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新未来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10月末质量检测

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

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4.本卷主要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4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X1.在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两处墓葬群,甲区墓葬排列规整,多为小型墓,随葬

品仅陶罐、石斧;乙区墓葬规模宏大,有木椁,随葬玉钺、精美黑陶及20余件猪下颌骨。这可

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等级差异B.阶级矛盾尖锐

C.氏族制度瓦解D.礼制趋于成熟

2.西周时期,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如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士的

禄田称“某丘”。这些名称逐渐演变为姓氏,形成如齐、鲁、南宫等多样姓氏。这一现象本质上

体现了

日A.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渗透B.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增强

C.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运用D.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

3.春秋战国之际,齐国的田氏以及晋国的韩、赵、魏等家族成了国家治理的真正主体。鲁国权臣

季孙氏准备讨伐某东夷部族之举被孔子评论为“祸起萧墙”。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传统政治秩序崩坏B.华夏认同观念萌生

C.变法运动此起彼伏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用于评价君主或要臣一生的功过是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以

“太古有号毋(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

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A.意在规范秦王朝的礼仪制度B.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凸显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保障了皇帝的专制独裁统治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6108A

5.下图为四川汉墓出土的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它融合了中原流传的“建鼓舞”与西域“骆驼载

乐”的表演形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乐舞发展程度较高B.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融

C.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D.西周礼乐文化影响深远

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其家族成员王导、王敦分别掌控朝政和军

事;南朝梁武帝时,士族子弟“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寒门庶族开始参与政权B.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C.九品中正制已名存实亡D.门阀士族势力膨胀

7.下图是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曾设于此。其采用的“减地留墙”等建筑技

法,体现了当地人民基于本地自然环境的建造智慧。同时,城市布局和官署、寺院等建筑的营

造,又融入了中原地区建筑的对称、规整等美学观念。这

A.体现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B.源于佛教在西域的传播

C.反映出汉文化已经被全面接受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8.安史之乱以后,藩镇节度使通过经商来积聚财富,并对商贾进行笼络和利用。此外,藩镇还积

极开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大量购买牲口,包括“名马”“善马”等。据此可知,此时的

藩镇

A.致力于削弱中央权威B.竭力维持割据局面

C.注重提升商人的地位D.民族认同逐渐加深

9.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

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

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

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6108A

10.北宋仁宗年间,进十出身的外戚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等“四使”,引起许多官员抵制,不仅

多名御史先后上疏弹幼,谏官包拯也曾领衔论5。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台谏合B.外威干政C.君臣共治D.崇文抑武

11.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

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B.地方有较大独立性

C.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D.重视对地方的监督

12.下表是宋代部分文人士大夫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文人上大夫

人物言论

苏轼“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王禹偶“男儿得志升青天,须教利泽施于民”

欧阳修“大君子之用心,动必有益于人也”

周敦颐“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A.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B.仕途观念发生一定转变

C.推崇“致良知”的理念D.以张扬自我为价值追求

13.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

中。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

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其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和谐B.构建礼乐宗法制度

C.重构国家统治秩序D.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14.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负责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

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B.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C.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D.完善了中央集权统治

15.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呼吁:“岂

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据此可知,黄宗羲

A.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B.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

C.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D.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

16.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

《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

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高一历史第3页(共6页)】6108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毁若干书籍。有一位文学之臣建议仍须尊重传统的政

治,秦始皇将建议交臣下商讨时,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驳,他指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会

陷国家于不利;他更是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秦始皇由于这次的商讨

才下焚书令,同时也诏令凡在日常语言之中引征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评议当下的时事,都

会被判死刑。所焚毁的书籍包括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只有秦延所载

和医药、占卜、农桑等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翌年,又有所谓“坑儒”之事。秦始皇在一般文学之臣以外,也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

丹的术士,在当时看来,这类人物也算是半吊子的科学家。当中有两人由秦始皇聘来寻求长

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急躁,不符合长寿的条件。始皇

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上述两人迄未寻获,可是被捕者却有四百六十人,他们

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术。最后这四百多人全被活埋。

——摘编自[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6分)

19

【高一历史第4页(共6页)】6108A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前秦时,苻坚颠覆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不仅提出“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

元应抚,夷狄应和”,还指出:“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在此思想指导下,苻坚欲

以柔性政策取代兵戈实现族际征服,对胡族首领如慕容垂等予以厚待.并将以王猛为代表的

非氐族势力纳入前秦统治阶层,在王猛等的推动下前秦政权逐渐成为五胡之中唯一的集权

国家。

摘编自袁宝龙《从国家兴衰看前秦民族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唐朝初期,政府在通过武力征服稽胡、党项等民族的同时,还通过分化、打击等手段

