译“喜爱、爱好”,“乐”译“以……为快乐”)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章从学习方法、交友乐趣、个人修养三个方面阐述道理。B.“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时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C.“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复习才能获得新知识。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详解:选项C错误。“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旧知识+获得新体会”,并非“只有复习才能获得新知识”(表述绝对)。A、B、D选项理解正确。14.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详解:这句话强调“学思结合”。只学不思会迷茫(如死记硬背知识点,却不懂运用,做题易困惑);只思不学则疑惑(如空想问题却不积累知识,会陷入困境)。学习中,我会学思结合(如学文言文时,既积累文言知识,又思考文意与手法),提升学习效果。(二)诗歌鉴赏(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5.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字。(4分)详解:“阔”字描绘潮水涨满时,两岸水面开阔宏大的景象,暗示春天生机;“悬”字写出船帆在顺风中高高挂起的样子,“正”字衬出风向顺,以小景(船帆)衬大景(平野、大江),展现平野开阔、波平浪静的画面,体现诗人对旅途景色的赞美。16.请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4分)详解:这两句描绘“夜未消尽,红日已升;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的景象,蕴含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暗示时光流逝,同时表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也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希望。第三部分写作(50分)17.请以“那一刻,我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那一刻,我长大了”“那一刻,我明白了”“那一刻,我感动了”等);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写作指导审题:“那一刻”是特定时间点,强调瞬间的情感/成长;“我”是叙事主体,需写自身经历与情感;补充内容需体现“那一刻”的情感(如“长大了”体现心智成熟,“明白了”体现认知提升)。立意:可从亲情、友情、自我成长、社会温暖等角度切入(如“那一刻,我长大了”可写独自面对困难、体谅父母的经历)。选材:选取生活真实事件(如考试失利后的振作、看到父母辛劳后的体谅、帮助他人后的满足),注重细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烘托)。结构:开头设置场景,引出“那一刻”;中间详写事件经过,突出“那一刻”的细节与心理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山东英才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西藏阿里地区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湖南省常德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山东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中国融通集团笔试题库
- 硕士研究生成长指南
- 电力系统电瓷外绝缘防污闪技术管理规电力系统外绝缘防污技术管理规范
- 月子护理合同范例
- 《金相技能创新》教学大纲
- 《自贡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汇编(2023版)》
- 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 英语导游服务能力(现场200问+)
- 严守职业底线坚持廉洁从业(完整版)
- 第一、二、三、四单元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 统编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