逐步瓦解突厥等势力,既巩固了边疆安全,扩大了国家疆域,也给少数民族带来了诸多不幸

和灾难。唐政府在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指导下,对周边民族

以宽和团结的政策,并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政府还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

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

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政府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20

如:朝贡后,回赐给其锦袍金带、粮食和田地,赐予李姓,留宿卫等。此外,唐政府还对周边少

数民族大规模实行“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炼炼《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苻坚的民族政策形成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

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

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

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

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方舆胜览》记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

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属”。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等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

相对积极的政策。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

【高一历史第5页(共6页)】6108A

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

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

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清朝于1684年

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

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泉州增设市舶司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缜密的历史思维

和宏阔深邃的世界眼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和重要元素中,全面系统深刻揭示

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

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

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文明中国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聚

选取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中的一个突出特性,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

拟论题,加以阐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高一历史第6页(共6页)】6108A

河南新未来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10月末质量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12345678

答案ACACBDAB

题号910111213141516

答案DCAACCBA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材料反映的是龙山文化遗址中甲、乙两区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有差异,乙区出现象征

权力的玉钺和体现财富积累的猪下颌骨,这直接反映了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社会分层和等级分化,A项正

确;龙山文化时期,社会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只是出现了等级分化,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王位世袭

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是我国传统礼仪制度

飞速发展并趋于成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将土地与血

缘等级相结合,形成姓氏与封地对应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A

项;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

称‘某某’”反映的是分封等级而非地方割据,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秩序。春

秋战国之际,齐国的田氏以及晋国的韩、赵、魏等家族成为国家治理的真正主体,这表明卿大夫势力崛起,打

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鲁国权臣季孙氏准备讨伐东夷部族,孔子评论为“祸起萧墙”,说明卿大夫之间的权力

斗争已经影响到国家内部稳定,这些都反映出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坏,A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华夏族对

自身文化、种族等方面的认同意识。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卿大夫势力崛起以及国内权力纷争等情况,未涉及

华夏认同观念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变法运动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

的变化,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之后,与材料所反映的春秋

战国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认为皇帝死后,大臣对上

代皇帝追加谥号是对皇帝的一种议论。子议父是为不孝,臣议君是为不忠,都是犯上的行为,废除谥法是为

了遏制所谓“犯上”的行为,凸显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C项正确;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凸显皇权至上,并

不是规范礼仪制度,排除A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凸显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而非针对民众认同,排除B

项;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突显皇权至上,无法直接保障皇帝的专制独裁统治,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汉墓”“骆驼载乐”“融合了中原……与西域……”可知骆驼载乐画像砖图体现了中原文化

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兴起,推动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汉

代乐舞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形式,材料强调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展现了中原与西域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未

涉及这一表演形式的水平高低,“程度较高”无从判断,排除A项;城市娱乐生活强调城市内的居民有多种娱

乐活动,材料强调汉朝时期中原和西域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表述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西周

礼乐文化强调以礼和乐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不仅是一套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

级制度的重要工具,材料强调汉朝时期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琅琊王氏与皇权共治、士族子弟轻视皇恩,均体现出士族子弟凭借家族势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6108A

力就有较高地位,无需通过努力获取恩宠,这都说明门阀士族势力膨胀,D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门阀士

族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寒门庶族开始参与政权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王与马,

共天下”等情况表明士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并非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相反,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重要的选官制度,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的运行

情况,没有信息表明它名存实亡,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交河故城在吐鲁番,当地采用了本地的“减地留墙”建筑技法,这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同时

又融入了中原地区建筑的对称、规整等美学观念。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汉族为主)

的元素,这是民族间在建筑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明确表明交河故城的建筑

特色是源于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建筑特色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不能简

单归结于佛教传播,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建筑融入了中原地区建筑的对称、规整等美学观念,并不是汉文化被

“全面接受”,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城市商业发展、市井生活相关的建筑等

方面,比如宋代城市中出现的瓦子等娱乐场所建筑。而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强大,形成割据局面。藩镇通过经商积聚财

富,开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购买“名马”“善马”等,这些行为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

而竭力维持割据局面,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藩镇自身发展经济、开展商贸以巩固势力,没有直接涉及削弱

中央权威的举措,排除A项;藩镇节度使“对商贾进行笼络和利用”,这是出于积聚财富、巩固自身势力的目

的,并非是注重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藩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物

资(如马匹),并非体现民族认同的加深,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

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护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这说明对待道教、佛教的态度

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武则天采取兴佛抑道的政策,不能说“道

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进士出身的外戚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等“四使”,引起许多官员抵

制,不仅多名御史先后上疏弹劾,谏官包拯也曾领衔论奏。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君臣共治,故C项正

确。宋建立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两个系统的职权开始混杂,台谏趋向合一,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

事权、赋予谏官以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进士出身的外

戚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等‘四使’”,与外戚干政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的内容,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千锭以下”“不得擅行诛杀”“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

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A项正确。行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的独立性较小,排除B项;材

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元朝

重视地方监督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言论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舍身报国、经邦济世的追求,反映出他们具有较

强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宋代读书人以科举入仕为追求,材料无法得出宋代文人士大夫仕途观念的

变化,排除B项;“致良知”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宋代文人士大夫张扬自我的人生

态度,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强调礼在家庭和朝廷中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秩序,重构国

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礼在家庭和朝廷中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礼来规范

社会秩序,重构国家的统治秩序,维护宗族内部和谐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西周时期建立了礼乐宗法

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6108A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以承认和服从(皇帝)为使命,负责承旨办事,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应对,

这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故C项正确。军机处是专门服务皇权的顾问机构,其设立强

化了皇权,影响了中央机构职权,排除A项;军机处服务皇帝,是皇权专制的工具,不能避免皇帝任意妄为,

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军机处职能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非中央集权的完

善,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强调国家不是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

确。黄宗羲的主张不是历史发展规律,排除A项;材料中孟子、荀子的主张是关于民本的,所以主旨是黄宗

羲突破传统民本思想,不是否定封建君主制度,排除C项;黄宗羲批判继承儒家民本思想,没有冲破儒家思

想禁锢,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数量的增加,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故A项正确。印刷成本上升会制约小说的发

展,排除B项;小说的发展与理学的思辨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明清时期,由于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使得中外交流有限,不是“中外交流广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2分)

(1)历史背景: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大臣在国家治理上存在分歧;法家成为秦朝的

统治思想;部分方士散布流言;六国地区文化多元。(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从秦朝政治、文化等多

角度进行分析)

(2)影响:短期内控制了思想和言论,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大量珍贵文献被焚毁,造成了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极大破坏;阻碍了思想的多样性和自由发展。(6分,每点2分,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答出一个方

面,扣2分)

【解析】(1)据材料“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据材料“有一位文学之臣建议仍须尊重传统的政治,秦始皇将建议交臣下商讨时,

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驳”可得出秦朝大臣在国家治理上存在分歧;据材料“李斯……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

以杜绝‘诽谤’。秦始皇由于这次的商讨才下焚书令……都会被判死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是法家

代表人物,法家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据材料“当中有两人由秦始皇聘来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

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急躁,不符合长寿的条件”可得出部分方士散布流言;据材料“所焚毁的书籍

包括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国地区文化多元。

(2)据材料“秦始皇由于这次的商讨才下焚书令……都会被判死刑……最后这四百多人全被活埋”,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短期内控制了思想和言论,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据材料“凡在日常语言之中引征古

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评议当下的时事,都会被判死刑。所焚毁的书籍包括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

家的哲学”可得出大量珍贵文献被焚毁,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据材料“古典……时事……历

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阻碍了思想的多样性和自由发展。

18.【答案】(14分)

(1)有利条件:前秦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加强;苻坚个人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前秦政权的强大实力;

王猛等非氐族势力的辅佐和推动。(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角度分析)

(2)特点:武力征服与怀柔政策相结合;设置羁縻府州和都护府进行管理;给予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实行

“和亲”和“互市”政策加强联系。(8分,每点2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各族交流加强,前秦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

加强;据材料一“苻坚欲以柔性政策取代兵戈实现族际征服”可知,苻坚个人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据材料

一“在王猛等的推动下前秦政权逐渐成为五胡之中唯一的集权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前秦政权的强大实

力;据材料一“对胡族首领如慕容垂等予以厚待,并将以王猛为代表的非氐族势力纳入前秦统治阶层”可知,

王猛等非氐族势力的辅佐和推动。

(2)据材料二“唐朝初期,政府在通过武力征服稽胡、党项等民族的同时,还通过分化、打击等手段逐步瓦解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6108A

突厥等势力”“对周边民族以宽和团结的政策,并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可知,武力征服与怀柔政策相结

合;据材料二“唐政府还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

首领都督、刺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可知,设置羁縻府州和都护府进行管理;据材料二“唐政府还给少

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可知,给予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据材料二“唐政府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规模实行

‘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可知,实行“和亲”和“互市”政策加

强联系。

19.【答案】(14分)

(1)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